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总结 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我们当下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一,永远不抛弃传统文化,坚持以其为根本,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内涵,掌握其精髓!•二,始终不排斥外来文化,有兴致有选择性有目的性的吸纳其中的一些优点,给传统文化增添新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溶
如何更好地结合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弘扬传统理想人格,争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怫、道为辅的复合型文化。
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同时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面对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可以看到国家和大众中不乏保护传统文化的声音,“道,德”是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做事准则,相信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不仅不会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动摇,反而会更加突出。
面对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应盲目排外,更不能盲目屈从,应以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包容外来文化,更要注重于传统文化之上合理创新。
让我们在正确面对的同时,创造我们民族的美好未来!。
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作文

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作文哎呀,说起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传统文化是妈妈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外来文化是爸爸的新衬衫,时尚又好看。
”这只是一个比喻,我们不能真的把传统文化
当成裹脚布,也不能真的把外来文化当成新衬衫。
但是,我们确实需要思考一下,如何对待这两种文化。
我们要明确一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不是对立的。
就像妈妈的裹脚布和爸爸的新衬衫一样,虽然它们看起来不一样,但它们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妈妈的裹脚布虽然又臭又长,但它能保护我们的脚不受伤害;爸爸的新衬衫虽然时尚好看,但它能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天保持温暖。
同样,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也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
我们不能因为它们有缺点就一概否定,也不能因为它们有优点就盲目追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会欣赏它的美,也要学会批判它的不合理之处。
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吃快餐,觉得这样省时省力。
但是,快餐里面含有很多油盐糖分,对身体不好。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学习如何制作健康的食物。
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也要有选择地接受。
我们不能因为别人都在学英语就觉得自己也一定要学英语;也不能因为别人都在用苹果手机就觉得自己也一定要用苹果手机。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
我们要像对待妈妈的裹脚布和爸爸的新衬衫一样,既尊重传统文化,又拥抱外来文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作文

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作文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文化呢?
我们要学会尊重。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它们都有各自的价值和魅力。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某种文化就一概否定,也不能因为自己喜欢某种文化就盲目崇拜。
要学会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它们。
我们要学会借鉴。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智慧和经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比如,我们可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谐”等理念,将它们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西方文化中的创新精神、追求卓越等品质,为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增添新的活力。
我们要学会创新。
在传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
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比如,我们可以将传统的民间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感的艺术形式;我们还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
我们要学会传播。
文化的传播不仅是一种交流,更是一种责任。
我们要将自己所拥有的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魅力。
我们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待,以便更好地传播我们的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要做到尊重、借鉴、创新和传播。
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茁壮成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无尽的色彩。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富有生命力的灿烂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历史的瑰宝。
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某些消极腐朽的成分,如封建专制、封建迷信、男尊女卑、权力崇拜、等级观念等。
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即外来文化,其中有优秀的文化成果,如珍爱生命、尊重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公平正义、科学精神、民主思想等,但也有消极腐朽的内容,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
那我们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呢?首先是继承问题。
既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有优秀的文化成果,也有消极腐朽的内容,那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批判和继承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是创新问题。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还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彩,使中华民族文化以其深厚的东方底蕴、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丰富多彩的中国气派展现在世界舞台上,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再次是借鉴问题。
对于外来文化,除了坚持“洋为中用”的方针,批判地继承外来文化之外,还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
批判地继承外来文化,最终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服务的。
例:材料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和吉祥物。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福娃”相关链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和吉祥物的设计理念共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点。
外国朋友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很感兴趣。
材料二:2008年8月8日晚8时,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鸟巢”隆重举行。
近2万名中外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用奇妙的创意、高科技的手段、动人的表现手法,奉献给全世界一台经典的奥林匹克视听盛宴。
当开幕式表演奏响第一个音符,当演员迈出第一个舞步,当会场打出第一缕灯光……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中国”豁然展现。
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作文800字)

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作文800字)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以及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作文800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2、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3、如何看待传统文化4、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利于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的就可以学习,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就要摒弃。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时间太长,所以有些好东西都变极端了(比如“孝道”变成了愚孝,,再比如“依法治国”变成了严刑峻法)。
