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经用药概论

合集下载

中药性味归经知识要点汇总

中药性味归经知识要点汇总

中药性味归经知识要点汇总一、中药性味归经概述中药性味归经是指中药药材的性味归属于不同的经脉系统。

在中医药学中,药物的性味是指其品性特点,而经脉是人体内运行气血和营养的通路。

中药性味归经的理论依据是通过观察药物的性味特点,结合临床应用的经验总结而成。

二、阳性药物归经1. 辛温药:辛温药多归属于肺经和脾经,常用的有紫苏、生姜、葱、大蒜等。

2. 苦寒药:苦寒药多归属于肺经和心经,常用的有黄连、苦参、黄芩等。

3. 甘温药:甘温药多归属于肺经和脾经,常用的有甘草、麦门冬、生地黄等。

三、阴性药物归经1. 酸寒药:酸寒药多归属于肝经和心经,常用的有酸枣仁、醋陈皮、酸浆果等。

2. 咸寒药:咸寒药多归属于肺经和胆经,常用的有海藻、海带、海钓藤等。

3. 苦寒药:苦寒药多归属于肺经和大肠经,常用的有苦杏仁、苦参、苦丁茶等。

四、中药性味归经应用1. 风寒药:归属于肺经和表经,常用的有荆芥、薄荷、防风等。

2. 温经药:归属于肝经、脾经和胃经,常用的有桂枝、生姜、附子等。

3. 理气药:归属于肝经和胃经,常用的有枳实、青皮、香附等。

4. 活血药:归属于心经和肝经,常用的有川芎、桃仁、当归等。

5. 温里药:归属于胃经和脾经,常用的有人参、肉桂、砂仁等。

五、中药性味归经注意事项1. 中药性味归经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药物应用时需要准确掌握其性味归属。

2. 根据病情和体质的不同,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对应的中药性味归经药物。

3. 在使用中药药物时,应注意禁忌症和副作用,遵循医生的嘱托进行合理应用。

总结:中药性味归经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具有指导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

通过掌握不同中药的性味归属,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然而,在应用中药时,仍需谨慎对待,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并注意禁忌症和副作用的影响。

中药性味归经的知识对于中医药的学习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浅论“药物归经”

浅论“药物归经”
火之药 未必 能清 心 火 , 补脾 虚之 品未 必 能补 肾气 。如 果在 掌握性 味 、 升降浮 沉 、 泻等 性能 的基础 上又考 虑 补
察分析 , 步积 累经验 , 逐 将各 种药 物对机 体各部 分 的治 疗 作用 作进 一步 归纳 , 之 系统化 , 使 逐渐 形成 的用药 理
论。
药 。研究 和探 讨药 物 的归 经 理论 , 提 高 中药 在 临床 对
上 的应用 疗效 ,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意义 。 1 归经 的含 义 归, 即归 属 , 指药 物作 用 的归属 ; , 经 即人体 的脏腑
等 医药文 献对 药物 的归经 都做 了一些 论述 , 了 1 到 4世
者泻之 ” 治疗原 则 来遣 方 用 药 。但病 邪 人 体 内又 有 等
各脏 、 腑 、 经 之 不 同 , 各 各 同是 热 症 , 肝 火 、 有 胃火 、 心
纪, 金元 四大 家之一 的张元 素 在 他 的《 珠 囊 》 书 中 珍 一 正 式把归 经作 为药 性 主要 内容 加 以论 述 ; 中对 每 味 书
3 药 物归 经的 意义 药 物 的 四气 五味 、 降浮沉 、 阳、 薄 、 升 阴 厚 补泻及 有 毒无 毒 在 中 医 药 文 献 很 早 就 有 比较 全 面 的记 载 , 如 《 神农本 草 经》 就有 “ 有 酸咸 甘 苦 辛 五 味 , 有 寒 热 药 又 温凉 四气 , 有 毒 无 毒 ” 及 的论 述 ; 素 问 ・阴 阳应 象 大 《 论 》 : 味 厚 则泄 , 说 “ 薄则 通 , 薄 则 发 泄 , 气 厚则 发 热。 ”
d i 1 . 9 9 ji n 10 —9 4 2 1 . 8 1 1 o:0 3 6 / .s . 0 38 1 . 0 0 0 . 3 s 文 章 编 号 : 0 —9 4 2 1 ) 8 12 — 1 3 8 1 ( 0 0 —5 00 0 2

