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重点.doc

合集下载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期末复习考点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期末复习考点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期末复习考点1.普朗克辐射定律(p13)对于黑体辐射源,普朗克成功地给出了其辐射出射度(M)与温度(T)、波长(λ)的关系。

普朗克辐射定律是热辐射理论中最基本的定律,它表明黑体辐射只取决于温度与波长,而与发射角、内部特征无关。

2.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p14)任一物体辐射能量的大小是物体表面温度的函数。

斯-玻定律表达了物体的这一性质。

此定律将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温度的定量关系表示为M(T)= σT4式中:M(T)为黑体表面发射的总能量,即总辐射出射度(W/m²);σ为斯-玻常数,取值5.6697ײ10×[W/(m²⋅K4)];T为发射体的热力学温度,即黑体温度(K)。

此式表明,物体发射的总能量与物体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因此,随着温度的增加,辐射能增加是很迅速的。

当黑体温度增高1倍时,其总辐射出射度将增为原来的 16 倍。

在这里我们仅强调黑体的发射能量是温度的函数。

3. 维恩位移定律(p15)维恩位移定律,描述了物体辐射最大能量的峰值波长与温度的定量关系,表示为:λₘₐₓ=A/T式中:λmax为辐射强度最大的波长(μm);A为常数,取值为2898μm·K;T 为热力学温度(K)。

此式表明,黑体最大辐射强度所对应的波长λmax与黑体的绝对温度T成反比,如当对一块铁加热时,我们可以观察到随着铁块的逐渐变热铁块的颜色也从暗红→橙→黄→白色,向短波变化的现象。

随着黑体温度的升高(或降低),黑体最大辐射峰值波长λmax向短波(或长波)方向变化。

与热相关的这部分辐射称为热红外能。

人眼虽看不见热辐射能量,也无法对其摄影,但它能被特殊的热仪器如辐射计、扫描仪所感应。

太阳的表面温度近似6000K,其最大能量峰值波长约为0.48μm,这部分辐射是人眼和摄影胶片均敏感的部位,因而在日光下,我们可以观察到地球特征。

4. 基尔霍夫定律(p15)基尔霍夫定律可表述为,在任一给定温度下,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出射度M(λ,T)和吸收率α(λ,T)之比,对于任何地物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出射度Mb (λ,T),即M(λ,T)/ α(λ,T)= Mb(λ,T)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温度下,任何物体的辐射出射度与其吸收率的比值是一个普适函数,即黑体的辐射出射度。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期末考试整理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期末考试整理

第一章 绪论☐ 什么是遥感?广义上: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实际工作中,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范畴。

狭义上:遥感探测地物基本原理: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现代遥感:特指在航天平台上,利用多波段传感器,对地球进行探测、信息处理和应用的技术。

☐ 电磁波的传输过程☐ 遥感技术系统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论、设备和技术的总称。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有:①遥感平台系统②遥感仪器系统③数据传输和接收系统④用于地面波谱测试和获取定位观测数据的各种地面台站网;⑤数据处理系统。

⑥分析应用系统。

☐ 遥感应用过程1.问题声明(分析问题、假设建模、指定信息需求)2.数据收集(遥感、实地观测)3.数据分析(目视解译、数字图像处理、可视化分析、测试假设)4.信息表达(数据库、误差报告、统计分析、各类图件)☐ 遥感的发展趋势高分辨率、定量化、智能化、商业化第二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电磁波、电磁波谱(可见光谱)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电磁波的几个性质:一般的光探测器或感光材料只对光强度有响应,因而只能感受到光波场的振幅信息,对相位信息则无响应。

干涉(interfere )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列光/波相遇时,使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加强(显得明亮),或者始终减弱(显得暗淡)的现象,叫光/波的干涉现象。

应用:雷达、InSAR衍射(diffraction )光的衍射(Diffraction )指光在传播路径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狭缝)时,偏离直线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

偏振(polarization )横波在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上,其振动矢量偏于某些方向的现象。

