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盆地东北部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相与生烃特征

合集下载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沉积相及含油性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沉积相及含油性

第33卷 第2期1998年4月SC IEN T I A GEOLO G I CA S I N I CAV o l .33N o.2A p r .,1998 张文朝,男,1951年10月生,高级工程师,从事石油地质及沉积相研究。

1996211211收稿,1997208225改回,沈丽璞编辑。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沉积相及含油性张 文 朝(华北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任丘 062552)摘 要 根据大量钻井剖面、地震剖面、岩芯观察、野外出露剖面和岩石分析资料,研究了二连盆地近30个凹陷的下白垩统沉积相,并以勘探程度较高的阿南、吉尔嘎朗图等7个凹陷为重点,恢复了早白垩世的岩相古地理环境,总结了下白垩统的沉积特征、主要沉积体系和油气分布规律,并指出今后的油气勘探方向。

关键词 二连盆地 沉积特征 砂体成因 沉积相 油气分布1 引言二连盆地是我国十大含油气盆地之一,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亚洲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缝合带上,东西分别与大兴安岭隆起和索伦山隆起为界,南北挟持在温都尔庙隆起和巴彦宝力格隆起之间。

东西长约1000km ,南北宽20—40km ,面积约10万km 2,是一个发育在海西褶皱基底上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内发育五坳一隆,凸凹相间共有49个凹陷,约515万km 2(图1)。

下白垩统自下而上发育有阿尔善组、腾格尔组、都红木组和赛汉塔拉组(叶得泉等,1990),主要产油层是腾格尔组、阿尔善组和古生界。

目前,已在阿南等10个凹陷发现了近20个油藏,展现了二连盆地广阔的找油前景。

研究结果表明,二连盆地不是一个统一的大盆地,而是由许多具有相似发育史的、分散的小湖盆构成的盆地群。

它的沉积特征、演化历史、储集性能、构造活动特点,以及含油性等方面独具特色,即不同于中国东部第三纪断陷盆地,更不同于中生代大型坳陷式含油气盆地,而与蒙古2兴安早白垩世盆地具有近的沉积构造性质和石油地质条件。

因此,深入研究二连盆地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对二连盆地乃至东北裂谷盆地的油气田勘探和沉积学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凹陷下白垩统云质岩致密油储层特征与成因

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凹陷下白垩统云质岩致密油储层特征与成因
i n Er e n a or s a g, Er l i a n Bas i n
W e i We i 1 ' 2 , Z h u X i a o m i n , Z h u S h i f a , H e Mi n g w e i , W u J i a n p i n g 3 , Wa n g M i n g w e i , L i i S i h a n 4

石形成 。后期 盆内烃源岩的生排烃作用 ,使云质岩 晶间孔及微裂缝 中储集油气 ,为致密油储集提供有利场所 。 关键词 :云质岩 ;白云石成 因;致密油 ;下 白垩统 ;额仁淖尔 凹陷;二连盆地
中图分类号 :T E l 1 2 . 2 3
文献标识码 :A
Ch ar a c t er i s t i c s a n d or i g i n o f t h e L o we r Cr e t a c e o u s do l o mi t i c t i g h t o i J r es er v oi r
Ab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u nd e r s t a n d t h e or i g i n o f d o l o mi ic t t i g h t o i l r e s e r v o i r of he t Lo we r Cr e t a c e o u s Ar s h n a F o r ma t i o n i n t h e Er e no a r s a g, t he Er l i a n Ba s i n, o n he t b a s i s o f s e di me n t a r y s t r u c t ur e a nd vo l c a n i c a c t i v i t y na a l y s i s , he t c o r e o b s e va r t i o n ,t h i n s e c t i o n i d e n t i ic f a t i o n a n d p h ys i c a l me r c u r y a n a l y s i s a s we l l a s g e o c h e mi c a l a n a l y s i s s u c h a s c a r bo n a n d o x yg e n i s o t o pe we r e e mp l o ye d t o s y s t e ma t i c ll a y i n v e s t i g a t e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一.二连盆地简介二连盆地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北部,东起大兴安岭,西到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一带,南界为阴山山脉北麓,北至中蒙边界,东西长约1000km,南北宽20一220km,总面积10、10‘kmZ,是我国陆上大型沉积盆地之一。