浅谈中药的“气”(性)、“味”、归经+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

浅谈中药的“气”(性)、“味”、归经+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

浅谈中药的“气”(性)、“味”、归经+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中医运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等学术,阐明药物功效和应用,是中医药理一大特点。

其中以四气五味为运用中药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中药性能的核心。

熟练掌握和深入理解四气五味,对学好方剂和指导医疗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现就四气五味的运用原则,配伍方法和性味取舍等问题概述如下。

1、运用原则(一)四气是指寒凉温热四性。

运用原则是:“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温性,热性药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等,多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寒性症;寒凉性药如石膏,黄芩,黄连,黄柏等,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于治疗阳热症。

温热与寒凉药同用,则多用于寒热错杂症。

(二)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寒、咸五味,“辛散能行,”“甘能补能和”,“酸能涩能收,”“苦能泄能燥“,“咸能软能下。

”运用原则是:辛味药如麻黄,川芎,半夏等多用于外邪袭表,气滞血瘀,痰湿等症;甘味药如生地,鹿茸,黄芪,阿胶等多用于阴阳气血诸虚症;酸味药如山茱萸,五味子,乌梅,金英子,白芍等,多用于久病滑脱虚症;苦味药如大黄,葶苈子,槟榔,莪术等多用于瘀结,痰饮,积滞,气逆,湿阻等症;咸味药如芒硝,牡蛎,鳖甲,海藻,等多用于瘰疡,瘿瘤,血分瘀结,大便燥结等症。

大部份药物只具有一性一味,即使多味药也是其中一味为主,绝无二重性。

诚然单行是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的,因此必须相互配伍运用。

2、配伍方法:(一)辛甘温热法:辛甘发散以治寒症。

主要用于两种情况,一为发散风寒,如桂枝汤,用辛、甘、温配桂枝,配甘草、大枣用于外感风寒症;二为发散风,寒,湿如桂枝附子汤,用甘大热附子,辛、甘、温桂枝配甘草,大枣用于风寒湿邪留着肌肉,痹阻筋脉症。

(二)辛甘化阳以治阴虚里寒症。

主要用于三种情况:一为心阳虚,如桂枝甘草汤,用辛甘温桂枝入心助阳,配甘草益气。

二药辛甘合化,阳气乃生,用于心阳虚心悸症;二为脾阳虚,如附子理中汤,甘辛大热附子,干姜配人参,白术,甘草合化,温中助阳,益气健脾,用于脾虚寒吐利腹痛症;三为肾阳虚,如四逆汤,用甘辛大热附子,干姜温肾回阳,配甘草益气补虚,合为辛甘化阳,回阳救逆要方,主治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至四肢厥冷,腹痛吐利症。

药物归经理论的传统认识与现代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药物归经理论的传统认识与现代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药物归经理论的传统认识与现代研究的分析与思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6052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医各家学说)正文归经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经过长期地医疗实践探索总结而成,对阐明中药作用机理和指导中医临床诊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尝试对归经理论的源流、传统认识与现代研究进行分析,为归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延伸和现代研究思路提供一些指导与思考。

1 归经的概念“归”在《辞海》中释为“折返”、“属于”和“聚拢”,在这里“归”应取后两者之意,即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

而“经”原意为“纵丝”,在这里应理解为是建立在脏腑、经络理论之上的功能单位,是药物药效作用的部位,即“经络”或“脏腑经络”。

“归经”即指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病变所起的治疗作用,具体来讲是药物对某经(脏腑或经络)或几条经的病变产生的治疗作用,而对其它经(脏腑或经络)或几条经的病变治疗作用较小或者没有作用。

2 归经的形成历史归经理论的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韩非子·喻老》中有:“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在肌肤,针砭之所及;在肠胃,火齐之所及;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这是早期关于疾病病位以及药物定位的论述[1]。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确立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在归经理论形成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2]。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五味入胃,各归所喜。