还有一些很明显的缺陷,比如男女不平等之类观念,必然要抛弃。
易中天先生提出一个观点叫“抽象继承”。
比方说“依法治国”不是学习严刑峻法,而是学习公平合理的精神;比方说“孝”不是牺牲自身尊严去侍候父母,而是学习拥有感恩的心;在比方说男女不平等不可取,但是男女工作合理分工确实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其他方面同理。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其实我们需要分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保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其实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也是从古人的经验教训中吸取了优秀的部分来完善现在的文化,而且因为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直在稳步的前行,我们需要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时代的新内容,发展现在的当代文化。
第一个方面是我们需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吸取双方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融入时代潮流,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保护自身的文化,减小文化渗透对我们国人的影响。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度的保护自己文化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还是需要的,我们需要在不停的碰撞中才能迸发出真正的魅力。
第二个方面是我们需要不断的为中华民族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喜好,人们的观念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有些文化内容与当前的时代发展并不符。
如何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如何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或者应如何加强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答案提示: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③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④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⑤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在处理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⑥反对拒绝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要反对和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如何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或者应如何加强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答案提示: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③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④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⑤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在处理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⑥反对拒绝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要反对和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如何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或者应如何加强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答案提示: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复习]如何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复习]如何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c6c4df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7.png)
题目:如何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论文摘要:要想正确的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就必须要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
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要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
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
关键字:辩证的否定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选择与处理,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正文:“文化”一词有多种含义。
中国古代最早对文化的解释出自《周易》:“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强调文化的教化人的作用,而在西方,英国的泰勒则认为:“文化或文明从一种广泛的人种学意义上说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所有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这里的文化主要反映人的属性以及人化的过程。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的总和。
也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
就其本质而言,文化也就是人化,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化的过程,也是文化的过程。
一部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化积淀的历史。
文化作为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成果,就其构成形态而言,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物质层面的文化,即通过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
它构成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中最为活跃和易变的因素。
二是制度层面的文化,它是通过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主要包括社会的法律、制度和体制等内容。
它比物质层面的文化具有稳定性。
三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它是通过人们在改造自身的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主要包括思想理论、科学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心理状态等内容。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2011级人力资源管理201李莹多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现今改革开放的中国,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需要面对事实进行理性试探,做出选择,幸免陷入类似“第一推动力”的思维误区。
“传统文化”成为试探的问题对象是因为现实中面临着社会道德重建的问题。
回到传统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传统既不是负担,也没必要固守不变,而是应看成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
不能因传统而作茧自缚,也不能因外来文化而妄自菲薄。
现实中西方文明正慢慢地融入咱们的传统中,这正是今世历史的启发。
社会历史的进展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展,进行不同文明的充分对话是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
面对今世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冲突,中华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结合现实国情进行自我确证,以开放的胸怀完成社会道德重建。
较之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是有其自身缺憾的,中国文化是先在一个广大规模上慢慢充实其内容,而西方文化那么常由一较狭小的中心点向外伸扩;更深层次的讲,中国人的上帝是情感的,可谓接近于体会的,因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观中强调意境的运用,抒发个人情感,这在中国传统文人画有深刻的表现;而西方人的上帝是逻辑的,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绘画比较强调法那么的运用,如黄金分割、核心透视在画面中的运用。
正如钱穆所讲“因中国人观念中不重分析,因此也没有理论上的说明,一切发觉遂只变成像是技术般的在社会传布,缺乏了学理的说明与再探讨。
如此那么像是使后起的人仅能够心领神会,不易继续仿照前进,这亦是造成了中国科学界一极大地缺憾”。
在中国,“天帝”不具有万物起源、唯一、第一推动者、神意目的论这些含义。
一方面,天命关于人具有决定性的主宰效应,因这人必需服从;另一方面,人在必需遵循天命的同时,又能够关于天命产生反馈性的阻碍,或是踊跃实现天命,或是致使天命变更。
而在希腊宗教中,命运那么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阻碍制约,超绝于一切之上,其地位亦如造物主或上帝,其义不可知,其命不可改,因此现在期的命运是一种决定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2011级人力资源管理
2011221112230021
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需要面对事实进行理性思考,做出选择,避免陷入类似“第一推动力”的思维误区。
“传统文化”成为思考的问题对象是因为现实中面临着社会道德重建的问题。
