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题库

合集下载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Final Version)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Final Version)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一、名词概念1. 遥感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传感器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收集和记录地物电磁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如光学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是获取遥感信息的关键设备。

3. 遥感平台遥感平台是转载传感器进行探测的运载工具,如飞机、卫星、飞船等。

按其飞行高度不同可分为近地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4.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5. 地物发射波谱曲线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的发射波谱。

按地物发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发射波谱曲线。

(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总发射)6. 大气窗口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7.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许多时,也叫分子散射。

8. 遥感平台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为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按平台距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三类。

9. TM即专题测图仪,是在MSS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成的第二代多光谱光学-机械扫描仪,采用双向扫描。

10. 空间分辨率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间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最小单元,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

通常用像元大小、像解率或视场角来表示。

11. 时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12. 波谱分辨率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也称光谱分辨率。

遥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遥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1.遥感系统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

5.遥感分类中按遥感平台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

按工作方式可分为:_____和_____。

按RS的应用领域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遥感技术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

12.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_____到_____。

14.按照维恩位移定律的描述,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λmax与黑体绝对温度T成___。

16.按发射率变化情况,将地物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种类型。

18.地球大气被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0.在通过地球大气时,太阳辐射会发生____、____、____、____和____现象。

23.太阳辐射在地球大气中散射类型分为_____、_____和_____三种类型。

24.无选择性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____,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____。

27.水体的反射主要集中在_____波段,其它波段吸收都很强,近红外吸收更强。

ndsat系列卫星迄今为止共发射了___颗,其中最后一颗或取的数据分辨率可以达到__米,Spot系列卫星迄今为止共发射了___颗,其中最后一颗或取的数据分辨率可以达到___米。

型。

34.常见的遥感平台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

35.ETM的全称是_______________。

ndsat7共有8个波段,其中第1-5、7波段的分辨率是__米,第6波段的分辨率是__米,第8波段的分辨率是___米。

37.SPOT-4影像总共有5个波段,其中第5波段的分辨率为___米,第1-4波段的分辨率是__米。

46.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小题,共32分)1.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目标相互作用后能量可分为三部分,不包括下面哪种辐射()。

A.反射B.吸收C.透射D.发射2. NDVI= (Ch2 - Ch1)/(Ch2 + Ch1)指的是()。

A.比值植被指数B.差值植被指数C.差比值植被指数D.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3. 大气窗口是指()。

A.没有云的天空区域B.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C.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D.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4. 图像灰度量化用6比特编码时,量化等级为()。

A.32个B.64个C.128个D.256个5. 图像融合前必须先进行()。

A.图像配准B.图像增强C.图像分类6.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下列()影响并不改变太阳辐射的强度。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折射D.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7.黑体辐射是在特定温度及特定波长由理想放射物放射出来的辐射,其特点()。

A. 吸收率为0B.反射率为0C.发射率为0D.透射率为18.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中,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和解译者的经验,直接确定目标地物属性的,是下面哪种方法()。

A.直接判读法B.对比分析法C.信息复合法D.综合分析法9.计算植被指数NDVl,主要使用以红波段和下面哪个波段()。

A.紫外波段B.蓝色波段C.近红外波段D.绿波段10.以下不是高光谱遥感特点的有()。

A.它与多光谱遥感含义相同B.它可以将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分割成相对更连续的光谱段C.它需要面对海量数据处理问题D.它每个通道的波长范围比多光谱遥感要小得多。

11.探测植被分布,适合的摄影方式为()。

A.近紫外摄影B.可见光摄影C.近红外摄影D.多光谱摄影12.下面关于遥感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99年美国发射IKNOS,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米。

B.加拿大发射RADARSAT卫星是世界上第一个携带SAR的遥感卫星。

遥感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是基于什么原理获取地表信息的?A. 声波传播B. 电磁波传播C. 重力波传播D. 热辐射传播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A. 农业监测B. 城市规划C. 天气预报D. 深海探测答案:D3. 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A. 分辨率B. 覆盖范围C. 观测时间D. 观测成本答案:B4. 遥感图像中,红色通常代表什么?A. 植被B. 水体C. 城市建筑D. 土壤答案:A5. 以下哪种传感器可以用于夜间观测?A. 多光谱传感器B. 红外传感器C. 紫外传感器D. 可见光传感器答案:B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森林火灾。

