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
三种版本课程标准教科书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比较及教

三种版本课程标准教科书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比较及教学建议杨明生关强杨善香(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237400)摘要:本文对三种不同版本课程标准教科书必修1 有关“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编排、教学内容呈现形式进行分析比较,并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非金属化合物内容比较教学建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有关内容及其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对生态的影响。
同时,课程标准还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给出了五个方面的活动与探究建议:①氯气漂白性实验;②查阅日常生活中的含氯化合物资料;③查阅资料并讨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措施;④讨论自然界中碳、氮循环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⑤查阅硅及其化合物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资料。
于2004年初审通过的不同版本课程标准必修1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苏教版、鲁科版)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容编排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现从2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并就“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1教科书的编排三种版本的课程标准教科书在内容编写体例和知识体系架构上各具特色。
虽然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在编写体例上并没有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同种元素及其化合物自成体系,但“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仍然集中编排于一章,有关内容被安排为4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硫和氮的化合物”、“氨硝酸硫酸”。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在“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编排上,不仅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编排体系,而且根据功能、来源或与环境的相关性,将课程标准要求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分别以3个专题分散安排。
如,“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与钠、镁及其化合物安排在“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的专题中,将“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与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一同安排在“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的专题中,将与环境相关性较强的硫、氮及其化合物知识,专设为“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专题。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建议及教材分析

现在您浏览到是十页,共四十八页。
人教版
1.分析空 气污染的成 因
实
2.雨水pH 的测定
践
活
动
苏教版
1.查阅资料:酸雨的 危害与防治
2.查阅资料:了解氮 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
3.查阅资料:了解水 泥、玻璃、陶瓷工业 的发展
4.查阅资料:了解海 水晒盐的过程和NaCl 的用途
5.查阅资料:了解氯 气的用途
(1)了解这些元素的单质和氢化物的重要性质,并进行比较。
(2) 了 解 常 见 非
(2)了解这些元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 (3)以O2 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 (4)掌握硫酸和硝酸的制备原理、性质、用途。
(5)了解磷酸和硅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6)了解硫、氮、碳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以及防止大气 污染。 (7)了解一些生活用水的净化及工业污水的处理方法。
现象
现在您浏览到是二十八页,共四十八页。
重点:氯气的性质
第三节:要求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能用方程式说明二 氧化硫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了解氮的氧化物的性质, 探究NO、NO2制硝酸的可能方法。了解二氧化硫、氮的氧 化物对大气的污染。
教材内容的增删与改进:①增加了硫元素存在形式及硫单 质物理性质的介绍 ②增加了三氧化硫物理化学性质的内 容 ③把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由“资料卡片”改为正文 ④增加了“资料卡片”〈预防硫化氢中毒〉 ⑤删掉“科 学视野”〈信使分子NO〉 ⑥习题增加了硫元素不同价态 之间的转化、硫酸生产的计算及氮元素价态的变化与氧化 还原的关系的内容。
6.查阅资料:氯碱厂 厂址如何选择?
鲁科版
1.查阅资料: 了解减产二 氧化硫排放 的措施
2.查阅资料: 食盐的用途
现在您浏览到是十一页,共四十八页。
必修一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工业合成氨
制取氨气: N2 +
3H2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3
改变人类历史的弗里茨·哈伯
一战中,打开化学武器这个潘多拉盒子的德国人哈伯,战后获得诺贝尔奖。 而哈伯的化学武器对于德国,远不如合成氨重要。正是有了哈伯的合成氨, 德国化肥能让德国的土地产出足够的粮食;德国硝酸能生产出足够的 TNT 和硝 化棉,让德国的大炮得以犁遍协约国的阵地。没有合成氨,德国就没有发动一 战的本钱。 合成氨,一方面,造就了化肥工业,从根本上改变了粮食生产,使农作物 单产在十几年内上升了数倍,这世界能养活50 亿人,如果没有合成氨,根本无 法想象; 另一方面,没有合成氨就没有硝酸的大规模生产,而所有炸药、火药都以 硝酸为基本原料。仅仅依靠智利、印度的硝石,也许全世界仅能维持 20w 近代 军队的弹药供应,也许不会有两次世界大战,也许不会有现在的多元化世界秩 序。
普通玻璃、水泥的组成
硅酸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
①玻璃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②SiO2的网状结构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基本要求 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能从氧化还原反应 的角度分析氯气与氢气、钠、铁、铜、水、 氢氧化钠溶液、某些盐(Fe2+、I-)的反 应,并能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理解漂 白粉的生产原理,漂白粉的漂白原理。了 解氯水的消毒和漂白作用学会Cl-检验的方 法。
第四章
有分有合,有纵有横, 加强联系和对比; 突出化学与生活的紧密 联系。
三条线索: (1)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2)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探究; (3)化学的社会功能。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SiO2的性质;H2SiO3的制备 Cl2的性质 SO2、NO、NO2的性质 NH3、铵盐、浓硫酸、硝酸的性质 环境问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本章内容的地位和功能本章主要讨论硅、氯、硫和氮等典型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安排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
这些内容既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化学常识。
本章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知识的作用。
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章在选材上着眼于这几种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在知识安排上尽量使知识和用途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物质的重要性能与可能的负面作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常见无机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可以说全面地体现了化学课程的科学教育功能。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中阶段的重点之一。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元素化合物知识受课时所限,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分章详细介绍,只能相对集中,因此本章在编排和内容选择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选和整合。
