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尊重、保护和传承。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独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这些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国民族的独特精神和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敬重和珍视。

其次,我们要积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

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历史变迁、现代化的冲击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和修复古建筑、保存古籍文献、保护传统手工艺等,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

最后,我们应该积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不应该被简单地放在博物馆中静静的展示,而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欣赏传统艺术形式、参与传统节日等方式,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新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的来说,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尊重、保护和传承。

通过这种态度,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感想范文(四篇)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感想范文(四篇)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感想范文(四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感想篇一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

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

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

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

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

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

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

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

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看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和态度。

首先,许多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古代诗词、书法、绘画、陶瓷、音乐、戏曲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面貌,而且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他们愿意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推广中华文化的精髓。

其次,一些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持有批判和反思的态度。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过时的、不合理的、封建迷信等成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念存在冲突。

因此,他们主张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从中吸取优秀的成分,摒弃糟粕,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此外,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

他们可能更熟悉流行文化和现代科技,但却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比较模糊。

他们可能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过时的、无用的东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符,因此不愿意深入了解和学习。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看法和态度。

然而,不管他们持有何种观点,都需要注意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传统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面貌,而且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基石之一。

因此,大学生应该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同时也要注重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心得10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心得10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心得10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心得体会【篇1】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而让中国成为璀璨明珠的,是那些传统文化,我一定将这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让其源远流长。

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有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等。

有民间艺术如:京剧、国画等。

还有风俗习惯:春节、元宵节、闹花灯。

但是我却对剪纸情有独钟。

我的奶奶是个剪纸高手,所以我对剪纸非常熟悉。

奶奶会剪出姿态各异的小动物,和一些奇花异草与一些人物图案,剪刀只要一到了奶奶手里,不一会,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画就完工了,每到过年的时候,奶奶就会把已经剪好的图案,给街坊四邻们当窗花。

比如那小兔子,浑身是红色,长长的耳朵,在轮廓线里还剪出了许多的小齿,很像小兔子的绒绒的毛。

旁边还装饰着舞动的小花,要多可爱有多可爱。

我看奶奶剪,不禁的好奇心其,也想学一手。

可是剪刀一到了手里,却不听指挥了,不是剪掉了胳膊,就是剪掉了腿。

急的我把剪刀一摔,说:“我不学了”。

这时奶奶走过来说:“剪纸是一门奇特的艺术,只有平心静气,勤学多练,才能掌握它,心浮气躁的人是学不会的。

”在奶奶的指导下,我终于剪出了一个粗线条、四不像的小动物。

但是我还是很高兴,我心里想:“只要功夫真,铁杵磨成针”。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而让中国成为璀璨明珠的,是那些传统文化,我一定将这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让其源远流长。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心得体会【篇2】又到一年中秋时,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除了吃月饼这一传统项目外,还有一个传统的活动,那就是:看花灯、猜灯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都已经被大家所遗忘,秉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在中秋佳节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家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猜灯谜的活动。

爷爷提前准备了许多的灯谜,虽然没有花灯看,但是灯谜却是不少。

爷爷把它们都写在一张张红纸上,猜对的还有奖品,看着那些丰富的奖品,我们都跃跃欲试。

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1、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当下的传统文化热?我们究竟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应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

否则,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

——袁伟时在自由之外要带进公正。

在理性之外,要带进同情、慈悲。

在法治之外还有礼让。

个人尊严以外,还有社会和谐。

现代西方所代表的基本核心价值,是扎根在西方的普适价值,但同样有一些可以是扎根在中国、在东方的普适价值。

——杜维明袁伟时: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的贡献应该肯定,但不能否定它有天生弱点。

例如,虽有一些抗议精神,但制度上没有形成权力制约;没有形成法治精神,对经济自由也是压制的。

结果,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制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发展不起来。

再加上先秦诸子思维方法的弱点:缺少逻辑、实证精神,也发展不出现代科学。

杜维明:我像牟宗三先生一样认为,一个民族自信心彻底丧失,它是无力的、无气的、无理的,一个失去自信的民族,要向西方学习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可能性太小了。

在对传统文化进行非常强烈的批判时,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精华,把它的优质部分好好保护,批判糟粕与发扬精华相辅相成。

