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9.1 守护生命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9.1《守护生命》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9.1《守护生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守护生命》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宝贵,认识到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守护自己的生命,如何防范生活中的各种危险。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生命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但同时也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宝贵,认识到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防范生活中的各种危险,提高安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宝贵,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防范生活中的各种危险,提高安全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己,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讨论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保护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实践演练法: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模拟生活中的危险场景,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讨论交流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3.准备实践演练的场景和道具,确保演练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关于生命的图片,如婴儿诞生、成长过程中的照片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宝贵和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2.呈现(15分钟)呈现一些生活中的危险案例,如火灾、溺水、交通事故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保护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保护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模拟生活中的危险场景,学会如何应对。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9.1《守护生命》教学设计

《守护生命》《守护生命》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的内容。
教材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和“自尊自强”。
“认识自我”中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自尊自强”中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
”本框通过话题讨论的方式切入,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守护生命,一方面要爱护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另一方面要养护精神,过充盈的精神生活,满足生命的精神需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怎样爱护身体,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2、知道怎样养护精神,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4、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以真善美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真实案例和情景讨论对心灵的冲击,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惜;2、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学会珍爱生命的一些具体做法,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珍视生命,对生命负责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爱护身体,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3、关注自己的精神发育,守护精神家园。
【教学重点】学会珍爱生命的一些具体做法,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教学难点】懂得如何在艰苦的情况下养护精神。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多功能教室;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养护身心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1、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美国一小学发生火灾,一小学生勇敢地去救小伙伴,结果,伙伴逃离,自己却葬身火海,而这位小学生不仅没有得到表扬,相反,校方因没有教会学生如何逃生,如何保护自己而受到地方当局严厉处罚。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9、《守护生命》名师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名师教学设计9、《守护生命》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视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爱护身体,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认同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自觉守护精神家园。
能力目标: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以真善美为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知识目标:知道怎样爱护身体,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知道怎样养护精神,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材分析(一)课标依据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教材的主题围绕“成长中的我”展开,本框“守护生命”属于“成长中的我”的相关部分,体现着课程标准中“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相关内容。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相应部分还有“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九课第一框,包含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两个层面。
本课意在培养学生提高健康的意识,掌握自救自护基本常识,知道守护生命还要养护精神。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还停留于身体层面的浅认识中,他们对于如何爱护身体、如何养护精神还没有形成意识。
本课引领学生认识到要珍爱生命,就要学会爱护身体,养护精神,并且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基本知识。
提升学生生命意识,知道养护精神,守护精神家园。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一:小文喜欢打篮球,中午为了多打会篮球,他经常不吃午饭。
小莉特别喜欢夜深人静的时候学习,她认为那时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问题:对于这两位同学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学生中常见的坏习惯,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教师总结:生活的细节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就要克服那种认为一些小的坏习惯对身体健康影响不大的错误思想,改正自己一些不良习惯。
第9课 第1框 守护生命 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第九课珍视生命第一框守护生命1.知识目标:了解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的一些基本常识。
2.能力目标:学会珍视生命的一些具体做法,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健康生活意识,树立珍视生命、维护健康的积极情感;追求真、善、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常识和方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守护生命更需要对精神的关注和养护。