第三章是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来分类,横向地介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本章与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有所不同。
本章沿“物质的性质与用途间的关系”这样一条主线,分别以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大气污染问题、第四节《氨硝酸硫酸》——重要工业原料,四条支线,紧紧围绕化学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关系展开,体现化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第一,在几种非金属元素的选取上,本章分别选取了周期表中的第ⅣA、ⅤA、ⅥA、ⅦA族的各一种元素作为代表,学习其最典型的性质及用途,为必修2中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做好铺垫。
第二,性质与用途紧密联系,深化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是本章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深入理解、灵活运用物质性质的好方法、好途径,同时也是体现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价值的重要方面。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全章教案.doc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本章主要讨论硅、氯、硫和氮等典型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安排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
这些内容既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化学常识。
本章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知识的作用。
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章在选材上着眼于这几种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在知识安排上尽量使知识和用途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物质的重要性能与可能的负面作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常见无机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例如,二氧化硅与硅酸盐产品的应用及其发展,氯气的性质与应用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硫酸、硝酸和氨的性质及广泛用途,酸雨的形成等。
这些内容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另外,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和确认”渗透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科学视野──“新型陶瓷”“信使分子──NO”“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等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价值。
这样,更全面地体现化学课程的科学教育功能。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硅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2、了解硅及其化合物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3、调查研究:完成并小组交流“硅及其化合物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小论文。
4、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运用元素周期律知识学习同族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的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学习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重点难点硅和二氧化硅的性质。
硅酸盐的用途。
教学过程*将Si单质的内容移到开头教学。
采用对比的方法,联系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钠、碳酸氢钠、甲烷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引人硅、二氧化硅等新知识。
碳和硅是同一主族相邻的两种元素,它们的性质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高三化学教案:《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高三化学教案:《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纵观近几年各省市高考试题,有关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在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物质鉴别、气体的制取和性质验证、推断、计算等题型中,一般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与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实验、计算结合在一起考查。
在未来的高考中考查形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会突出对物质性质的探究性命题,也会以新的情境或陌生的物质为载体来考查有关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考查。
要求我们熟练掌握各主族中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和用途,了解这些元素的单质及某些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
掌握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
以硫酸为例,了解化工生产化学反应原理的确定。
初步了解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综合经济效益问题。
了解硫、氮、碳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以及防止大气污染。
预测2017年,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生产过程中的综合经济效益问题是考察的重点。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考查以C、Si、Cl、S、N等为基础,考查其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含氧酸等,具体考查重点如下:1、Si的性质及用途,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应用;2、Cl及其化合物,Cl2单质的性质(强氧化性),相关实验的综合考查;3、SO2的性质,浓硫酸的特性;4、氮的氧化物、浓、稀HNO3的性质,相关反应产物的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5、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配平、计算与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之间的结合。
6、以非金属元素为基础的综合实验问题、探究实验问题;7、环境问题、化学工程工艺相关问题。
☆★考点一: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例1】【2017江苏卷】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Na2O2吸收CO2产生O2,可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B.ClO2具有还原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C.SiO2硬度大,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D.NH3易溶于水,可用作制冷剂【答案】AA.向苦卤中通入Cl2是为了提取溴B.粗盐可采用除杂和重结晶等过程提纯C.工业生产中常选用NaOH作为沉淀剂D.富集溴一般先用空气和水蒸气吹出单质溴,再用SO2将其还原吸收【答案】C【解析】A.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把溴离子氧化为单质溴,因此向苦卤中通入Cl2是为了提取溴,A正确;B.粗盐中的钙离子、镁离子等可采用沉淀法除去,所得氯化钠溶液可采用重结晶等过程提纯,B 正确;C.工业生产常选用来源更广泛、价格更便宜的石灰乳作为沉淀剂,用氢氧化钠不经济,C错误;D.富集溴一般先用空气和水蒸气吹出单质溴,SO2具有还原性,能被溴氧化,因此再用SO2将其还原吸收,D正确,答案选C。
2019人教版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共15张PPT)

【探究实验1】 向新制的氯水中滴加石蕊试液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
石蕊试液呈现红色,说明溶液呈现酸性,即 溶液中有大量的氢离子。
【探究实验2】 向新制的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
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有大量的氯离子。
【归纳】 Cl2和H2O反应,生产的产物之一为HCl。
退出
【问题3】
氯气和水反应,除生成氯化氢外,还有另外 的产物吗?你如何判断?把你的想法与大家交流。
【问题引导】
在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氯化氢,有化合价变化吗?
