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构造的识别与油气成藏

合集下载

反转构造——精选推荐

反转构造——精选推荐

反转构造与油气摘要构造反转指的是变形作用的反转,如原来的构造低地后期发生了上隆,早期的正断层晚期又以逆断层方式重新活动等。

反转构造由于它独特的地质构造对油气藏的形成极为有利,这里将通过一些反转构造的实例,来阐述这类构造的一般特征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关键词反转构造油气聚集油气成藏反转构造又称构造反转,系指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应力改变造成伸展或压缩构造的垂向叠加。

据伸展和压缩构造叠加顺序,将在伸展构造之上叠加压缩构造的地质体称为正反转构造 ,反之则称为负反转构造【1】。

反转构造研究是盆地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能为确定盆地的特征及演化提供依据,而且直接影响到对油气运移、聚集的评价。

1 反转构造的简单分类及其定义(1)正向反转构造先期构造以正断层为主,在张性引力作用下形成,后期以挤压应力作用为主,上盘沿原断层面逆冲作用形成反转构造。

其特点是上盘的逆冲往往仍保留了较厚的沉积层,形成不谐和的构造沉积关系。

当然,局部也会因剥蚀而不再保留正断层发育时的较厚的沉积厚度。

但新的层序有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

(2)负向反转构造指原来的逆断层系列,在张性应力系统下,沿原断层面形成系列逆断层。

其鉴别特征是,原来逆断层上盘的剥蚀层面上部形成了比二盘较厚的沉积层,而且有向上变细的正向序列特点。

(3)正负反转构造的组合典型的张性—压性—张性环境三组合(图 1),由于经历了张性、压性、张性的三期构造作用,其同沉积作用产物,上盘以二个厚层夹一个薄层,而下盘以二个薄层夹一个厚层。

典型的压性—张性—压性环境三组合,由于构造环境从压性—张性—压性的变化,上盘岩性以二簿夹一厚层,而下盘以二厚层夹一薄层为特征。

但对于一个沉积盆地而言,以简单的正向反转转化为负向反构造为主,因为沉积盆地往往以裂陷下凹开始,以盆地的萎缩为结束。

但也有复合型盆地,如胜利油田古生界往往由挤压构造为主,而中生代经历了裂陷发育与萎缩的阶段,是复合性反转构造盆地。

2 反转构造的油气勘探2.1 松辽盆地北部正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2.1.1正反转构造的特征从目前资料看,正反转构造是松辽盆地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绝大多数油气均储存在反转构造圈闭中。

课件《反转构造》

课件《反转构造》

反转构造(Inverted structure)•反转构造的定义•反转构造的类型•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反转构造的定义•反转构造是沉积盆地在演化过程中,不同地质时期构造作用叠加在同一地质体之上的一种构造样式。

•反转构造是构造体质或应力状态而产生的一种构造样式,其控制因素是区域应力场的转变。

反转构造的类型•反转构造分为正反转构造,负反转构造和复合型反转构造三大类。

•正反转构造分类•断层型反转挤压变形幕构造缩短的主要承担者为先存的正断层,在反转期先存正断层重新活动,沿断层面逆向滑动,从而完成挤压变形产生的缩短•褶皱型反转挤压变形幕构造缩短的主要承担者为褶皱,而不是先存断层。

在反转期先存正断层不发育,或者先存正断层不活动或活动微弱,反转期构造挤压产生的缩短变形主要表现为形成褶皱隆起•复合型反转构造挤压变形幕构造缩短的主要承担者既有先期断层,也有后期褶皱。

以巴楚断隆的正反转构造为例巴楚断隆的正反转构造巴楚断隆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西段,经历了古生代的拉张断陷,中,新生代的挤压隆升的正反转构造演化历史。

