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及分析

合集下载

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论文

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论文

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066-01【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治疗机制及临床疗效分析。

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20例,将其随机的分为两组,观察组 60例,对照组60例。

观察采用不同的药物对其疗效的影响。

结果:一共120例病患在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治疗后,达到缓解的有14例,占17.2%。

达到部分缓解的有26例,占55.3%,无变化的有20例,占24.1%,恶化的有4例,占5.1%。

治疗的总有效率达72.3%。

在治疗之后的随访阶段,随访时间最短为6个月,最长为2年。

结论:心血管内科在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治疗时,大多能够取得较好疗效。

观察组在加服了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后,治疗后的生命体征的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提高更大,并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冠脉动脉血栓的形成多与患者的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有关,当冠状动脉中的粥样硬化斑块突然破裂时,就会造成患者的血栓的形成,进而造成缺血性血管病[1]。

患者的血管病灶通常发生在多个血管床上,因而一旦堵塞就会造成急性心肌梗死。

研究显示,每年患有心肌梗塞的患者人数在每10万人就有246人以上,并且每年的新增人数都在150万以上,1999年来,全球的因病死亡的人数中有1700多万人死于心肌梗死。

治疗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是要加强抗血小板的治疗,医院主要是通过加强抗血小板活化后的聚集和黏附来治疗血管的粥样硬化。

在近几年来对患者粥样硬化的治疗中,抗血小板的作用愈发显著。

抗栓临床试验协作组(atr)所做的研究显示,采用抗血小板的西医治疗后,患者的非致命性卒中降低25%,血管性死亡降低33.3%,总的死亡率也有明显的下降。

最近的研究显示,高危患者血管事件发生率的降低将导致所有病灶在血管床上破裂造成的危险性的降低,采用抗血小板进行长期的治疗,将大大降低患者心肌梗死的概率。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护理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护理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护理效果分析作者:刘淑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9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何种临床治疗护理手段的疗效最好。

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7月-2013年7月间,于我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治疗资料共108例,总结临床护理治疗经验。

结果:108例患者中,溶栓成功患者达到100例,占92.6%。

结论: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能够有效保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治疗中配合有效地护理手段,能够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医护人员有必要根据患者病情针对选取。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临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188—01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快危害大,不经过及时有效地诊断治疗,极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探索该疾病的有效诊断、治疗及护理手段,已成为亟需医护人员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108例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了一些极具临床意义的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已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时间均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间,数据来自我院数据库,真实可信。

患者共108例,男女比例为66:42,平均年龄58.47(44~79)岁,患者基本信息、疾病诱因、心肌梗死具体部位等均有差异,然而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1.2 治疗与护理1.2.1 常规治疗常规治疗主要包括:①便秘治疗。

患者在治疗护理期间,主要卧床,极易出现便秘,因此缓泻剂口服使用是必须的,对部分患者可考虑药物灌肠。

②吸氧是保证机体正常工作,缓解患者疼痛的必要手段,应该酌情采用;③止痛处理。

心肌梗死容易导致患者突发剧烈心脏疼痛,若常规吸氧无法止痛,必须施用镇痛药[1]。

1.2.2 溶栓治疗具体步骤按参考方案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溶栓同时,心电图监护等工作不能停,并需保证患者溶栓前能够迅速及时进行包括血尿常规、凝血时间等在内的各项常规检查查,溶栓前患者需适量服用阿司匹林、点滴硝酸甘油。

50例60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分析

50例60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分析

休克或 低 血 压 : 于 疼 痛 期 的 患 者 多 伴 有 低 血 压 2 处 5例
肌梗死 。是因持久 而严重 的心肌缺血所致 的部分心 肌急性坏死 。 (0 ) 收缩 压仍低 于 8 m H 5% , 0 m g的患者 同时 出现 烦躁不安 、 面色
常表现为久 的胸 骨后剧烈疼痛 、 环功能 障碍、 循 心率失 常 、 力 苍 白、 心 皮肤湿冷 、 脉细而快 、 大汗淋漓 、 尿量减 少 (< 0 lh 、 2 m/ ) 神志
2 结 果 。
顺应性差 , 心脏贮备 功能差 。心电活 动不稳定 , A I 若 M 发生 范围
较大时 , 易出现泵衰竭与严重心律失 常。因此对老年 A 病 人应 MI 做 1 2导联心 电图并动态观察 。针对下 壁梗塞易并发 右心室及正
2 1 老年患者 急性心肌梗塞 的临床特点 。 . 度 的表现 出以下六种临床症状 。 疼痛 : 型性胸痛者 3 (0 ) 部位为胸 骨后直到咽部或 典 5例 7 % ,
会冠心病 诊 断 标 准 , 为 确 诊 病例 。其 中非 Q 波 型梗 塞 9例 年 患者 多为多支 冠状 动脉病 变 , 均 一旦发病 较 为严重 。同时 , 心血
动脉 粥样 ( 8 ) 下壁 A I1 ( 0 ) 前壁 A I1 1% , M 0例 2 % , M 2例 (4 ) 前 间壁 管 系统产生一 系列组织与功能 的改 变有关 。高龄 病人 , 2% ,
性调查和分析 , 现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 岁以上的急性心 肌梗塞患者 , 中男 3 其 2例 , 2 女 8例 , 年龄 6 0—8 2 ( 33 ) 有糖尿病病 史者 6例 (7 3 , 3 .% , 2 . %) 有高 血压病史者 1 5例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方法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方法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方法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肌血供不足引起的心肌组织坏死的一种严重心血管疾病。

