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科学考察船

合集下载

航海历史中的著名船舶及其故事

航海历史中的著名船舶及其故事

航海历史中的著名船舶及其故事航海历史上涌现了许多著名的船舶,它们的故事令人惊叹,成为世人瞩目的传奇。

这些船舶承载着人类的勇气、智慧和探索精神,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记忆。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几个著名船舶及其故事。

第一个著名船舶是“维多利亚号”(Victoria)。

维多利亚号是一艘著名的航海船,它是葡萄牙探险家费尔南多·麦哲伦于1519年发起的环球航行中的首船。

这次航行的目的是寻找西方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维多利亚号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经历了风暴和饥饿的考验,最终于1522年回到初始出发地。

尽管麦哲伦在航行途中丧生,但维多利亚号的船员成功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第二个著名船舶是“黄金之船”(The Golden Hind)。

黄金之船是英国船长弗朗西斯·德雷克于16世纪末的一艘私掠船。

德雷克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和冒险家,在他的探险中,他驾驶黄金之船游历了世界各地。

他成功袭击了西班牙的财富船队,获得了大量的黄金和财宝。

黄金之船的航行故事成为了英国民族自豪感的象征,德雷克也因此成为英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第三个著名船舶是“不列颠尼亚号”(HMS Beagle)。

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的一艘炮舰,它的航行对于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这艘船的最著名的航行是由查尔斯·达尔文担任自然学家的远航中。

达尔文在这次长达五年的航行中收集了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标本,并观察到了许多启示性的现象。

他的航行经历成为了他后来提出的进化论理论的重要基础。

不列颠尼亚号的航行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对于人类对进化和物种多样性的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个著名船舶是“冰山一号”(Iceberg One)。

冰山一号是一艘著名的极地探险船,它是由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于1911年-1912年间率领的一次南极探险中使用的。