是其主要构造反转期为第三纪。

巴楚断隆的发育极大地受到南北两凹陷的沉降的影响,其成因主要是由于板块碰撞和走滑断裂活动所形成的剪切挤压所致。

负反转构造分类以塔北隆起牙哈断裂带的负反转构造为例塔北隆起牙哈断裂带的负反转构造•具有“先逆后正”(剖面上表现为下逆上正)的特征。

•塔里木盆地经历了早二叠世晚期-三叠系长期挤压构造环境,侏罗-古近纪进入了应力松弛的断陷盆地构造发展阶段。

•压扭性构造作用张扭性构造作用•牙哈大断裂发生负反转,在白垩系及其上覆地层表现为正断层。

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正反转构造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早期地层的沉积,保证了烃源岩、储集层等的发育;断裂的存在及后期的再发育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后期形成的具有“挤压背斜”形态的构造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应力场的反转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动力(构造反转一般发生于伸展应力场转变为挤压或压扭应力场时期,这一变化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动力)•负反转构造与油气关系不是很密切(早期上盘地层上升,相对而言,不具有形成较大规模油气的烃源岩和储集层条件;断裂的存在可以成为油气的通道,但主要表现为后期张性断裂,对油气的保存相对较差;相比较正反转构造,负反转构造很少形成有利的局部油气圈闭)参考文献•崔海峰,郑多明,董海华,张年华塔北隆起牙哈构造带断裂特征及油气成藏【A】•李国会,郑多明,王超,韩利军,王兴军塔里木盆地牙哈构造带断裂特征【A】•何文渊,李江海,钱祥麟,张臣塔里木盆地巴楚断隆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谢晓安,胡素云,卢华复探讨塔里木盆地巴楚断隆的正反转构造谢谢!。

梨树断陷油气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

梨树断陷油气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

梨树断陷位于松辽盆地 东南 隆起 区南部 , 地理 位置 位于吉林省公 主岭 市、 梨树县境 内, 总面 积为 10 k  ̄ 70 m 。
[ 收稿 日期]2 1 一O —1 0】 9 6 [ 作者简介]雷金波( 9 5 , 现为 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 开发研 究院高级 工程 师, 1 7 一) 男, 主要从 事地球物理 专业的研 究工作 。
制储量 :2 ×1 ; 油预测储 量 :04 4 ×1 , 30 0t石 14. 6 0t天然
气探 明储 量 10 4 ×1 天 然 气 控 制 储 量 :4 2 × 5 . 2 0r d; 6.1
1 3天然气预测储 量 :1. 9 0m3油气分 布具 有 Om ; 8 6 5 ×1。 , 纵向层位多、 越井段 长, 跨 平面上油气集 中分布在 烃源岩
2 构造演化及单元划分
梨树断陷与松南地 区区域构造 演化特 点基本相 同 ,
雷金 波
( 中国石化 江汉油 田分 公 司勘探 开发研 究院 , 湖北 潜江 4 3 2 ) 3 14
[ 摘 要] 在 三维地震的基础上 , 通过精 细的构造解释 , 梨树 断陷的构造格 架进 行重新划分 , 对 对油气成藏 的基 本模 式、 油气成藏 的主控 因素进行 了分析。划分深部 、 中部 、 浅部三套成藏组合 , 存在 近源侧 向运移为主的 自生 自 型成藏 储 模式 、 源垂 向运移为主的下生上储 型成藏模式 ; 远 将梨树 断陷层构造 单元 划分为 : 毛城 子斜坡带、 八屋隆起 带、 小宽 洼 陷、 小城子斜坡 带、 桑树 台洼陷、 双龙 洼陷等 6个构造单元 ; 认为陡坡带存在构造 ( 断鼻 ) 油气藏, 主洼槽 带( 断槽 ) 存在 岩性( 湖底扇) 油气藏 , 中央隆起 带存在构造 、 岩性 、 山、 潜 地层油气藏 ; 次洼槽 带存在岩性 、 构造 一岩性油 气藏 、 斜坡 带 存在 构造一岩性 、 地层油藏 ; 八屋 隆起 带( 中央隆起 带) 有效的储层和保存条件是 油气成藏的主控 因素 ; 小城子 、 毛城 子 斜坡 带( 东部 、 北部斜坡 带) 不整合面和泥岩对油气的封堵是该领域成藏的主控 因素 ; , 桑树 台洼陷陡坡 带, 有效的储层

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

a 上 下 皆 正( 微 反 转 ) 一 轻 b一上 逆 F正( 分 反 转 ) 一 上 下 皆 逆( 部 反 转j 部 c 全

… l
轻微反转 I 中等反转 I 强烈反转 d 向形( - 上下皆凹) I 一透镜形( e 上凸下凹)l f 一背形( 上下皆凸J
维普资讯

20 0 6年 3月





Hale Waihona Puke 收 率 第1 3卷 第 2期
PT E ROL EUM OL GY A E VE GE O ND R CO RY F C ENC EF I I Y
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及其与油气 聚集的关 系
刘新月 , 常波涛 , 孙连浦 , 余培湘 , 李方清
1 反转构造
反转构造可分为断层型反转构造 、 褶皱型反转 构造和混合型反转构造 J 。本文主要论述断层型 反转构造和褶皱型反转构造。
11 断层 型 反转构 造 .
褶皱 型反转 构造 类型
图 1 反转 构造类型及反转程 度
上 下 皆正 断层 型 反 转 盖层 缩 短 变 形微 小 , 主要
维普资讯