《遥感复习知识点》word版

《遥感复习知识点》word版

《遥感复习知识点》word版第一章:绪论1.遥感概念:遥远的感知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狭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目标物的电磁波谱特性: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的接收: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图像变换信息的应用:信息获取的目的3.遥感分类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0.38)可见光遥感(0.38-0.76)红外遥感(0.76-1000)微波遥感(1mm-10m)多波段遥感(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内的窄波段)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资源遥感、环境遥感、气象遥感、农业、林业、渔业、水质、水文遥感···4.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观测范围越广;不受地形阻隔时效性: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对天气预报、水灾火灾、军事作用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红外遥感昼夜均可探测、微波遥感全天探测,由于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可按照要求设计,使其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相似性,加上传感器都可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经济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大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局限性:目前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有限,仅是其中几个波段范围;对许多地物的某些特征不能准确反映;信息的提取方法、挖掘技术不够完善第二章:电磁辐射基础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排列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可划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μm,太阳光谱中,只有0.3~0.38μ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但探测高度在2000 m以下。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doc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绪论1、遥感的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在地面,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

遥感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光谱遥感等。

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

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3、遥感起源于航空摄影、摄影测量等。

第一章1、电磁波:通过变化电场周围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产生变化的电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传播的过程。

电磁波的特性: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现象)和粒子性。

2、波长最长的是无线电波,最短的是γ 射线。

3、电磁波谱图: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制成的图案。

4、地物的反射率概念: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

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而变化。

反射类型:漫反射、镜面反射、方向反射。

5、影响地物反射率的 3 个因素: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表颜色与粗糙程度。

附: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a 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

B 传感器的观测角和方位角 c 不同的地理位置 d 地物本身的变异e时间、季节的变化6、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1.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 2. 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

不同植物;植物病虫害 3. 地物的光谱特性具有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

(同物异谱,同谱异物)。

7、地物发射电磁波的能力以发射率作为衡量标准;地物的发射率是以黑体辐射作为参照标准。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题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题

1.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2.狭义遥感:在高空或者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得地面电磁波辐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揭示地面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3.传感器是收集、量测和记录遥远目标的信息的仪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

传感器一般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组成。

4.遥感平台是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5.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如:雷达。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地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的反射能量。

太阳是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多波段遥感: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间,再细分成若干窄波段,以此来探测目标。

6.遥感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

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如:雷达辐射计等)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7.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1.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2.电磁辐射:这种电磁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称为电磁辐射。

3.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4.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一、内容:1、0.3~2.5μm(可见光与近红外):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为主,地球自身热辐射可忽略不计。

2、2.5~6μm(中红外):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地球自身热辐射均为被动RS辐射源。

3、 6μm以上(远红外):以地球自身热辐射为主,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可忽略不计。

二、意义:1、可见光和近红外RS影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反射特性。

2、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上信息既有地表反射太阳辐射的信息,也有地球自身热辐射信息。

遥感原理及应用复习

遥感原理及应用复习

遥感原理及应用复习遥感原理及应用复习1.遥感: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电磁波谱:将电磁波按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进行排列。

3.光谱发射率:实际物体与相同温度下的黑体在同一波长下的光谱辐射率之比。

4.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5.灰体在各波长处的光谱反射率相等的物体;对于各种波长的电磁波的吸收系数为常数且与波长无关,与黑体的吸收系数为1比较,灰体的吸收系数介于0与1之间。

6. 等效温度:为了便于分析,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来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称为等效黑体辐射温度。

7.维恩位移定律就是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8.热红外图像上的亮度与地物的温度有关。

9.大气窗口:有些波段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这些波段通常称为大气口。

10.卫星轨道参数:用来确定卫星轨道在空间具体形状位置的参数。

(6个参数:升交点赤经Ω、近地点角距ω、轨道倾角i、轨道长半轴a、轨道偏心率e、过近地点时刻T)11.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运行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轨道面与重合的轨道。