在这次探险中,阿蒙森和他的船员使用冰山一号船前往南极洲,并首次到达了南极点。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介绍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介绍
3
机数据处理中心、气象分析预报中心和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生物、地质、气象和洁净等一系列科学考察 实验室。
在“雪龙”号的水文资料采集室中,安装了可以用来探寻磷虾及其它极区水生动物的鱼探仪;可在航 行时测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谱勒海流计;以及用于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的“CTD”等一大批先进 的仪器设备。还配备了 1 架“雪鹰”号直升机、1 艘黄河艇以及 1 只中山驳,以提高航行保障和运输能力。
建造命名 “雪龙”号这个名字是第一任南极考察的主任武衡起的名字,‘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 雪世界。 二、船舶性能参数 中国“雪鹰 12”直升机转移乘客 中国“雪鹰 12”直升机转移乘客 “雪龙”号总长 167.0 米,型宽 22.6 米,型深 13.5 米,满载吃水 9.0 米,自重 11400 吨,总吨位 14997 吨, 满载排水量 21025 吨,最大航速 17.9 节,续航力 19000 海里。该船原设计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主机 13200 千瓦*1 台,副机 880 千瓦*3 台、载重量 10225 吨。“雪龙”船属 B1*级破冰船,能以 1.5 节航速连 续破冰 1.2 米(含 0.2 米雪)前行。 经升级改造后,“雪龙”号主甲板以上的所有设备设施全部更新。船上的洁净实验室面积也从原来的 200 多平方米扩大到 580 平方米,并全部更换了实验室设备,还新建了大气取样室、数据处理中心、样品 间、伸缩吊车等科研设施。改造后的“雪龙”号具有先进的导航、定位、自动驾驶系统,配备有先进的通 讯系统及能容纳两架 Ka-32 直升飞机的机库和 1 个停机坪及配套设备。船上设有大气、水文、生物、计算
4
雪龙号科考船出发开赴南极 1985 年 2 月 20 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 1986 年 3 月 30 日至 1987 年 1 月 2 日,由 12 名队员组成的越冬队在长城站越冬,并进行科学考察和 观测。 1989 年 1 月 26 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奠基。2 月 26 日,中山站落成。同年,一支 20 人的越冬队首次 在中山站越冬并进行科考。 1999 年 7 月至 9 月,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 搭载着 124 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历时 71 天,航行 14180 海里,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 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雪龙”号最北航行到北纬 75 度 02 分; 2002 年,中国第 19 次南极考察历时 121 天,是中国历次南极考察时间最短的一次。但科考队首次在 南极埃默里冰架钻探成功,并收集了大量陨石,在南极冰盖研究、地质研究、陨石研究和南大洋研究方面 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3 年 7 月,中国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搭载 109 名考察队员远征北极,破冰 挺进北纬 80 度,全程历时 74 天,航行 12600 海里,开展了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 并运用了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雪龙”号在中国航 海史上首次跨越北纬 80 度; 2005 年 3 月 24 日,中国第 21 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胜利归来,150 天中,南极考察队完 成了 27 项科考工作,包括开展中山站至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内陆冰盖考察;在中山站和长城站开展南大洋 生态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开展首次普里兹湾-威德尔海 4000 海里断面综合调查以及达尔克冰川动力 学监测研究、臭氧观测、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研究等。 2007 年 11 月 12 日上午 10 时,“雪龙”号首次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赴南极执行 第 24 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此前,“雪龙”号已从上海港张华浜码头完成了包括首台南极天文望远镜阵 CSTAR,南极长城站改造工程所需的二千一百余吨钢筋构件、多辆雪地车和工程车等各种科考必需物资的 装载任务。这次南极科考在南极冰穹 A 地区进行冰盖典型断面综合考察、冰穹 A 冰芯钻探、地球物理探 测和天文学观测等,冰穹 A 是南极冰盖的最高区域,气候环境极其严酷,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在冰穹 A 大本营及周围六千平方公里范围内考察,测定南极内陆考察站址及环境参数,为建设中国第三个 南极科考站奠定基础。除这些科研任务外,随队的建筑人员将负责对长城站、中山站的大修工作,对原有 站点进行拆除、改造、新建等工作。 在 2008 年的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继续向北挺进到北纬 85 度 25 分。随着“雪龙”号航 行的纬度越来越高,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范围越来越广,但同时也充分表明北极海冰正在快速融化。了解 北极冰情对于认识北极至关重要。一旦北极冰川融化,将在地球上出现一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西北 航道",这将成为连接亚洲和欧洲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大大降低航运成本。"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 海冰加速消融,加上中国科考能力的提升,预计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将有望突破第二次科考到达的最北纬 度(北纬 80 度),前进到北纬 82 度至 85 度之间。"这将为人类探寻"西北航道"作出重要贡献。 2012 年,帝度与“雪龙号”在南极极地 2012 年,帝度与“雪龙号”在南极极地 南极中山站时间 2009 年 3 月 9 日 15 时 30 分,中国第 25 次南极考察队撤离中山站,踏上归程。雪龙 号极地考察船驶离满布冰山和浮冰的中山站近岸海域,这意味着在顺利完成昆仑站建设和各项度夏任务 后,第 25 次南极科考期间,中国建成了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并对中山站的科考能力进行了 扩建。 2009 年 10 月至 2010 年 4 月间,中国成功开展第 26 次南极科学考察,考察队经历 182 天考验,第 26 次南极考察队由 249 名队员组成,共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59 项、后勤保障工程 21 项。本次考察安全航行 32000 余海里,又一次刷新了“雪龙”号的航行纪录。途中,考察船先后 6 次穿越西风带,是“雪龙”号历年来 穿越西风带最多的一次。在“雪龙”号带回的珍贵样本中,冰芯和陨石最为抢眼。在南极“冰盖之巅”――― 海拔 4093 米的冰穹 A 地区,内陆考察队员钻取了一支超过 130 米长的冰芯,创造了冰穹 A 地区浅冰芯钻 探的新纪录。 2010 年 06 月 25 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 25 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驶离上海,北

