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池塘养鱼中的饲料投喂
养殖鱼类的饲料消化与饲养效率

养殖鱼类的饲料消化与饲养效率养殖业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养殖鱼类的养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养殖鱼类的饲料消化与饲养效率成为了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饲料的消化过程以及影响饲养效率的因素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饲料的消化过程饲料是养殖鱼类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来源,而饲料的消化过程对养殖鱼类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1. 摄食和口腔消化摄食是鱼类进食的第一步,通常鱼类会通过张嘴吞食饲料。
摄食过程中,鱼类的口腔会参与消化,例如通过咀嚼、分泌唾液等方式将饲料破碎和湿润,为后续消化做准备。
2. 胃消化摄入口腔的饲料会通过食道进入鱼类的胃部,胃部是饲料进一步消化的重要器官。
在胃中,鱼类的胃液会分泌酶类物质,例如蛋白酶和脂酶,这些酶能够分解饲料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使其转化为可被鱼类吸收的物质。
3. 肠道吸收消化后的饲料会进入鱼类的肠道,在肠道中,鱼类的肠道上皮细胞会通过吸收作用,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吸收到血液中供养分配至各个组织和细胞,以促进鱼类的生长和发育。
二、影响饲养效率的因素养殖鱼类的饲养效率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因素。
1. 饲料的质量和成分饲料的质量和成分是影响饲养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优质的饲料应具备全面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合理的饲料成分能够满足鱼类的生长发育需求,提高饲养效率。
2. 饲料的颗粒大小和形状饲料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对鱼类的进食和消化有着重要影响。
合适的颗粒大小能够提高鱼类的进食率和摄食效率,进而改善饲养效果。
此外,颗粒的形状也能够影响饲料在鱼类胃中的停留时间,进而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效果。
3. 饲料的投喂方式和频率饲料的投喂方式和频率也是影响饲养效率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投喂方式能够使饲料均匀分布在水体中,使鱼类能够充分摄食,并且减少饲料的浪费。
同时,合理的投喂频率能够保持适当的饥饱感,促进鱼类的正常进食和消化。
合理投喂养殖饲料的方法

合理投喂养殖饲料的方法饲料投喂是水产养殖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合理运用投喂方法是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1 区分养殖种类不同种类的鱼,其潜在生长能力及生长所需营养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其投饲率也有区别。
如草鱼在25℃左右时的投饲率为5%--9%,鲮鱼则为2%。
同种类其投饲率也不尽相同,如体重100g的尼罗罗非鱼投饲率为1.6%,而同体重的莫桑比克罗非鱼则应达到2.4%。
2 区别饲料品种蛋白质是鱼类生长所必需的最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含量也是鱼饲料质量的主要指标。