12.资源卫星的轨道特点:a.近圆形轨道。

目的:不同地区获取的图像比例尺一致;使得卫星的速度也近于匀速, 避免造成扫描行之间不衔接的现象。

b. 近极地轨道。

轨道倾角设计为接近90°。

目的:可以观测到南北纬80°左右之间的广大地区。

c. 与太阳同步轨道。

地球对太阳的进动一年为360°。

因此平均每天的进动角为0.9856°, 平均每圈的修正量为:;目的:使卫星以同一地方时通过地面上空;有利于卫星在相近的光照条件下对地面进行观测;使卫星上的太阳电池得到稳定的太阳照度。

d. 可重复轨道。

例如landsat1-3一天24小时绕地13.944圈,重复周期18天,偏移系数-1。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内容遥感原理课程大纲 (1)第1章电磁波及电磁波谱 (1)§1.1 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物体的发射辐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地物的反射辐射.....................................................................................................................................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遥感平台的种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遥感技术是通过使用传感器从远距离获取信息的技术。

遥感的主要用途是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以及地球上的自然和人造资源。

其中,遥感原理是遥感技术的基础,而应用则是遥感技术的具体实践。

本文将介绍遥感原理和应用的复习要点。

一、遥感原理1. 电磁波与遥感电磁波是遥感技术中最重要的物理概念之一。

电磁波是指在真空或物质中传播的物质波,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线和紫外线等。

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与地物的反射或辐射有关,因此可以用来获取地物的信息。

遥感技术通常使用的是可见光和红外线。

2. 光谱与遥感光谱是指一个连续的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通常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

地物与光谱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其在遥感图像中的表现形式。

因此,光谱分析是遥感技术的核心。

3. 传感器与遥感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感器是指能够将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转换成数字数据的装置。

传感器的特性决定了遥感图像的质量和特点。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光学传感器、微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

4. 遥感图像的处理和解译遥感图像的处理和解译是遥感技术中的关键步骤。

处理包括图像的增强、去噪、校正和地理空间校准等。

解译是指从图像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分类、目标检测和变化检测等。

二、遥感应用1. 地质勘查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中有广泛应用。

遥感图像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表地貌、地形和地质构造等信息,有助于识别地质资源,确定潜在的矿产藏区和研究地球的地质演化过程。

2. 大气与海洋遥感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大气和海洋的的动态变化。

例如,遥感技术可以用来观测气象、海洋温度、叶绿素含量和海洋流速等。

这些信息对于天气预报、海洋生态环境的研究和资源开发有很大的帮助。

3. 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可以用来获取城市地表的信息,包括建筑物、道路、水系和绿地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城市规划和管理,特别是在城市拓展、交通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

4. 农业生产管理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也有很大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1遥感的概念丄狭义的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纪录下來,通过分析,揭示出物 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丄 广义的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波、机械波(声波、地震波)、重力场、地磁场等的探测。

遥感探测的基本过程 去 辐射源:目标的电磁辐射能量(自身发射,散射、反射) 丄 记录设备(传感器,或有效载荷):扫描仪(多光谱扫描 仪),相机(CCD 相机、全景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等)、 雷达、辐射计、散射计等。

丄存储设备:胶片、磁带、磁盘丄传送系统:人造卫星的信号是地血发送到卫星的,在卫星中经过放大、变频转发到地血,山地血接收站接收。

亠 分析解译(人工解译、计算机解译) 1)国外航天遥感的发展 第一代1G1957年10B4U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60年4月1H,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Tiros 1,为真正航天器对地球观测开始。

1960年Evelyn L. Pruitt 提出“遥感,,一词。

1962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召开的笫一次环境遥感国际讨论会上,美国海军研究 局的Eretyn Pruitt (伊•普鲁伊特)首次提出“Remote Sensing 词,会后被普遍采用至今。

1972年7月23 日第一颗陆地卫星ERTS-1 (Earth Resources Technology Satellite 1 )发射(示改名为Landsat-1),装有MSS 传感器,分辨率为79米。

1975年1月22R, Landsat-2发射,1978年3月5日,Landsat-3发射。

1978年6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载有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Seasat,以后不同国家陆续 发射载有SAR 的卫星。

1982年7月16U, Landsat-4反射,装载MSS, TM 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30米。

1985年3月1日,Landsat-5发射,1993年 1()月,Landsat-6发射失败,1999年4月15日,Landsat-7发射,装载ETM+,分辨率提高到15米。