20 0 6年 3月
同伸展层序最下部或超过最下部 , 则形成 了上下皆 逆断层型反转 ( l) 图 c 。轻微反转后 、 全部反转前 的
处于轻微反转程度的上下 皆正断层型反转和向 形褶皱型反转不利于油气聚集 , 其原因为: ①这两类 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 轻微 , 不利 于构造圈闭形成。 构造圈闭一般形成于反转期 , 如果反转程度轻微 , 则 不容易产生断层或褶皱 , 就不容易形成构造圈闭 , 或

固体沥青_反演油气成藏及改造过程的重要标志_付小东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02

固体沥青_反演油气成藏及改造过程的重要标志_付小东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02

天然气地质学收稿日期:2009-01-04;修回日期:2009-03-0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编号:2005CB422102);中国石化科技攻关项目(编号:PO2089)联合资助.第一作者E -mail :fu xd @mail .w uxisu o .com .固体沥青———反演油气成藏及改造过程的重要标志付小东1,秦建中1,腾格尔1,王小芳2(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2.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3)摘要:我国南方高演化碳酸岩地区普遍发育各种成因类型的固体沥青,固体沥青作为石油与天然气的伴生产物,记录了油藏从形成到被改造、破坏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在油气勘探的各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沥青反射率可作为成熟度指标,固体沥青可指示油气的生成、运移,可作为气—源对比的中间桥梁,固体沥青自身可作为好的再生气源,并可用于古油藏储量规模恢复、油裂解气的资源量评价。

深化固体沥青的研究,对海相高演化碳酸岩地区的天然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固体沥青;反演;高演化;油气成藏改造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26(2009)02-0167-070 引言我国南方及塔里木盆地广大地区自震旦纪以来接受了巨厚的海相沉积,发育有多套生储盖组合,原始成油地质条件良好。

但目前我国海相层系油气资源的探明储量仍然很低,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地质的特殊性。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碳酸岩层系相比,我国的碳酸盐层系形成于多旋回叠合盆地,碳酸盐层系具有时代老、埋藏深、热演化程度高,油气藏改造破坏严重、保存条件复杂等特点[1-2],这些特殊性使得我国的海相油气勘探难度大。

但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普遍发育各种成因类型的固体沥青[3-10]。

固体沥青作为石油与天然气的伴生产物,记录了油藏从形成到被改造、破坏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可成为反演油气成藏及改造过程的重要标志。

明水-绥化地区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

明水-绥化地区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
库组 为断坳 转换构 造 层 、 头组 至 嫩 江 组 为坳 陷构 泉 造层 和 四方 台 组 至 古 近 系 以上 为 反 转 构 造 层 。 区
图 1 明水 一 化 地 区 区域 位 置 图 绥
内有探井 3 1口, 中位 于绥 棱 背 斜 带上 的任 7井 、 其
任 1 井 、 5井 、 6井 和任 8井 在不 同组段 分 别 1 任 任
组 和明水 组 。依 据 该 区 的 三 个 重 要 的地 震 反 射 界 面 营城 组顶 面 ( 4 、 T ) 登娄 库组顶 面 ( 3 和嫩江 组顶 T) 面 ( 0 ) 代表 的重要 不 整合面 , T3所 可将 盆地 划分为 4 大构造 层 : 石 岭 组 至 营 城 组 为 断 陷构 造 层 , 娄 火 登


以最 新 处 理 的 二 维 地 震 资 料 为 基础 , 明水一 化 地 区 的反 转 构 造 进 行 了精 细 研 究 。按 其 发 育 特 点 将该 区反 转构 造 对 绥
划分 为 上 逆 下 正 型 、 下 皆逆 型 、 断上 褶 型及 上 下 皆正 型 四种 构 造 样 式 。 并 对 反 转 构 造 与 油 气 聚 集之 间的 关 系作 了深入 探 上 下 讨 , 为 明水 . 化 地 区 的反 转 构 造 丰 富 了构 造 样 式 , 供 了有 利 于 油 气 聚 集 的 圈 闭 , 认 绥 提 改善 了储 层 的 发 育 及 物 性 同时 , 区 该 内反 转 构 造 具 有 十 分 有 利 的 成 藏条 件 , 进 一 步 油 气 勘 探提 供 了依 据 。 为
强烈 , 构造抬 升较 大 , 挤压 应 力作 用 较 强 , 致 断层 导
的断距变 化 较 大 , 反转 特 征 明显 。亦 因为 此 , 反转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精)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精)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东南缘,是下部断陷盆地与上覆坳陷盆地的叠置的陆相含油气盆地。

