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药炮制学 整理笔记.doc

完整版中药炮制学 整理笔记.doc
完整版中药炮制学 整理笔记.doc

》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①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②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情况,熟悉重要的中

第一节概述

中药:以天然药物为主要来源,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分三种商品形式:

│①中药材:中药的原药材;②中药饮片:经过切削、炮制供煎汤剂的中草药。③中成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

┝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我国医药学独有的制药术语。

│┌在古代是指制药总称,在现代多指单味药材加工成饮片。炮制的同义词,历代有炮炙、修治、修制、修合、修事、治削、合和、合药、饮片加工等。

│└“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制”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不同专著的炮制名称:

┍张仲景《金匮玉函经》┇炮炙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雷敩《雷公炮炙论》┇书名以“炮炙”,正文多用“修事”

└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缪希雍《炮炙大法》┇炮炙

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陈嘉谟《本草蒙筌》┇制造

◆中药炮制的起源:┝李时珍《本草纲目》┇修治

┍起源于用药实践,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张仲岩《修事指南》┇书名以“修事”,正文用“炮制”

┕中药炮制产生的前提条件┌①中药的发现和应用;②火的出现和应用,炮生为熟,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火制);

◆中药炮制发展本草著作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

春秋战国~宋代

(B.C.744~A.D.127

9)

炮制技术起始和形成1《五十二病

方》

是我国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止出血者燔发”

2《黄帝内

经》

\战国至秦

①从中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治半

夏”

②“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口父咀”~当时的切制饮片

3《神农本草

经》\

汉代

(东汉末

年)

①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经验

②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③对药物的产地、采集、药物真伪鉴别有些概括

④书中总结了四气五味、七情配伍等基本原则,初

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4《金匮玉函

经》

张仲

东汉①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②阐明了药物

粒度与药效的关系

5《本草经集

注》

陶弘

南北朝(梁

代)

(502-536

年)

①第一次系统归纳炮制技术,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

②首创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法;又创诸病通用药

③7卷,载药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

菜、米食、有名未用

④记载了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等

内容

6《雷公炮炙

论》

雷敩南北朝(刘

宋)

①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

产生,载药300种

②创建了炮制新方法,概括炮制作用,广泛运用辅

料炮制药

《新修本

草》

7《唐本草》

李绩

苏敬

唐代

(公元659

年)

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②全书54卷,载药850种,新增药114种

③全面总结唐以前的药学成就,图文对照开创了世

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本草拾陈藏唐代 (741①10卷,收载《唐本草》未载药物692种

《…药品管理法》和《…药典》是目前药品生产、使用、检验的基本法规,中药饮片的炮制必须按照以上有关规定执行。

┍国家级药物炮制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各药项下列"炮制"项,并在附录中列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

┝省部(局)级标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地方标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大多制订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炮制规范》,作为各地饮片生产、经销部门的执行依据。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①掌握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②熟悉炮制如何影响临床疗效;③了解传统制药的原则。

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清代《修事指南》的作者张仲岩指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而汤方无准,病症不验也”。

这段话反映了炮制与药性、医疗活动、临床疗效的关系。强调了临床用药必须注意炮制品药性的改变以及炮制品的选择应用,以对症下药,取得疗效。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二.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柏子仁润肠通便、心安神。生品有令人呕吐的副作用,多用于肠燥便秘。若用于心神不安、虚烦失眠的脾虚患者,则需将柏子仁制霜,消除呕吐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三.炮制品种的选用,明确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特点: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变的,用药时应综合考虑病因、病机、生理、病理、脏腑的属性、喜恶等各种因素。

第二节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1、净制去杂,纯净药物,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准确。

2、加工切制,便于调剂,提高煎出率,提高疗效。

3、加热炒煅,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4、加入辅料,调整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5、发芽发酵、制霜干馏,制备新药,扩大疗效。

第三节传统的制药原则

一、制药原则来源:[ 清]徐灵胎(大椿)《医学源流论》

┍相反为制(反制):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酒制大黄、茱萸制黄连、盐水益智仁】

┝相资为制(从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胆汁炙黄连、盐水制知母/黄柏、酒炙仙茅/阳起石、蜜炙百合/甘草】

┝相畏(/杀)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生姜制半夏/南星】

┕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以免损伤正气。【麸炒枳实、米泔水制苍术;煨木香】

?注:对服用后有不良反应的药物,“相恶为制”与“相畏为制”意义相似。

二、具体方法┍①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③制其性:改变药物性能

┕②制其味: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④制其质: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性质,包括药性和功用。

第四节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①经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黄连/栀子苦寒,经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称为“反制”】

┝②经炮制,使药物性味增强·【以苦寒的胆汁制黄连,更增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所谓热者益热,称为“从制”】┕③经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生地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制成熟地后,则变甘温之品,具滋阴补血的功效。天南星(温热)→胆南星(寒凉)】二、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①炮制改变性味,可以改变其作用趋向,尤其对具有双向性能的药物更明显。

│·《本草纲目》云:“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②辅料有影响,通常酒炒性升,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生黄柏,功在沉降,清下焦湿热;酒黄柏,藉酒的甘辛温升浮之性,清上焦之热】

┕③生升熟降。【生莱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为主,可涌吐风痰~炒后则以降为主,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三、对归经的影响:

中药通过加热和辅料炮制,可改变其归经或引药入经,使其功效更专一。

┍①以辅料炮制药物,引药归经。如醋制入肝,蜜制入脾,盐制入肾等

│【生姜发散风寒,和中止呕,入肺、胃经;~干姜,温脾胃,回阳救逆,适应心经疾病;~煨姜,和中止呕,主入胃经】

┝②增强药或改变物对其中某一脏腑或经络的作用。

│·益智仁入脾、肾经,具有温脾止泻、摄涎唾、固精、缩尿等功效;~盐炙后则主入肾经,专用于涩精、缩尿。

│·知母入肺、胃、肾经,清肺、凉胃、泻肾火;~盐炙后则主要作用于肾经,可增强滋阴降火的功效。

│·青皮入肝、胆、胃经;~醋炒后可增强对肝经的作用。

│·生地可入心经,以清营凉血为长;~制成熟地后则主入肾经,以养血滋阴、益精补肾见长。

四、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生毒熟减”,毒性中药,经炮制,使其由大毒减至低毒甚至无毒,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①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

┝②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马钱子等】

┝③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

┕④增强机体对药物毒性成分的解毒能力【如甘草制法半夏】

第五节炮制与方剂疗效的关系

一、提高方剂疗效:增强方剂中药物的作用;保证方中各药比例准确,发挥配伍后的作用;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而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

二、消减方中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利于治疗 1、消除药物本身不利于治疗的因素 2、调整辅助药物的药性,制约方中主药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三、调整方剂部分适应证,扩大应用范围

四、适应方剂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炮制对制剂的影响

一.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炮制品种的要求

┍①中成药处方固定,对药物的炮制品种要求相应固定。·[ 七宝美髯丹中主药何首乌选制品,取其乌须发、强筋骨、固精气之功。

┕②汤剂对药物的炮制品种要求灵活多变,常依用药意图而定。·[ 四逆汤~用于阳气被遏,四肢不温,宜用生柴胡辛散透邪升阳;用于胁肋疼痛,宜用醋柴胡疏肝止痛二.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外观质量与内在质量的要求

┍①饮片的外观质量从形态、色泽、气味、质地来控制。对形态的要求,汤剂比中成药严,对色泽、气味、质地要求,基本相同。

┕②饮片的内在质量主要指有毒成分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指标。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内在质量都应严格控制,尤其是有毒中药。一般中成药的要求高于汤剂。

三.不同剂型及辅料对炮制的要求

外用剂型,如锭剂、膏剂、洗剂等,系局部用药,不经消化道,可用经净制后的生品。中成药所用的辅料简化了某些药材的炮制,如蜜丸制作中也用蜂蜜,除赋形外,其目的部分地与蜜炙法相同,故理中丸生产时,采用生甘草;用汤剂时,常用蜜炙甘草。某些剂型中,可根据工艺要求,直接以洁净的药材适当破碎后入药。如在中药注射剂和提取某类或某种成分的片剂中。例黄连素片。

☆问答:中药为什么必须炮制?

·这是由中药材自身的特点及临床用药的要求所决定的,来源于自然界的药材,常有以下情况:

混有杂质,非药用部位,不能保证剂量的准确,影响疗效。——净制→洁净药材。

植物药体积粗大,不利于按量调配。——切制→大小适宜的饮片。

矿物药质地坚硬,不利于粉粹煎煮。——煅→质脆易碎,便于调剂和制剂。

动物药具腥臭气味,不利于服用。——炮制→矫臭矫味。

毒性药材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炮制→降低或消除毒性,安全有效。

气味峻烈的药物,易产生副作用。——炮制→缓和药性,减少副作用。

中药炮制后可以增强疗效,扩大用药范围。

第三章中药炮制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①掌握炮制的目的;②熟悉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生物碱、苷、挥发油、无机成分的影响;③了解炮制对其他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目的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

┍炮制除去或降低药物毒性┌方法:浸渍,漂洗,清蒸,单煮,加入辅料共同蒸、煮。

│└原理:①降低毒性成分含量;②改变毒性成分结构;③加入辅料降低毒性。

┕炮制可除去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如鹅不食草生用对胃有刺激性,炒制或蜜制:可减小其副作用。

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①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味: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辛耗气,过甘生湿,过酸损齿,过苦伤胃,过咸生痰

│②制约药物偏性。如蜜炙甘草、蜜炙麻黄

┕③改变药性,以改变药物作用―→┌生地黄:性味苦寒,具清热、凉血、生津之功,常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衄、斑疹、热病口渴等症;

└熟地黄:蒸制后药性变温,能补血滋阴、养肝益肾,凡血虚阴亏,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均可应用。

三、增强药物疗效┍①炮制成饮片提高药效成分溶出率;

┝②蒸、炒、煮、煅等热处理亦可增加某些药效成分的溶出率。“逢子必炒”;

┝③辅料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④制备新药,扩大临床用药范围。

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①改变药物作用趋向。如大黄:苦寒,为纯阴之品。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酒制大黄:能引药上行,先升后降