二连盆地地理位置二连盆地是在内蒙古一大兴安岭海西褶皱带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生代陆相陷沉积盆地〔42,,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国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缝合线上。

北为前苏联和蒙古境内的贝加尔、加里东和海西褶皱系,南面为东西向的中朝古陆东面为中生代北东向构造系,西面为南北向构造系。

盆地具体的边界是:北界音宝力格隆起原为海西期二连一东乌珠穆沁旗复背斜,走向北东东向,广泛发北东向断裂和巨大的海西、印支期花岗岩带,新生代又受到北西向断裂的改造,沿断裂有玄武岩喷发,是盆地北部的主要母岩区;盆地南界温都尔庙隆起是加东褶皱带基底上发展起来的正向构造,属阴山纬向构造体系,由温都尔庙一多复背斜演化而来,形成于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新生代仍在活动。

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分布有大量的中一酸性火山岩类,为盆地南部的主要母源区;界大兴安岭隆起形成于侏罗纪,属燕山中期北东向大型褶皱体系。

晚侏罗世的山喷发作用造成巨厚的大兴安岭火山岩系,沿断裂堆积了一系列火山碎屑岩体,是白奎纪盆地东部的主要母源区;盆地西界索伦山隆起与银根盆地、河套盆地隔。

从区域上看,二连盆地与其北部的蒙古戈壁盆地、中国的海拉尔盆地、东部的开鲁盆地、赤峰盆地、西部的银根盆地、河套盆地等遥相呼应,在平面上成了向北东方向收敛的、蔚为壮观的中生代沉积盆地群。

一.基本地质特征1.地层特征二连盆地早白垄世地层〔4s]为典型陆相断陷盆地沉积层序。

大量钻井剖面的岩性组合、测井曲线、古生物资料和大量地震反射剖面研究结果表明,二连盆地是在燕山期多期断陷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的早白奎世断陷湖盆群,接受了厚达5000余米的山间盆地河湖相含煤、含油粗碎屑岩沉积。

二连盆地石炭系_二叠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_李海华

二连盆地石炭系_二叠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_李海华

李海华图1二连地区露头剖面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残余有机碳(TOC残)频数分布图从总体上看,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含泥岩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较高。

从碳酸盐岩烃源岩残余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的层位是下二叠统和中二叠统,其次是下石炭统和泥岩烃源岩残余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的在0.02%~0.30%之间,平均值为0.08%叠统泥岩烃源岩样品中的残余有机碳含量在1.30%之间,平均值为1.01%;中二叠统泥岩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含量在0.55%~1.26%之间0.91%,而下二叠统泥岩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含量在从平面上看,位于二连盆地北缘露头的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而南部露头区的残余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位于二连盆地南缘露头的泥岩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而2.2原始有机碳含量恢复二连盆地海相烃源岩由于热演化程度高以及地表长期风化作用的影响,残余有机碳含量难以反映图2二连地区露头剖面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不同时代残余有机碳(TOC残)含量对比图图3二连地区露头剖面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Pr/n C17与Ph/n C18关系图图4二连地区露头剖面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三种5α甾烷三角组成图综合以上分析并充分考虑高演化对烃源岩类型降级的影响因素,认为二连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甚至有可能存在少Ⅰ型干酪根,说明有机质先体为混源型有机质。