对于同一种鱼类,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可适当减少投喂量,而蛋白质含量低的饲料就应增加投喂量。
由于目前鱼饲料没有统一的营养标准,鱼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参差不齐,应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饲料。
3 把握吃食时间按照常规标准投喂一定数量的饲料后,鱼类吃完时间不足2h,说明投饲不足,应适当增多。
如果经过较长时间正规投喂,鱼类吃食时间突然缩短,说明鱼体已增重,应调整投喂标准。
投喂草类、螺、蚌等饲料,一般以7h--8h吃完为标准。
4 观看养鱼水色一般肥水呈油绿色或黄褐色,上午水色较淡,下午渐浓。
水的透明度在30cm左右,表明肥度适中,可进行正常投喂;透明度大于40cm时,水质太瘦应增加投饲量;透明度小于20 cm时,水质过肥,应停止或减少投饵。
这在主养鲢、鳙鱼的池塘水面表现得特别明显,当水质过肥时,鲢、鳙鱼会出现头大、尾小、背窄、游动无力的现象,甚至有瘦弱残废的个体漂浮水面,这表明水中浮游生物过少。
主养鲤鱼的水面可根据水的浑浊度来确定投喂的多少,如整池水都很浑浊,呈泥黄色,排除大雨或人为的原因,可证明鲤鱼在池底活动极频繁,不断拱泥而致水体浑浊,由此可判定鲤鱼处于饥饿状态,应加大投喂量。
5 掌握常规标准春季水温低,鱼小,摄食量小,在晴天气温升高时,可投放少量的精饲料。
当气温升至15℃以上时,投饲量可逐渐增加,每天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1%左右。
夏初水温升至20℃左右时,每天投喂量占鱼体总重的1%--2%,但这时也是多病季节,因此要注意适量投喂,并保证饲料适口,均匀。
投饲技术

在鱼类养殖生产过程中, 正确合理地选用 饲料,采用科学投饲技术, 可促进鱼体生 长,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投饲技术应包括确定投饲量、投喂次数、 投喂时间以及投喂方法
我国传统养鱼生产中, 讲究的“ 四定” 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和“ 三看” 即看天气、看水质、看鱼情的投饲原则, 这是对投饲技术的高度概括。
水温
鱼类是变温水生动物, 水温是影响鱼类新 陈代谢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对摄食量影响 更大, 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 增加 为满足鱼类营养的需要, 应根据不同水温 确定投饲率, 在一年当中, 各月水温不同, 其投饲量的比例也有变化。
溶氧
水中的溶氧也是影响鱼类新陈代谢主要 因素之一。水体中溶氧含量高, 鱼类的摄 食旺盛,消化率高, 生长快, 饲料利用率也 高;水体中溶氧含量低, 鱼类由于生理上 的不适应, 使摄食和消化率降低, 呼吸活 动加强消耗较多的能量。因此, 生长缓慢, 饲料效率低下。
投饲量
投饲率是指投给水体中鱼饲料占鱼体重 的百分数。投饲量是根据水体中载鱼量 在投饲率的基础上换算出来的具体数值。 随着水体中载鱼量而变动。它受饲料的 质量、鱼的种类、鱼体大小和水温、溶 氧量、水质等环境因子以及管理技术等 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种类
不同种类的养殖鱼类食性复杂、生活习 性、生长能力以及最适生长所需的营养 要求也不同因此, 它们的争食能力, 摄食 量也不相同。如在同一水温条件(15℃) 下, 50-100g克的鲤鱼的投饲率为2.4%, 而虹鳟则为1.7%。
我国的池塘养鱼对几种主要养殖鱼类的 总投饲率应掌握在3-6%为宜。当水温在 15-20℃时, 可控制投饲率在1-2%, 水温 在20-25℃时, 可控制投饲率在3-4%, 水 温在25℃以上时, 可控制投饲率在4-6%。
池塘养鱼的投饲

池塘养鱼的投饲饵料是池塘养鱼的物质基础,适时、适量投喂优质饵料,对于鱼类加速生长和提高产量至关重要。
1.全年预投饲量及预分配池塘养鱼的全年预投饲量主要根据养鱼的计划产量、各种鱼的计划增重量和饵料系数决定。