┕②增强药物作用趋向。如生莱菔子:升多于降,用于涌吐风痰;炒莱菔子:降多于升,用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五、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①引药归经;

②突出某一经的作用。【杏仁:入肺经,止咳平喘;入大肠经,润肠通便;杏仁制霜:作用专一】

六、便于调剂和制剂:

①便于调剂时分剂量、配药方:水制软化,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

②便于粉碎:加热等处理,使之质地酥脆而便于粉碎;

③有利于有效成分提取:增加药效成分的溶出。

七、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

去除泥沙杂质,及残留的非药用部位和霉败品,保证临床用药的卫生和剂量的准确。

② 离不同药用部位,保证药效准确发挥;

②加热干燥,或杀死虫卵,利于贮藏保管;

③加热处理,使其中与苷共存的酶失去活性,避免贮藏过程中被酶解而使疗效降低。

八、矫味矫臭:

常用酒制、蜜制、水漂、麸炒、炒黄等方法炮制,起到矫臭矫味的效果,有利于病人服用。

九、改善中药形质,提高商品价值:

①通过去除杂质,提高商品内在质量;

②因势利导,切制饮片,提高饮片商品外观档次

第二节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一、生物碱类☆

┍·酒制能提高生物碱的溶出率,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醋是弱酸,能与游离生物碱结合成盐,增加水溶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提高疗效

│└不溶于水的复盐,经醋制形成可溶于水的醋酸盐复盐,增加溶解度

│·切制时采取少泡多润的原则,尽量减少在切片浸泡过程中生物碱的损失,以免影响疗效。★

│·炮制常用煮、蒸、炒、烫、煅、炙等方法,以改变生物碱的结构,以达到解毒、增效的目的。

│·有些药物所含生物碱遇热活性降低,而其又是有效物质,应尽量减少热处理过程,以生用为宜。

┕·不同药用部位所含生物碱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不同,在净选加工时应严格区分不同药用部位,以确保疗效。

二、苷类☆

┍①酒可提高含苷药物的溶解度,而增强疗效。

┝②少泡多润,以免苷类成分溶于水而流失,或发生水解而减少

┝③含苷类药物常用炒、蒸、烘、或暴晒的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以保证药物有效物质免受酶解,保存药效

┕④苷类为药物的有效成分时,除医疗上有专门要求外,一般少用或不用醋处理

三、挥发油类☆

┍┌以游离状态存在的薄荷、荆芥等宜在采收后或喷润后迅速加工切制,不宜带水堆积久放,以免发酵变质,影响质量

│└以结合状态存在的厚朴等,宜经堆积发酵后香气方可逸出,才能生产出优质的饮片来

│·凡含挥发性的药材应及时加工处理,干燥宜阴干,加水处理宜“抢水洗”,以免挥发油损失,对加热处理尤须注意。

│·有些药物需要炮制以减少或除去挥发油,以达到医疗的需要。如麻黄。

│·有时炮制使药物发生了质的变化。如颜色加深,折光率增大,或产生新的成分,有的还可以改变药理作用。

┕·有些药物所含挥发油具明显的毒性和强烈的刺激性,通过炮制除去大部分有利临床应用。如乳香

四、鞣质类☆

┍①(易溶于水,尤易溶于热水)用水处理时要格外注意,如地榆、虎杖、侧柏叶、石榴皮等。

┝②鞣质为强还原剂,碱性溶液中更易被氧化,炮制时要特别注意药物颜色加深。

┝③鞣质耐热性强,经酒蒸、炒炭后含量变化不大,收敛作用相对增加。如大黄

┝④一些含鞣质药材经高温处理会影响疗效,如地榆炒炭若温度过高,其抑菌作用则大大降低,因此炮制时要掌握火候。

┕⑤忌铁器,竹刀切、钢刀削、木盆洗、砂锅煎→避免鞣质与铁反应。

五、有机酸类

┍①低分子的有机酸,用水处理时宜少泡多润,以防止有机酸类成分的损失。

┝②植物中若含较多可溶性草酸盐,往往有毒(如酢浆草),则可通过水处理将其除去。

┝③加热可破坏某些有机酸。对口腔、胃粘膜刺激性较大的具强烈酸性的有机酸,宜进行加热处理。如山楂。

┕④有些有机酸能与生物碱生成盐,有利于药效发挥,因而常用甘草水制一些含生物碱的药物,以增强疗效。如吴茱萸制黄连。

六、油脂类

——通常具有润肠通便或致泻等作用,有的作用峻烈有一定毒性。

┍①经加热、压榨除去部分油脂类成分,以免滑肠致泻,或降低毒副作用。如柏子仁、千金子、瓜蒌子去油制霜

┕②巴豆油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有毒成分,则宜控制用量使达适中。

七、树脂类

┍①一般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媒,用酒、醋处理提高溶解度,增强疗效。如五味子

┝②加热炮制可增强某些含树脂类药物的疗效。如藤黄经高温后抑菌作用增强

┝③有的树脂如果加热不当反而影响疗效,如乳香、没药

┕④有时经加热破坏部分树脂,以适应医疗需要。如牵牛子

八、Pro-aa类☆

┍①某些富含蛋白质(加热会变性)、氨基酸(遇热不稳定)的药材以生用为宜。如雷丸、天花粉、蜂毒、蛇毒、蜂王浆

┝②加热使毒性蛋白变性而降低或消除毒性,如巴豆、白扁豆、蓖麻子

┝③某些含苷类有效成分的药物,如黄芩、苦杏仁经沸水燀、煮后,可破坏酶的活性,避免苷类成分被分解而影响疗效。

┝④加热处理产生一些新的物质,而取得一定的治疗作用。如鸡蛋黄、黑豆馏油

┝⑤氨基酸能在少量水分存在的条件下与单糖产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特异香味的环状化合物。如麦芽、稻芽等炒后变香而具健脾消食作用

┕·蛋白质能与许多蛋白质沉淀剂,如鞣酸、重金属盐等产生沉淀,一般不宜和鞣质类的药物一起加工炮制。

九、糖类

①一般应尽量少用水处理,必须用水时要少泡多润;

②糖与苷元可结合成苷→一些含糖苷类药物热处理后,可分解出糖。如生地制成熟地后甜度增加,何首乌制后还原糖含量增加。

十、无机类☆

┍①煅烧(醋淬)的方法,除了可改变其物理性状,使之易于粉碎、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外,也有利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从而增强疗效,如磁石、自然铜、礞石┝②煅制后失去结晶水而改变药效,如石膏、明矾、寒水石等。

┝③加热还可改变某些药物的化学成分,产生新的治疗作用。如炉甘石

┝④严格避免朱砂、雄黄等含有游离汞的药物加热,应采用水飞法,使之成为极细粉末。

┝⑤有机成分在炮制中被破坏,使微量元素更易溶出,有利于疗效的发挥。

┕⑥有时水处理时间过长,可使水溶性无机盐类成分流失而降低疗效。如夏枯草。

第四章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

①掌握中药炮常用辅料的作用;②熟悉中药炮制的各种分类方法;③了解炮制常用辅料的一般用量。

第一节炮制的分类方法

一、雷公炮炙十七法——明代缪希雍在《炮炙大法》卷首进行的归纳【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晒、曝、露】··

二、三类分类法

┍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提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三大类方法

┕《中国药典》一部附录收载“药材炮制通则”净制、切制和炮炙三大类

三、五类分类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他制法

【修治】采用挑、拣、簸、筛、刮、刷(枇杷叶)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

【水制】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目的主要是清洁药材,软化药材以便于切制和调整药性。常用的有:洗、淋、泡、漂润、水飞。

【火制】使用最为广泛的炮制方法,常用有:炒、炙、煅、煨、烘焙等,其主要内容如下:

┍清炒:不加辅料。程度不同的清炒法

│┌炒黄: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的气味。

┇【作用:①增强疗效;②降低毒性或副作用;③缓和药性保证疗效,利于贮存:杀酶保苷、除水、杀虫、灭微生物。

│├炒焦:较强火力加热,表面焦黄或焦褐色,内部微黄。

┇【作用:主要是增强药物消食健脾的功效或减少药物刺激性。

│└炒炭:武火加热,表面枯黑,内部焦黄或焦褐色。

┇【作用: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降低毒性和副作用等。

┕加辅料炒:麸炒、米炒、土炒…【土炒白术、麸炒枳壳、米炒斑蝥等】

┇【作用: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

炙: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作用:可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煅: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煨: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大戟、甘遂、木香】

烘焙:将药材用文火直接或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

【水火共制】

┍煮: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

┝蒸: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清蒸:不加辅料;辅料蒸:加入辅料。

┝燀:将药物于沸水中浸烫并迅速取出。常用于种子类药物的去皮和肉质多汁药物的干燥处理。

┕淬: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使酥脆。淬后不仅易于粉碎,且辅料被其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

【其他制法】

┍制霜:种子类药材压榨去油或矿物药材重结晶后的制品,称为霜。其相应的炮制方法称为制霜。如巴豆霜,西瓜霜。

┝发酵:将药材与辅料拌和,置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利用霉菌使其发泡、生霉,并改变原药的药性,以生产新药。

┕发芽:将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药材用水浸泡后,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使其萌发幼芽。如谷芽、麦芽、大豆黄卷等。

四、药用部位分类法

根及根茎类、果实类、种子类、全草类、叶类、花类、皮类、藤木类、动物类、矿物类等

五、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

┍·以辅料为纲,以工艺为目的分类法。如分为酒制法、醋制法、蜜制法、盐制法、姜制法、药汁制法等。(酒制法再分酒炙、酒蒸、酒煮、酒炖等) ┕·以工艺为纲,以辅料为目的分类法。如分为炒、炙、煅、蒸、煮、燀等。(炙法再分为酒炙法、醋炙法、姜炙法、蜜炙法等)

第二节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一、辅料:指炮制过程中添加的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