1986年2月,法国发射SFOT-1,装有PAN 和XS 遥感器,分辨率捉高到10米多光谱波段,SPOT-5全色波段分辨率达至l 」5m, 2.5m 。

2000年初美国发射MODIS 是Teira (EOS ・AMl )卫星的主要探测仪器,地面分辨率较低(星下点离间分辨率为250米,500 米,1000米等o2000年7月15H,笫一颗重力卫星CHAMP 发射成功,它是由德国GFZ 独口研制的,也是世界上首先采用SST 技术的卫星。

2002年,重力卫星GRACE 发射,它是美国(NASA )和德国(GFZ 洪同开发研制的。

2) 中国航天遥感的发展1970年4月24日发射笫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通信卫星。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1号二1999年1()月14日发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屮国・巴西地球资源遥感卫星” (CBERS-1) (China Brazil Earth ResourcesSatellite ),最高空间分辨率:19.5米。

3) 小卫星重量在1000公斤以下的卫星称为小卫星。

小卫星质量小于500kg,占卫星总量的70%o 1.3遥感的类型1)按遥感平台据地面的高低划分丄 地面遥感:100m 以下平台与地面接触,平台冇:汽车、船舰、三角架、塔等。

为航空和航天遥感作校准和辅 助工作。

丄航空遥感:100m-100km 以下的平台,平台有:飞机和气球。

可以进行各种遥感实验和校正工作。

特点:灵活 大、图像《遥感》重点章节1.3.5.81.2遥感发展简史* 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年) * 有记录的地而遥感阶段(1839-1857年) 4 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年)4 航天遥感阶段(1957-)清晰、分辨率高。

丄航天遥感:100km以上的平台,平台有:火箭、卫星、航犬飞机。

特点:周期性、不受国界、地理条件的影响。

2)按探测波段划分丄紫外遥感:波段在0.05〜0.38 “ 间。

可见光遥感:波段在0.38〜0.76〃加Z间。

* 红外遥感:波段在0.76-1000 P加之间。

微波遥感:波段在\m m-\ m之间。

3)按工作方式划分4被动遥感:肓接接收与记录目标物反射的太阳辐射或者目标物木身发射的热辐射和微波的遥感。

(辐射计)丄主动遥感:使用人工辐射源从平台上先向目标发射电磁辐射,然后接收和记录目标物反射或散射冋來的电磁波的遥感。

(雷达)4)按用途划分小军事遥感:低高度、短寿命卫星:150~350km。

4 地球资源遥感:屮高度、长寿命卫星:35()〜18()() km。

包括:海洋遥感、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水利遥感、环境遥感等。

丄通信和气象卫星:高高度、长寿命卫星:约36000 km。

5)按重量划分巨型卫星:>3.5吨。

大型卫星:2・3.5吨。

中型卫星:1・2吨。

小型卫星:<1吨。

小型卫星又可细分为小卫星(0.5〜1 吨)、超小卫星(0.1〜0.5吨)、微型卫星(10〜100公斤)、纳型卫星(小于10公斤)、皮型卫星(小于1公斤)和E 型卫星(小于100克)。

6)按显示形式划分图像遥感。

非图像遥感。

1.5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美国:ERDAS、ENVL IDRISI (Taiga);加拿大:PCI;澳大利亚:ER-Mapper;中国:TITAN Image o第一章电磁波及电磁波谱1)电磁波:交互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2)电磁波的特性:(1)波动性:①是横波,具有波长、频率(周期)、振幅、相位、角频率等参数。

②电磁波的波动性形成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

(2)粒子性:光电效应:光子作为一种棊本粒子,具有能量和动量。

电磁波谱序列:按波长递增的序列依次为:丫射线_X射线一紫外线一可见光一红外线一微波一无线电波。

近红外:0.76・3um,中红外:3-6u m,远红外:6-15um,超远红外:15-1000umo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即・273.15°C)的物体都能产生红外辐射,例如太阳、人地、云雾、冰块、建筑物、车辆等,由于其内部分子热运动的结果,都会产生红外辐射。

