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古文阅读题集
八年级下册语文 课外古诗文阅读训练(三)(四)(五)

④采菱歌:乐府曲名,梁武帝《江南弄》七曲之五《采菱曲》,此指陈州女子
所唱。⑤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⑥暮云:这里指暮云遮住望眼,看不见济南。
学练案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2 分) A.词的上片追叙兄弟俩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 B.词中笔下的景物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如“花飞”、“麦摇波”、“鉴 新磨”、“飞棹”等都富有动感, C.词的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 D.全词以柳湖为中心描写景物,犹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选自《古代小说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有删节)
【注释】①陈子经:陈桱,明初史学家。②宋太祖废周主为郑王:宋太祖 发动陈桥兵变取得政权,废周主为郑王。③比朕于篡:把我与篡位者等同。④ 史贵直笔:史官贵在秉笔直书,无所避忌。
学练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 分) (1)子经因昼寝. ( 睡觉 ) (2)不可易.也 ( 改变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 分) 陛下欲臣死,即死耳。 陛下想要臣死,臣立刻就死罢了。
学练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5 分)
龙卷风
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俄
顷旋风卷入云霄中。既而渐近,所经县城官舍、居民略尽,悉卷入云中。县令
儿女奴婢卷去,复坠地,死伤者数人。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县城悉为丘
墟,遂移今县。
(选自《梦溪笔谈》)
学练案
学练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文阅读训练(四)
学练案
(一)送友人 (4 分) 李白
学练案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 分)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 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XXX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雪窦山XXX,XXX不得进,XXX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XXX,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选自XXX 《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
④越:过。
信宿:连住两夜。
⑤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⑥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
陇,通“垄”。
⑦联络:连接。
⑧牧竖:牧童。
征逐:追逐。
⑨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⑨⑥⑦⑧④⑤①②③是()A.渔人甚异之奇山异水B.若仿佛若有光皆若空游无所依C.才通人卿今者才略D.阡陌交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语段【甲】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景物有什么作用?4.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小石潭记(节选)从XXX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XXX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含答案

5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鲦鱼出游从容..( )(2)请循其本.(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4)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2.下列各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知之濠上也。
A.国人道之.B.以我酌油知之.C.何陋之.有 D.择其善者而从之.3.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年与.时驰C.陈太丘与.友期行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一处)(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安知鱼之乐?(3)我知之濠上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6.庄子始终坚持“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7.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知道他人的心理状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题目及答案【中考必备】

5.【2017年•湖北宜宾】Ⅱ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8-21题。
(10分)【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辍耕之垄上舜发于畎亩之中B.佣者笑而应曰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为天下唱行拂乱其所为D.百姓多闻其贤曾益其所不能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举大计亦死百里奚举于市B.必先苦其心志天下苦秦久矣C.扶苏以数谏故项燕为楚将,数有功D.等死,死国可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1.胨涉历尽艰辛最终“立为王,号为张楚”,舜、博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均出身卑微但终成大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精选精练 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2分)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自是.数年之后()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求.甚解B.然则何时而乐.耶怏怏不乐.C.或请重法以禁之.鸿鹄之.志D.故.不暇廉耻耳温故.知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句:(2)安用重法邪?译句: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3分)(1)甲文表达了作者“,”的忧乐观。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礼记》一则)【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
人之立志,顾②不如蜀鄙之僧哉?(节选自彭端淑《为学》选段)【注】①鄙:边远地区。
②顾:反倒,反而。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虽有至道至:________②学学半学:________③子何恃而往恃:________④西蜀之去南海去: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D.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甲】、【乙】两文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茌平人马周①,客游长安,舍与中郎将常何之家。
六月,千午,以旱,诏文武官极言得失。
何武人不学,不知所言,周代之陈便宜②。
二十余条。
上怪其能,以问何,对日:“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草耳。
”上即召之:未至,遗使督促者数辈。
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③门下省,寻除监察御史,奉使称旨。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马周:唐初大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文阅读专题训练
及答案
简介
本文档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的汇总。
这些训练题旨在帮助学生加强对古文阅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目录
1. 古文阅读练题
2. 古文阅读答案
古文阅读练题
以下是一些古文阅读练题,每题后面都有选项。
请仔细阅读题目及选项,选择最合适的答案。
1. 题目一:古文摘抄
选项:
A. [摘抄文章一]
B. [摘抄文章二]
C. [摘抄文章三]
D. [摘抄文章四]
2. 题目二:填空题
选项:
A. 答案1
B. 答案2
C. 答案3
D. 答案4
3. 题目三:文言文翻译选项:
A. 翻译选项一
B. 翻译选项二
C. 翻译选项三
D. 翻译选项四
4. 题目四:句子排序选项:
A. 排序选项一
B. 排序选项二
C. 排序选项三
D. 排序选项四
请将你的答案记录在纸上,以便稍后核对。
古文阅读答案
以下是古文阅读练题的答案。
1. 题目一:答案为A
2. 题目二:答案为B
3. 题目三:答案为C
4. 题目四:答案为D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通过完成这些练习题,学生可以增强对古文阅读的能力,并且可以
通过核对答案进行自我评估。
希望这些训练题能对学生的学习有所
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阅读专题训练(一)诗歌鉴赏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幽暗不明。
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
故:为了某事。
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2、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释: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
衿,即襟,衣领。
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宁(nìng):岂,难道。
嗣(yí)音:寄传音讯。
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挑(tiā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挑,也作“佻”。
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答案:1.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古文阅读题集五柳先生传1、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第二段:赞语(五柳先生精神风貌)2、“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
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5、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贫穷的生活。
6、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
这形象地说明了作者“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7、“赞”语中哪句话和前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8、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1)“好读书”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这是他不追求名利的体现。
(2)饮酒。
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3)著文章。
其目的“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
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他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
9、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礼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10、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他有三大志趣。
一是读书。
“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
“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三是著文章。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11、“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其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马说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各有何作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马说》中起论点的作用,下文都是从反面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比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4、找出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说明千里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差,揭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5、“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揭示食马者的昏庸无知。
6、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为了献身\\\'四化\\\'建设,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7、本文的想法全是对的么?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本文的局限性:文章流露了个人的感叹,作者还是仅仅把认识并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
8、各段段意: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第2 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3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讽刺。
与朱元思书1、段落大意:文章的第一部分,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文章的第二部分,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文章的第三部分,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
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第二段分写异水之\\\'异\\\'。
第三段分写奇山之\\\'奇\\\'。
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找出这两方面入手圈出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
从视觉来写: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从听觉来写:\\\'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抓住“清”和“急”的特点,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6、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A.从山自身写: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7、写作特色.⑴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⑵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8、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先总后分。
9、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10、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第二段写“异水”。
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
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
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
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
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
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
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
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
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11、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
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12、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13、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的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1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参考6送东阳马生序1、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
(得书)2)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
(从师)3)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
(求学)从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烨然若神人;“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八书上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也是从衣食住行师书几个方面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是可谓善学者”。
“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