二、液体辅料

【酒】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浸药多用白酒,炙药用黄酒。

分类┌黄酒:含乙醇15%~20%,尚含糖类、酯类、氨基酸、矿物质等。一般为棕黄色透明液体,气味醇香特异。

└白酒:含乙醇50%~60%,尚含有机酸类、酯类、醛类等成分。一般为无色澄明液体,气味醇香特异,且有较强的刺激性。

作用┌①能溶解生物碱及盐类、苷类、鞣质、有机酸等成分

②能提高某些无机成分的溶解度【黄连、大黄、白芍、续断、当归等】

③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增加疗效

└④能除去动物的腥膻气味,矫味矫臭……【蟾酥、白花蛇、乌梢蛇…】

【醋】古称酢/醯/苦酒,习称米醋。主要成分为醋酸,约占4%~6%,尚有维生素、灰分、琥珀酸、草酸、山梨糖等。

作用:醋味酸、苦,性温。能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

┌能与药物中游离生物碱等成分结合成盐,增加水溶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提高疗效【甘遂、商陆、芫花、柴胡、元胡、大戟、莪术、香附等】└能使药物毒性降低,能除去药物的腥臭气味,有杀菌防腐作用等……

【蜂蜜】:主要成分为果糖、葡萄糖,两者约占蜂蜜的70%,尚含少量蔗糖、麦芽糖、矿物质、蜡质、含氧化合物、酶类、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

作用┌增强润肺止咳作用【百部、冬花、紫苑、百合、枇杷叶、旋覆花】(生则性凉→能清热

│增强补脾益气作用【黄芪、甘草、党参、桂枝】(熟则性温→能补中

│缓和药性【麻黄、(缓和过猛发汗之力,增强止咳平喘)】(柔而濡泽→能润燥缓可去急→能止痛

└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白前(缓和对胃刺激)】(气味香甜→矫味矫臭甘而平和→能解毒

【食盐水】主含氯化钠,尚含少量的MgCl2、MgSO4、CaSO4等。

作用:味咸,性寒。

能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能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的作用。

举例:杜仲、巴戟天、小茴香、橘核、车前子、砂仁、菟丝子等

【生姜汁】有香气,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姜辣素(姜烯酮、姜酮、姜萜酮混合物),另外尚含有多种氨基酸,淀粉及树脂状物。

作用:味辛,性温。

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能抑制其寒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厚朴、竹茹、草果等】

【甘草汁】取甘草饮片水煎去渣而得的黄棕色至深棕色的液体。甘草主要成分为甘草甜素及甘草苷、还原糖、淀粉及胶类物质等。

作用┌味甘,性平。具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作用。【远志、半夏、吴茱萸等】

└作药引,调和诸药,在炮制和煎煮过程中亦起到增溶的作用。

【黑豆汁】为大豆的黑色种子,加适量水煮熬去渣而得的黑色混浊液体。黑豆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色素、淀粉等物质。

作用:味甘,性平。能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滋补肝肾。

能增强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等。【何首乌…淡豆豉、黑豆馏油、大豆黄卷、桃仁】

【米泔水】为淘米时第二次滤出之灰白色混浊液体,其中含少量淀粉和维生素等。因易酸败发酵,应临用时收集。

作用:味甘,性凉,无毒。能益气,除烦,止渴,解毒。目前因米泔水不易收集,大生产也有用2kg米粉加水100kg,充分搅拌代替米泔水用。

举例:苍术、白术…·→对油脂有吸附作用,常用来浸泡含油质较多的药物,以除去部分油质,降低药物辛辣之性,增强补脾和中的作用。

【胆汁】系牛猪羊鲜胆汁,为绿褐色、微透明的液体,略有粘性,有特异腥臭气,主要成分为胆酸钠、胆色素、粘蛋白、脂类及无机盐类等。

作用:味苦,性大寒。能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润燥。

与药共制能降低药物的毒性或燥性,增强疗效。【主要用于制备胆南星】

【麻油】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干燥成熟种子经冷压或热压所得的油脂,主要成分为亚油酸甘油脂、芝麻素等。

作用:味甘,性微寒。能清热,润燥,生肌。

因沸点较高,常用以炮制质地坚硬或有毒药物,使之酥脆,降低毒性。【马钱子、地龙、豹骨等】

其他的液体辅料

吴茱萸汁、萝卜汁、羊脂油、鳖血、石灰水等。根据临床需要而选用。

三、固体辅料

【稻米】多选用大米或糯米。主要成分为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尚含少量的B族维生素、多种有机酸及糖类。

作用:味甘,性平。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

与药物共制,可增强药物疗效,降低刺激性和毒性。【党参、斑蝥、红娘子】

【麦麸】小麦的种皮,呈褐黄色。主含淀粉、蛋白质及维生素等。

作用:味甘、淡,性平。能和中益脾。

┮与药共制能缓和药物的燥性,增强疗效,除去药物不良气味,使药物色泽均匀一致。

┕麦麸还能吸附油质,亦有作为煨制的辅料。举例:苍术、僵蚕、枳壳、枳实、白术

【白矾】又称明矾,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铝钾[ KAl(SO4)2·12H2O]。

作用:味酸,性寒。能解毒,祛痰杀虫,收敛燥湿,防腐。

与药共制可防止腐烂,降低毒性,增强疗效。【半夏、天南星等】

【豆腐】为大豆种子粉碎后经特殊加工制成的乳白色固体,主含蛋白质、维生素、淀粉等物质。

作用:味甘,性凉。

能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藤黄、珍珠(花珠)、硫黄】

【土】常用的是灶心土(伏龙肝),也可用黄土、赤石脂等。灶心土呈焦土状、黑褐色,附烟熏气味。主含硅酸盐、钙盐及多种碱性氧化物。

作用:味辛,性温。能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等。

与药物共制后可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增强药物疗效。【山药、白术】

【蛤粉】为帘蛤科动物文蛤、青蛤等的贝壳,经煅制粉碎后的灰白色粉末。主要成分为CaO等。

作用:蛤粉性味咸,寒。能清热,利湿,化痰,软坚。

与药物共制可除去药物的腥味,增强疗效。【阿胶、鹿角胶】

【滑石粉】味甘,性寒。能利尿,清热,解暑。

常用滑石粉作中间传热体拌炒药物,可使药物受热均匀【鱼鳔胶、刺猬皮等】

【河砂】筛取粒度均匀适中的河砂,淘净泥土,除尽杂质,晒干备用。

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坚硬药物快速均匀受热→变质地松脆,以便粉碎和利于煎出有效成分。

└砂烫炒还可以破坏药物毒性成分,易于除去非药用部位。【鳖甲、龟甲、穿山甲、骨碎补、马钱子、狗脊等】

【朱砂】为三方晶系硫化物类矿物辰砂,主要成分为HgS。炮制用朱砂,系经研磨或水飞后的洁净细粉。

作用:味甘,性微寒。具有镇惊,安神,解毒等功效。【常用朱砂拌制的药材有麦冬、茯苓、茯神、远志等】

第五章炮制品质量要求及贮藏保管

1、掌握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2、熟悉影响质量的因素及贮藏保管法;

3、了解中药炮制品贮藏保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P40

一、净度:指中药炮制品的纯净程度,可以用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来表示。

要求:①不应含有泥砂、灰屑、霉烂品、虫蛀品、杂物及非药用部位等

②应符合《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有关规定。P40

二、片型及破碎度~片形:饮片的外观形状,如薄片、厚片、瓜子片等

【异形片不得超过10%;极薄片不得超过该片标准厚度0.5mm;薄片、厚片、丝、块不得超过该片标准厚度1mm;段不得超过该标准厚度2mm】

片型及破碎度~破碎度:一些药物经净制处理后,用手工或机器直接破碎成不同规格的颗粒,这种颗粒的大小就是破碎度。

【颗粒应粒度均匀,无杂质,粉末的分等应符合《药典》要求】

三、色泽:中药饮片都有固定的颜色光泽,加工不当或贮藏不当均可引起变化,从而影响质量。

四、气味:中药及其炮制品应有其固有的气味,这也是体现中药饮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求:①含挥发油类的多生用

②炮制除去某些中药的异味或腥臭味

③有些加入了辅料的气味。如酒炙、醋炙、盐炙、蜜炙、姜炙等。

五、水分:是指在中药饮片中存在的不影响其质量的允许含水数值。一般炮制品的水分含量宜控制在7~13%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15%;酒炙\醋炙\盐炙\姜汁炙\米泔水炙\蒸制\煮制\发芽制\发酵制品≤13%;烫后醋淬制品≤10% 六、灰分:指将药材或饮片在高温下灼烧、灰化,所剩残留物的重量。是控制炮制品纯净度极有效的方法。

┍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合格炮制品高温灼烧,所得之灰分称为“生理灰分”。

┕在生理灰分中加入稀盐酸滤过,将残渣再灼烧,所得之灰分为“酸不溶性灰分”。

七、浸出物:是炮制品用不同溶媒进行浸提所得的干膏重量。

意义:对于那些有效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或没有准确定量方法的炮制品,是非常有用的指标。

八、有效成分:测定具有明显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含量;探索炮制品中有效成分的变化

九、有毒成分

①通过炮制降低中药的有毒成分其含量

②通过炮制将其转化为无毒的有效成分

十、有害物质

①重金属:铜;汞;铅;铬;

②砷盐;

③农药残留:有机磷、有机氯;

④黄曲霉毒素

⑤二氧化硫含量测定

十一、卫生学检查:细菌总数、霉菌总数、活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

十二、包装检查:包装能保障药物不受污染,便于运输和贮存及美观。为保证质量的关键环节。

十三、鉴别:……

第二节中药炮制品的贮藏保管

药物是治病救人的武器,中药炮制品贮存保管的好坏,直接影响其质量和疗效。

一、中药炮制品贮存的历史

┍传统时期(春秋战国到清代以前):主要有通风、晾晒、烘烤、吸潮、对抗、密封等法

┝化学时期(建国以后到80年代以前):主要靠硫磺、氯化苦、磷化铝等化学熏蒸剂来杀虫

┕现代技术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有气调养护、环氧乙烷防霉、机械吸湿、冷藏、真空、辐射等。