回到传统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传统既不是负担,也不必固守不变,而是应当作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
不能因传统而作茧自缚,也不能因外来文化而妄自菲薄。
现实中西方文明正逐步地融入我们的传统中,这正是当代历史的启示。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发展,进行不同文明的充分对话是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
面对当代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冲突,中华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结合现实国情进行自我确证,以开放的胸襟完成社会道德重建。
较之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是有其自身缺憾的,中国文化是先在一个广大规模上逐步充实其内容,而西方文化则常由一较狭小的中心点向外伸扩;更深层次的讲,中国人的上帝是情感的,可谓接近于经验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观中强调意境的运用,抒发个人情感,这在中国传统文人画有深刻的体现;而西方人的上帝是逻辑的,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绘画比较强调法则的运用,如黄金分割、焦点透视在画面中的运用。
正如钱穆所讲“因中国人观念中不重分析,因此也没有理论上的说明,一切发现遂只变成像是技术般的在社会传布,缺乏了学理的解释与再探讨。
如此则像是使后起的人仅能够心领神会,不易继续模仿前进,这亦是造成了中国科学界一极大地缺憾”。
在中国,“天帝”不具有万物起源、唯一、第一推动者、神意目的论这些含义。
一方面,天命对于人具有决定性的主宰效应,因而人必须服从;另一方面,人在必须遵循天命的同时,又可以对于天命产生反馈性的影响,或是积极实现天命,或是导致天命变更。
而在希腊宗教中,命运则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影响制约,超绝于一切之上,其地位亦如造物主或上帝,其义不可知,其命不可改,因此此时期的命运是一种决定论。
”
传统文化既有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积极因素,也有与现代化不相通应的消极因素。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结合本国国情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资源及海外一切先进的思想文化,使中国文化成为包容性最大、富有民族特色、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文化。
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
这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站在世界的高度,视野宽阔了。
就不会同于传统而固步自封,也不会因世界变化无穷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静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局限,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选择。
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有一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典型的封建制相适应的。
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照,这就决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辩证分析,这是基本出发点。
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对待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
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只能是对优秀传统实现弘扬超越。
所谓弘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继承性。
弘扬就是不割断历史,而是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它充分体现出民族的历史继承关系。
二是选择性。
弘扬不是全面复兴,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让封建腐朽的东两在社会上流行。
也不能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丢掉。
三是时代性.弘扬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古.而是将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为新的时代所用,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
所谓超越,是指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
超越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性,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优秀的成果,又包括传统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不仅作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影响。
只有对传统的负面效应进行系统清理,才能超出古代的圈子,实现时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文化的进步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前瞻未来,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面向世界与未来。
对于关系到人类未来的世界性课题,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进行解释和阐发,是前瞻性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可以焕发这种前瞻性的意识。
总之,弘扬超越作为一种整体性思维,是讲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弘扬,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
第二、立足于中国的同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
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
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
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
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文化礼仪之邦,有着近四千历史的优美的汉字。
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灿若星辰的文学之秀,浩如烟海的古籍图书,众彩纷呈的哲学思想,悠久富宏的教育传统,绚丽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农林牧渔水利经验。
卓越领先的科技理论及发明创造,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丰富精湛的医药卫生知识及技能。
珍爱生命的养生之道及体育传统,出奇制胜的军事权谋,五光十色的宗教文化,以及建立在这些文化科技哲学基础上的强国兴邦爱国爱民的治世经验、仁爱礼义的人伦道德规范、崇德齐贤高风亮节的情操修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
内涵丰富。
底蕴深厚,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承传优秀的文化传统。
弘扬民族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继承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毛泽东同志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读《论语》,一读就是六年。
”1938年10月他在延安特别叮嘱全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可以预言,中华智慧必将而且正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
儒家文化的核心——伦理道德精神、社会伦常、天道自然观、人性修养,被东方诸国所尊崇。
《论语》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日本近代工业之父涩泽荣一所著《论语加算盘》一书,提倡道德经济合一论。
成为企业家们的必读书。
王阳明(宋明理学集大成者)的心学自明治维新以来在日本、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中都被作为精神的源泉和动力,影响着一代代东方各国政治家、企业家的思想,连《荣根谭》这种普及读物也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的医学、军事权谋学等等也极大地影响着世界,中医中药已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霞要部分,日本、韩国的中药已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
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孙子兵法课。
至于“四大发明”,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早已被外围人接过去发扬光大。
外国人尚且如此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热衷于“中为洋用”,我们华夏子孙,不好好地承传这宝贵的遗产,多么可惜!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我们反对那种一概否定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斥之为腐朽陈旧的过激行为,但是也不主张一古脑儿因袭照搬,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
毕竟,由于丰厚而沉甸甸的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中积淀下来的,自然会烙
印上一些统治阶级的意识。
会渗入一些剥削阶级的观念,所以我们在了解、吸纳承传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原则。
比如说,儒家学派所提倡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在今天,就要实行“拿来,运用脑髓,放出跟光,挑选,占有”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