十大海洋调查船CC

十大海洋调查船CC

东方红2号
• 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是由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 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地方政府 共同投入9000万人民币建造,1996年1月正 式投入使用的中国国内最先进的海洋综合 性调查船之一。
东方红2号
• 续航力与自给力:在航速12.5节时续航力13000海 里;按定员196人计算自给力为60昼夜。 • 稳性: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船检局对无限航区客 船要求。 • 抗沉性:满足分舱及破舱稳性对抗沉性的要求。 • 耐波性:设专用设施以提高船的耐波性和改善调 查工作状况。 • 适居性:生活设施齐全,且在室内生活及工作场 所实施集中空调,使该船具备了良好的研究工作 条件。
雪龙号
• 船上的实验室面积达580平方米,拥有先进的 导航、定位、自动驾驶系统,配备有先进的通 讯系统及能容纳两架直升机的平台、机库和配 套设备。 • 船上设有大气、水文、生物、雪龙号极地考察 船. • 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气象分析预报中心和海 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气象等一系列科 学考察实验室。可航行于世界任何海区。
竺可桢号
• “竺可桢”号远洋综合调查测量船,原名 “海洋20号”。中国首艘636A型海洋综合 调查船.
竺可桢号
• 完成多波束地形地貌测量4万多平方公里、测 线里程达1.2万公里。 • 7批次向澳联合搜救中心提供扫测成果数据, 为研究分析可疑区域海底地理环境提供了有 力支撑。 • 开创了海军专业测绘力量首次成功参与国际 性联合搜救行动等多个纪录。
金星号海洋调查船
• 金星号海洋调查船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 海洋调查船. • 1957年6月28日,金星号海洋调查船开离青 岛港,驶往渤海正式开始中国有史以来的 第一次综合性海洋调查。
金星号海洋调查船

世界最著名的十艘船

世界最著名的十艘船

世界最著名的十艘船1.英国皇家油轮——泰坦尼克号成名原因:“绝不会沉没”的沉没船显然,她是迄今为止最有名的一艘。

其名Titanic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泰坦神的名字,也许英国人的意思就是为了表明这艘船是绝不会沉没的。

他们欲向世人显展示的不仅是她的庞大,还有他们先进的造船技术。

的确,泰坦尼克是当时体积最大,速度最快的客轮。

这艘英国白星航运公司的得意之作于1912年4月10日从英国出发开始了她的处女航。

结果,五天之后,还没到纽约就撞上了海底冰山沉了。

船上2300人有1500人葬身在冰冷浩瀚的北大西洋。

国际社会一片哗然。

大自然用实际行动警示全人类:你们的先进技术成就永远无法与自然的力量相比!2.美国战——亚利桑那号成名原因:珍珠港事件中1177遇难,后是唤起美国人“爱国之情”的代名词。

二战时,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美军毫无戒备。

在历时两个多小时的空袭中,“亚利桑那号”停泊在珍珠港,被击中的可能性也就是百万分之一,但就那么不幸的落到了仅投入二战十五分钟的“亚利桑那”头上。

总共1400名将士,1177人遇难,其中包括舰长和一名上将。

熊熊大火燃烧了几天才熄灭,残骸竟无法打捞。

1962年5月,总统肯尼迪指定亚利桑那号战舰沉没处为国家陵园,并在其沉没处的水上建立了亚利桑那战舰纪念馆。

对于美国人来说,他决不仅仅是一堆残骸。

他唤起的是美国人的爱国之情,代表着美国精神坚定、奉献的代名词。

3.德国战舰——俾斯麦号成名原因:二战时体积最大速度最快的战舰也许没有哪一艘战舰像一样,攻入英国皇家海军的腹地,让其为之胆战心惊。

这艘高达823英尺的德国无敌战舰最高航速为30节,是二战中纳粹德国海军主力水面作战舰艇之一,是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一号舰,也是当时海上体积最大速度最快的战舰。

第一次出海作战,“俾斯麦号”就在1941年5月24日的丹麦海峡海战中击沉了被称为英国皇家海军著名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因此,英国皇家海军派遣了大量军舰前往拦截“俾斯麦号”。