表1二连地区石炭系—二叠系野外样品正构烷烃及类异戊二烯烷烃参数OEP剖面层位ααα-20RC 28/C 29ααα-20RC 27样品值平均值样品值平均值索仑北P 3l 0.870.971.41 1.79林西官地P 3l 0.97 1.88林西官地P 3l 1.07 2.07石灰窖P 2xj 0.980.99 1.73 1.79大石寨P 2w 0.92 1.56大石寨P 2w 1.07 2.07哲斯敖包P 1z 0.820.97 1.40 1.83科尔沁右翼前旗P 1q 1.12 2.26敖汉旗牛古吐乡C 2jd 1.05 1.07 2.04 2.06敖汉旗牛古吐乡C 2jd 1.12 2.15敖汉旗家道沟C 2jd 1.18 2.38敖汉旗家道沟C 2jd 1.07 2.06表2二连地区石炭系图5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的正构烷烃分布图。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是一个富含油气资源的地区。

该地区的浅层油藏地质特征与其他地区有很大差别,具有独特性。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的地质特征。

一、地质背景二连盆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其面积约为22万km²。

章古特地区位于盆地的南部,北纬42°~43°,东经115°~116°,总面积约为2000km²。

该地区处于盆地的裂谷区,发育了一系列断裂,赋存有丰富的浅层沙岩和泥岩。

该地区受沉积作用较强,沉积物厚度较大,是一处非常适合油气富集的地区。

二、岩性和储层特征章古特地区地质构造成熟度较高,地质时代跨度较大。

岩系主要是二叠系致密砂岩和泥岩,以及三叠系下统的砂岩、泥岩、灰岩等。

其中三叠系下统的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

1. 致密砂岩:该地区致密砂岩多数为红色或深红色,呈多层交互分布,砂颗粒以中细粒度为主,粒度排序较好,分散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致密砂岩的孔隙度一般在0.1%~5%之间,渗透率极低,储层性能较差。

2. 陆相砂岩: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分布较广。

通常呈灰绿色或黄灰色,石英颗粒为主,沥青质含量较高,孔隙度一般在10%左右,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储层性能。

3. 泥岩:该地区的泥岩颜色多样,有绿色、灰黑色、褐色等,其中绿色泥岩中的有机质含量较高,是烃源岩。

泥岩属于相对较差的储层,一般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但对陆相砂岩形成漏斗形的收支域具有重大作用。

三、油藏特征1. 富集类型:章古特地区油气富集类型较为复杂,既有岩心、孔隙、微裂缝储层,又有漏斗形储层、岩溶储层等多种类型。

2. 富集时间:浅层油藏的富集时间较短,大约在第三纪晚期 ~ 第四纪早期,属于近地表高温条件下的富集。

3. 富集层位: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

富集层位主要包括三叠系下统南四道口组、两岔子组等地层。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北洼槽下白垩统构造-沉积响应特征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北洼槽下白垩统构造-沉积响应特征

二 连盆 地 宝勒 根 陶海 凹 陷北 洼槽 下 白垩统 构 造 一 积 响 应 特 征 沉
高 海仁 ,李云 弓虎 军 ,
(.陕 西 延 长 石 油 集 团油 气 勘 探 公 司 , 陕 西 延 安 1 7 60 ; 1 0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西北大 学地质 系大陆动 力学 国家重点 实验 室,陕 西 西安 7 0 6 ) 1 0 9
20) 0 1 ,可 划分为马尼特坳 陷 、乌兰察 布坳 陷 、川井
坳陷 、乌尼 特坳 陷 、腾 格尔坳 陷及 苏尼 特 隆起 ( 五
坳一隆 )6 个一级 构 造 单元 ,平 面上 组 成 正负 相 问
的沉积格局 。宝勒 根陶 海 凹陷位于 二连盆 地 腾格 尔 坳 陷南 部 ,是伸 向温都 尔庙 隆起方 向的一个 狭 长的
1 地 层 简 况
根据 钻井 资料揭 示 ,宝勒根 陶海 凹 陷北洼 槽地
层 自上而 下依 次为第 四系+古 近一新 近 系 、下 白垩
统 赛 汉 塔 拉 组 ( b) K s 、腾 格 尔 组 ( 括 腾 二 段 、 包
二 段和 腾一段 ( 1 。 表 ) 1 1 2 1 腾 格尔 组二段 ( b2 . .. K1t)
第 4 5卷 第 1期 2 1年 ( 8 期 ) 02 总I 1
西 北 地 质
NORTHW ES TERN GEoLo GY
VoI 45 No.1 .
201 ( 2 SUm1 81)
文 章 编 号 : 1 0 - 2 8 2 1 ) 1 3 42 0 96 4 ( 0 2 0 - 2 - 6 0
35 2
图 1 宝勒 根 陶海 凹 陷 区域 构 造 位 置 图

