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海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题(Word可编辑版)

合集下载

2021年高考真题——语文(上海卷) Word版含答案

2021年高考真题——语文(上海卷) Word版含答案

上海语文试卷考生留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全部答题必需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殊留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地图与理论模型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试验更加便捷。

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当邀请谁参与、需要预备哪些食物等,这是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

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

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像,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

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

请看一张某高校校内的局部地图: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

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是什么?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

假如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确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

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

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

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由于依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明显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

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

到底..,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行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

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简洁被人忽视,这需要我们格外留意。

2021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21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21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一积累运用(io 分)1. 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 _____ ,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1分)(2) ___________________ “世冑蹑高位, ”岀自 的《咏史》。

(2分)(3) 《师说》中,韩愈列举孔子曾向老子、鄰子等人请教学习的事例,由此得出结论 “ _______ , _______ ”。

(2 分)2. 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史前人类处于蒙昧时期,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落所在的位置总是获取水源、食物的理想地带。

① 因而对环境有着强烈的依赖性② 以延续自身生命为目的③ 将寻觅食物视作根本之务 A. ②③① B.③②① C.@®® D.③®®二阅读(7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论散文结构① 中国传统文论相当莹视文幸的结构,只不过,古典*论家心目中的结构,更多属于谋 篇布局、行丈章法一类的“文幸作法”,例如,金圣叹在评点作品时就特别强调''文法”,并 列出了 “倒插法”“草蛇灰线法”等等文法范例。

② 到了现代,人们对文幸结构依然认识不足。

具体到散文结构上.一般都认为:“我国 的整个散文创作,尤其是古典散文,在结构上同我国江南园林的布局,大体保持若一致的风 格,那就是:在有限中求无限.在统一中求变化,在人工中求自然S 或者认为散文结构应 讲究起.承、转、合,应有一种严谨的结构美。

从总体上看,这些论述都是从外在的谋篇布 局来把握散文的结构形式的。

③ 正由于许多作家和理论家总是从外在的组织方式来理解散文的结构,五十年代后散文)。

(2小区举办元宵灯会活动,张贴楹联以增添节庆气氛,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 B. C. D. 晴空一镜悬明月, 玉轮光满大千界, 火树银花家家晓, 笙歌曲中千家月, 夜市千灯照碧云。

2021年上海市上海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上海市上海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上海市上海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欢喜简平我怎么可能会喜欢这样一个寒冷而绝望的冬天呢?那痛楚是割裂着心的锐利的冰凌,那绝望如漫漫冬夜里连一颗幽暗的星子都没有。

时至年末,偶尔有一些零星的爆竹声,人们和这世界一起准备进入下一个年轮。

可我却翻不动我的日历——从胃癌切除手术室出来,我就觉得太阳再也不会升起来了。

可是,母亲来了,她帮我把12月的日历翻到最后一张,然后,在大理石台历架上换上了全新的日历芯子,那封面上标着鲜红的纪年:2012年。

母亲坐在我的床头,用平静的声音对我说:“人生来就是要受苦的,但再苦也要走过去,而且总是走得过去的。

你看,新的一年就要到来了,所有的日子都在前面一天天等着你呢。

”也就是从那个12月开始,母亲每周三都早早地来到我的住处。

她来时总是两只手都提着沉沉的袋子,里面装满了刚刚买好的蔬菜、瓜果,有时还装着报纸和书籍。

我怕她累着了,让她每次都坐出租车过来,但她不肯,说这点东西她提得动。

所以,母亲还是每每乘公交车来,路上要倒几趟车,来回至少得两个多小时。

一进门,母亲就忙乎起来,一边跟我聊天,一边拣菜、洗菜,然后去厨房煲汤做菜,稍有空隙,还帮我打扫屋子。

这个时候,我就会停止无穷无尽的销蚀灵魂的妄念,在颠簸的气流里上下乱飞的风筝便也静止在了空中。

从此,每个周三成了我心里企盼的节日。

每当听见母亲用钥匙转动门锁的声音,我心里就欢喜得像是燃放起了焰火,那焰火在彻骨的寒冷中美丽绽放,将凛冽染上了一层明亮和温暖。

我感觉那一天心情特别平和,特别安宁。

我真的又可以站立起来了,可以趴在窗前看外面的天与地了。

原本因为恐惧和焦虑,我如同一只被蒙住眼睛的惊慌的小鸟,哪怕飞得再高,也看不见连绵的山脉和澎湃的海洋了。

那天,下雪了,江南的雪花不是完整的一朵朵的,谁都无法相信它会聚起来,可偏偏不多时,雪就把房顶、树枝和路径覆盖住了,白色皑皑,一派纯净。

专题02 2021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专题试卷(新课标卷)(二)

专题02  2021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专题试卷(新课标卷)(二)

2021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新课标卷)(二)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6分)(共3题;共36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拥有200年历史的巴西国家博物馆被大火吞噬,馆藏的2000多万件文物一夜之间化为灰烬,仅有10%得以幸免。