中西文明的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文明类型来看,中西文明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伦理型与法理型、内向型与外向型、整体性思维型与分析性思维型、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

一般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与西方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而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独立性和进取精神、求真求实等。

概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主要特征,即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倾向。

1.人的价值在于道德 2.道德价值至上3.重义轻利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客观态度既要坚持文化自信,又要坚持文化自省。

没有文化自信,就难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没有文化自省,就难免会盲目自大、固步自封。

仅有文化自信的民族,往往会将自己的文化强行输出,搞文化霸权;仅有文化自省的民族,往往缺乏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的动力和魄力。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心得体会四篇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心得体会四篇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心得体会四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熟悉心得体会四篇,供大家参考。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熟悉心得体会四篇》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当跟大家共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熟悉心得体会四篇在新的奋斗征程上,我们当连续爱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扬好中华传统文化,致力于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让文化的"盎然春意'舞动四海,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下面是我为您推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熟悉心得体会四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心得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们提高道德修养很有关心和启发。

我们肯定要抽时间仔细学习,仔细体会,还要注意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做到学习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修养。

一、有爱心、讲正义、有骨气,不断提高道德品质修养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具备了这五个方面修养的人,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作为一个社会人,对世间万物要有仁爱之心,对工作、对同事、对家庭、对社会、对群众要布满仁爱之心。

俗话说,仁者无敌,黄金有价,情义无价,对社会有爱心、对群众有感情的人确定是受群众欢迎的人,受群众欢迎的人确定是值得我们敬重的人。

为人处世除了仁爱之心,还要讲道义、正义、骨气,更要讲民族大义。

一个人若能讲求正义、主持公道、做事公正、作风优良,那么何愁没有伴侣,何愁事业不成呢?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一个不讲道义、没有正义、缺乏骨气的民族可怕的,也是长期不了的。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我们讲正义、讲骨气、讲民族大义,提高道德品质修养。

二、心系群众、报效国家、站遵守法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其位,谋其政。

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讲,身在其位,就要为国所想,为民所系,报效国家,执政为民,做出一番有益于社会的事业。

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树立远大的抱负,才会保持糊涂的头脑,才会身怀正气、两袖清风;只有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才会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利,做到一心为公、一心为党、一心为民;只有仔细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才会舍小家顾大家,弃贪欲谋进展,才会做到"公正、公开、公正、公道'。

在当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在当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在当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我们应该以一种客观、理性和全面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文化体系,它既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的文化根基。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不仅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还要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它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道德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例如,中国的古典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及传统的中医、武术等技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和技艺不仅代表了我们的文化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和魅力,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传统文化中存在一些过时的观念和陋习,如男尊女卑、封建迷信等,这些观念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此外,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一些与现代科学相悖的观点和理论,如五行学说、阴阳理论等。

对于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第三,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根基,但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们不仅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还要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们应该积极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第四,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推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展览、文艺演出、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编写和出版相关的书籍和教材,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等新媒体渠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标题: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一、引言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文化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我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习惯、艺术和科学知识等各个方面。

其中,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传统文化的价值
1. 文化认同: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根与魂,是人们建立自我认同的基础。

2. 人文价值: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重要意义。

3. 艺术价值: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 尊重与保护:我们要尊重每一种传统文化,因为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同时,我们也要尽力保护那些面临失传危险的传统技艺和文化现象。

2. 批判与继承:对传统文化,我们既要批判其糟粕,又要继承其精华。

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 创新与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敢于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动其向前发展。

四、结论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珍视并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学会欣赏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全球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文化,是十分复杂却又无处不在的。

在中国典籍中,文化是“文治”和“教化”。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历史的产物。

既表现为已经积淀下来和正在积淀的思想意识,也包括正在发展当中的,包含有:物态文化、方式文化、精神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大陆文化、小农文化、道德文化、宗法文化、等级文化、艺术文化等。

特别是道德文化,对于道德滑坡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它们都是千百年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在珍惜的同时也要用时代的眼光去看待,去发展和弘扬其中的精华。

关键词:学习、领悟、弘扬。

引言: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到了现在,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去传承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首先我们要学习它,并且要有结合自身的领悟,再之后是言传身教,弘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之帮助我们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