二、中药炮制品贮藏中的变异现象

┍1.发霉:药物受潮后,在适宜的温度下造成霉菌的滋生和繁殖,在药物表面布满菌丝的现象。┇两个最重要的变异现象

┝2.虫蛀:中药及其炮制品被仓虫啮蚀的现象。中药贮藏过程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变异现象。┇

┝3.变色:药物的固有颜色发生了变化,或变为其他颜色,或失去原来颜色。

│┌由浅变深:如白芷、泽泻、天花粉、山药等┇┇由深变浅:如黄芪、黄柏等;

│└由鲜艳变黯淡:如花类的金银花、菊花、红花、腊梅花等;叶类的大青叶、荷叶、人参叶等。

┝4.变味:主要是指口味的改变或气味的散失。·[ 荆芥、薄荷、香薷、白芷、冰片、当归等

┝5.风化: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经风吹日晒或过分干燥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

┝6.潮解:某些盐类固体药物容易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表面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咸秋石、硇砂、大青盐、芒硝等】

┝7.粘连:某些熔点比较低的固体树脂类或动物胶类药物,受潮、受热后则容易粘结成块。【乳香、没药、阿魏、芦荟、儿茶、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

┝8.挥发:某些含挥发油的药物,因受空气和温度的影响以及贮存日久,使挥发油散失,失去油润,产生干枯或破裂的现象。【如肉桂、沉香、厚朴等】

┝9.腐烂:某些鲜活药物,因受温度、空气及微生物的影响,引起发热,使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增加,导致药物酸败、臭腐。

┝10.冲烧[ 自燃]:质地轻薄松散的植物药材(如红花、艾叶、甘松等)易发生,另有柏子仁也容易产生自燃现象。

┝11.泛油[ 走油]:指含挥发油或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下,油脂外溢,质地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苦杏仁、桃仁、柏子仁等】

│【酸败】含脂肪油的药材或饮片,在水分多,温度高,同时在空气和日光的作用下,加之酶的催化作用,使油脂被水解为游离脂肪酸,从而透过细胞和组织溢出表面,再进一步氧化分解,则出现酸败气味。

│含糖类药材或饮片也同样可出现类似泛油的现象,而称为【泛糖】。【天冬、麦冬、玉竹、牛膝、黄精、熟地等】

三、中药炮制品变异原因→①本身的性质②贮存的外界条件↓

┍基源因素:主要包括采收,加工,包装,运输。

┝环境因素┌光:影响药物质量的主要是可见光,也就是日光

││空气:空气中的氧和臭氧对药物的质变起着重要作用

││温度:一般药物成分在15~20℃时是比较稳定的

│└湿度:一般绝对含水量应控制在7~13%之间,相对湿度应在60~70%之间。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仓虫,仓鼠以及鸟类、蛇类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微生物和仓虫。

┕时间因素:是指药物的贮存时间的长短。绝多数药物都不能长期贮存,须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避免变异一般方法:

充分干燥(含水量宜控制在8~12%);

凉后置适宜容器内放置通风、阴凉、干燥处;

仓库温度应控制在25℃以下,

相对湿度控制在65%以下。

四、贮藏保管方法

┍传统贮藏保管方法→通风、晾晒、吸湿、密封、对抗。

│┍【清洁养护法】通过清洁和消毒,杜绝害虫感染的途径。

│┝【防湿养护法】利用吸湿物,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以保持仓库凉爽而干燥的环境。传统常用吸湿物有生石灰、木炭、草木灰等。现用CaCl2、硅胶等吸潮。

│┝【密封(/闭)贮藏法】使药材与外界的空气、温度、湿度、光线、细菌、害虫等隔离,以防虫蛀霉变。

││·传统常用缸、坛、罐、瓶、箱、铁桶等容器。现利用密封性能更好的新材料,塑料薄膜帐、袋,以及密封库、密封小室等密封贮藏。

│┝【对抗同贮法】采用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如丹皮和泽泻同贮,丹皮不变色,泽泻不生虫。常见的有蕲蛇或白花蛇与花椒或大蒜瓣同贮;全蝎与花椒或细辛同贮等。

┝化学熏蒸法:以二氯化硫SO2\氯化苦CCl3NO2\磷化铝AlP\

┝现代贮藏方法

│┍【气幕防潮】气幕又称气帘或气闸,是装在库房门上,配合自动门防止库内冷空气排出,热空气进入的装置。

│┝【气调贮藏】通常采用降氧、充氮气或降氧、充二氧化碳的方法→控制氧浓度,人为地造成低氧或高浓度二氧化碳状态,达到杀虫、防虫、防霉的目的。

│┝【气体灭菌】气体灭菌主要是环氧乙烷防霉技术及混合气体防霉技术。

│┝【60Co-γ辐射】是采用60Co-γ射线对中药材、炮制品、中成药进行杀虫灭菌处理的方法。

│┝【低温冷藏】利用制冷设备使药物处低温状态下,以抑制害虫、霉菌的发生,达到安全养护的目的。特别适用于贵重药材、受热易变质品种。温度多在0~10℃。

│┝【蒸汽加热】蒸汽加热技术是利用蒸汽杀灭中药材及炮制品中所含的霉菌、杂菌、害虫的方法。目前我国常用的是低高温长时灭菌的方法。

│┝【超高温瞬间灭菌】是将灭菌物迅速加热到150℃,经2~4秒钟的瞬间完成灭菌。

│┕【无菌包装】将灭菌和无菌包装合二为一,避免二次污染,有效地达到防霉效果。

第七章净选加工

【目的要求】①掌握各种净选加工的操作方法;②熟悉净选的目的与意义;③了解净选加工的各种设备工作原理。

第一节净选加工的目的·[汉]张仲景《玉函》“或须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去茎,又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净制理论自明代开始至清代才逐渐趋于完整]

【净制】:中药材在切制、炮炙和调配、制剂前,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异物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以达到药用的纯净度要求的炮制工序。

┍分开药用部位【麻黄去根,草果去皮,莲子去心,扁豆去皮,使作用不同的部位区分开来,使之更好地发挥疗效】

┝进行分档净选的同时将药物大小分档→便于火制和水制时控制工艺质量,保证炮制均匀,防止太过与不及。【半夏、白术、川芎、川乌、附子等】

┝除去非药用部位除去质次效差(厚朴粗皮、诃子核)、毒性大(蕲蛇头)、副作用强(枇杷叶绒毛)的部位→便于调剂准确,保证制剂安全有效。

┕除去杂质异物等清除采集、加工、运输、贮存中混入的泥砂杂质、虫蛀及霉变品等。

第二节清除杂质

中药材大多来自自然界,生长/采集/加工/运输/贮存过程中会混入泥砂、残留枝梗、木屑及变异药材。杂质异物等必须用手工或机械的方法加以清除。

┍挑选:指用手工挑拣的方法清除杂质。

│对象→①非药用部位;②其他方法不宜除去的肉眼可见的杂质[木屑、砂石、杂草、枝梗、虫卵、鼠粪等];③霉烂虫蛀等变质的药材;④按大小粗细,手工挑拣分档。

┝筛选:根据药物与杂质的体积大小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筛和罗,用过筛的方法清除杂质。

│对象→①与药物的体积大小相差悬殊的杂质;②药渣和残留的辅料;③用不同规格的筛罗对药物进行大小分档。

┝风选:利用药物与杂质的比重不同,借助风力清除杂质。

│对象→与药物的质量相差较大的杂质。

┝水选:用水冲洗除去杂质,或利用药物与杂质的比重不同,借助水的浮力清除杂质和分离非药用部位。水选时注意不可在水中浸泡过久,防止溶失药效。

│对象→①药物表面或内部附着的泥土盐分[如蝉蜕,海藻];②浮选药物与非药用部位[如酸枣仁与核的分离]。

●→以上方法多配合使用,以针对不同性质的杂质。如挑去大的杂质,筛去浮土,水洗去内部的泥土,风吹去杂草等。

第三节分离和清除各药物部位◆分离不同药用部位[麻黄根止汗,麻黄茎发汗解表→分开] // ◆去除非药用部位↓

1.去根去茎┍用地上部分者去残根【石斛、荆芥、麻黄、薄荷、黄连、芦根、藕节、马齿苋、马鞭草、泽兰、茵陈、益母草、瞿麦等】

┕用地下部分者去残茎【龙胆、白薇、丹参、威灵仙、续断、防风、秦艽、广豆根、柴胡等】

2.去枝梗:指除去某些果实、花、叶类药物非药用部位。【五味子、花椒、连翘、槐角、夏枯草、辛夷、密蒙花、桑叶、侧柏叶、钩藤、女贞子、桑寄生、栀子、桑螵蛸等】3.去皮壳┍树皮类:刮去粗皮(栓皮)及附着的苔藓不洁物。【厚朴、杜仲、黄柏、肉桂等可用刀刮去栓皮、苔藓及其他不洁之物】

┝根和根茎皮:多趁鲜刮去根皮和根茎皮。【知母、桔梗】

┕果实种子类:去果皮、种皮及核壳。【果实类~草果、益智、使君子、白果、大风子、榧子、巴豆等→砸破皮壳,去壳取仁;种子类~苦杏仁、桃仁等→用

火单法去皮】

4.去毛:有的药物表面密生大量绒毛,煎煮时易脱落,会刺激咽喉,引起呛咳或喉头水肿。

┍刮:鹿茸,刮去毛再酒火燎。注意不能将鹿茸燎焦。

┝刷:枇杷叶、石韦,毛刷刷去毛。

┝烫:骨碎补、狗脊、马钱子,砂烫后撞去毛。

┝挖:金樱子,纵剖二瓣,挖净毛核(果实内部生有淡黄色绒毛)。

┕撞:香附、苍耳子,炒至毛焦,共瓷片置笼中撞去毛。

5.去心:除去根类药材的木质部及枯朽部分(巴戟天、远志、麦冬)、根皮类的木心(丹皮、地骨皮、五加皮)、花类的花蕊、果实的种子(连翘)、种子的胚(莲子心)以及鳞茎的茎等。