挺进深海的功臣:“科学”号科考船

挺进深海的功臣:“科学”号科考船
这一 代 科 考船 承 担了中 国 渤 海 、黄 海 、东 海 和南海 等 近 海海洋 调 查与专项 研究,奠定了中国海洋科学技术事业的基础,其典型代表是1988年获得国家科 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向阳红10号”远洋综合调查船。
2 0 世 纪 9 0 年 代 至 2 01 2 之 前,除 自主 研 制 的“ 东 方 红 2 号”“ 远 望 3 号”和 ”。由于这个时 期 的 新 船 数 量有限,距 满 足中国 海洋 科 学 快 速 发 展 的实 际 需 求尚有差 距 。但 无 论怎样,这个时期的科考船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奠定了 装备基础,成为我国第二代主力科考船。
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东方红 3 号”科考船
45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远望 7 号”测量船在大洋上 劈波斩浪,为我国航天测控事 业做出重要贡献
一大批世界先进水平的科考船出现了
据 统 计,2 010 到 2 0 2 1年,中 国 新 建 海洋 科 考船 的 数 量 达 3 0 余 艘,涌 现 出 一 大 批 世界先 进 水平 的 科 考船 。例 如,2 5 0 0 0 吨 级 的“ 远 望 7号”圆 满 完 成“天宫二号”“ 嫦 娥 四 号”、北 斗卫 星等 2 1 次 海 上 测 控 任 务;全 世界第1 艘 六 缆 高 精 度、短 道 距 地 震电 缆 三 维 物 探 船“ 海 洋 地 质 八 号”使 中 国 站 上 国 际 海 洋 物 探 领 域 船 型 技 术 的 制 高 点; 全 球 首艘 具备 艏 艉 双 向 破 冰 技术 的 极 地 科 考破 冰 船“ 雪 龙2号”成功首航南北两极,填补了中国极地科考重大装 备 领 域 的 空白…… 这 些 科 考船为中 国 海洋 事业 的 发 展 做 出了重要贡献。

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

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

船型推介952019年第4期总第181期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DOI :10.19423/ki.31-1561/u.2019.04.095中国海洋大学的“东方红3”号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新一代深海大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MARIC)研发设计,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造。

该船采用AFE 有源前端变频驱动的综合电力推进系统,设双轴双定距桨、双襟翼舵、1台首侧推、1台尾侧推,DP-1级动力定位,挂中国旗,入级中国船级社。

“东方红3”号是目前世界上同类科考船中定员最多、快速性与经济性指标最高、科考静音环境与居住舒适度最佳、船舶自动化程度最高、作业甲板和实验室面积利用率最大、科考和船舶数据智能化管理程度最高、综合科考功能最完备的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其水下辐射噪声通过挪威船级社DNV GL 的权威认证,获得其全球最高级别的SILENT-R 证书,成为国内首艘、国际上第4艘获得这一等级证书的海洋综合科考船,也是目前世界上获得该证书吨位最大的静音科考船。

“东方红3”号主要尺度及参数如下页表1所示。

该船可对全球海域的大气、水面、水体及海床进行立体、全方位的科学考察活动,船上所配置的科考调查系统参见下页表2。

96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表1 “东方红3”号主要尺度及参数表2 “东方红3”号科考调查系统配置船型推介972019年第4期总第181期“东方红3”号的诞生将进一步确立我国海洋科考数据成果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其投入使用后,将以其对海洋环境的精准测量成为“透明海洋”建设的坚实保障,成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国之重器!(供稿: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民船部)。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

科学背景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作为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其发展水平不仅影响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的走向,更直接体现了国家的海洋科技实力。

当前,海洋深部丰富的资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海洋系统和地球科学的系统认知亟待提升,探查深远海这一影响未来国家资源和安全保障的重要领域,已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命题。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建设和投入使用,显著提升了我国深海大洋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是我国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海洋高新技术研发,特别是深海及大洋区的海洋基础科学研究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试验平台。

作为我国第一艘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引领了我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发展,是我国未来 10—25 年深远海海洋科学考察的主力船只之一。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将致力以下六大科学目标:大洋环流系统与气候变化;海洋动力过程与灾害; 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大洋生态系统与碳循环;洋中脊与大陆边缘热液系统及地球深部过程; 深海海底油气(含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形成机理。