这种疾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但死亡率很高,治疗过程需要紧急部署。

下面我将详细说明目前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方法。

一、急性心肌梗塞的前期处理心肌梗塞最关键的时间是发病的第一个小时内,在这个时间内进行预期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是要让病人安心,保持患者的情绪稳定,心理疏导,避免患者过度紧张。

同时,也要确定病人的氧合状态,通畅呼吸道,加速心跳,维持体温,镇痛,给予最佳的支持护理。

二、急性心肌梗塞的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治疗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是有可能加速血流速度,促进梗死部位重新通畅。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一般来说,患者必须在6-12小时内开始服用这些药物,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2、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最关键的时段是出现症状起1到2小时内,60岁以下,没有并发症,没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

阻止心肌坏死和扩散梗栓有明显的疗效。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不能再手术时期、术前或为了减轻手术风险的患者。

3、抗凝治疗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帮助患者恢复开放的心血管支路。

抗凝治疗用药物如华法林、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一般在毒栓或血小板凝块形成的原因明确后开始使用,以减少血栓形成并减少心脏负荷。

华法林还可以帮助控制心房纤颤患者的心律失常。

三、心血管手术治疗1、冠脉病变针对冠脉病变导致的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搭桥、冠脉支架植入术和血运重建术都是有治疗效果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这些方法需要在梗塞发生后尽早进行,可以保证心肌组织受损最少。

2、心导管治疗另一种以治疗吻合部位为中心的术后治疗方法是心导管。

在心治疗时,可以使用其摄像管直接在器官内进行丝状结构的操作。

导管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还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心脏手术治疗或心脏起搏器植入。

四、保持维生素D和苯丙氨酸的水平维生素D和苯丙氨酸都是对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的元素,研究表明,这两种元素缺乏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诊断与治疗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诊断与治疗分析

【 Ke y wo r d s 】 E me r g e n c y d i a g n o s i s ; A c u t e m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 T r e a t me n t
A MI 是 一 种 因为 冠 状 动 脉 供 血 突 然 下 降甚 至 血 液 流 动 中 断 ,使பைடு நூலகம்心 肌 细胞 严 重 受 损 ,导 致 心肌 细胞 极 度 缺 血 ,进 而导 致 心肌 细胞 组 织 出 现坏 死
e x p e r i me n t a l g r o u p we r e t r e a t e d b y u r o k i n a s e t h r o mb o l y t i c t h e r a p y ,a n d t h e p a t i e n t s o f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r e c e i v e d
8 0例 患有 急性 心肌梗 塞的患者 , 随机分 为实验组和对 照组 , 每组各 4 0例 患者 , 其 中实验组 对患者采取尿 激酶溶栓 治 疗, 对照组 对患者采取传统常规治疗。结 果 实验组 患者的临床 治疗效果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间差异具有
统计 学意Y . - ( P < 0 . 0 5 o 结论
XU Mi n
( G u a n g  ̄ a n P e o p l e Ho s p i t a l , G u a n g  ̄ a n 6 3 8 o o 4 C h i n a )
【 A b s t r a d】 Ob j e c t i v e T o s t u d y t h e c l i n i c a l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u t c o m e s o f a c u t e 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f A MI ) . Me t h o d s A t o t a l o f 8 0 c a s e s f o A M1 w e r e s e l e c t e d f r o m t h e p a t i e n t s w h o w e r e a d mi t t e d t o o u r h o s p i t a l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 T h e s e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r a n d o m 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g r o u p ( n = 4 0 ) a n d c o n t r o l ro g u p ( 凡 = 4 o ) . P a t i e n t s o f t h e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和效果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和效果观察