被大火吞噬的不仅是巴西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更是这些文物所承载的珍贵文明和历史文化、所连接的后人与祖先之间的记忆;这场大火不仅为全世界文博场所敲响了消防安全的警钟,更以一种残忍的方式向人们宣告了历史文物等文化遗产的脆弱。

日前里约热内卢的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将此前扫描过的巴西国家博物馆300多件藏品打印出来、“重现” 在火灾中被烧毁的众多文物,这让很多为损毁文物扼腕叹息的人们在得到些许安慰的同时,也愈发意识到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客观完整的存档和真实有效的展示;3D打印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复制,留存下更多记忆。

存照、记录。

显然,科技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近日,600岁的网红———故宫博物院凭借其与凤凰卫视联合创制的《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刷爆了社交媒体。

这个展演之所以一票难求并被很多人“实名点赞”,一方面得益于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本身的文化韵味和魅力,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科技赋予了这幅名画更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8K超高清互动技术、高清动态动画技术、全息影像让巨幅长卷“动”了起来;球幕影院让观众仿佛行驶在《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上,沉浸式地体验鲜活的宋朝生活。

科技,让一幅千年前的画作“活”了起来,让文化有了更灵动更真切的全新表达。

其实,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新鲜事。

8年前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就曾每天让数万人心甘情愿排队五六个小时;数字敦煌让人们通过一只鼠标、一块屏幕就能身临其境般地欣赏莫高窟精美壁画;数字化故宫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胤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等APP在手机里畅游故宫。

上海市2021年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2021年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2021届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积累应用1.按要求填空。

(1)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2)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3)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以遥想故乡美景排解心中惆怅,周邦彦《苏幕遮》中类似写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暮霭沉沉楚天阔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五月渔郎相忆否(4). 小楫轻舟 (5). 梦入芙蓉浦【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霭”“受”“否”“浦”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本题还涉及诗词标题等,需要注意。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

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2.按要求选择。

(1)下列选项中,名句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王新婚周年庆典,有朋友夸赞新娘貌美,说:“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B.小李学习取得一定成绩,有骄微自满情绪,妈妈鞭策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小梅十岁生日,叔叔希望她长大不要忘父母的恩情,说:“一朝花臂秀,十年父母恩。

2021届上海市三校生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届上海市三校生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届上海市三校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题(13分)建筑的阅读(节录)①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

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

文学家爱“半”建筑物,诞生了《滕王阁序》、《______》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交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

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与文学的同构。

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的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使我们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②建筑与文学的构思——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影的完美构思。

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在瞬间所涌现的建筑构思,便已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物的价值。

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

我理解大意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中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

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

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与“意味”完全分解。

区别只是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的能指。

③建筑与文学的想象——建筑师和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

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

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映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想象。

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

因着诗人氏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

2021年上海语文二模卷

2021年上海语文二模卷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A.曹禺——《雷雨》——周冲B.海明威——《老人与海》——桑地亚哥C.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D.施耐庵——《水浒传》——冷子兴2.选出下列成语运用正确无误的一项( )A.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C.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D.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以及乐曲与你之间的故事,如《童年》让你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②不管你什么年龄,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重新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就会触动你那颗敏感的心,引起你久久的怀念。

③这些故事包括乐曲本身的故事,如《月光曲》与贝多芬、《二泉映月》与阿炳。

④感人的乐曲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

⑤想一想,哪一首最让你怀念,哪一支曲子最让你浮想联翩,由此你联想起怎样的故事。

A.②④①⑤③ B.②④⑤①③C.④②⑤③① D.④②①③⑤4.仿照示例,运用所给三组材料仿写三个句子,要求逻辑严密,语意连贯,信息完整,句式一致,并与所给示例构成一组排比句。

示例:卧冰求鲤,叨陪鲤对,敬养母聆父训,中国人向来都不缺乏孝顺意识。

第一组:诚信建功抗争第二组:诛暴秦御外侮轻生死重然诺持金戈破巨浪第三组:立木取信闻鸡起舞军民抗倭尾生抱柱破釜沉舟击楫中流A.①借代②夸张③排比 B.①比喻②夸张③排比C.①借代②比喻③反复 D.①比喻②借代③反复二、古诗文阅读(一)古代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陋室铭》中,刘禹锡将自己的“陋室”与“,”相比,表现了他高尚的情操。

(2)《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已,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3)___________ ,隰则有泮,总角之宴,_________。

上海闵行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第一次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上海闵行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第一次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上海闵行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第一次模拟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倩何人,_____,揾英雄泪!(辛弃疾《______·登建康赏心亭》)(2)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3)韩愈在《师说》中用反问句强调择师标准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2.按要求选择。

(5分)(1)学校举行足球赛,小明作为年级足球队的守门员在出征前宣誓,他用诗句来表达自己做守门员的信心,你认为下列合适的一联是()。

(2分)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宋代处在以盛唐为标志的古代社会鼎盛期的结尾,因国力的贫弱,内忧外患的侵扰,士人对社会动荡都有深切的体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使得仕途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凡此种种,都促成了“吏隐文化”的发育。