本文对十屋断陷的构造演化史、结构特征和反转构造带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含油气系统油气系统理论对成藏组合进行了划分,分析其成藏条件,在沉积相、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十屋断陷有机相模式;结合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油气藏类型、分布特征和运聚特征;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测试成果,结合生烃史和构造演化史,确定了油气成藏的期次和建立了动态成藏过程,分析了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和认识:1、十屋断陷构造演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断陷前期地壳隆升和断陷初期火山喷发阶段、断陷阶段、坳陷阶段和盆地抬升萎缩阶段。

断陷构造层总体为西断东超的不对称箕状断陷,但盆地深层的结构特征比较复杂,发育有数个小型半地堑式断陷。

2、油气的形成与分布局限于断陷内,整个十屋断陷可以看作是一个含油气系统。

将十屋地区断陷层划分了3个成藏组合,即深部成藏组合、中部成藏组合和上部成藏组合,深部成藏组合可分为自生自储式成藏组合和上生下储式成藏组合。

3、主要源岩是沙河子组、营城组,干酪根以III、IIB型为主,深凹处存在Ⅰ型。

受构造演化和埋藏史控制,十屋断陷靠近桑树台断层一侧的深凹区及断陷初期的几个小型断陷中的烃源岩都达到过成熟,往东埋藏变浅,处于成熟阶段。

4、十屋断陷深层储层物性很差,储层类型为低孔渗类,属致密储层。

泉二段的泥岩盖层具有区域性封盖作用,断陷层系的泥岩只能作为局部盖层,同一盖层横向上的不均一性直接控制了该区油气藏的分布。

5、十屋断陷层油气藏类型有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以岩性油气藏为主。

纵向上存在二个油气富集带,平面上具有环带分布特征,主要不整合面是天然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深部存在垂向运移为主的自生自储型和侧向运移为主的下生上储型两种成藏模式。

6、十屋断陷主要有三个成藏期,即登楼库末期、泉头-嫩江期和嫩江组末期。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成藏的控制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成藏的控制⼀、松辽盆地区域构造背景松辽盆地是中国最主要的含油⽓盆地之⼀。

它位于我国东北部的⿊龙江及其⽀流勾勒出的“鸡⾸”的中部,主要由⼤⼩兴安岭、长⽩⼭环绕的⼀个⼤型沉积盆地。

该盆地跨越⿊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积约26万平⽅公⾥,松花江和辽河从盆地中穿过,这⾥埋藏着⼀个巨⼤的⿊⾊宝库——⼤庆油⽥和吉林油⽥。

中国盆地分布⽰意图作为⼀个侏罗——⽩垩纪沉积盆地,松辽盆地曾是⼀个⼤型的内陆湖盆,湖中和四周繁衍着丰富的浮游⽣物和其他动植物,其北部与现代的松嫩平原范围⼤体重合,唯独南部边界与当今地貌⼤相径庭。

原因是侏罗纪和⽩垩纪时,古辽河与古松花江、古嫩江同⼊古松辽湖,来⾃东⽅的挤压⼒使盆地渐渐整体上升和萎缩,辽河⽆⼒逾越重重丘陵,只得回⾸南流,最终使得松辽盆地超出松嫩平原。

松辽盆地从古⽣代以来,主要经历了中⽣代及新⽣代⼆次板块运动。

中⽣代的板块运动产⽣了安第斯⼭型的锡霍特——阿林弧及弧后松辽—三江盆地。

新⽣代板块运动塑造了现今亚洲东北部⼤陆边缘岛弧—海沟系。

松辽盆地形成时与三江盆地连在⼀起,均属弧后盆地。

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郯—庐断裂的北部分⽀伊兰—伊通断裂的平移运动,使松辽盆地与三江盆地在发展过程中,彼此逐渐错开并在扭动断裂牵引作⽤下,松辽盆地东侧及三江盆地西侧逐渐隆起,使其成为各⾃独⽴的盆地。