(对)2. 遥感数据不需要经过任何处理就可以直接使用。

(错)3.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考古研究。

(对)4. 遥感技术只能获取地表的静态信息。

(错)5.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冰川变化。

(对)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作物生长监测、病虫害监测、土壤湿度监测、作物产量估算等。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对农田的植被覆盖度、作物生长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是什么?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可以提供城市发展的历史数据,帮助规划者了解城市扩张的趋势,监测城市环境变化,评估城市绿化状况,以及进行城市交通流量分析等。

3.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性体现在能够实时监测大范围的环境变化,如森林覆盖率变化、水资源分布、污染源扩散等。

它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

4. 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作用是什么?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可以快速获取受灾区域的实时信息,如地震、洪水、干旱等灾害发生后的地表状况,为救援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减少灾害损失。

测绘科学技术: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考试题(最新版).doc

测绘科学技术: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考试题(最新版).doc

测绘科学技术: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考试题(最新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问答题 传感器从大气层外探测地面物体时,接收到哪些电磁波能量? 本题答案: 2、填空题 维恩定律表明( )。

即随着温度的增加,其峰值辐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本题答案: 3、名词解释 距离分辨率 本题答案: 4、名词解释 灰度量化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下列不是遥感的优势的一项( )A.宏观性好 B.人为因素少,能客观地反映地表状况 C.与传统资源调查方法相比工作效率高,费用成本低 D.技术含量高,可以精确的反映地表状况,完全可以代替地面的调查 本题答案: 6、名词解释光谱反射率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本题答案:7、填空题电磁波的内在本性是具有波粒二象性。

在传播过程中它主要表现(),当辐射与其它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

本题答案:8、名词解释与太阳同步轨道本题答案:9、名词解释光谱分辨率本题答案:10、问答题遥感影像上岩层产状参数(包括倾向和倾角)的估计方法主要有哪些?本题答案:11、名词解释静态定位本题答案:12、问答题叙述多项式拟合法纠正卫星图像的原理和步骤。

本题答案:13、名词解释天线平均相位中心偏差本题答案:14、名词解释低通滤波本题答案:15、问答题叙述地物的光谱特性曲线与波谱响应曲线的关系和不同点。

本题答案:16、问答题试简要阐述ISODATA对比K-MEANS的不同点。

本题答案:17、名词解释SAR本题答案:18、单项选择题以下关于多项式纠正法注意事项不正确的是()A.多项式纠正法的精度与地面控制点(GCPlD.坐标ascii文本文件方式E.其他图像文件范围方式F.矢量界线裁切方式本题答案:26、填空题大气作为一种传输介质,对电磁辐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致使电磁辐射强度减弱,其光谱成分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

第一章1.遥感:广义: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地物的技术。

狭义:指从空中和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地物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2.遥感分类:按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波段: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光谱(高光谱)遥感按工作方式: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3.遥感探测的特点:1)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

2)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

3)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4)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4.遥感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制作卫星影像地图;修测地形图;地形测绘;制作专题图5.电磁波:在真空或物质中通过电磁场的振动而传输电磁能量的波。

(电磁波是通过电场和磁场之间相互联系传播的。

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空间任何一处只要存在着场,也就存在着能量,变化着的电场能够在它的周围激起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会在它的周围感应出变化的电场。

这样,交变的电场和磁场相互激发并向外传播,闭合的电力线和磁力线就象链条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套连着,在空间传播开来,形成了电磁波。

)6.电磁波的特性:(1)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波动性和粒子性。

(2)光的波动性形成了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3)电磁波是一种横波,电场和磁场的振动方向是相互垂直的,且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4)电磁波的波长λ(wavelength) 和频率f(frequency) 及波速v(velocity)之间的关系:λ=v/f(5)电磁波在真空中以光速c(=2.998×108m/s)传播,不需要媒质也能传播,与物质发生作用时会有反射、吸收、透射、散射等,并遵循同一规律。

7.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制成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8.遥感常的电磁波波谱段:(1)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μm,太阳光谱中,只有0.3~0.38μ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且能量很小。

遥感应用与原理试题

遥感应用与原理试题

遥感应用与原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1.空间分辨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

波谱分辨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2.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比值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遥感影像中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之查处一它两之和。

比值植被指数:遥感影像中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之比。

3.辐照度.辐射出射度与辐射亮度辐照度: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辐射出射度: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辐射亮度: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4.加色法与减色法加色法:红绿蓝三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的方法。