1.教法:情节设置,引导讲解。
2.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活动:请同学们将下列内容进行排序。
金钱、权力、名誉、地位、智慧、美丽、生命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导入课题——《守护生命》。
(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1.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__自己的身体__。
2.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__负责任__的态度。
3.我们需要增强__安全__意识、__自我保护__意识,提高__安全防范__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4.__精神风貌__反映着我们的生命状态,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__精神__。
5.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__物质生活条件__和__外部环境__的制约。
6.守护精神家园,我们不能丢失__优秀的民族文化__,需要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__民族精神__。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爱护身体(一)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活动一:探究与分享(教材P100)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你的看法和建议。
学生:交流、讨论。
提示:看法: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还会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建议:我们的兴趣爱好不能影响身体的健康,应该在保证正常休息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教师总结: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
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二)守护生命要提高安全意识活动二:探究与分享(教材P101~102)思考:1.结合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收集相关资料,探讨应对以下灾害或灾难的自救自护方法。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9.1守护生命》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9.1守护生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本节课的主题是“守护生命”,内容主要涉及生命的价值、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以及如何关爱他人的生命。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培养他们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变化。
他们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生命的价值,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并学会关爱他人的生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了解关爱他人的生命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提高他们关爱他人生命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了解关爱他人的生命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他们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问题清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段关于生命的短片,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关于生命保护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知识讲解:讲解生命的价值、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以及如何关爱他人的生命等方面的知识。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关爱他人生命的问题,培养他们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命的可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9.1守护生命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9.1守护生命教学设计课题:第九课珍爱生命第1框守护生命之爱护身体课型:知识新授主备:文小娥时间:2016年11月28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2.掌握一些爱护身体的具体做法。
能力目标:学会珍爱生命的一些具体做法,掌握基本的爱护身体的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生命负责的态度。
2.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重难点:掌握一定的爱护自己身体的常识。
【导入】《一个有关有关生命的故事》视频导入。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生下来的,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
生命是宝贵的,守住生命我们才能感受四季的冷暖变化,体验生活的千姿百态,追求人生幸福的种种可能;才能感受来自父母温暖。
守护生命首先我们要爱护自己的身体。
让我们一起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多媒体出示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生命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
【自主学习】:(3min)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P100--102页内容。
我的舞台我做主!瞧我的......(建议用时:3分钟)合作展示环节:(建议用时:10分钟)(根据自学的情况,结合自己的经验,跟随我们的主人翁小伟一起去看看他的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温馨提示:1、小组长到老师这里抽签决定你们各自小组要讨论并展示的话题。
2、结合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讨完成。
3、抽到点评的各小组,按照要求对展示小组的展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老师根据情况适时进行加分奖励。
情景片段一:小伟喜欢玩手机,于是他经常偷偷的躲在被窝玩手机到很晚,甚至有时一边充着电一边玩。
早上再急急忙忙赶到学校。
一天,在体育课跑步时,小伟突然栽倒在地,经医院抢救才转危为安……情景片段二:周六爸爸妈妈不在家,小伟就去门口的小摊上随便买了点辣条、烧烤、麻辣烫等回家吃,到了下午,小伟突然感觉肚子很疼,于是就在家里的抽屉里找了一点药,吃了……情景片段三:周一第二节下课的眼保健操时间,小伟和同桌因为一些矛盾闹得不开心,接下来的两节课都无精打采,趴在桌子上,心情很郁闷,放学了饭也不吃,甚至谁和他说话,他都不吭声……设计意图:设置本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通过欣赏别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生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9.1《守护生命》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9.1《守护生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守护生命》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宝贵,认识到保护生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守护自己的生命。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对生命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对生命价值的深入思考。
此外,学生可能对保护生命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命的宝贵,认识到保护生命的重要性;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守护自己的生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生命的宝贵,认识到保护生命的重要性;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守护自己的生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播放一段视频,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导入新课《守护生命》。