人眼却无能感知红外辐射。

微波:波长在lmm-lm的波段范围内。

该范围内nJ再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分米波。

用特定的字母表示,如Ka, K, Ku, X, C, S, L, P o电磁波传播的基本性质:1)叠加2)干涉3)衍射4)极化(偏振)定义:横波在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上,电场强度振动欠量偏于某些方向的现象。

在微波技术中称为“极化”。

极化波(偏振波):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若电场矢量的方向保持固定或按一定规律旋转,这种电磁波便叫极化波。

极化方向:极化电磁波的电场方向;极化面:极化方向与传播方向所构成的平面。

平面极化(也称线极化):电磁波的极化方向保持在固定的方向上的极化。

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都是平面极化的特例。

平面极化方式分为:(1)垂直(V )极化:极化面为地面垂直的极 化(2)水平(H )极化:极化面与地面平行的极化。

极化的组合类型:HH 极化:发射波为水平极化,接收回波为水平 极化;VV 极化:发射波为垂肓•极化,接收回波为垂宜极化。

正交 极化: VH 极化:发射波为垂直极化,接收回波为水平极化。

HV 极化:发射波为水平极化,接收回波为垂直极化。

5)多普勒效应电磁辐射因辐射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传播介质的运动,而使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物体的发射辐射1) 绝对黑体(简称黑体):对丁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2) 黑体辐射定律:普朗克定律、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普朗克定律:在给定温度、单位时间、面积、波长范围内黑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为:+273.15),单位是 K 。

(1)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与曲线下的面积成止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 是随温度T 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总辐射通量密度W 可在从零到无穷人的 波长范围内。

2 5&4普朗克公式积分,可得到从lcn?面积的黑体辐射到半球空间里的总辐射通量密度的表达式为:倂=厂1=冈 o 为斯忒藩——玻耳兹曼常数5.6697Xl () ,2w/cm 2 3K 4, T 为绝对黑体的绝对温度(K )。

15<?(2)维恩位移定律分谱辐射能量密度的峰值波氏随温度的增加向煎波方向移动。

普朗克公式微分,并求极值。

ch遥感辐射源: 辐射源:凡是能够产生电磁辐射的物体。

丄分为两大类:人工辐射源(主动遥感)和天然辐射源(被动遥感。

丄犬然辐射源:太阳和地球。

太阳辐射的特点:(1)太阳光谱是连续的。

(2)辐射特性与黑体基本一致。

(3)主要能量集小在0.2-3 pm 紫外到中红外波段区间。

4 遥感最常用的波段为:0.32-1.15pm nJ*见光、红外波段等稳定耦射,占太阳对地面辐射总通量密度的85%以上。

Planck's LawW(X) = 2 Tthc 1 ]X 5 e^T_ IW (入)一分谱辐射通量密度,单位W/(cm2 -u m ); 入一波长,单位是Um ; h —普朗克常数(6.6256 X 10-34J • s ); c —光速(3X1010cm/s ); k —玻耳兹曼常数 (1.38X10-23J / K ); T —绝对温度(绝对•温度=摄氏-?.咒he? 5朮4&- 1 + A 5e srx f-c"丿l 心丿=0"BT 2沁氧气:在v0.2 um、0.69 Pm、0.76 u m> 0.253 c m 和0.5 cm 处吸收都很弱。

散射的方式:主要冇米氏(Mie)散射、均匀散射、瑞利(Rayleigh)散射等。

散射类型: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的直径a与入射波长X同数量级时,发生米氏散射。

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的直径a>>入射波长X时,发生均匀散射。

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的直径a小于入射波长X的十分Z—时,发生瑞利散射。

(3)大气窗口:“大气屏障”:在人气中电磁波透过率很小,具至完全无法透过电磁波。

“人气窗口”:电磁辐射通过人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的电磁波段。

可以用作遥感的大气窗口:0.32-1.15 um大气窗口:这个窗口包括全部可见光波段、部分紫外波段和部分近红外波段,是遥感技术应用最主要的窗口之一。

1.3-2.5 um大气窗口:属于近红外波段,主要应用于地质遥感。

3.5-5.O um人气窗口:属于屮红外波段,火灾、火山、核爆炸探测。

8-14 um大气窗口:热红外窗口,透射率为80%左右,属于地物的发射波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