6.去核:山茱萸(核中熊果酸含量仅果肉1/6)、诃子(果肉鞣质远高于核)、乌梅(核重且无治疗作用)、山楂。

7.去芦:“芦”又称“芦头”,一般指药物的根头,根茎、残茎、茎基、叶基等部位。……→现多主张不去芦头使用。

┍人参,其主根和芦头的皂苷种类/数目均相同,后者含量为前者3倍左右,其他如多肽、氨基酸、无机元素等也大同小异→

┝桔梗,主根和芦头的成分比较表明,桔梗芦头和主根的成分基本一致,但所含皂苷量,芦头略多于根约20%~30% →

┕其他如前胡、防风、玄参、独活等,其芦头和主根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有效成分和临床效果→去芦没必要,以避免药材的损失。

8.去瓤:有些果实类药物,须去瓤用于临床。→主要是去除质次部位。【枳壳,通常用果肉而不用瓤,瓤无治疗作用】

9.去头尾足翅:乌梢蛇、金钱白花蛇、蕲蛇等均去头尾;昆虫类如斑蝥、虻虫、红娘子、芫青去头足翅,蜈蚣去头足,蛤蚧去头爪鳞片。

10.去残肉筋膜:动物骨甲类药物去除附着的残肉筋膜,用浸泡发酵法(烂法)、蒸煮法、胰蛋白酶法等。【龟甲、鳖甲、豹骨、猫骨等】

11.去杂质及霉败品┍去杂质:采用洗净、漂净、筛选、风选和挑选、磁铁吸除等方法。【当归、川芎、浮萍、鸡内金、牡蛎、石膏、朱砂等】

┕去霉败品:采用洗净、挑选等方法。?[山药、片姜黄、百合、薤白、瓜蒌、葛根等

第四节其他加工

┍①碾捣:某些药物由于形体特殊或细小,不便切制,均须碾或捣碎,以便调配和制剂,使其充分发挥疗效。传统上有“逢石必捣”和“逢子必捣”之说。

│矿物类【赭石、自然铜、龙骨、磁石等】;甲壳类【龟甲、穿山甲、牡蛎等】;果实种子类【芥子、莱菔子、苍耳子、砂仁等】;根及根茎类【川贝、制半夏、珠儿参、三七等】。

┝②制绒:某些药物碾成绒状,以缓和药性(麻黄绒缓和发汗作用)或便于应用【艾绒,便于配制“灸”法所用的艾条或艾柱】

┝③拌衣:将药物用水打湿,使辅料均匀粘于药物表面,晾干,可以起到一定的药效作用。

│┌拌朱砂衣:可增强药物宁心安神功效【茯神、茯苓、远志、麦冬等】

│└拌青黛衣:灯心草等拌青黛衣可有清热凉肝作用。

┕④揉搓:某些质地柔软而呈丝条状的药物,需揉搓成团,便于调配和制剂。【竹茹、谷精草、荷叶、桑叶等】

第八章饮片切制

【目的要求】①掌握饮片切制目的;②熟悉饮片软化、切制、干燥、包装要点;③了解切制有关机械工作原理,操作方法。

饮片: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统称。【狭义:为制备中药汤剂而切制的片状药物;广义:为调配中药汤剂而炮制的任何形状的药物】

饮片切制:将净选后的药物进行软化,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炮制工艺

┍历史沿革┍①“口父咀”:口父咀指以口咬碎;②《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细切”、“削”、“剡”等早期饮片切制用语。

│┝③历经汉、唐发展到南宋时期制药事业日臻完善,元朝周密在回忆南宋的《武林旧事》一书中,曾记载杭州已有制售“熟药圆散,生药饮片”的作坊了

│┕④至明代中期陶华的《伤寒六书》制药法中,明确提出了饮片一词,曰:“一用川大黄,须锦纹者,佳。剉成饮片,用酒搅匀,干燥,以备后用。”

┕切制目的

┍①便于有效成分煎出[“细而不粉”的特色]。[原因]切制成大小、厚薄均匀的饮片,增大了药物与溶媒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溶出率与提取效率,保证了药效。

┝②利于进一步炮炙:药材切制成饮片后,便于炮炙时控制火候,使药物受热均匀还有利于各种辅料的均匀接触和吸收,从而保证炮炙的工艺质量。

┝③利于调配和制剂:药物切制成饮片后,体积适中,洁净度增高,含水量下降,即方便配方调剂┌备液体剂型时,药物切制后能增加浸出效果。

└备固体剂型时,由于切制品便于粉碎,从而使处方中的药物比例相对稳定┝④便于鉴别:对于性状相似的药物,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型,便于区分;且显露了药物的组织结构特征,有利于区别不同药材,防止混淆。

┕⑤利于贮存:药物切制后,含水量下降,减少了霉变、虫蛀等因素而利于贮存。

饮片切制的工艺流程:

(净药材)→软化→检查软化程度→切制→干燥→包装→饮片→(调剂)

①植物药需要切制的有大部分的根和根茎(如大黄、泽泻等,但是体积较小的药材如香附、麦冬等除外),皮类(厚朴、黄柏、陈皮等),体积较大的叶(枇杷叶、荷叶等)、果实(山楂、栝楼等),藤木(钩藤、鸡血藤等),全草(薄荷、荆芥等)。但是亦有一些药材直接使用(如槐花、番泻叶)或采用其他加工方法,如碾捣(大部分种子类)、揉搓(如竹茹、桑叶)等。

②动物药除了极少数外,一般无法切制,多用砂炒或滑石粉炒燥后粉碎(如穿山甲、刺猬皮、水蛭等)。

[举例]:鹿茸用热白酒由底部徐徐灌入浸软,切制成茸片;蕲蛇、乌梢蛇先用黄酒浸软,去鳞骨后切制成段(蕲蛇段、乌梢蛇段)。阿胶烘烤软化切丁,水蛭、地龙洗净润软切段,海狗肾蒸或烤软切片。桑螵蛸、露蜂房剪成小块,蛇蜕和蜈蚣切段或剪段,蛤蚧、干蟾、刺猬皮切成小块,水牛角、羚羊角镑片、锉末。动物骨骼劈开或锯段砸碎,甲壳介贝类药物碾碎或捣碎。

③矿物药一般无法切制,多采用碾捣、水飞等方法加工制成较小的颗粒或粉末。

① 蒸润:如黄芩要蒸润后趁热切片;木瓜蒸后呈棕红色,趁热切片

②蒸汽喷雾润:鹿茸刮去茸毛,加酒稍润,置高压锅脐上喷汽趁热切片

③减压饮润

看水头”或“看水性”。其方法有:

第三节饮片的干燥

一、自然干燥:

是指把切制好的饮片置日光下晒干或置阴凉通风处阴干,必要时采用烘焙至干的方法。 [原理:利用太阳光和流动空气使药物中的水分自然蒸发挥散,达到干燥的目的。]

①温度:一般药物≯80℃;芳香挥发类药≯50℃为宜;

②含水量:放凉贮藏,饮片含水量应控制7%~13%;

③设备(技术):翻板式、热风式干燥机,红外线辐射,微波干燥、太阳能集热器

第九章炒法

【目的要求】①掌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质量及炮制作用;②熟悉现代研究概况;③了解炒法的含义

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分类┍清炒法(单炒法):炒黄、炒焦、炒炭

┕加辅料炒法(合炒法):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

热源:最初用火:柴火,有柳木火、桑木火、炭火等。→→现代多用:煤气、油、电。

基本概念

┍火力:指热源的强度。①文火即小火;②武火即大火或强火;③介于文火和武火之间的即为中火。④文武火是先文火,后武火,或文火、武火交替使用。

┕火候:药物炮炙程度。即药物的受热程度和加热时间、火力大小等综合概念。火色:药物炒制受热后色泽的改变。

操作

┍手工炒:一般先将锅预热,投入大小分档的药物,迅速拌炒,亮锅底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

│①用具:有铁锅、铁铲、刷子、簸箕等;②方法:倾斜放锅(倾斜30~450),利于搅拌和翻动。

┝机器炒:主要用有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

│┍平锅式炒药机:适用于种子类药材。

│┝滚筒式炒药机:适用于大多数药物。以煤/油/气/电加热,滚筒内壁有螺齿,打正转时炒药,打反转时出药。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又保证了药物炒制质量。

│┕电脑程控炒药机:(自动或手动)能保证炒制品程度均一,质量稳定。特别是采用烘烤与锅底“双给热”方式,良好的温场更保证饮片受热均匀并缩短炒制时间。

第一节清炒法: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

步骤:(锅)预热→投药→翻炒→出锅→

目的┍①增强疗效①易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而增效【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②炒后增强焦香味而增强消食健脾作用【焦麦芽、焦山楂等】┝②降低毒性或副作用【牵牛子、莱菔子、栝楼仁等】

┝③缓和药性【葶苈子、牵牛子等】

┝④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①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地榆、槐花、茜草等】;②炒炭后产生止血作用【荆芥、牡丹皮等】

┕⑤保证疗效,利于贮存①杀酶保苷【槐米、苦杏、酸枣仁等】;②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杀死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注意事项┍①锅预热,便于药物受热均匀。[防黏锅,防僵子,缩短炒制时间]

②投药前大小分档;投药后调节火力[一般为文火;山楂、苍耳子、乳香等药物用中火]。

③均匀翻炒,注意亮锅底。[防“伤火”]

┕④看火候出锅,出锅要迅速。

炒黄及炒爆: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置炒制容器中,用文火或中火加热,不断翻动或转动,使药物表面呈黄色或颜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逸出固有气味的方法。

炒黄目的┍①增强疗效【“逢子必炒”】炒制程度判定方法┍①对比看:与生品比较,颜色加深即可;②闻香气:闻到固有的香气逸出。

┝②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牵牛子、莱菔子、栝楼仁等】┝③听爆声:一般在爆鸣声减弱时即已达到炒制程度,不要等到爆鸣声一点没有。

┝③缓和药性【如葶苈子、牵牛子等】┕④看断面:用两手将种子掰开,种子断面呈淡黄色时即达到了炒制程度。

┕④保证疗效,利于贮存①杀酶保苷【槐米、苦杏仁、酸枣仁等】;

②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杀死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炒黄程度:炒响牵牛子、决明子;炒香酸枣仁、白芥子;炒爆花王不留行;炒去刺苍耳子;炒变色冬瓜子;炒出汗侧柏叶