因此,松辽盆地是⼀个与扭动断裂有关的弧后盆地,具有边形成、边扭动、边发展的特点。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本的地质⼯作者都曾在这⼀带进⾏过⽯油调查和勘探,但没有发现⽯油。

1959年9⽉26⽇,松基3井是打出了第⼀⼝喷油井。

这⼝井的喷油标志着⼤庆油⽥的发现,在我国⽯油⼯业的发展史上具有⾥程碑的意义。

⼆、原型盆地类型松辽盆地的形成与发展与亚洲东北部地区的地质发展有密切关系。

通过对亚洲东北部地区古⽣代以来的板块构造演化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松辽盆地属于在晚古⽣代冒地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个中⽣代弧后盆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转构造的识别与油气成藏
摘要:反转构造是具有重要油气勘探意义的一种叠加构造样式,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反转构造中油气勘探成功率的提高,越来
越受到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近十多年来许多地质学家从几何学、运动学等角度
对反转构造进行研究,认为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构造反转,其发育规律、展布形式
均不同,并对油气的运移和富集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反转构造;识别;油气成藏
1 概述
反转构造又称构造反转或盆地反转,它是指构造变形作用发生反向变化所产
生的与前期构造性质相反的一种复合叠加构造,包括正构造反转和负构造反转。

“正反转”指由于早先控盆的伸展作用后来转化为挤压作用,伸展盆地中半地堑、地堑系统和热冷却坳陷遭受挤压变形产生压缩构造并叠加在伸展构造之上而形成
的构造。

褶皱形态上,下部常为向斜、凹陷,上部为背斜、隆起(曾维特等,2012)。

典型的正反转构造是指正断层系统控制的地堑、半地堑构造受到挤压作
用后发生褶皱和逆冲构造变形,这种是先伸展、后挤压的叠加或复合构造。

负反
转构是指先存在的挤压构造系统形成一系列褶皱和逆冲断层,后期又受到伸展再
活动,形成正断层和半地堑系、地堑系组合,这种先挤压后伸展的叠加和复合构造。

2 反转构造研究方法及思路
2.1 反转构造的研究方法
反转构造的研究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在我国油气构造研究中,常常利用上、下构造比较的方法来识别反转构造的发育程度。

我们可以根据层序的变形特
征及接触关系确定反转时间和期次。

此外,地层被剥蚀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
盆地构造反转的程度,通过盆地的剥蚀史分析,可认盆内构造反转的次序和强度。

对反转构造开展定量研究是反转构造研究的最新进展,反转构造反转强度定
量研究方法有构造高程、生长指数、反转率、位移-距离曲线、地层分离等。


过这些参数的确定,能较系统地研究反转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

2.2 反转构造的研究思路
反转构造研究是盆地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思路为:利用地质剖面、地震剖面等,从基本样式及剖面特征、断层及其与褶皱的关系、组合类型、排出
特点、平面展布等方面研究反转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徐士银等,2006);其次,运用物理和计算机模型、平横剖面和发展史剖面及反转参数计算等手段研究反转
构造的形成演化期和反转强度;从盆地演化、应力场变化等方面探讨反转构造形
成的动力学机制;最后,从反转构造与油气运聚时空配置、反转构造圈闭特征、
保存条件等方面研究反转构造与油气藏的关系。

2 反转构造的识别
对反转构造的类型,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详细划分,从断层的
几何形态和作用机制上将其划分为断展型和断弯型正反转构造;依据力学机制把
正反转构造划分为断层控制型和非断层控制型2大类,断层控制型又细分为压扭型、挤压倾滑型、走滑诱导型及逆掩断坡型4类;根据反转期次、叠加顺序特别
是断层性质转化及其与褶皱的关系,将松辽盆地中新生代反转构造划分出3类11
种基本样式;依据有无逆冲断层和反转层序差异,将松辽盆地反转构造划分出2
类6种样式。

正反转构造主要有9项识别标志:(1)下伏“盆形”基底,即基岩顶界呈
下凹状,或以犁式断层为底界;(2)内部地震反射为丘状,反射同相轴不易追
踪对比,或呈“空白带”,无有效反射层,这可能是岩性单一的反映。