【分析归纳】
Cl2 HCl ,氯元素化合价降低的产物为HCl, 由反应物的组成元素和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 数相等的规则,可知另一产物符合:含有氧元素、 退出 含有化合价升高的元素。
【分析、交流、书写方程式】
氯气与碱反应 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退出
展示一瓶新制备的氯水并提出问题 :从老师 展示的瓶装氯水,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1】
氯气溶于水后,Cl2和H2O有可能发生反应吗? 如果反应,产物是什么呢?
退出
【科学推测】
如果氯气和水反应,氯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为 -1价,可能有HCl生成。
【问题2】 如何验证你的推测呢? 【归纳并交流】
氯化氢在水溶液里电离为H+、Cl-,检验H+、 Cl-是否存在即可验证推论,向氯水中滴加石蕊 试液等多种方法可以验证H+的存在,滴加硝酸 退出 银】
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 的有色布条
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精)

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广州市第一中学王金阳一、本章内容的地位和功能本章主要讨论硅、氯、硫和氮等典型元素极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将其安排在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理论知识之后,有利于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在第三章内容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本章具有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等关于化学反应基本知识的作用,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章内容与生活、社会、工业及高科技联系较为密切,知识性强,趣味性强,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全面地体现了化学课程的科学教育功能。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中阶段的重点之一。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本章与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有所不同。
第三章是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来分类,横向地介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本章沿“物质的性质与用途间的关系”这样一条主线,分别以第一节硅及其化合物、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四条支线,体现化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与以往教科书明显不同的是,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突出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将零散知识点集中处理,从中发现共性,恰当体现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
在注重知识内在逻辑的同时,突出了知识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联系,内容紧凑,层层深入。
第一,在几种非金属元素的选取上,分别选取了周期表中的第ⅣA、ⅤA、ⅥA、ⅦA族的各一种元素作为代表,学习其最典型的性质及用途,为必修2中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做好铺垫。
第二,本章书在编排上对每一种元素的学习均从同学们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引入,带出每一节的核心内容,采用了“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的编排思路,将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社会生活实际的了解与化学试验室的科学探究及化学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开拓了学生认识元素化合物的新视野,引导他们构建更加丰富的有应用迁移价值的思维和认知模式,又由于贴近生活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一、本章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主线(一)主要内容1.硅的用途。
2.二氧化硅与氢氟酸、碱性氧化物、强碱反应。
3.硅酸的物理性质,弱酸性。
4.硅酸盐的用途。
5.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6.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与水反应的性质以及它们对大气的污染。
7.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
8.氨的性质、制法。
(二)内容呈现特点本章与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有所不同。
第三章是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来分类,横向地介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而本章的编排则是有分有合,有纵有横,突出重点。
在本章的4节书中,前两节的编排是以某元素为主线,讲述其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
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知道地壳中含有大量的硅元素,而且,硅及其化合物在学生较有兴趣的计算机、通信、信息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玻璃、水泥、水晶等硅的化合物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质,学习起来令人感到贴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
因此,把硅元素的有关内容编写在最前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氯元素是一种典型的非金属元素,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的观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了解其他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后两节则是按照元素化合物的类,型,采取对比的写法,把硫、氮元素的知识体系中与当代环境关系十分密切的硫、氮的氧化物编成第三节,把用途广泛的硫酸和硝酸及氮的氢化物编写成第四节,突出了当代大家非常关注的环境问题,也突出了重点知识,重视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本章的内容结构如下页图。
二、教学目标第一节1.了解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知道二氧化硅的性质。
3.了解硅酸的性质及制备方法。
4.了解硅酸盐(Na2SiO3)的性质和用途。
5.知道硅及其化合物的用途。
6.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认识物质的共性和个性。
7.通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展示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第二节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有关反应,并能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2.理解漂白粉的生产原理和漂白原理。
3.学会Cl-的检验方法。
4.了解卤素氧化性:F2>Cl2>Br2>I2。
5.运用科学史实,渗透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6.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7.联系氯气的毒性及其广泛用途,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第三节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工业上用二氧化硫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
2.了解亚硫酸的酸性和不稳定性。
3.了解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以及与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的区别。
4.了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并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5.了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酸雨的形成以及防治。
6.使学生正确认识有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7.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四节1.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酸性。