适用药物┍种子类药物由于种皮坚硬,不利于煎煮,炒黄后角质化或木栓化的外皮膨胀破裂,内部组织疏松,易于煎出有效成分。

┝某些果实类药物【山楂、栀子等也用炒黄】

┕某些含苷类药物【芥子、槐花、苦杏仁用炒黄法,可以破坏分解酶,保存苷类成分,利于这些药物的贮存】

炮制工艺┍炒黄:取净品置预热的锅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颜色加深,或膨胀鼓起,或有密集爆裂声,并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时→取出放凉。

┕炒爆:取净品置预热的锅内,用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大部分爆花时,取出放凉。

炒焦法: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中,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

目的:主要是增强药物消食健脾的功效或减少药物刺激性。

适用药物┍消导药~炒焦后可以增强其健脾开胃、消食导滞功效[焦三仙]。

┕某些药性过偏的药物炒焦后可缓和药性【如焦栀子缓和苦寒,焦山楂缓和酸性,焦苍术缓和辛燥,焦槟榔缓和克伐伤正】

炮制工艺:取净品置预热的锅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有焦香气味→取出,放凉。

炒炭法: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中,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黑褐色,内部焦褐色或焦黄色的炮制方法。

目的:中药制炭后多具有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降低毒性和副作用等目的。

注意事项┍①炒炭存性,即使之外部炭化,内部保留其固有的药性(一般指药物原有的气味功效,花叶全草类甚至保留原有外形),切勿全部炭化乃至灰化。

┝②锅温较高,植物类药物易出现火星,为防止燃烧宜喷淋适量清水熄灭之,防止燃烧灰化或酿成火灾。但注意喷水量不宜过多,且要炒干后出锅。

┕③炭药出锅后必须摊开冷却(约1周左右),或置于密闭容器中隔氧冷却,防止余烬复燃;待充分冷却后再入库收贮。

·★·下列药物中火炒:槐花炭、王不留行、苍耳子、决明子。

(南山楂个小、肉薄核大、酸味较弱,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多生用或炒炭用)。

【乌梅】蔷薇科梅的干燥近成

第二节 加辅料炒法:

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方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方法。一般用中火。

目的┍①增强疗效【麸炒山药增强健脾作用,土炒白术增强固脾止泻作用。

②缓和药性【麸炒苍术缓和燥性。

③降低毒性【砂烫马钱子降低毒性。

④矫嗅矫味【麸炒僵蚕,矫正其不良气味,便于服用。

⑤消除副作用【蛤粉烫阿胶,消除其滋腻碍脾 的副作用。

┕⑥便于粉碎【滑石粉炒刺猬皮,便于粉碎。

麸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 ·[每100kg 药物,用麦麸10~15kg ]

目的:①增强疗效【白术、山药、神曲等可以增强健脾作用;

②缓和药性【苍术、枳壳等可以缓和辛燥之性;枳实可以缓和破气作用,以免伤正;

③矫嗅矫味【僵蚕可以矫正腥臭气味,便于服用。

方法:将锅预热,均匀撒入麦麸,待起烟,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投入锅中与麦麸翻炒,并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至深黄色,出锅,筛去麦麸,放凉。

注意事项:①辅料用量要适当。量少烟气不足达不到熏炒要求,量大则浪费;

②锅要预热好,以“麸下烟起”为度;

③注意火力适当。一般用中火加热,并要求火力均匀;

【枳壳】芸香科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米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米同炒或将米在锅底结成锅巴,将药物在锅巴上翻炒的方法。 ·[药物每100kg ,用米20kg]

目的┍①降低毒性、矫嗅矫味【斑蝥、红娘子等昆虫类药物,米炒后可降低毒性和矫正气味;

┕②增强疗效【党参米炒增强健脾止泻作用。

方法┍①将米置热锅中加热至起烟,投入净制或切制的药物,中火拌炒至药物变为黄色,米成焦黄或焦褐色,出锅,筛去米,放凉。

┕②锅预热,撒入浸湿的米,使平贴锅底,中火加热至起烟并成锅巴时,投入净制或切制的药物,在锅巴上轻轻翻动药至黄色,米变焦黄或焦褐色,取出,筛取米,放凉。 注意事项: ①昆虫类药物~以米至焦黄或焦褐色为度;

②植物类药物~以药物变黄色为度;

③锅巴炒时注意不要将锅巴翻破。

土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适量灶心土(伏龙肝)拌炒的方法。·[药物每100kg,用灶心土25~30kg]

目的:增强山药、白术等药物固脾止泻的作用。

方法:灶心土细粉置锅中加热至灵活状态,投入净制或切制的药物,中火翻炒至药物表面均匀挂一层土粉(挂土色),并透香气。出锅,筛去土粉,放凉。

注意事项┍①灶心土在使用前需碾细过筛,土块过大则传热不均匀。

┝②灶心土加热至灵活状态,保证土温均匀一致,投药。

┝③药物投入锅中后应调整火力,一般用中火,防止焦糊。

┕④土炒同种药物,土可以反复使用,若土色变深,应及时更换新土。

砂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热砂共同拌炒的方法。·[砂用量以能掩盖所加药物为度]

目的:①净制去毛【骨碎补、狗脊、马钱子;

②矫嗅矫味【鸡内金、脐带、刺猬皮;

③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龟甲、鳖甲、山甲、狗脊、豹骨等;④降低毒性【马钱子

方法:武火加热砂至灵活状态,投入净制分档的药物,不断翻炒药物至质地酥脆或膨胀鼓起,或边缘卷曲,外表黄色或加深时取出,筛去砂,放凉(→趁热投入醋液中略浸,取出,干燥。

注意事项┍①河砂可以反复使用,但需将其中残留杂质除去。炒过毒药的砂不可再炒其他药物;

┝②油砂在反复使用时每次均需先行添加食用油拌炒;

┝③砂温要适中。过高易使药物焦糊,应添加冷砂或调小火力以控制砂温;

┕④砂炒的温度高,需勤加翻动,及时出锅并立刻筛去热砂;需要醋浸淬的药物应趁热投入醋液。

蛤粉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蛤粉同炒的方法。·[药物每100kg,用蛤粉30~50kg]

目的:①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制剂;

②降低药物滋腻之性,矫正不良气味;

③增强某些药物清热化痰作用。

方法:将研细过筛的蛤粉置热锅中,中火加热至滑利易翻动时,投入药物翻炒至膨胀鼓起,内部疏松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注意事项┍①胶块切成丁,大小分档,分别炒制;

┝②蛤粉炒时应适当控制火力,防止焦糊或烫僵;

┝③下锅后应快速翻动,防止粘连,造成不圆整;

┕④炒制同种药物,蛤粉可反复使用,直至颜色加深后及时更换。

滑石粉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滑石粉同炒的方法。·[药物每100kg,用滑石粉40~50kg]

目的:①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象皮、黄狗肾;

②降低毒性和矫正不良气味【水蛭、刺猬皮。

方法:将滑石粉置锅内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投入分档的药物翻炒至质地酥脆或鼓起或颜色加深或刺卷曲,出锅,筛去辅料。

注意事项:①控制火力防止生熟不均或焦化;

②辅料可反复使用。

目的:使药物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理化性质方面发生某些变化,起到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矫嗅矫味等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第二节醋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米醋拌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称为醋炙法。·[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米醋20~30kg,最多≯50kg]

目的┍①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注意事项■

┝②降低毒性,缓和药性[主要用于峻下逐水药]【京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①醋炙前药材应大小分档;

┕③矫臭矫味,便于服用[主要用于某些具特殊气味的药物]【乳香、没药、五灵脂等】┇②若醋用量较少,不易与药材拌匀时,可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材拌匀;

方法┍先拌醋后炒药~适用于大多数植物类药材【甘遂、商陆、芫花、柴胡、三棱、元胡等】┇③用文火炒制,勤加翻动,使受热均匀,炒至规定的程度;

┕先炒药后喷醋~适于用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乳香、没药、五灵脂】┇④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必须先炒药后喷醋;且出锅要快,防熔化粘锅,摊晾时宜勤翻动,以免相互粘结成块。

【延胡索(元胡)】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醋炙、酒炙均能提高延胡索生物碱和延胡索乙素煎出量,从而增强镇痛和镇静作用。

第三节盐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食盐水溶液拌炒的方法。·[盐的用量通常是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

目的:①引药下行,增强疗效【杜仲、巴戟天、韭菜子;小茴香、橘核、荔枝核;车前子;益智仁】②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知母、黄柏等】③缓和药物辛燥之性【补骨脂、益智仁等】

方法┍先拌盐水后炒药~将食盐加适量清水溶化,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

┕先炒药后加盐水~先将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再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晾凉。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一般用此法【知母、车前子、

注意事项┍①加水溶化食盐时,一定要控制水量。加水过多,则盐水不能被药吸尽,或者过湿不易炒干;水量过少,又不易与药物拌匀。

┕②拌匀后充分闷润→文火炒干。③含粘液质多[车前子、知母等],不宜先用盐水拌匀。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抗帕金森药和抗阿茨海默症药