减色法:从白光中间去一种或几种光,形成彩色。

5.全球定位系统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6.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7.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8.数字地球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多分辨率和三维的地球表示。

9.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机构成电磁波谱。

10.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地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11.航空相片比例尺12.红移当光源远离观测者时,接受的光波频率比其固有频率低,即向红端偏移。

13.多光谱空间14.高光谱遥感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15.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下,运用地理信息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各种地理数据,提供管理、模拟、决策、规划、预测和预报等任务所需要的各种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

16.航空摄影比例尺即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遥感技术与应用考试试题及答案

遥感技术与应用考试试题及答案

遥感技术与应用考试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无法获取全球范围的数据b) 可以获取地表信息,不受地面条件限制c) 仅适用于农业领域d) 不需要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答案:b) 可以获取地表信息,不受地面条件限制2. 遥感技术中,传感器的作用是什么?a) 获取遥感数据b) 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c) 分析遥感图像d) 操作遥感平台答案:a) 获取遥感数据3. 遥感技术中的遥感图像分为几种类型?a) 一种b) 两种c) 三种d) 四种答案:c) 三种4. 遥感技术常用的图像分类方法有哪些?a) 主成分分析b) 二值化c) 全色合成d) 目视解译答案:a) 主成分分析、b) 二值化、d) 目视解译5.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包括以下哪些领域?a) 农业b) 水资源c) 矿产资源d) 交通运输答案:a) 农业、b) 水资源、c) 矿产资源、d) 交通运输第二部分:填空题1.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获取______的信息来进行地表观测和分析。

答案:电磁辐射2. 遥感技术中的遥感图像通常由______和______组成。

答案:光学图像、雷达图像3. 遥感图像的______是指图像中一个像素代表的实际地物的大小。

答案:空间分辨率4. 遥感技术中的遥感数据通常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信息。

答案:光谱信息、空间信息、时间信息5. 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面。

答案:农作物监测、土壤质量评估、灾害监测第三部分: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遥感图像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答案:遥感图像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无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

无监督分类是指基于图像中像素的相似性将图像划分为不同的类别,适用于目标不明确或类别较多的情况。

监督分类是指事先确定好一些代表不同类别的样本,并通过计算机算法将图像中的像素归类到这些类别中,适用于已知类别和样本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与判断1、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包括遥感信息的获取、遥感信息传输和遥感信息提取应用三大部分2、遥感按电磁波的波谱范围的分类3、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可见光通常指波长范围为:390nm - 780nm 的电磁波。

人眼可见范围为:312nm - 1050nm。

4、微波遥感的特点波长1mm—1m。

是一个很宽的波段。

可分为毫米波(1—10毫米)、厘米波(1—10cm)和分米波(1—10分米)。

微波的特点是:(1)能穿透云雾和一定厚度的植被、冰层和土壤,可获得其它波段无法获得的信息;(2)具有全天候的工作能力;(3)可以主动和被动方式成像。

因此在遥感技术上是很有潜力的一个波段。

5、叶绿素的主要吸收波段主要吸收红光及蓝紫光(在640-660nm的红光部分和430-450nm的蓝紫光强的吸收峰)。

6、异物同谱现象是什么“同物异谱”说的是相同的地物由于周围环境、病虫害或者放射性物质等影响,造成的相同的物种但是其光谱曲线不同,“异物同谱”顾名思义也就是不同的地物由于生长环境的影响光谱曲线相同。

这就给遥感分类造成了困难,遥感影像在分类时主要依靠的就是地物的光谱特征,尤其是非监督分类,它的前提就是不存在“同物异谱”和异物同谱“现象。

7、黑体的反射率与吸收率黑体的反射率=0,吸收率=1(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就叫做黑体。

)8、黑体辐射通量密度与波长、温度的关系辐射出射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

•温度越高,辐射出射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相交。

•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即黑体总辐射出射度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它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温度的微小变化,就会引起辐射通量密度很大的变化。

是红外装置测定温度的理论基础。

9、普朗克定律在全波段积分得到的定律由普朗克公式可知,在给定的温度下,黑体的光谱辐射是随波长而变化;同时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也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是不相交的。

10、维恩位移定律的主要结论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λmax)与黑体绝对温度(T)成反比。