银根_额济纳旗盆地与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比较分析_卫平生

银根_额济纳旗盆地与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比较分析_卫平生
PETROLEUM GEOLOGY
石油地质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 与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比较分析*
卫平生 1 张虎权 1,2 陈启林 1 张景廉 1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省兰州市 730020;2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省成都市 610500)
摘 要:通过对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与二连盆地的中生代地层、区域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烃源岩、储层、油气 成藏特征、油气分布规律及深部地壳构造等的研究,表明两盆地的区域地质及石油地质特征具有相似性。但二连盆地下 白垩统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比银根—额济纳旗盆地要好得多。提出了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的下一步勘探方向:在东部, 以岩性、地层、古潜山(火山岩或花岗岩)油藏为主;在西部,以侏罗系、下白垩统及古潜山(前中生界花岗岩)油藏 为主。
720km2(巴北凹陷),最大为 8840km2(达古凹陷),一 般为 1000~2000km2。
二连盆地成油也以凹陷为单元,凹陷面积最小为 200km2,最大为 15000km2,一般也在 1000~2000km2 之内。
两个盆地的规模及其中结构十分相似。两盆地均 是在内蒙—大兴安岭海西褶皱带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 生代分散的凹陷盆地群。凹陷结构主要为单断式的箕 状断陷和双断式凹陷。
构造带,发育断块、断鼻等构造圈闭。但银—额盆地二
两盆地沉积特征相似,即具有多物源、近物源、连
级构造带的发育规模较二连盆地小,构造圈闭也欠发 通差、相带窄、相变快、多沉积沉降中心等特点[18]。
育,缺乏像二连盆地阿南凹陷阿尔善构造带那样的二
上述特点决定了两盆地油源丰富,银—额盆地资
级构造带。
源量为 12.42 × 108t , 二连盆地为 14.63 × 108t ,但
动,分别形成了γ51、γ52、γ53 中酸性侵入岩,不过银 根盆地的γ53 强度较小,分布也较少。

二连盆地烃源岩层内云质岩油气成藏研究

二连盆地烃源岩层内云质岩油气成藏研究

二连盆地烃源岩层内云质岩油气成藏研究王会来;高先志;杨德相;李浩;张志遥;王旭【摘要】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发育一套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混合沉积物,近年来在其中发现大量油气显示。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岩石热解等方法,综合研究了云质岩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等。