抗帕金森药(PD) 概述 又称震颤麻痹,是锥体外系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由英国人James Parkinson在1817年首次描述。 症状为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受损,严重患者伴有记忆障碍和痴呆症状,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加重,晚期往往全身僵硬,不能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病因学说 PD患者:黑质病变,使中枢纹状体内DA含量降低,黑质-纹状体通路DA能神经功能下降,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上升,因而导致PD患者的肌张力增高等症状。 抗帕金森药分类 目前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治愈该病,但若正确使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药理作用机制,将抗PD药分为拟DA药和抗胆碱药两类,两类药物合用可增强疗效。两类药物的治疗作用目标都在于恢复DA能和ACh能神经系统功能的动态平衡状态。 一、中枢拟多巴胺类药物 (一)多巴胺前体药——左旋多巴 体内过程: 1. DA,不易进入中枢 2.分布 3.排泄:一部分通过突触前的摄取机制返回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另一部分被单胺氧化酶(MAO)或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COMT)代谢,经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和应用 1.治疗帕金森病: (1)显效慢,2-3周起效,1-6个月获最大疗效 (2)改善肌强直和运动困难效果好,对肌肉震颤疗效差。 (3)轻症及年青患者较好 (4)氯丙嗪等所致帕金森综合症无效 2.治疗肝昏迷 在脑内可转化为NA,使肝昏迷患者脑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但不能根治。 不良反应: 一、早期反应 1.胃肠道反应:多见,如厌食、恶心和呕吐。是左旋多巴在中枢和外周脱羧呈DA分别刺激胃肠道和兴奋延髓催吐化学区D2受体的原因。 2.心血管反应:治疗初期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其原因可能是外周形成的DA一方面作用于交感N末梢,反馈性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A,另一方面作用于血管壁的DA受体,舒张血管。冠心病禁用 二、长期反应 1.运动过多症:口-舌-颊三联征 2.症状波动及“开关现象”——“开”时活动正常,“关”时突然出现严重的PD症状。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与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 的受体)——α-R :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 :分为β1-R 、β2-R 、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α1受体: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 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 细胞)素减少,NA 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 心脏 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 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 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与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 -R (M1~M5)——M 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 即N -R ——N 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 (N1)—R :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 N M (N2)—R :位于骨骼肌 M 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 腺体分泌增加 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 DA )受体与效应 中枢DA 受体 外周DA 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 M 胆碱受体, 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1 、对眼的作用——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 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2)降低眼内压——通过缩瞳作用使虹膜向中心拉动,虹膜根部变薄,从而使处于虹膜周围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于经滤帘进入巩膜静脉窦,使眼内压下降。 缩瞳(环状肌向中心方向收缩)即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变大→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2、对腺体的作用 较大剂量的毛果芸香碱皮下注射可使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唾液腺) (二)临床应用 PS :用药后数分钟眼压下降,可持续4~8h ,调节痉挛2h 左右消失 2. 虹膜睫状体炎 ——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3. M 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中毒 如:阿托品1-2mg i.h.(皮下注射) 4. 口干症 增加唾液腺分泌,汗腺也会明显增加 (三)不良反应 眼科局部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剂量过大或p.o.时可出现M 受体过度兴奋的症状,如流涎、多汗、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心脏停跳 用药须知: 滴眼时应压迫眼内眦(泪点→鼻泪管),防止药液流入鼻腔增加吸收而产生不良反应。 避光保存

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方便背诵版

一、感冒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1)?)暑45)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病机: 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脏腑失调,內邪上干于肺。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2) 56)7)肺阴亏耗三、哮证 宿痰伏肺(夙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病机: 123肺睥气虚-《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1.?2)表寒里 5 2. 2)3?) 4) 肺痨 阴虚为主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十药神书》 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千金要方明确在肺,朱丹? 七、肺胀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5)八、饮证 《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阳虚阴盛,输入失职 ?. 悬饮 胁下1?)肺络)4?)饮停胸胁 12)脾肾阳虚 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 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1 .鼻衄 1) 2342.齿衄 23.咳血 2) 4.吐血 2)肝火犯胃 3)气虚血溢5.便血 3)肾虚火旺 4)7.紫斑 123)十、心悸 《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 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 《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 ? )2?)气血不足3

【推荐下载】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不良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演变过程和血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能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生理机能和生化过程以及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化学物质。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细胞相互分子之间的初始作用。[动因]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 effect):在药物作用下,引起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结果] 按基本类型分:兴奋:原有功能的增强;抑制:原有功能的减弱 选择性: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器官发生比较明显的药理效应, 而对其它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药理效应。选择性强——范围窄,针对性强;选择性差——范围广,针对性差,副作用多。 治疗作用:药物产生的符合临床用药目的的作用。 按效果分:对因治疗:治疗病因,治本;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治标。 补充疗法/替代疗法: 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 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 副作用(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 后遗效应(after reaction)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性质无关。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回跃反应)。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造成的二重感染。 K D的概念:表示D与R的亲和力,即引起最大效应一半时(50%受体被占领时)所需药物的剂量(浓度)。 K D 与D和R的亲和力成反比;若将K D取负对数(-log K D)= PD2,则:pD2与药物和受体的亲和力成正比——pD2越大,亲和力越大。 剂量—效应关系/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呈一定关系。 最小有效量/最小有效浓度(minimal effective dose/concentration):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即阈剂量或阈浓度。 治疗量(常用量,therapeutic dose)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最小中毒量小得多的量; 极量(最大治疗量 maximal dose)疗效最大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量反应: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形成足直型曲线。 质反应: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质变。用阳性率或阴性率表示效应。形成S型曲线。 半数有效量(ED50):量反应中能引起50%最大效应强度的药量;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尽可能小则好)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的药量。(尽可能大则好)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以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一般TI值大于3称药物安全。 最大效应(E max)/效能(efficacy):药理效应达到的不再随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的极限效应。 效价强度(potency):引起等效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剂量越小,效价强度越大。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时发生效应的能力。 激动药(agonist):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吗啡,Adr,ACh 完全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特点:结合的Ra>> R i,足量使完全转为Ra ,产生Emax;α=1; 部分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α<1)。特点:只引起较弱的激动效应,增加浓度也达不到Emax; 拮抗药(antagonist):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α=0)的药物,与受体结合不激动受体,反因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药效应。 竞争性拮抗药:可逆性地与激动药竞争相同的受体;增加激动药的浓度可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斜率和最大效应不变。 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剂量也不能恢复到无拮抗药时的最大效应( Emax ),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下移,斜率、最大效应降低。 第一章药动学 转运速率(R)主要决定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溶性或水溶性);膜两侧药物浓度,膜面积,膜厚度;药物的解离性(度)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又称被动扩散、单纯扩散和脂溶性扩散。药物转运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速度决定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梯度、药物脂溶性和药物解离度。

科技哲学班田培沛2013111398《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读书笔记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读书笔记 作者: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7班田培沛 2013111398 当前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关键。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古代先进而近代落后,一定有社会历史的原因。研究和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探讨它的发展规律,将可以起到鉴古论今的作用。本书的主编是陈美东,本书向读者揭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不仅叙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也探索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整个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的许多成果,同时也把自己的许多成果传到国外,贡献给全人类。关于中外科技交流,《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也给予了一定的注意。在这本书的最后,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上若干规律性问题的加以探讨。这些意见虽然还只是初步的,不成熟或者不完备,甚至有错误,但是可以引起读者去进一步研究,也有助于读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新石器时代文化大约在距今一万多年前,晚期智人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智力进一步发展,劳动经验和技能,制作劳动工具的技术,都有显著的提高,这就发展成为现代人。这时候,人类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在技术上有许多新的突破,出现了形制准确合用和有锋利刃口的磨制石器,开始烧制陶器,产生了原始的畜牧业和种植业,并且利用野生葛、麻等纤维编织成织物,还建筑了住房。到现在为止,我国已经发现距今4000年-7000年前

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大约六七千处。由于我国土地辽阔,地形复杂,各地区气候差异也比较大,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各地区造成一定的隔阂、闭塞状态。我们的先民长期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生活和进行生产活动,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住房、生活用品等各方面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区特点。考古学家习惯上用某种特定文化遗存最初发现的地名给这种文化命名。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著名的有河姆渡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原始公社制逐渐走向崩溃,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在跟自然界作斗争的时候,是结成群体进行的。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由于工具落后,生产技术水平十分低下,组织能力也很薄弱,只能几十人结成一伙,靠采集和渔猎维持生活。因为生活极端艰苦,大多数人都早年天亡。有人曾经就所发掘到的22个“北京人”化石材料进行鉴定,在14岁以下死亡的就有15人之多,占68.2%。 奴隶社会早在国家形成前,黄帝、尧、舜、禹等就先后活动于黄河流域。启于公元前21世纪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经商、西周、春秋四个阶段,我国的奴隶制度经历了1600年的独立的延续、发展期,这是别的文明古国所根本无法比拟的。随着我国奴隶制在公元前476年的结束,我国的历史也就于公元前475年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比西欧于476年才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早了一千年。我国于公元前221年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集权制国家———秦;而西欧的英法则在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才开始走上集权的民族君主国的

最新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整理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 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 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

同济大学中建史笔记整理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 讲课:常青 ps黑字为上课内容,黑粗体是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标题,蓝字是我的一点补充说明,红字是我后来能够想起的期末考试选择填空部分。另附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和有一堂课上拍的部分幻灯照片以及最后一堂课的复习笔记(基本上是以前课堂上讲过的,我懒的再输入一边了)和一次讲座笔记。照片拍的不是很清楚,笔记有点散,老师讲的很快,听不懂的就照着说的记了,错误的地方还请见谅。希望笔记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成功! 课程大纲 (按照我的理解认为重点的,理出的一条线,供你参考) ◆建筑史观(第一讲、第二讲):这门课的意义 ◆建筑意匠(第三讲~第六讲): 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延续性的基本特征追究成因(地理、文化) ◆建筑演变(第七讲~第十一讲) 演变的现象(第七讲):延续中的变异 演变的成因(第八讲~第十一讲): 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第八讲、第九讲) 西风东渐:中国近代建筑(第十讲、第十一讲) ◆建筑保护(第十二讲) ps 常青推荐的书目:《华夏意匠》,《后现代建筑语言》,《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园冶注释》,《西方的没落》,《斗拱的起源》斯宾格勒,《清式营造则例》,《浮生六记》,《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36,40),<> 其中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在上课过程中要求我们都读过 <>为研究生教材,常青老师特别推荐 考试: 期中论文《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 期末考试选择填空:上课笔记中内容 作图题:(意象作图)1.《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征》 2.《21世纪外滩印象》 作文题:《从国家大剧院看保罗?;;安德鲁的建筑历史观》 ps.常青认为这门课的评分应当是论文的形式而非考试,考试是学校安排,迫不得以的。我觉得很对,因为写论文能逼着我们去查很多资料,看许多别人的观点,就算不感兴趣,打着抄一篇论文主意的学生也会去读那么几篇文章的。这远比考试死背笔记来的收获大。所以我也在次提一提,供你参考。 第一讲:概说 ●历史观,历史意识: 1.涉及过去和现在,深入骨髓的理解即往和历史的关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柯罗奇 2.《建筑理论的历史》维特鲁维 3.《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 特点:⑴记事本末,事件体(类似于《资治通鉴》对事件的分析)对建筑实践的分析, 有的放矢,“分析问题,专题性”