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又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

”此外,在《黄帝内经》的其他有关篇章中,也有诸多类似论述,均对药物性味与不同脏腑、织之间的密切联系立足于不同角度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对后世归经学说的创立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3]。

中药归经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中药归经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学 术 探 讨
Ac a d e mi c s t u d y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 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 a c y ・3 7・
肺 经 … 。邓 凯 文 的 报 道 提 出 特 定 的 中 药 成 分 群 对 特 定 的 经
亦是如此 ,必须 注重 整体性 ,即 中药 的归 经理论 须与 升降 浮沉 、四气 、五 味 、药 物毒 性 等 中 药 的核 心 理论 相 结 合 ,
如大黄归于脾 、 胃、大肠 、肝 、心 经。大 黄 随炮制 方 法 的 不 同 ,性味发 生 了改 变 ,其作 用也 发生 了改变 ,主要 归经
所 以在使 用归经理论 时 ,应 充分结 合 患者 的整体情 况和 中 药 特有 的性 、味 、归 经灵 活调整 用药 ,使 中药 在治疗 疾 病 时不失 于经 络也 不局 限 于经络 。中医强 调诊 治病人 时应重 视整体 性 ,即注重 五脏六 腑 的五行关 系 ,不能 仅从 一脏 一
腑去认识疾 病 ,当从整 体 出发分析 疾病 的病理 而提 出治疗 方案 。如 当发 生 喘病时 ,除 了考 虑肺脏 的病 变外 ,还 应考 虑脾 的原 因 ,治疗 可培土 生金 ,根 据 中药的性 味归 经选用 归 于肺 与脾 经 的药物 ,如 补益肺 气 的党参 等 ;中药 的运用
的作用 。古代 医家经 过长期 的实践 和探索 ,充 分认 识到 药 物 的特 有性能 ,既不 同药 物作 用的部 位不 同 ,取 得 的疗 效 依据其所发 挥的部位 呈正 向相关 性 。通 过观 察发 现 中药 在 治疗某些脏 腑疾 病能 发挥 的 良好 疗效 ,并且证 明这 些药 物 可 以重 复治疗 同一疾 病 ,而某 些 药物对 这一 脏腑疾 病没 有 疗效或 者疗 效甚 微 。经 现 代研 究 表 明 ,如 在心 血 管 系统 、 血液 和造血 系统 起作 用 的药 物可 归 于肝经 ;在消 化系统 发 挥作用 的药物归 于 胃经 ;在 呼吸 系统发 挥作用 的药 物可 归

药物归经概述课件

药物归经概述课件
临床验证法
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例的观 察和分析,验证药物对某 一脏腑经络的作用,从而
确定药物的归经。
药物归经的步骤
确定疾病部位
首先需要明确疾病发生的部位,例如在心 脏、肝脏还是其他脏腑。
选择相应药物
根据疾病部位和药物的作用机制,选择能 够作用于该部位的药物。
观察药物作用
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对机体的作 用,注意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脏腑或经络发挥治疗作用。
药物对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03
药物在人体内主要通过作用于相应的脏腑经络,产生疗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的目的。药物归经的方法
直接观察法
通过对患者的观察,了解 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的作 用,从而确定药物的归经

实验研究法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药物 对不同脏腑经络的作用,
从而确定药物的归经。
重要性
了解药物的归经有助于指 导临床用药,提高疗效并 减少副作用。
展望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 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为药物归经
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
发展趋势
未来药物归经研究将更加注重与现 代科技手段的结合,以揭示药物在 体内的具体作用机制和靶点。
未来挑战
尽管已有许多药物归经的研究成果 ,但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需要进一 步探索和研究,如某些复杂疾病的 药物归经等。
此外,根据脏腑经络在人体中的不同作用和相互关系,药物归经还可分为单经归经 和多经归经。
药物归经的重要性
指导临床用药
了解药物的归经,有助于医生根据疾病特 点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提高疗效
准确的药物归经可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减少副作用。
判断药效
通过观察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的作用,可 以判断药效及作用范围。