研究认为,云质岩储集层孔隙度高、渗透率低,属于低渗透-致密储集层,溶蚀作用或构造作用产生铸模孔和构造溶蚀缝,形成云质岩的“甜点”区;高碳酸盐含量烃源岩和低渗透-致密储集层呈互层式展布,烃源岩成熟度低,生烃超压不发育,与优质烃源岩(TOC>2%)相邻储集层溶蚀孔隙发育,从而降低油气充注阻力,最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A set of mixed clastic-carbonate deposits are developed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Erlian Basin, and abundant hydrocarbon shows exist in the dolomitic rocks. According to core observation,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physical analysis and rock thermolysis, the dolomitic rocks is a kind of low permeable-tight reservoir with high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which has developed “sweet points” with mold holes and structural corroded fissures generated by dissolution or tectonism. It is concluded that source rocks with high carbonate content are located near the low permeable-tight dolomitic rock reservoirs and lack hydrocarbon-generating abnormal high pressure due to the lower maturity;nevertheless, the high-quality dolomite mudstone (TOC>2%)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dissolution pores in the adjacent reservoir and the reduction of oil filling resistance, providing good conditions for oil accumulation of the proximal source type.【期刊名称】《地球学报》【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8页(P723-730)【关键词】云质岩;源内成藏;低渗透-致密储集层;溶蚀作用;下白垩统;二连盆地【作者】王会来;高先志;杨德相;李浩;张志遥;王旭【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 06255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45;TE122.2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巴彦花群阿尔善组和腾一段是该盆地两套主力烃源层, 厚度大, 厚度多在250~800 m之间, 有机质丰度高, 有机质类型以II型为主, 为油藏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连盆地东北部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相与生烃特征程志强;王飞宇;江涛;任利兵;吴子强;谢红【摘要】巴音都兰凹陷与乌里雅斯太凹陷位于二连盆地东北端,相距仅30 km,但两凹陷烃源岩有机相类型存在较大差异:巴音都兰凹陷烃源岩主体为C相,初始氢指数为400~800 mg/g,平均为600 mg/g,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主要为腐泥组,形成于水体分层的微咸水-淡水还原环境;乌里雅斯太凹陷烃源岩为D/E相,初始氢指数为200~400 mg/g,平均为333 mg/g,烃源岩形成于淡水偏氧化沉积环境,有机显微组分主体为腐泥组、壳质组和镜质组混合型.烃源岩有机相决定生油特征,两凹陷烃源岩在生烃特征方面具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巴音都兰凹陷原油具有较高含硫量与总胶质量,原油API为15°~30°;而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原油API为35°~45°,原油油质较轻.烃源岩有机相差别也造成生烃门限差异: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烃源岩主体成熟度比巴音都兰凹陷烃源岩成熟度高;巴音都兰凹陷生烃门限深度为1 500~1 600 m,而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生烃门限深度为1 900~2 000 m,比二连盆地其他富油凹陷的生烃门限更深.D/E相烃源岩与典型C相烃源岩(以层状藻和结构藻为主)具有不同的生烃特征,D/E相烃源岩生排烃温度更高,同时排出原油以轻质油为主.【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8(039)004【总页数】9页(P384-392)【关键词】二连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相;生烃特征;湖相烃源岩【作者】程志强;王飞宇;江涛;任利兵;吴子强;谢红【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公司第二录井公司,河北任丘062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11有机质的母质类型决定其生烃量的大小和所生烃类性质,既使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和成熟度相近,生烃母质不同的烃源岩其生烃量和烃类性质也会有显著差异。

因此,研究烃源岩有机相在评价凹陷生油潜力和预测烃类流体性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国内外不同学者根据具体研究情况对有机相进行不同定义与分类[1-9],但前人关于有机相划分方案所选用参数较多,主要是对烃源岩生烃潜力进行定性评价,而在定量计算烃源岩生烃量时存在一定不足,并且分类方案缺乏对烃源岩生烃特征的研究以及生成烃类性质的预测。

本文在对巴音都兰凹陷和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烃源岩显微组分和沉积环境研究的基础上,选用Pepper基于干酪根生烃动力学的相对简单划分方案,对烃源岩有机相进行分类[10]。

该分类方法中每种有机相都有相对应的生烃动力学模型,因此,可以对烃源岩进行分级评价和定量评估烃源岩生烃潜力,从而可很好地解决湖相烃源岩强非均质性描述问题,同时也可有效预测不同有机相烃源岩生烃特征。

二连盆地富油凹陷已处于高勘探程度阶段,以往将暗色泥岩作为烃源岩的评价方法无法满足精细勘探需求,而运用Pepper有机相分类方案对烃源岩进行分级评价,可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可靠。

同时在烃源岩有机相分类基础上,结合生烃特征,厘定不同烃源岩有机相与生烃特征内在联系,从而可通过有机相描述与烃源灶精细表征,预测生成烃类性质和组分,在二连盆地油气勘探中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1 区域地质概况图1 巴音都兰凹陷与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阿尔善组顶面构造二连盆地是在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生代—新生代裂谷断陷盆地,整体可划分为5个坳陷和4个隆起。