计算公式为:全年预投饲总量(千克)=全年净产鱼重量(千克)×饵料系数全年各月饵料的预分配,应根据各月水温计算,即根据历年的水温记录,先计算出投饲期内各月总温度占投饲期总温度的百分比,再按该比例数与全年预投饲总量相乘,即得各月饵料预分配量。
计算公式为:本月预投饲量(千克)=全年预投饲总量(千克)×本月总温度(℃)/投饲期总温度(℃)上述计算结果仅作为准备饵料的依据,实际投饲量还须根据各月鱼的生长情况酌量增减。
若没有水温记录参考,可根据当地养鱼户过去养鱼的经验,大体确定各月的预投饲量。
2.投饲方法池塘养鱼投饲实行“四定”法,即定质、定位、定时、定量的投喂方法。
(1)定质要求投喂的饵料要新鲜、适口、营养价值高。
(2)定位投喂饵料要有固定的食场,如配合饵料应在平台或塘埂坡度较缓的硬滩脚上投喂;青草则要投喂在固定的饵料浮框内。
(3)定时池塘投喂饵料的时间一般随水温而定,如4月份,每天投饵2次,上午9时、下午3时;5~6月份,每天投饵3次,上午8时、中午11时半、下午3时;7~9月份,每天投饵4次,上午8时、中午11时、下午13时和15时;10月份投饵次数及时间同5~6月份;11月只投1次。
(4)定量每日的实际投饲量可根据鱼的吃食情况、天气、水质等灵活掌握,如投饲后鱼很快吃完,应适当增加投饲量,较长时间吃不完,则应减少投饲量;天气晴朗可多投,阴雨天少投,天气闷热欲下雷雨时应停止投饲;水色好、肥、爽,可正常投饲,水色淡应增加投饲量,水色过浓则减少投饲。
池塘养鱼投饵“四定”是什么意思

池塘养鱼投饵“四定”是什么意思投饵“四定”,即定质、定量、定位、定时。
定质:掌握鲜,嫩、活、适(适口)的原则,在鱼病期间,对饵料有必要进行消毒。
定量;按鱼的大小,数量和饵料质量来规定投喂的饲料数量。
定量还要根据天气,水温,浮头等情况而灵活掌握。
一般以投喂后3-4小时吃完为好。
定时:按时投喂。
如静水中常规养殖方法,每天一般投喂二次,上午8-9时一次,下午3-4时一次。
如用流水或温流水培育鱼种,则按一昼夜来定量,定出一昼夜投饵次数和每次的投喂时间。
白天多几次,夜晚少几次。
定位。
食场固定在一个位置,不要随意移动,这样可养成一到时候鱼就游到食台边等待吃食的习惯。
草类食台多用毛竹围成一个三角框,商品饵料食台多用芦席搭成。
脂溶性维生寨对鱼类有何作用
1.维生素a(视黄醇);由维生素元b一胡萝卜素转变而成。
对个眼疾和夜盲症等有治愈能力。
维生素a存在于牛乳、蛋黄、肝脏、绿叶、豆科植物、玉米、苜蓿之中。
2.维生素d(胆钙化醇):皮肤中经光化学反应,由维生素元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得。
对吸收和代谢关系密切,能参与骨骼形成过程中的钙、磷沉积。
它存在于牛乳、蛋黄,鱼粉、鱼肝油及经日光照晒后的干草中。
3.维生素k,参与血液凝固。
它存在于苜蓿、鱼粉,玉米胚、肝脏、绿叶等内。
维生素k在日光中易破坏。
饲料投喂技术

养殖对水域中氮、磷的输入量
鱼名 虹鳟(网箱)
罗非鱼(网箱)
鲤鱼(网箱)
饲料 系数 1.0 1.5 2.0 2.5 2.0 2.5 3.0 3.5 1.5 2.5 2.5 3.0
水产饲料投喂技术
一、水产饲料的利用情况
总体利用率为30%左右
1、以饲料系数2计算,干重为1.72kg, 1kg鱼的干重为0.3kg,利用率为17%。 饲料蛋白质沉积率(0.3×0.7)/(1.72 × 0.32)=0.38 “吃一斤长一斤”还不是最好的。
利用率为什么这样差?
1)饲料投喂过程中饲料损失20-30%; 2)进入鱼体的饲料消化率80-85%,饲 料形成的粪便为15-20%; 3)正常鱼体代谢使被吸收的氮50%被排 出体外。
饲料投喂技术要点鱼苗每天投喂610次鱼种育成鱼根据鱼体大小水温进行调节c以下不投料1415c每天12次2030颗粒饲料在水中的溶失重要来源于颗粒在沉降过程中的溶失和饲料沉入水底后饲料入水后在水中的损失量投喂方法饲料在水中停留的时间15分30分2小时6小时12小时含251粉料的饲料345366421441502过筛后的颗粒饲料19720822271344筛出的粉状饲料90490390791928粉料加水搅拌后的饲料446498554639681含粉末碎粒饲料愈多在很短时间内损失的饲料量愈大如筛出的粉状饲料在入水后15分钟损失的饲料量为9045含251粉料的饲料为345而过筛后的颗粒饲料的损失量为197
相对固定
分散,密度小 固定 规格整齐