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如何指导临床用药

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如何指导临床用药

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如何指导临床用药在中医的临床用药中,中药材的性味归经是至关重要的理论依据。

它犹如一张精准的地图,为医者指明了用药的方向,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药材来治疗疾病,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材的“性”,通常指的是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为“四气”。

寒性和凉性的药材能够清热泻火、解毒凉血,适用于温热病、热毒证等热性病证。

比如,黄连性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等症。

而热性和温性的药材则具有温里散寒、助阳通络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寒性病证。

像附子性大热,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寒湿痹痛等病症。

药材的“味”,分为辛、甘、酸、苦、咸五种,还有淡味和涩味。

辛味能发散、行气、活血,比如麻黄辛温,可发散风寒、宣肺平喘。

甘味能补虚、和中、缓急,如党参甘平,能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像五味子味酸,能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苦味能清热泻火、燥湿、降气,例如黄芩味苦,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如芒硝咸寒,能泻下通便、润燥软坚。

“归经”则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也就是药物作用的定位。

例如,心经病变常见心悸、失眠等症状,而酸枣仁归心经,能养心补肝、宁心安神,常用于治疗心肝血虚引起的失眠多梦、惊悸怔忡。

肝经病变多有眩晕、抽搐等表现,天麻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肝风内动、头痛眩晕等。

在临床用药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症表现,结合中药材的性味归经来选药组方。

比如,一个患者出现了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等症状。

由于寒邪侵袭体表,需要用辛温解表的药物来发散风寒。

麻黄性温味辛,归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就可作为主药;再配以桂枝,桂枝同样性温味辛,归心、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作用。

二者相伍,能增强发散风寒的功效。

中药的归经和常见的引经药

中药的归经和常见的引经药

中药的归经和常见的引经药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一条或者某几条经络或者某一个和某几个脏腑的特殊治疗作用。

它是在脏腑,经络的理论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而总结出来的。

比如,同样属于寒性的药,同样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但有的偏于泻肝火,有的偏于泻肺火,有的偏于泻胃火,等等等等,这就是因为各个的归经不同。

这就在昨晚的内容上更加深入与细化了。

比如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这四个,都是寒性的药,都可以清热泻火!但黄芩偏于泻上焦之火,而黄连偏泻中焦之火,黄柏偏泻下焦之火,栀子可以泻上中下三焦之火。

不知道你们看到过栀子花没,这个东西就像一个心脏一般,所以,它清心火更是一把好手!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的作用特点,创造了'引经报使'这个学说,就是十二经引经药这个学说。

这个学说在金元时期达到顶峰!现在很多人批判这个学说,认为很多这样的引经的学说是谬论!认为黄帝不讲引经,仲景不讲引经,孙真人也不讲引经,认为很多东西都是张元素老人自己编的!不靠实际的,其实我可以肯定的讲,这个引经学说虽然黄帝没讲,仲景没讲,孙真人没讲,但它觉得是划时代的,是中医理论与实践上的进步,而不是随便编出来的。

很多药,看着差不多,但差一味引经药和加一味引经药的效果那就是不一样的!今晚就随便和大家讲几味十二经脉各个的引经药。

以后的时间里再不断添加,一下讲多了你们也记不住,先一条经记一两味药,慢慢地就熟悉了。

足厥阴肝经的常用引经药,那就是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

足少阳胆经的常用引经药,那就是柴胡,青皮。

手少阴心经的引经药,那就是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的常用的引经药,那就是黄柏,藁本。

足太阴脾经的常用引经药,那就是升麻,苍术,葛根,白芍等等。

足阳明胃经的常用引经药,那就是石膏,升麻,白芷,葛根。

手太阴肺经的常用引经药,那就是桔梗,升麻,白芷,葱白。

手阳明大肠经的常用引经药,那就是升麻,石膏,白芷。

足少阴肾经的常用引经药,那就是细辛,桂枝,独活,知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经用药概论《素问•调经论》云:“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归经的概念和沿革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来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归即归属,经即脏腑经络,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作用换言之,药物进入体内后,并非对所有脏腑或经络都发生同等强度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些脏腑经络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脏腑经络则作用很小或无明显影响, 归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人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威先人肾”已表明药物五味对机体不同部位有选择性,即某种药味主要人某一脏腑。