盆地内凹陷与凸起相间发育,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大部分都为北东—南西走向[11]。

巴音都兰凹陷和乌里雅斯太凹陷是二连盆地中较早进行油气勘探并发现工业油流的凹陷,同位于二连盆地东北端(图1)。

巴音都兰凹陷位于马尼特坳陷东北部,北靠巴音宝力格隆起,为北东—南西向长条状的东南断、西北超的中生代箕状凹陷,面积近1 200 km2.巴音都兰凹陷早期为统一洼槽,腾一段沉积末期,由于构造反转,形成了巴Ⅰ号构造带和包楞构造带,将凹陷分割成南、中、北3个次洼槽。

南洼面积较大,构造演化复杂,发育多期次构造反转,北洼结构较为单一[12]。

乌里雅斯太凹陷位于巴音宝力格隆起,整体呈北东—南西向长条形展布,具有西北断、东南超的半地堑结构特点[13],凹陷分为南、中、北3个次级洼槽,南洼长约70 km,宽16~20 km,面积约1 100km2,基岩最大埋深4 500 m.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构造简单,在斜坡上发育了2个低幅度鼻状构造,将南洼槽分割成“三洼夹两突”的构造格局。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自下而上发育阿尔善组(K1a)、腾格尔组(K1t)和赛汉塔拉组(K1s),其中腾格尔组可分为腾一段(K1t1)和腾二段(K1t2),地层总体由一个大的粗—细—粗的完整沉积旋回构成。

阿尔善组形成于裂谷断陷早期,为滨浅湖扇三角洲相砾岩、砂砾岩,局部夹泥岩和白云质灰质泥岩。

腾一段沉积期为裂谷强烈断陷期,岩性以泥岩为主,夹砂岩、砂质泥岩;腾二段沉积期为断拗转换期,岩性以泥岩夹砂岩为主,底部为砂砾岩。

赛汉塔拉组形成于裂谷拗陷沉降期,以河流相含砾砂岩、碳质泥岩为主。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主要发育阿尔善组、腾一段和腾二段共3套烃源岩,不同凹陷优质烃源岩发育层位和烃源岩成熟度存在一定差异:巴音都兰凹陷主力烃源岩为阿尔善组顶部白云质灰质泥岩和下部泥岩,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主力烃源岩为阿尔善组顶部和腾一段下部泥岩。

巴音都兰凹陷储集层主要为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储集层为扇三角洲和湖底扇砂体,二连盆地普遍发育腾一段和腾二段厚层泥岩区域性盖层。

2 样品及实验分析本文主要根据烃源岩样品和原油样品物性与地化参数,分析二连盆地两类烃源岩有机相与生烃特征。

烃源岩样品取自巴音都兰凹陷和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阿尔善组、腾一段和腾二段;巴音都兰凹陷原油样品主要取自阿尔善组,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原油样品取自阿尔善组和腾一段。

烃源岩样品有机碳含量测定和热解分析分别利用LECOCS-230碳硫测定仪和OGE-Ⅱ油气评价工作站进行,部分原油样品进行饱和烃气相色谱(GC)和色质谱(GC-MS)分析。

气相色谱分析在GC-FID仪器上进行,色谱柱为30 m×0.25 mm×0.25μm 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载气为氦气;色质谱分析在Agilent 7890-5975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上完成,色谱柱为60 m×0.25 mm×0.25μm 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载气为氦气。

3 烃源岩有机相巴音都兰凹陷与乌里雅斯太凹陷同位于二连盆地东北端,两凹陷相距仅30 km,但烃源灶精细分析表明,巴音都兰凹陷与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烃源岩有机相存在较大区别(图2),主要表现在巴音都兰凹陷烃源岩主体为C相,初始氢指数为400~800 mg/g,而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烃源岩为D/E相,初始氢指数为200~400 mg/g.此次烃源岩有机相研究采用Pepper基于干酪根生烃动力学将湖相烃源岩分为C 相、D/E相和F相方案[10](表1)。