反转前多
为拉伸期的细粒碎屑沉积,地震波层速度较低。

层内多为高压异常带,钻井测试
为高压层,压力系数大于1;(3)下伏沉积厚度大。

地震剖面上显示反转构造形
成于某个时期,或分阶段形成,顶部与翼部地层大致等厚,而并非顶薄翼厚;(4)因下伏地层多为塑性岩层,断层一般不断至基底;(5)反转发生时不同程
度出露,遭受剥蚀,有时上覆层向上超覆;(6)构造高点由深至浅偏移,层构
造幅度大于深层构造,构造轴线一般平行前拉伸期正断层面,构造两翼不对称,
近断层翼较陡;(7)大多以先存正断层反向复活为诱发机制;(8)区域上多伴
有扭、压或压扭造形迹;(8)顶部发育对偶正断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在正
反转构造顶部发育一系列的对偶正断层,有的为“负花状构造”,甚至像“开花
馒头”;(9)典型正反转构造在剖面上,断裂具有“下正上逆”和“下坳上隆”的镜像褶皱变形特征。

3 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
全球许多含油气盆地都发现了反转构造,对反转构造几何形态及其与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之间关系的认识已成为含油气盆地评价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造反转对油气聚集的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可能发生不利的影响。

(1)在发生构造反转之前,该地区一般都经历断陷、坳陷两个阶段,沉积
了巨厚的生、储、盖层。

构造反转形成的背斜直接盖在生油凹陷之上,而长期活
动的断裂又可为油气的运移提供通道。

因此,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条件的空
间配置关系上可谓得天独厚(陈树光等,2019)。

(2)拉张盆地中往往由于变形微弱缺乏完整的背斜圈闭,而构造反转作用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欠缺,并在张性盆地中增加了逆冲高断块等新的圈闭类型。

(3)反转构造一般面积和幅度都比较大,相对于张性盆地中广泛发育的滚
动背斜、断块油藏等小而肥的构造圈闭,反转构造更具备形成中型或大型油田的
构造条件。

(4)反转构造由于早期埋藏深,后期又受挤压,从而可能降低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使它低于目前(反转后)所处深度上应当具有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当然,由于构造反转,断裂活动的加剧,可能对裂隙度有所改善。

此外,由于早
期埋藏深,温度提高而加速油气的成熟。

(5)反转构造的发育时期和强度对油气聚集也是至关重要的。

构造反转早
于油气大量运移时期是最有利的。

构造反转作用强,可能形成更大的圈闭。

但挤
压抬升过高也会使已形成的油田遭受破坏。

勘探实践表明,正反转构造对油气聚
集与保存非常有利,且不同类型的正反转构造因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演化阶段
和分布规律而具有不同的油气聚集和分布特征。

正反转构造为油气运移聚集提供
了有利条件,正反转构造多形成于张性盆地演化的晚期,即萎缩反转期,且可能
形成于油气大规模运移、聚集之前;从空间上看,反转构造一般直接覆于生油凹
陷之上;从生油运移来看,控制反转构造长期活动的断层带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
通道,因此,与正反转构造有关的构造圈闭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樊浩,2016)。

其次,应力场的反转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驱动力,构造反转一般发生于伸
展应力场转变为挤压或压扭应力场时期,这一变化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动力。

最后,反转构造的展布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压扭型正反装构造沿扭动断裂呈雁行分布,且断层下盘发育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断块圈闭,导致油气藏呈雁行分布;挤压倾滑
型正反转构造发育于断裂上盘,构造走向与断裂走向几乎一致,在垂直断裂走向
方向上反转构造平行排列或斜列,断裂下盘几乎不发育于构造圈闭,因而与此类
反转构造有关的油气圈闭具有类似的分布规律(胡望水,1993)。

5 结论
反转构造是在挤压和拉张两种应力场的产生、转化和交替过程中形成的,在
研究反转构造与油气关系中可以利用生长指数、反转率方法,研究反转盆地的油
气聚集规律时应注意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构造反转,其反转构造的发育规律、展布
形式均不同,因而其控油规律、油气田分布特征也就各具特色,必须进行综合分析,慎重对待,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以指导油气勘探。

参考文献
曾维特, 丁文龙, 久凯, 等. 2012. 反转构造进展与油气聚集关系[J]. 科
技导报, 30(2): 58-64.
陈树光, 张以明, 崔永谦, 等. 2019.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反转构造及其
对油气成藏的影响[J]. 中国海上油气, 31(1): 32-40.
樊浩. 2016. 反转构造对油气成藏的影响[J]. 电子测试, 2(7): 114-115.
胡望水. 1993. 正反转构造成因类型[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15(4) :19-25.
徐士银, 张庆龙, 舒良树, 等. 2006. 反转构造的识别及其地质意义[J]. 江苏地质, 2(1): 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