①向外拓展的能力和意愿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②由此情感和思致变得深沉③而朝政难为与党争不断带给人的纷扰A.②③①B.②①③C.③①②D.①②③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陈胜前①何为文化基因?其概念比较模糊。

它是文化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民族与其他群体间不可完全通约的东西。

尼古拉斯·韦德《天生的烦恼:基因、种族与人类历史》一书中指出:人类当下的存在是过去所有时间在内不断进化的产物,其进化单位可以是人类整体,也可以是稳定的社会群体。

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基因会产生变化,最终影响到当下的存在。

②中国是农业时代的幸运儿,史前时代温带区域,具有农业起源条件的地方并不多,中国则同时拥有南北两个农业起源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上海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题
(最新版)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
2021上海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律在答题卷上答题)
班级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分数________
一阅读(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9分)
尽管网络文学利用传统文学走向式微、互联网快速普及的契机而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它在对传统文学实施“________”的同时,也使自己置身于一个期待认可的共时性平面上,导致自身知识谱系和意义模式的”合法性悬置”。

互联网上的汉语文学诞生于1991年,这一年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在北美创刊,此后,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了中文网站。

从那时到今天,中文网络文学走过了10年时光,但它自身至今仍处于“命名焦虑”期。

无论在理论批评界还是在网络写手眼中,对于什么是网络文学,究竟有没有网络文学,怎样才算网络文学等,都存在诸多争议。

以《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互联网上一举成名的台湾写手痞子蔡认为,还是等到网络文学更多元化之后再来界定它为好,“如果现在一定要一个定义,那应该是在网络时代出生的写手在网络上发表的作品,暂时被简称为网络文学。

” 有人说:“网络文学就是新时代的大众文学”,也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一个难以成立的伪概念:“文学产生于心灵,而不是产生于网络,我们现在面对的特殊问题不过是:网络在一种惊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觉中被当作了心灵的内容和形式,所以才有了那个‘网络文学’”。

还有人说文学“取决于它自身的叙述和表现,同其物化的载体(媒介)形式——不管是纸质书刊还是电脑网络——并无必然联系。


一件事物的命名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甄淘和疏瀹过程,任何强制企图或焦虑心态都于事无补。

事实上,在互联网风起云涌的今天,已经浮出历史地表的网络文学的“在场确证”正在舒缓这种“命名焦虑”。

如果说世界华语网络文学诞生于海外学子的家国之思,中国本土的网络文学则生成于众声喧哗的BBS。

由于网络契合了文学的自由本性,网民的游戏心态又切中文学的娱乐因子,因而文学走进网络或网络介入文学,自然就有了本体论的逻辑依据。

中国加入互联网后,创生于海外的文学网站“新语丝”、“橄
榄树”等迅速挺进中国本土,促使我国的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1996年”网络文学”一词正式进入纸介传播媒体,1997年美籍华人朱威廉在上海创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从此,迎来了网络与文学的“蜜月期”。

截至2021年8月31日,我国以“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已接近300个,现在,这一数字已增加到500多个,1999年,“新语丝”、“网易”、“榕树下”相继举行网络原创作品评奖,给火爆的网络文学添了一把柴,此后,一些大型网站一天发布的作品量就以千篇计。

“新语丝”网站还创下了日点击数40万次的记录……一批网络写手迅速声名大噪,一些文学网站和网络作品成为网络文化圈的热门话题。

2021年以来,网络文学不像前两年那么火爆,但文学网站仍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网上的文学也出现两点明显变化:一是文学站点个人主页和收藏的网络写手的个人专辑大幅上升,二是网络原创作品发布量呈缩水之势,但作品质量却有所提升,TOP排行榜的点击率明显增长,这反映了广大文学网民净化网络、回归文学审美本性的要求。

________;相反,它倒可能构成对文学性新的遮蔽。

自诞生之日起,网络文学就面临科技与人文的宿命式追问:在它所凭附的高科技大树上,结出的究竟是人文审美的丰硕果实,还是会使人类的艺术传统和精神继续在技术的狂飙突进中花果飘零?在炙手可热的科学势力的边缘,走进网络的文学是否仍秉承古老的传统与价值,朝着人类审美精神的圣地驰骋,还是在科学技术的场域中让文学本体的精神取向经历一次技术理性的“格式化”?因而,文学在互联网中“出场”后,可
否在大众文化读图转向、道与言都出现话语转型的背景中,用诗意的寓言铸就网络诗学的新境界,乃至据此重新书写文学的“文学性”,探询重建精神价值深度的可能性,而不是让文学本该有的艺术承担和价值叙事为世俗的感性愉悦和消费文化的平面化所遮蔽,使本该在艺术中得到敞亮的生命意义被工具理性所取代,避免文学应有的审美意义在网络媒体的技术围城中无从置喙,抑或变成欲望生产而价值退场的游戏碎片……这一切都警示我们必须关注网络文学的“文学性”问题,解决好文学“出场”而“文学性”缺席的矛盾。

(节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纲》《新华文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