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移向短波方向。

11、地物反射的三种类型黑体或绝对黑体:发射率为1,常数。

灰体:发射率小于1,常数选择性辐射体:反射率小于1,且随波长而变化。

12、朗伯面反射的特点对于漫反射面,当入射照度一定时,从任何角度观察反射面,其反射亮度是一个常数,这种反射面称朗伯面。

把反射比为1的朗伯面叫做理想朗伯面。

特点:其反射亮度是一个常数13、决定大气散射的主要因素散射的方式随电磁波长与大气分子直径、气溶胶微粒大小之间的相对关系而变化大气粒子的成分;大气粒子的大小;大气粒子的含量;波长14、瑞利散射的特点(1)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由分子与原子引起(分子散射)(2)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即波长越长,散射越弱(3)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波长>1um可忽略15、列举典型的光机扫描仪机载红外扫描仪;气象卫星上携带的AVHRR传感器;MSS多光谱扫描仪;TM/ETM专题制图仪16、列举典型的推帚(固体)扫描仪1)SPOT卫星上的HRV传感器2)美国Ikonos、Quikbird卫星传感器17、遥感平台按距地高度的分类(1)航天平台:高度> 150km卫星、火箭、航天飞机、宇宙飞船。

(2)航空平台:高度30km以内各类飞机、飞艇、气球等(3)地面平台:高度< 100米三角架、遥感塔、遥感车(船)、建筑物的顶部等18、遥感卫星按应用范围的分类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19、太阳同步卫星的轨道特点运行轨道与太阳的入射光线总保持一个固定角度的飞行模式,称为太阳同步。

以相同的方向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是相同的。

白天飞过地球上绝大部分的陆地,上午9︰00-10︰30最佳入射角,保证太阳光强度和地物阴影。

20、列举典型的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系列(美国);SPOT系列(法国);IRS系列(印度);ALOS(日本);CBERS系列(中国)21、Landsat卫星轨道的特征近圆形,近极地,与太阳同步(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地球连线之间在黄道面内的夹角,不随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改变),可重复的轨道。

22、SPOT卫星的两种观测模式垂直观测:当传感器探测星下点区域时,两个传感器可以覆盖相邻的两个区域,每个区域的带宽60km,重叠区域为3公里。

瞬时视场宽117km。

倾斜观测:通过调整HRV(IR)传感器的数据条带选择镜片,的角度,可观测到星下点轨迹两侧±27°、共950 km宽范围内的地面目标,地面数据条带的宽度也由星下点附近的60 km,扩展到两侧最外端的81 km。

23、列举典型的气象卫星NOAA(美国)、Meteor(俄罗斯)。

FY-1风云气象卫星GOES(美国)、Meteosat(欧空局), GMS (日本),风云二号(中国)。

24、雷达的两种分辨率方位分辨率和距离分辨率25、侧视雷达的两种类型真实孔径侧视雷达(SLAR)和合成孔径侧视雷达(SAR)26、遥感数据特征的四种分辨率1、空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是针对遥感器或图像而言的,指图像上能够能够识别的两个相邻地物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

通常用像元大小、像解率或视场角来表示2、时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它能提供地物动态变化的信息,可用来对地物的变化进行监测,也可以为某些专题要素的精确分类提供附加信息。

时间分辨率包括两种情况:1、传感器本身设计的时间分辨率,受卫星运行规律影响,不能改变;2、根据应用要求,人为设计的时间分辨率,它一定等于或小于卫星传感器本身的时间分辨率。

3、波谱分辨率可以分辨红外、红橙黄绿青蓝紫紫外的传感器的光谱分辨率就比只能分辨红绿蓝的传感器的光谱分辨率高。

一般来说,传感器的波段数越多波段宽度越窄,地面物体的信息越容易区分和识别,针对性越强。

现在的技术可以达到5-6nm(纳米)量级,400多个波段。

细分光谱可以提高自动区分和识别目标性质和组成成分的能力。

4、辐射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差。

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每一个像元的辐射量化级。

反映了传感器对电磁波探测的灵敏度。

辐射分辨率越高,对电磁波能量的细微差别越灵敏,因此需要较高的量化比特数(对应于遥感图像的灰度级数目)才能记录电磁波能量的细微差别。

一般地,辐射分辨率越高,图像的比特数越大,色调层次越丰富,辐射分辨率越低,图像的比特数越小,色调层次越少。

27、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相互制约关系时间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取决于卫星的重访周期,常见的卫星轨道有两种,极轨卫星和静止轨道卫星。