C相烃源岩为典型湖相烃源岩,主要生物组成为藻类或细菌,有机质以层状藻类体和结构藻类体为主,有机显微组分主要为腐泥组,无定形体含量较高,二连盆地典型C相烃源岩有机质在荧光条件下发强烈黄色荧光(图3)。

C相烃源岩氢碳原子比主体为1.2~1.8,初始氢指数为400~800 mg/g;烃源岩形成于偏还原沉积环境,以低Pr/Ph和高伽马蜡烷含量为特征,C相烃源岩对应法国石油研究院干酪根分类中Ⅰ型干酪根。

D/E相烃源岩主要生物组成为高等植物来源角质、树脂、木质素和细菌等,有机显微组分主要为腐泥组、壳质组和镜质组混合型,该类型烃源岩形成于偏氧化的沉积环境,D/E相烃源岩初始氢指数为200~400 mg/g,氢碳原子比主体为0.6~1.2,对应典型Ⅱ型—Ⅲ型干酪根。

F相主要生物组成为陆源高等植物,为腐殖型有机质,有机显微组分以壳质组和镜质组为主,与Ⅲ型干酪根相对应。

C相烃源岩为倾油型烃源岩,生油早期阶段可排出低熟油,随成熟度增加可生成轻质油;D/E相烃源岩生油能力较差,仅在成熟阶段排出轻质原油,在高成熟阶段排出高气油比油气,主要为轻质油和凝析气;F相烃源岩以生气为主。

烃源岩氢指数较低时,烃源岩母质以陆源有机质为主,烃源岩吸附能力较强,可能仅选择性排出轻质组分,因此原油油质较轻;而随着烃源岩氢指数增加,生烃母质主要为藻类和腐泥有机质,烃源岩吸附能力减弱,排出原油油质变差。

选取巴5井和太53井进行烃源岩对比研究(图4)。

太53井位于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斜坡中带,完钻层位为阿尔善组。

太53井阿尔善组下部主要为砂砾岩沉积,上部以泥岩为主。

腾一段下部岩性主要为泥岩,湖底扇发育层段岩性主要为含砾砂岩;上部以含砾砂岩和泥岩为主。

太53井烃源岩初始氢指数主体为200~400mg/g,烃源岩质量较差,主体为D/E相。

凹陷D/E相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阿尔善组顶面构造层附近,该时期在层序上为最大湖泛面时期,凹陷湖平面较广,相对于其他体系域更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和烃源岩发育,平面上D/E相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凹陷斜坡中带。

图2 巴音都兰凹陷与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烃源岩氢指数分布直方图及典型井氢指数与有机碳含量关系表1 不同有机相烃源岩特征及产物描述400~800(600)为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有机相C相D/E相F相沉积环境水生植物,湖相环境陆源有机质,长期润湿的滨岸环境陆源有机质,滨岸环境,较高的氧化环境主要生物组成藻类、细菌高等植物的角质、树脂、木质素、细菌等高等植物木质素含硫量低低低初始氢指数(mg/g)400~800(600)200~400(333)50~200(158)产物特征中轻质油轻质油、凝析气气巴5井位于巴音都兰凹陷南洼巴Ⅰ号构造带,完钻层位为侏罗系。

巴5井阿三段以砂砾岩为主,局部夹泥岩;阿四段为白云质泥岩、粉砂岩、泥岩和白云岩。

腾一段下部主要为泥岩和砂岩,上部为砂砾岩和泥岩。

巴5井阿四段发育大套以白云质泥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特殊岩性段,白云质泥岩和白云岩厚度占比可达48.6%,该岩性段具电阻率变化快和自然伽马高的特点。

研究发现,巴音都兰凹陷特殊岩性段中缺乏蒸发环境矿物,白云岩为埋藏白云岩化作用的产物,白云岩化作用的母质为凝灰物质[14]。

巴5井烃源岩初始氢指数为400~800 mg/g,烃源岩主体为C 相,并且优质烃源岩主要为阿四段上部白云质泥岩以及阿四段下部和阿三段泥岩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