但《内经》中并没有用它来解释具体的药物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按照伤寒不同的证候和六经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来论述药物对人体脏腑经络某一部位的特殊作用及适应范围如太阳病所用以发表的麻黄、桂枝为人太阳经之药,少阳病所用以和解半表半里证的柴胡为入少阳经之药等等,这些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的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临床基础。

到唐宋时,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定向、定位已作为独立药性而不再依附于药物的色、形、气、味等特性。

虽未正式提出归经,但却反映了这?时期对药物归经作用的认识水平及该理论体系的雏形。

孟诜《食疗本草》中“绿豆行十二经脉”;寇宗寅《本草衍义》有木瓜人肝、戎盐入肾、桂圆归脾、泽泻引药归肾经等记载,把归经正式提出来作为中医药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是金元时期张元素,张氏对脏腑辨证和遣药制方深有研究.提倡分经分部用药,“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引经报使”等,并将《珍珠囊》中30余味药载有“某经药”、“某行经药”的内容,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各归其经,则力专效著。

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探讨,创立了“引经报使”理论,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各归其经,则力专效宏,同时明确指出了各经的引经药,如手足太阳经病的引经药为羌活、藁本;手足少阳经病的引经药为柴胡等。

例如:罗谦甫曾经治疗两例头面病症;一例是“面目赤热、头目眩闷”;一例是“头面不耐寒,气弱不敢当风”。

经用同样诸法不效。

后来罗氏改用“升麻汤”加黄连治面热的一例、用“升麻汤”加附子治面寒的一例,结果都取得了效果。

其道理除了从寒热辨证,用黄连清热、附子子温寒之外,着重在于升麻、葛根的“引经”,使起到调理阳明经气的作用。

《卫生宝鑑》曰:杨郎中之内,五十一岁,身体肥盛,己酉春患头目昏闷,面赤热,多服清上药不效,请予治之。

诊其脉,洪大而有力。

《内经》云:面热者手阳明病。

《脉经》云:阳明经气盛有余,则身已前皆热。

况其人素膏粱积热于胃,阳明多血多气,本实则风热上行,诸阳皆会于头,故面热之病生矣。

先以调胃承气汤七钱,黄连二钱,犀角一钱,疏利叁两行,彻其本热;次以升麻加黄连汤主之。

又治尼长老六十一岁,身体瘦弱,十月间病头面不耐寒,气弱不敢当风行,诸治不效。

诊之其脉皆弦细而微。

其人年高素食茶果而已,阳明之经本虚。

《脉经》云: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慄。

又加看诵损气,由此胃气虚,经络之气亦虚,不能上荣头面,故恶风寒,先以附子理中丸温其中气,次以升麻汤加附子主之。

尤在泾《医学读书》:“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为中药的临床配伍应用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例中,采录了张元素《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以及李东垣、王好古的归经用药方法,为归经理论得以流传后世做出重要贡献李氏还将归经与脏腑经络功能结合起来论述,提出“本病“、“经病”、“窍病”等,并以临床实践来验证归经理论的正确性.清代是归经理论体系发展渐臻成熟的时期,著录的书目之多,涉及的范围之广,是历代无以伦比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3类:一是综合研究本草而提及归经者,如陈修园的《率草经读》、张璐的《本经逢原》、陈士铎的《本草新编》等书;二是重点研究归经理论的专著,如贾所学的《药品化义》、赵观澜的《医学指归》等;三是研究药物及方剂归经的著作,如陈修园的《医医偶录》等。

归经药的功用关于引经药的功用,前贤有许多精辟论述,而就临床运用来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

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二)引药至病所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导它药作用于病所。

如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为引,升提下陷之中气。

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诸药清泻胃火。

其它如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达,肉桂引火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选牛膝、独活等,均为实践所得,已为医者习用。

治疗头痛时,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实亦寓引经之意,李中梓对此解释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