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 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16耐药性:是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 后,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由反复用药造成 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产生一系 列痛苦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即部分患者首次给予哌唑 嗪(2mg以上)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心悸、昏厥等。 20稳态浓度:按一级消除动力学规 律,如恒速静脉滴注药物,血药浓度 平稳上升,没有任何波动,约经5个 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此时给药速率 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 为稳态浓度。 21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 骤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加重的现象。 22半数有效量:是指药物在一群动 物中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23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的菌群处于 一种平衡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 素后,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乘 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新的感染,称 为二重感染。 2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 降低到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25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26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27钙拮抗剂:主要通过阻断心肌和血 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 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 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 官功能改变的药物。 28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 (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 比值,用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 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安全。 29替代疗法:用于补充身体内生理 剂量不足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急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 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30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细菌 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 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 药和获得性耐药。 3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给病人带 来不适或痛苦。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 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 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 生变化。 药动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 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变化 规律。 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 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对药 物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 适应症、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 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 用,能安全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 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 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如再增 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 其达到一定治疗强度时所需要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 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阳性 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 剂量。 对因治疗:应用药物消除致病原因的治 疗。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对症治疗:应用药物来减轻或消灭疾病 症状的治疗。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 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 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 危及生命。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急 特殊毒性。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 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变态反应:人体对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反 应,与用药剂量无关。 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 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 的作用,对其他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 发生作用。 质反应:药物效应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的 反应。 量反应:可以数量分级表示的药理效应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治疗指数:指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以 LD50/ED50的比值表示,此值越大越安 全。 安全范围:指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炮制的方法 1.修治(修制) (1)纯净:保证药物质量。 (2)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3)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2.水制洗,淋,泡,润,漂,水飞。 (1)润:便于切制。 (2)漂: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 (3)水飞:便于煎煮、制剂、服用。

科学史读书笔记

《科学史》读书笔记 在科学史上,每一时代的科学家之间,或因为志同道合,或因为学术论争,而通过种种渠道互相交往。 西方医学和中国医学不同,特别是在外科方面。西方较早拜托了亚里士多德的水、火、土、气等,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以严格的解剖学为基础。中医虽然早在战国时期就笼统的提出了人体的血液循环,但是没有摆脱自然哲学思想的舒服,缺乏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严格论证,虽有许多秘方真传,但多属经验性的。 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 哥白尼的日心说 尼古拉.哥白尼N. Copernicus, 1473-1543,出生在波兰的一个商人家庭。学习过医学、数学、法律,天文学、希腊语言和哲学。在意大利还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意大利人文主义的领导人、天文学家诺瓦拉的思想对他的影响最大。 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他写成了一部六卷本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成书后,由于社会原因无法刊行,一直到哥白尼70岁时,才得以出版。但此时的哥白尼已重病在身,一直到去世也没能再读一遍。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的日心说,完全否定了《圣经》上肯定的托勒密的地心说,即否定了把地球置于宇宙中心的宗教教义,建立了科学的宇宙观。从此,自然科学就从神学中解放了出来。《圣经》的一贯正确和绝对真理的画皮被撕碎了,人们的精神枷锁也随之被打碎了。 哥白尼的日心说威胁着宗教神学的存在,所以《天体运行论》长期被列为禁书,不许流传。传播和支持这一学说的布鲁诺被罗马教廷处死,这足以说明宗教对日心说的恐惧。 《天体运行论》是科学向神学写的一篇挑战书,其中包括的科学内容和深远意义,远远超出了天文学的范围。这部著作可以说是近代科学真正开始的标志。 哥白尼是天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简单性原则”的人,他以圆形轨道为基础的数学计算,比托勒密体系简答得多,所以易于被人理解。早在意大利求学时,哥白尼就接受了他老师的观点: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太复杂,根本不符合数学上的“和谐原理”。尽管它被写进了《圣经》,并统治了人们思想1000多年,但其中一大套本轮、均轮的计算,仍然是繁杂而不协调的。

[药理学重点笔记]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笔记]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58.胺碘酮:广谱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反复发作的室上性心动 过速和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常见窦性心动过缓。 59.钙拮抗药维拉帕米:口服吸收快,首过效应明显。阻滞心肌 细胞膜慢钙通道,抑制Ca离子内流,主要影响窦房结和房室结等慢 反应细胞。降低心律,适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 过速首选,适于伴有冠心病或高血压患者。主要有胃肠道等不良反应,严重心衰、传导阻滞、心原性休克及低血压等禁用。 60.钙拮抗药硝苯地平:亲脂性强,口服后可迅速吸收,有肝首 过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Ca离子内流。使外周血管阻力 降低,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降低;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冠状动脉 痉挛,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供氧量。临床用于防治心绞痛,可单独 用于高血压。不良反应:禁用于心原性休克。低血压及心功能不良 者慎用。 61.钙拮抗药地尔硫卓:口服吸收良好,受肝首过作用影响。为 苯噻嗪类钙拮抗药,可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使心收缩力降低;可使窦房结及房室结自律性降低。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对轻 及中度高血压也有较好疗效。尤适用于老年病人。2度以上房室传 导阻滞、低血压、严重心衰患者及孕妇禁用。 62.抗慢性心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药代表药强心苷: 长效:洋地黄毒甙;中效:地高辛;短效:毛花甙C、去乙酰毛 花甙丙、毒毛花甙K.作用机制:强心甙的正性肌力作用主要是由于 抑制细胞膜结合的Na,K-ATP酶,使细胞内钙离子增加。 药理作用:增强正性肌力,减慢心律,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减慢房室传导,增加自律性,延长有效不应期)。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扑动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心衰及心房扑动或颤动。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新版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

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读书笔记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读书笔记 光电1001 李喆勋100150128 当前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古代先进而近代落后,一定有社会历史的原因。研究和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探讨它的发展规律,将可以起到鉴古论今的作用。本书将向读者揭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不仅叙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也探索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整个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的许多成果,同时也把自己的许多成果传到国外,贡献给全人类。关于中外科技交流,《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也给予了一定的注意。 尽管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国外成果,但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却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具有独立性和特异性的特殊传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它自己的体系。一般认为,所谓“体系”是指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经验性和实用性,恰好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否完全缺乏理论体系,这个问题也有不同意见,现在我们暂且撇开不说。但是,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独具一格的这一特点来看,不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或者是各个分支学科,也完全称得上是自成体系的。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实用性的色彩。实用科学特别注重生产实践和直接经验,注重工艺过程、工艺方法和实际操作的效益,具有实际经验的工匠、文人、医生对实用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实用科学把研究的最后落脚点放在应用上,如把天文学的研究建立在观测的基础上,以便解决实际问题见长的体系。各项技术的发明则直接同工程建设、工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军事工程设施、武器的改进联系在一起,因而,其实用性、应用性更加突出。由于封建社会绵延2000多年,中国在秦汉时期形成的这种特色,也就进一步固定化,几乎成为一种前后继承的固有模式。 我在读完《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之后,对于明清之际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的感想: 中国科技从领先到滞后,中间经历了明清之际二百多年的过渡期,时间大约从万历(1573-1620)至清乾隆(1736-1795)。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国一方面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由于内外诸多因素制约,最终未能抓住追赶世界科技的机遇,历史经验及教训值得做出总结,也值得各种认识彼此争鸣。 明朝的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眼界最为远大,统治者阶层对于传播引进外国先进思想技术最为热心,心态也最为良好的时期,这和明代本身经济的高度发展,思想的高度活跃,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 课程特点:强化冲刺班,课时约13个小时; 课程要求:听课——考点、重点、难点; 记忆——表格、结构图、顺口溜; 练习——做题目 课前导入: 第一节绪言 第二节药效学 第三节药动学 第一节绪言 单元细目要点要求 绪言1.药理学的任务及内容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临床药理学熟练掌握 2.新药的药理学临床前药理研究,临床药理研究掌握 一、药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一)药理学的概念: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基础学科。 药物机体 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可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 或人工合成其有效成分; 机体:有机整体; 离体组织器官; 培养的细胞; 病原微生物。 (二)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过程。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 生物转化(或称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二、新药药理学 新药——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 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若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制造工艺或增 加新的适应症,亦按新药管理。 1.临床前药理研究(以非人体为研究对象) (1)主要药效学; (2)一般药理学: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毒理学研究: 急性毒性;长期毒性;一般毒性; 特殊毒理:致癌、致畸、致突变;

(4)药动学(药代研究)。 2.临床药理研究(以人体为研究对象): (1)I期临床试验:20~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初步的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试验,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 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 目的:为制定临床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期临床试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病例不少于100例。 目的:观察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Ⅲ期临床试验:上市前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病例不少于300例。 目的: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 (4)Ⅳ期临床试验(售后调研):上市后监测,长期广泛考察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现不良反 应。 第二节药效学 二、药效学 1.药物的基本作 用 药物治疗的选择性,治疗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及概念:副 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 2.受体理论 (1)受体的概念、特性、类型和调节方式 (2)受体学说 3.药效学概述 (1)亲和力、内在活性、激动剂、拮抗剂、竞争性拮抗剂、非 竞争性拮抗剂 (2)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及相关概念:最小有效量、作 用强度、效能、最小中毒量、极量、量反应、质反应、半数有效 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安全指数、安全界限 药效学 4.影响药效的因 素 (1)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性别、遗传、个体差异、种属差 异等 (2)药物方面的影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反复用药和药 物相互作用 (3)耐受性、抗药性、依赖性、成瘾性等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机体各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作用或作用强,而对另外一些组织器官无作用 或作用弱,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选择性是相对的,选择性高的药物,使用时针对性强;选择性低的药物,使用时针对性不强,作用范围 广,但不良反应较多。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对患者不利的作用。 ①副作用: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特点: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取决于药物的选择性。 ②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 ◇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出现。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