医学是人学,学习传统文化,是医学生成为“大医”的必备条件。

一、文化分类与特征、文化态度1、我们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认识文化是什么,分类和特征有哪些。

文化,是十分复杂却又无处不在的,你想用文字去完美解释它是不切实际的。

你用手也许抓不到它,但它确实从你指尖飘过。

在中国典籍中,文化是“文治”和“教化”。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文化是可以使人文明,远离原始的兽性,更文明的生活。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既表现为已积淀下来和正在积淀的思想意识,也包括正在发展中的。

它包括物态文化,如建筑遗址、民族服饰等;方式文化,如生活的习俗,组织的形式;精神文化,如人文的思想、观念等。

文化有几个特征:一是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这就说明我们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也要放眼世界,而不应孤芳自赏。

二是具有超个人性,因为它是群体创造的而非个人。

三是人及人类群体的心理差异决定了文化内容的多样性。

四是文化具有相对性。

五是文化具有渗透性、融合性。

这些特征都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学习文化的时候要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而不是固定呆板。

2、现在一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可能很多人就会想到每年过的传统节日、《功夫熊猫》等中国题材的电影……学过历史的都知道,自从新文化运动以后的好多年,传统文化被钉上了落后、愚昧的牌子,被蔑视、嘲笑和批判。

否定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那一时期的精神文化潮流,这是多么愚蠢可悲的事情啊!当然也给我们留下了反思与思考。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不能一棒子打死。

那些糟粕如封建等级观念、专制主义、闭关锁国、皇权制度......我们要需要甄别,去批判。

但是它也有精华的部分,比如百善孝为先、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我们要好好学习和弘扬。

它们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是尤为可贵的!而当代大学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则是关系传统文化的存亡与繁荣!二、大陆文化与小农文化1、中国的大部分领土是在大陆,三面环海,西面是隔壁荒山。

由于大部分时间我们的祖先的航海技术并不是发达的,所以就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隔离。

这种隔离既包括地理上的(除了张骞、玄奘、郑和等人,好像能出国去交流的著名的人物并不是很多,当然普通百姓肯定有的,就是后来我们说的华人华侨),也包括社会隔离,不同地区人不能很好的交流彼此的文化思想,进而也有了心理隔离。

大陆农耕文化由此形成,古人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生存,靠天吃饭,还要治理水源。

所以当时的人们是渴望安定,求善大于求真的。

只求安安稳稳吃上饱饭,生孩子传宗接代。

而此时集权制也开始出现,百姓会服从管理,以求安宁,统治者则希望长久地管理与权力。

2、由于大陆文化的封闭性、统一性、乡土性和集权性,使得中国的农民善于勾心斗角、搞内讧、不团结而且不求开拓。

但是中国的农民又是重实际、求稳定的。

这一种普遍的心态,是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秘密,所以你到外国去还会看见许多的唐人街!他们追求的是知足常乐,安贫乐命。

俗话说的好:“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中国的农民有着坚韧不拔、雷打不动的顽强劳作的劳作精神。

虽然他们有时候短视和愚昧,沉默和弱势,甚至迷信与残暴!但是他们为中国的历史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他们,哪来粮食?没有粮食,哪来的生存?没有生存,哪来的今天的我们?可是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嘲笑别人的时候会说别人是乡下人,对此我表示很悲哀。

那些这样骂人的也许忘了可能他(她)的父辈就是从农村出来的,也忘了肆意浪费的粮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三、道德文化中国的传统伦理,可以用仁、义、理、智、信、忠、孝、节等几个字来概括。

仁就是宽厚,义就是正直,礼就是谦让,智就是才能,信就是诚实,忠就是忠诚,孝就是孝道,节就是节操。

古人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们重义轻利、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再看看今天吧,仁?动不动就砍砍杀杀。

义?罪犯强奸少女满车人无人伸手。

礼?为抢公车座位掌扇七旬老妪。

智?抄袭之风屡禁不止。

信?地沟油毒奶粉的商家越来越多。

忠?丈夫包二奶老婆找外遇。

孝?不但不赡养老人还驱逐殴打父母!节?各种脑残搞基节操碎了一地。

人类是进化着的,但是思想却退化了,道德滑坡了。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走近文明,远离丑恶。