极轨卫星的轨道低,空间分辨率高,但是卫星数据的时间分辨率受控于绕地球的旋转周期。

静止轨道卫星高度三万六千公里,轨道高,空间分辨率通常低,但是由于其在赤道上空定点(相对地球静止),所以可以对同一地区反复成像,比如每隔十秒拍一下,所以时间分辨率高。

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之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相互制约关系:即数据量与存储、传输技术之间的矛盾。

四大分辨率的提升均会导致遥感图像数据量的急剧增加,受到星载存储设备容量和星地之间数据传输速率的限制,四大分辨率之间只能有限度地提升一部分,而不能无限制提升。

28、颜色的性质三要素色名;明度;彩度29、大气效应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地面景物经过大气后对比度明显下降,变化因子与太阳高度角有关,太阳高度角越低,对比度下降越明显。

在太阳高度角30°时,地面景物尚未进人相机成像系统,对比度已下降到原来的72%。

该对比度的下降会导致图像对比度下降,影响卫星图像品质。

30、辐射定标的目的辐射定标就是将图像的数字量化值(DN)转化为辐射亮度值或者反射率或者表面温度等物理量的处理过程。

其目的在于消除传感器本身的误差,确定传感器入口处的准确辐射值31、辐射定标场的选取原则场地定标在遥感器飞越辐射定标场地上空时,在定标场地选择若干个像元区,测定探测器对应波段内的地物反射率ρ,同时测出气象要素和大气光学特征,并利用大气辐射传输模型等手段给出成像光谱仪入瞳处各光谱带的辐射亮度,最后确定它与成像光谱仪对应输出的数字量化值的数量关系,求解定标系数。

32、系统误差纠正能纠正的几何变形遥感影像的几何处理:(1)粗加工处理即做系统误差的改正(2)精纠正处理。

(消除图像中的几何变形,产生一副符合某种地图投影要求的新图像33、地形起伏时,像点的位移方向由于高差的原因,实际像点P’距像幅中心的距离相对于理想像点P0距像幅中心P’0的距离移动了∆r34、选取地面控制点的选取原则控制点的选择要以配准对象为依据。

关键在于建立待匹配的两种坐标系的对应点关系①控制点应选取图像上易分辨且较精细的特征点,容易通过目视方法辨别(如道路交叉点、河流弯曲或分叉处、海岸线弯曲处、湖泊边缘、飞机场、城廓边缘等)②特征变化大的地区应多选些③图像边缘部分一定要选取控制点,以避免外推④尽可能满幅均匀选取⑤特征不明显的大面积区域(如沙漠),可用求延长线交点的办法来弥补35、最近邻重采样造成的像元位置偏移量几何位置上的精度为±0.5象元36、图像平滑的两种方法图像中出现某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噪声”)时,采用平滑的方法可以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噪声”点。

图像平滑的两种方法有均值滤波和中值滤波。

37、图像锐化的三种方法罗伯特梯度法、索伯尔梯度法、拉普拉斯算子法38、图像融合的两个步骤数据准备和预处理;影像数据融合39、目视解译标志的两种类型目视解译标志: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

1)直接判读标志色调与颜色;阴影(本影和落影);形状;大小;纹理;位置;图型2)间接判读标志40、监督分类的常用方法最小距离分类法、最大似然判别分类、多级切割分类法(平行管道法)、特征曲线窗口法41、最大似然分类的训练样本的特征最大似然法假定训练区地物的光谱特征和自然界大部分随机现象一样,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利用训练区可求出均值、方差以及协方差等特征参数,从而求出总体的先验概率密度函数。

二、名词解释与简答1、遥感识别地物的原理根据传感器所接受到的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来识别地物:(1)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2)同类地物的光谱是相似的,但随着该地物的内在差异而有所变化。

2、植被的光谱特征可见光区域,由于叶绿素的强烈吸收,植物的反射、透射率均低,仅在0.55μm附近有10-20%的反射峰而呈绿色;近红外区域,在0.7—1.3μm之间形成50-60%的强反射峰,由于不同种植物的叶细胞结构差异大,不同种植物的反射率在该波段具有最大的差值,故是区分植物种类的最佳波段;1.45、1.95、2.7μm为中心的三个吸收带,这三个吸收带之间有两个较强的反射峰(1.65及2.2μm );不同种类的植物均具有相似的反射波谱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