2.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分析并理解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
3.知道氨气的性质,学会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其检验方法。
4.知道铵盐的性质。
5.知道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与铁、铝的钝化作用。
6.能用化学方程式列举出工业上生产硝酸、硫酸的基本原理。
7.以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为内容,了解重要化工产品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作用。
8.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进行学习。
三、重点和难点第一节教学重点:二氧化硅的性质。
教学难点: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二节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氯气与水反应,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第三节教学重点: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教学难点:可逆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第四节教学重点:浓硫酸的氧化性、吸水性和脱水性、硝酸的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硝酸的氧化性。
四、教学策略(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本章只是在第三节安排了1个“科学探究”,相对第三章来说少了很多。
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要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来进行的。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内容,精心创设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亲身体验的同时,学会合作与分享,并使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例如,在第二节中,对于氯气与水的反应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如下探究:向一个装有氯气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塑料瓶内瘪,说明氯气具有什么性质呢?经由学生思考后得出:①氯气能溶于水;②氯气可能与水反应。
教师补充解释:氯气确实可溶于水,1体积水可溶解2体积氯气,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
之后,教师继续追问:氯气与水发生反应,那么氯水中可能存在哪些粒子呢?请你利用给出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推测是否成立,并完成下表。
当然对于基础与能力不同的学生,探究的要求可以不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
(二)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通过联系与比较来学习新知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时,可启发学生根据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都是酸性氧化物的特点,列出它们的化学性质。
在通过比较、分析来认识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都具有酸性氧化物性质的同时,又引导学生认识由于硅的亲氧性大,致使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稳定,以及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二氧化硅不能直接与水反应等个性。
同样,在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教学。
又如,在学习硅酸的制法时,先让学生写出CaCO3与HCl的反应后,再启发学生运用复分解反应的原理(比较)推出制备H2SiO3的反应。
另外,二氧化硫与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的区别(表一)、浓硫酸与稀硫酸性质的比较(表二)、氨气与氧气(用高锰酸钾制取)的实验室制法比较(表三)以及浓硫酸与硝酸的氧化性等均可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表一表二表三(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进行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进行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既可帮助学生深化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元素化合物课的这一课型特点。
了解元素化合物性质的主要途径就是观察和经验。
因此,在联系实际教学中,一是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如展示刻有字画的玻璃,用于说明SiO2与HF的反应;家庭用于养鱼的自来水要晒一段时间,以说明次氯酸见光易分解等。
二是要充分用好教材中的图片,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本第64页图4-5,使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获得SiO2的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等结论;通过观察课本第66页图4-8,让学生在交流中认识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
三是可以利用师生搜集的图片、教学录像和计算机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如对于SO2和NO2对大气污染的教学,可以展示图片和播放录像,让学生了解SO2和NO2的产生和危害以及它们在工业上的应用,从而引发对SO2和NO2评价的讨论。
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SO2和NO2有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利用化学知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科学思想。
(四)注意发挥实验的功能本章有9个实验,1个科学探究,是全书中实验较多的一章。
实验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利用来学习本章的工具。
因此做好每一个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教材中的实验多数是在叙述完操作步骤之后,随即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这不利于对学生观察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的培养。
而新教材中的实验一改过去千篇一律的呈现方式,在实验之后,往往都要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写出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较好地体现了实验的激发兴趣、启发思维、获取知识等功能。
教师要注意到这一变化,并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较好地发挥实验的功能。
另外,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例如,[实验4-1]可这样来设计:先让学生写出CaCO3与HCl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后,启发学生运用复分解反应的原理推出制备H2SiO3的反应。
再告诉学生Na2SiO3溶液呈碱性,并提出要使其与HCl较为完全地反应并得到H2SiO3,应如何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照方抓药似的操作了,实验设计能力也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提高。
(五)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指导学习本章的物质多,涉及的化学反应也多,其中不少是氧化还原反应,因此,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学习这些物质的性质和书写化学方程式,不仅可加深对有关物质性质的理解,同时,也使已学过的理论性知识得以巩固。
如在学习SO2的性质时,可让学生根据SO2中S的化合价来预测SO2有哪些化学性质;在学习浓H 2SO4和HNO3的氧化性时,可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4-8]的现象后写出浓H2SO4与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让学生分析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情况,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然后利用该观点讨论在浓H2SO4与C的反应,浓HNO3、稀HNO3分别与Cu的反应中S、N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情况,从而再结合实验现象推出反应的生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