古人有云:“天下有道则风调雨顺,天下无道则天降灾祸。

”现代的年轻一代,都是看日本动漫过来的,很少有人看古典文化,所以才有了重读《道德经》、《三字经》之类的活动,而大人则忙于工作,持家操劳,除了电视台放的一些文学节目,基本也不能学习传统的文化。

这个时候,学校得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现在的学校更多的应试教育,忽略了文化方面的培养与教育。

让人痛心啊。

无数大学生感慨:“感谢当年舍友的不杀之恩啊!”功利化且浮躁的社会,道德文化不能丢!四、宗法文化和等级文化1、宗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织特征,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

内部分尊卑长幼,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目的是维系封建制度的政治秩序,建立封建社会的伦理。

特征是划分大小宗、嫡长子继承制、祖宗祭祀—尊祖敬宗,规定宗子才有资格祭祀宗庙。

宗法社会在结构形态,组织方式和功能特征等方面的特点是:家国同构、三位一体;等级深严、义务本位;男性中心、血统至上。

这种文化,使得我们国家成了世界最强的尊宗敬祖的国家,清明祭祖的习俗流传千古。

血缘关系的演化,也形成了人情社会,于是有了官官相护,任人唯亲,使得国家公权力私有化,严重地破坏了国家的法制进程!2、等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特征。

古人喜欢用等级区别人的价值,直到今天也还是一样。

在古代是仕>农>工>商,现在则是官>商>工>农,无论最末尾的是当时的商还是现在的农,都逃不掉被轻视,被欺压的命运。

形成的原因有:大陆文化要求全国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权威作保证;因为是小农文化,农业自然经济本身就提出强化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要求,没有等级,就不能安定。

所以人们甘愿接受这一等级观念并乐此不彼。

这一社会弊病就流传了下来,人分十等,贵贱不同,社会上各种不平等的现象层出不穷。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我们一直在倡导人人平等,但是就连法律面前,有时候都不能做到。

其实我觉得,虽然等级文化影响了这么久,但是只要我们学好道德文化,与人为善,就可以淡化这种等级,拥有更和谐的社会生活。

五、艺术文化、士文化1、艺术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态度。

古代的社会是礼乐并重的社会,“礼”是伦理教育,“乐”是艺术教育。

有一下几个特征:由艺入道,如道家的‘天道’,儒家的‘人道’;气—代表着艺术的生命性;心—艺术的审美性;舞—艺术的音乐智慧;悟—艺术的直觉思维;和—艺术的辩证思想。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典型的有:篆、楷、行、正、草等各种风格的书法艺术。

园林艺术、民歌艺术......那些都是我们民族无价之宝,我们要好好珍惜、学习,让我们的后代还能够继续欣赏祖先留下来的瑰宝。

说到这就想到现在的应试教育,很多学校重理轻文,艺术课少之又少。

所以许多家长花大价钱把孩子送去学习“礼乐”,但是更多的孩子呢?现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外国现代文化侵蚀日益加深,又还有多少空间留给我们的传统艺术?2、士文化—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我认为这种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历史上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处于主与仆之间,“出为帝王师,处为万世师”当他们做官的时候勤恳尽职,历代士人基本都以做官为人生弟一要务。

有着“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

孟子有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成为了文人士大夫千古恪守的人生准则。

西晋的“处”则很经典,比如阮籍的“醉”和“穷途之哭”、嵇康的一曲《广陵散》后的慷慨就义!而混的比较好的就有唐朝的狄仁杰、房玄龄等......但是士也是人,只是介于圣与凡之间,所以我们看到李白得意时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的“安能摧眉则要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随性而为,潇洒飘逸!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要具有公共精神与独立意识,要有维护社会正义的独立品格!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我们要好好地保护,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去学习。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结合当今社会的现状,我不禁发出让我们重拾经典,走近传统文化的呼喊!我们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之源,从中领悟出我们的前方到底在哪里?我们应该怎么更好地走,更好地生活!最后就是要时刻准备着弘扬我们优秀的文化,使之不断繁荣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