浅谈池塘养鱼中的饲料投喂

浅谈池塘养鱼中的饲料投喂1.投饲原则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降低饲料系数,投喂饲料时必须坚持四定原则,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
2.投饲场所投喂颗粒饲料的精养池塘,投喂食场的选择很重要。
食场应选择在池塘的下风头或偏下风头处,一般投水深在0.8~1.5米处为宜,食场处底质较硬,淤泥少。
水过深时,光合作用弱,溶氧不足,对鱼类摄食不利。
而池塘下风头处,浮游植物量大,溶解氧高,光合作用强,对鱼类摄食非常有利。
对于夜间需要投饲的鱼类,投喂场所应选择在池塘的上风头处,因夜间上风头处溶解氧相对比较高。
3.投饲数量投饲数量的多少,主要受鱼的种类、规格、大小、水温、水质、饲料质量等诸因素的影响。
不同鱼类因对其饲料的消化利用能力不同,摄食量亦异,故对投饲量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草食性鱼类的摄食量高于杂食性负类和肉食性鱼类。
随着鱼类的生长,体重增加,摄食量增大,绝对投饲量增高。
但随着鱼体重的增加,投饲率反而下降,鱼类的摄食量与体重呈负相关。
池塘水质好环对鱼类摄食量影响很大,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鱼类摄食量大。
4.投饲计算日投饲量一般根据鱼的体重和投饲率计算。
鱼类配合饲料的日投饲量,可根据鱼的饲养尾数、鱼的平均尾重和投饲率计算:日投饲量=鱼的平均尾重×尾数×投饲率。
对于快速生长的养殖鱼来说,应经常根据池塘鱼的增重与水温、溶氧调整投饲率,并计算出下一段的投饲量,如按日调整的公式:当日投饲量=(池鱼原重+前日投饲量/预计饲料系数)×日投饲率。
5.投饲次数投饲次数主要取决于鱼类消化器官的特征和摄食的特性。
如虹鳟:虹鳟在鱼苗阶段,日投饲6~8次;开始8次,以后6次。
对于鱼种池,以保证每日4次以上为宜。
长至10克左右,每日投饲两次即可。
对于无胃鱼,其投饲次数应多些,每次投饲时间应长些。
在一定范围内,投饲次数增加,鱼的摄饲量和转化率也增加。
对鲤鱼苗,每日投饲8~10次,每次投饲时间20~30分钟,最好用投饲机投饲。
浅谈提高池塘养鱼饲料利用率的措施

以上 的鱼群饱 食 为宜 。
2 3 采取科 学的投 喂 方法 .
池 塘养鱼一 般 采用 驯 化使 鱼 上 浮集 中摄 食 的
投 喂方法 。鱼种放养后 , 当池塘水 体温度 升至 I  ̄ OC 以上 时 , 抓紧 时间进行 驯化 。最初 可用 少量 饲 就应
使 鱼 的摄 食效 率降低 , 造成 饲 料浪 费 , 而影 响水 从 质和鱼 类 的生长发育 , 致使 饲料 利用 率降低 。
关键 词 : 池塘养鱼; 饲料利用率; 措施
随着我 国水产 养 殖水 平 的不 断 提 高 , 用 全 利 价配合饲 料 进行 高投 入 高产 出鱼 类 精 养 , 已成 为
目前池塘 养 鱼 生 产上 普 遍 采 取 的一 种 养 殖 模 式 , 在 这种养 殖模 式 中 , 饲料 投 人 的成 本 可 占喂 养 总 成 本 的 6 % 以上 。有 资料 显示 , 0 仅有 2 3 % 的 5— 5 饲 料可被 鱼体 吸收 利 用 , 部 分 未 被 摄 食 或 形 成 大
在保 证饲 料 质 量 的前 提 下 , 没有 特 殊 原 因 不 要 更换投 喂 饲料 的 品牌 , 为 不 同 饲料 生 产企 业 因 的饲料 配方设 计 不 尽 相 同 , 料 的 口感 等也 不 一 饲 样 。而鱼对 每 种 饲 料 口感 的适 应 期 约 为 7天 , 随 意 变更饲料 品牌 , 势必 影 响鱼 的摄食 和生 长 , 并造 成 饲料浪 费 。 即使 是 自配 的饲 料 , 不 要 经 常改 也
的饲料 生 产 企业 的 产 品 。另 外 , 同种 鱼 或 同一 不 种鱼在 不 同生 长 阶段 、 同环 境 中 , 营 养物 质需 不 对
次放 足 。以免 因放养 数量 不 足 , 而使 投饲 量 偏 大 , 降低 饲料利用 率 , 造成 饲 料浪 费 。另 外 , 喂 养放 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池塘养鱼中的饲料投喂