2.案例分析:呈现一些关于生命安全的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事故原因,探讨如何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部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9课《守护生命安全》教案

第九课守护生命安全第1课时增强安全意识教育健全人格重点:增强安全意识。
难点:树立规则意识,增强风险意识。
图片展示:缺乏安全意识的表现。
思考:你如何看待上图中的行为?对此,你有何启示?提示:缺乏安全意识,不爱惜生命。
归纳:生命安全是维系人的生命存在的条件和保障,也是我们创造和享受一切美好的前提,我们应增强安全意识。
当面临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我们应该怎样守护生命安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1.活动一:出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第十六条学校应当将提高学生网络素养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并合理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建立健全学生在校期间上网的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管理未成年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上网习惯,培养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法治意识,增强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判断能力。
第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自身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未成年人的规则和要求?我们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和要求?出示: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行为规则。
归纳:生活中的诸多“禁令”看似是对我们的限制,其实是对我们自由和生命安全的保障。
我们要自觉遵守规则,对自身行为是否安全作出恰当评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从而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命。
结论:我们要树立规则意识。
2.活动二:出示学校“防溺水”“防震演练”等材料。
材料一: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溺水事故的认识,有效遏制此类事件发生,根据《2024年“同心防溺水”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要求,某省教育厅决定组织开展师生及家长“同上一堂防溺水课”系列网络公益直播讲座活动。
材料二:为切实提高师生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灾害时的自救互救能力,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和熟悉紧急疏散的线路,在“5•12”汶川地震16周年和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某校特举行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珍视生命
第1课时守护生命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
标
培养健康生活意识,树立珍视生命、维护健康的积极情感;培养追
求真、善、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爱国情怀
知识目标了解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的一些基本常识
能力目标学会珍视生命的一些具体做法,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常识和方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难点:守护精神更需要关注精神的养护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照片拍摄于2015年,照片中的小孩名叫Hudea,拍照的时候只有4岁。
他在哈马轰炸后失去了父亲,随后他和母亲以及三个兄弟姐妹一起住到了土耳其边境的一个难民营。
“他的脸立刻收紧。
他咬着下嘴唇,慢慢地举起了手。
他一言不发地站在那里。
要宽慰这个把照相机当成手枪的孩子并不容易。
”
读了这个故事,你对守护生命有什么认识?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爱护身体
1.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
(1)展示关于爱护身体的名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开宗明义》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毛泽东
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陶行知
健康是对于自己的义务,也是对于社会的义务。
——富兰克林
(2)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的?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
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2.爱惜健康,拒绝不良生活习惯
体育课后,大汗淋漓地冲进教室
小李同学迅速打开空调,温度调到最低16℃。
站在空调口处吹风乘凉,心满意足地喊着:“热死我了!好凉快!”其他同学也纷纷凑过来。
空调的风又强又冷,小张同学却用校服把头包起来,一边喝水,一边在教室里溜达。
很多同学看到小张的样子,乐得前仰后合,说:“哇!看,多像翠花儿!”
小李和小张谁做得对?
提示:运动后直吹空调是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的,小张同学做得对,因为,他懂得如何爱护身体。
爱护身体首先要爱惜健康,拒绝不良的生活习惯。
3.正确面对他人评价,豁达宽容待人。
小张同学并没有因为同学笑话他为“翠花儿”而闷闷不乐,而是坚持自己的正确做法。
请大家说一说,小张的优点有哪些?
提示:小张同学不仅懂得坚持做正确的事,对同学的玩笑和笑话也很宽容,他能够正确地面对他人评价,豁达宽容待人。
教师小结:随着年龄增长、心智发育,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
目标导学二:养护精神
1.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教材P102—103)
(1)展示遗存的绘画作品。
(2)在集中营里,女画家费利德为什么要教孩子们画花卉、人物和窗外的风景?
(3)人们为什么将这些儿童的绘画作品称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
提示:(1)因为在她看来,保护人类内心纯真、善良和美好的世界,保存人的创造欲望和想象力是最自然和最重要的事情。
她想引导孩子们的心灵走出集中营,追寻外面美好的世界。
(2)因为在集中营恶劣的现实条件下,她坚持让这些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在一个正常的世界里,虽然身体被囚禁,但精神还是健康和自由的,因而人们将这些儿童的绘画作品称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活着,除了要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还要过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求。
2.精神发育与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关系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童年时期虽然过着贫困的生活,但是他酷爱读书,他读过的书包括《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青春之歌》《破晓记》《三家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莫言在小学五年级时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主要从事农业活动: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
在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字典》,尤其喜欢字典里的生字。
材料一中莫言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然坚持学习,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即使在物质贫乏、外部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守住自己的心灵,仍然可以看到真、善、美。
相反,过度的物质追求、物质攀比,容易使我们丧失对真、善、美的体验,丢失精神世界的财富。
3.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
守护精神家园,我们不能丢失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维护健康的重要性和要求,学会了自救自护,懂得了守护生命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也许我们的理解还太感性,还不太成熟,有待完善。
但不容置疑的是,我们一定要爱护生命,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个阶
段,积极进取、奋勇直前、充实人生。
3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