阴中之阳,自地升天也,在风寒湿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假引经。

”病位与引经药物----三焦药有个性之专长,引经药也不例外。

在临床运用中,应谨遵辨证论治的原则,充分结合其固有功效,尽量使功效与引导相统一,有的放矢,避免盲目使用,以物尽其用。

上焦上焦位于三焦的上部,从咽喉至胸膈部分。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其中包括了胸胁、还有心肺两个重要脏器。

胸胁是厥阴、少阴分布之所,其中柴胡,香附为引经药,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

手太阴肺经引经药用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少阴心经引经药用黄连、细辛。

中焦中焦位于三焦的中部,指上腹部分。

其主要功用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

足太阴脾经引经药:湿邪困脾者用,苍术苦温。

脾气下陷者用,升麻辛凉。

肝脾失调者用,白芍苦酸。

足阳明胃经引经药有升麻、石膏等下焦下焦位于三焦的下部,指下腹腔自胃下口至二阴部分。

能分别清浊,渗入膀胱,排泄废料,主要是肝肾和腰府之所在。

足少阴肾经引经药用肉桂、知母。

足厥阴肝经引经药用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引经药用仙茅、狗脊、杜仲。

头部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

故头部疾病的治疗要分清经别,如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

治疗时应注重引经药的运用。

正如李东垣所云:“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也。

”特别是川芎善行血中之风,祛血中之风,上达巅顶,下行血海,走而不守,并能散少阳之风,内行肝胆,外散风邪,辛香走窜,为治上要药。

《兰室秘藏•头痛门》中云:“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满,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

两耳后及右足大趾、次趾之间为少阳经及厥阴肝经所过之处,肝胆相表里,印堂为督脉所过,而督脉主一身之阳,究其原因乃为三焦失司,肝胆热盛上扰头目致口苦、咽干、头晕;经络受阻失其所养则两耳后疼痛,晨轻暮重,夜间痛不欲生,印堂部憋胀,右足大趾及次趾之间麻木。

病位与引经药物----四肢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要循行通路。

上半身疾病的引经药:羌活、桂枝、姜黄、桑枝下半身疾病的引经药:独活、牛膝、木瓜《张氏医通•臂痛》曰:“臂痛者,有六道经络,各加引经药乃验,……臂之前廉痛者属阳明,升麻、白芷、干姜为引药;后廉属太阳,藁本、羌活;外廉属少阳,柴胡、连翘;内廉属厥阴,柴胡、当归;内前廉属太阴,升麻、白芷、葱白;内后廉属少阴,细辛、当归”.《张氏医通•腿痛》篇中又说:"腿痛亦属六经,前廉为阳明,白芷、升麻、干葛为引药;后廉太阳,羌活、防风;外廉少阳,柴胡、羌活;内廉厥阴,青皮、吴茱萸;内前廉太阴,苍术、白芍;内后廉少阴,独活、泽泻".为辨病位用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作者对张师的辨病位用药基础之上结合临床实践总结。

病案举例----少阳胆经足4、5趾痛孙某,男,32岁。

右足背外侧缘至第四、五趾痛痛数天,经拍片检查骨骼无异常。

前医据其扭伤而施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3剂,并辅以理疗,疼痛不减。

现行走借助于拐棍,着地则痛不可忍,伴口苦、恶心,视其局部不红不肿,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思索再三,并查经络图,认为瘀在足少阳胆经,致少阳胆经经气不利,拟小柴胡汤去人参,加牛膝、玄胡各10克。

一剂药尽,疼痛大减,二剂药尽,疼痛即止,现行走如常。

按:足少阳胆经,“其直行者,……沿下肢外侧中线,过股、膝、胫至外踝,沿足背前行,出于第四肢外侧端”。

患者疼痛与此走向相合,又伴口苦、恶心等少阳证,可见瘀在少阳胆经,致经气不利。

方以小柴胡疏利少阳经气,加玄胡活血止痛,用牛膝引药下行,药到病除,绝非偶然。

运用引经药的注意事项(一)引经作用,并非不变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临床要加以充分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上行。

引经药的引导作用随炮制不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 辨证使用,有的放矢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功能与导向统一,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

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

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

徐灵胎说:“不知经络而用药 ,其失也乏 ,必无捷效。

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