1.投饲原则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降低饲料系数,投喂饲料时必须坚持四
定原则,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
2.投饲场所投喂颗粒饲料的精养池塘,投喂食场的选择很重要。
食场应选择
在池塘的下风头或偏下风头处,一般投水深在0.8~1.5米处为宜,食场处底质较硬,淤泥少。
水过深时,光合作用弱,溶氧不足,对鱼类摄食不利。
而池塘下风头处,浮游植物量大,溶解氧高,光合作用强,对鱼类摄食非常有利。
对于夜间需要投饲的鱼类,投喂场所应选择在池塘的上风头处,因夜间上风头处溶解氧相对比较高。
3.投饲数量投饲数量的多少,主要受鱼的种类、规格、大小、水温、水质、饲
料质量等诸因素的影响。
不同鱼类因对其饲料的消化利用能力不同,摄食量亦异,故对投饲量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草食性鱼类的摄食量高于杂食性负类和肉食性鱼类。
随着鱼类的生长,体重增加,摄食量增大,绝对投饲量增高。
但随着鱼体重的增加,投饲率反而下降,鱼类的摄食量与体重呈负相关。
池塘水质好环对鱼类摄食量影响很大,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鱼类摄食量大。
4.投饲计算日投饲量一般根据鱼的体重和投饲率计算。
鱼类配合饲料的日投
饲量,可根据鱼的饲养尾数、鱼的平均尾重和投饲率计算:日投饲量=鱼的平均尾
重×尾数×投饲率。
对于快速生长的养殖鱼来说,应经常根据池塘鱼的增重与水温、溶氧调整投饲率,并计算出下一段的投饲量,如按日调整的公式:当日投饲量=(池鱼原重+前
日投饲量/预计饲料系数)×日投饲率。
5.投饲次数投饲次数主要取决于鱼类消化器官的特征和摄食的特性。
如虹鳟:虹鳟在鱼苗阶段,日投饲6~8次;开始8次,以后6次。
对于鱼种池,以保证每
日4次以上为宜。
长至10克左右,每日投饲两次即可。
对于无胃鱼,其投饲次数
应多些,每次投饲时间应长些。
在一定范围内,投饲次数增加,鱼的摄饲量和转化
率也增加。
对鲤鱼苗,每日投饲8~10次,每次投饲时间20~30分钟,最好用投
饲机投饲。
对鲤鱼种每日投饲6次。
据资料报道鲤鱼每天投喂4次,能使鲤鱼的生长和饲料效率达到最佳境地。
6.投饲时间研究证明,鱼在吃饱以后,摄食就会有一个间歇期。
如果每天投
饲一次,则以中午为宜;投饲两次,第一次投饲可于上午9时左右,第二次可在下午4~5时。
在这两次之间可投喂1~2次。
7.讨论
(1)鱼类生长不是随着投饲量的增加而增长,这是因为过量的饲料不能完全
被采食和完全消化。
与此同时,饲料进入消化道后,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会引起鱼类机体有较大的新陈代谢活动,用于鱼体生长的蛋白质脱氨基作用需要消耗能量,过量的投饲不但增加成本,而且抑制生长,并增加水体的污染;过量的投饲又会降低水中含氧量,残饵会粘附于鱼鳃,严重地干扰并降低供氧量,鱼类会在供氧不足条件下而死亡。
投饲量掌握“八成饱”的原则,这对提高养殖鱼类食欲、减少投饲损失是行之有效的。
(2)蛋白质的消化率受饲料在消化道内消化时间长短的影响,蛋白质在消化
道内被消化的程度决定于消化酶的数量、浓度、作用的时间和温度,而底物和酶接触的时间是一个重要因素,当这一时间不同时,消化吸收率就会发生变动。
一般情况下,当消化时间缩短,其消化率就会降低。
饲料在鱼的消化道中的移动速度受摄食的影响,当摄食时,消化道内含物急剧移动,投饲次数增多,消化饲料的时间缩短,消化率便下降。
温度上升时,肠内含物移动加快,消化时间短,但由于酶的活哇增高而得以补偿。
因此根据水温的不同,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投饲次数。
另外,对不同饲料成分,投饲次数对鲤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率有影响。
喂淀粉饲料时,每天投饲两次就能使鲤鱼达到最佳增重和饲料利用率。
对含糊精的饲料,每日投饲4次,鲤鱼增重可得到改善;每日投饲6次时,鲤鱼便能提高对葡萄糖等短链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