概述“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开展深远海考察研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海洋环境立体探测范围涵盖全球 99.2% 的海域,船舶建造工艺水平和科学考察能力位居海洋强国新建和在建考察船前列。

“科学”号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建造,于 2012 年建成,母港青岛,由中科院海洋所以“专业运行、开放共享”的模式运行。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总长 99.8 m、型宽 17.8 m、吃水5.6 m,总吨位4 711,抗风力大于12级,续航力 15 000 海里,自持力 60 天,定员 80 人,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有全球航行能力。

船舶采用吊舱式电力推进系统, DP-1 动力定位,一人驾驶桥楼,无人机舱,具备卓越的操控性能。

优化设计的球鼻艏、升降鳍板和艏侧推槽道口封盖的配置提供了低噪声的声学探测环境。

十大海洋调查船

十大海洋调查船
研究成果
1880年7月2日成立了“挑战者号出版委员会”,由汤姆孙负责,邀请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对调查中所获得的样品和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德国海洋生物学家E.H.哈克尔对这次考察采集到的生物标本进行了10年研究,写成3卷有关放射虫类的论文;海洋地质学家J.默里认真分析考察所取得的12000个底质样品,写成深海沉积学的经典论著。科学家们整理编辑的海洋学巨著《H.M.S.挑战者号航行科学成果报告》共50卷,于1895年出齐。
性能介绍“雪龙”号考察船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0.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船装有可调式螺旋桨,航行时操作灵活,有利于破冰。
船体用E级钢板制作,即使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气候条件下,也不会变形。该船可运输杂货、大型重型货物及各种车辆(带滚装仓)、冷藏货物、贵重货物、炸药、矿物、标准集装箱以及各种油料。
“照片”多雪龙号上关于极地的照片很多,有企鹅、冰山、中山站、长城站等,历届科考队员们拍摄的这些照片,都用镜框挂在墙上,构成了雪龙号上独特的风景。
“讲座”多参加极地科考队的科技人员分别来自多个不同领域。为增进了解,增加对各学科和课题的认识,考察队经常举办各式各样的讲座。
基本设施
船上的实验室面积达580平方米,拥有先进的导航、定位、自动驾驶系统,配备有先进的通讯系统及能容纳两架直升机的平台、机库和配套设备。
“北极星”号在重要任务时可以容纳两架HH-65“海豚”救援直升机,用于支持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冰区侦查以及货物转移,搜索和救援。行动支队曾经来自阿拉巴马州海岸警卫队航空培训中心的极地作战师,但由于“海豚”直升机的机身检查,PPODIV已经暂时解散。
北极星有各种各样的任务,而在极地的操作。在南极的部署,主要任务包括打破一个通道通过海冰补给麦克默多站在罗斯海。补给船使用信道带来食物,燃料,和其他货物,使它通过另一个冬天。除了这些义务,北极星也作为一个科学五实验室和20个科学家住宿研究平台。“J”型起重机和工作区靠近船尾和船的左舷让科学家有能力做在地质学领域研究火山,海,海洋,海冰物理和其他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资料
• 参考网址 • /s?ie=utf-
8&wd=%22%E7%A7%91%E5%AD%A6%22%E5%8F %B7%E7%BB%BC%E5%90%88%E6%B5%B7%E6%B 4%8B%E7%A7%91%E8%80%83%E8%88%B9
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
• 船舶简介 • 主要性能 • 主要参数 • 科考情况
德国流星号考察船
美国“阿特兰蒂斯号”
•首次安装 电子计算 机
格罗玛·挑战者号
雪龙号
• “四多”特点 • 性能参数 • 设施配备 • 极地科考
大洋一号
远望号
实验3号科考船
简介
参数性能
“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
英国挑战者号家海军军 舰改装而成,共有243名 船员、6个科学家组织参 加,由汤姆森爵士领导, 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综合性 的海洋科学考察。 是世界上最早,海洋调查 船,由英国的一军舰改装 而成,长68米,排水量 2306吨,靠风帆和蒸汽机 推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