采用S S I.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 S 70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
《 求医问药T 半月刊 Se Me i l n As h Mein 2 1 F ek dc A d kT e dc e 02年第 1 卷 a i 0
第5 期
55 5
基, 对心肌再灌注损伤起到有效保护, 对患者预后有重大意义。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 急性 肌梗死为胸痹阻, 属于中医真心痛的范畴,
【 摘要 】 目的: 评价穿刺硬 化、 腹腔镜及开放手 术治疗肾囊性病变 的临床 价值。 方法: 例穿刺硬化 、8 对1 5 0 3 例腹腔镜 、 5 1 例开放手术治疗肾 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三组患者的手术均获成功。 手术费用分别为20 0元、 0 —650 0 ~30 55 0 0元和400 0 元; 0 ~500 手术时间
以均数 ±标准 差 ( ±s表 示 , 间 比较采 用t 验 ; 数资料 采用百 分数表 x ) 组 检 计 示, P<00 为 有显著 性差 异 , .5 具有 统计学 意义 。
2 结 果 21 两组 治疗效 果的比较 .
选择2t ̄3 1 0 t 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7例患者 , oo 7 —2 1f 2 8 均
有效 : 心绞痛、 胸痛气短等症状减轻 , 电图稳定 , 心 生活能自理。 无效: 心绞痛、 胸痛气短等症状无改善, 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 生
活不能 自理, 并发症未改善或加重 。 总有效率=显效率+ 有效率
1 统计 学处 理 - 4
进一步扩大 , 维护心功能和有效血液循环。 常规的救治包括绝对卧床、 抗心 肌缺血、 抗血小板聚集、 抗凝及其他对症治疗。 急也 肌梗死溶栓后应用肝

急性心肌梗塞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

急性心肌梗塞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

急性心肌梗塞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正确护理方法,为提高患者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最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临床护理方式;研究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抑郁、焦虑变化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护患纠纷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焦虑及抑郁情况无显著差异,但经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心理焦虑及抑郁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其对护理效果满意度、护患纠纷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临床护理方式,内容包括病情观察与生命体征监测、给药护理、体位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研究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常规护理内容同对照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健康教育等。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抑郁(抑郁自评量表,即sds)、心理焦虑(焦虑自评量表,即sas)、患者对护理情况满意度(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以及护患纠纷发生情况进行记录,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焦虑、抑郁情况变化结果以及患者对护理效果满意度、护患纠纷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具体见表一。

由表一可知,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焦虑及抑郁情况无显著差异,但经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心理焦虑及抑郁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其对护理效果满意度、护患纠纷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急性心肌梗塞,简称ami,是临床血管内科常见病之一,其发病原因为患者体内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导致动脉内血流中断,部分心肌由于缺血而出现坏死,此缺血情况特征为具有严重性及持久性[1]。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采取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

方法本组所研究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15例,女性有21例,他们的年龄在40-65岁之间。

这些患者在临床上表现是5例侧壁梗死,12例后下壁梗死、10例正后壁梗死,1例前壁梗死、8例广泛性的前壁梗死。

运用溶栓治疗方法与一般性治疗方法联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利用统计学相关理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系统性分析与研究。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所有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缓解或者控制,患者便秘的症状基本消失。

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33例溶栓治疗成功。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好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工作,有助于降低该病的病发率与死亡率以及并发症与后遗症的发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29-02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于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部分心肌急性坏死的疾病,属于冠心病的一种。

其临床病症包括休克、胸部闷痛、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

在新时期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的研究,有助于为找出更好地治疗方案提供科学、准确的资料信息。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本组所研究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15例,女性有21例,他们的年龄在40-65岁之间。

其在临床上的病症表现是心律失常、胸闷胸痛、心力衰竭、发热、休克等。

经过ct与病理学理论的研究,36例患者中5例侧壁梗死患者、12例后下壁梗死患者、10例正后壁梗死患者、1例前壁梗死患者、8例广泛性的前壁梗死患者。

1.2 方法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临床症状、ct与心电图检查以及病理学相关理论的研究,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溶栓治疗与一般性治疗的方式,其内容包括:首先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一般性的治疗,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卧床休息,在此期间患者的肠胃蠕动速度减缓,饮食状况较差,容易出现便秘等不良反应,需要口服缓泻剂与通便药来预防便秘等不良症状与患者在大便时诱发心肌梗死症状,另外要运用氧疗的方法有效控制患者心肌梗死的范围以有效减轻患者心脏的压力与心律失常现象的发生,有助于提升人体内血氧的饱和度以满足人体重要器官运作过程中对血氧的需求,其中氧疗过程中的氧浓度是3-4升/分钟,另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有效避免高脂肪食物的食用,这是因为高脂肪的食物会使得患者体内的血黏度增加,极易致使血栓症状的出现,从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发生;其次是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即定期定时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吸氧与心电图监护的治疗,依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治疗方案内容,对患者体内的血栓状况进行快速了解与掌握,通过ecg与体检快速地掌握患者尿常规、心肌酶谱、血型、出凝血时间、血常规以及血小板的实际状况,并制作科学的应急预案,在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之前需要让患者每天嚼服300克的肠溶阿司匹林药片,在服用三到五天之后将药量降至70-100克之间,同时给予患者硝酸甘油的静脉滴注或者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的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及分析
摘要:目的:如何减少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

方法:对33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男18例,女15例。

结果:28例治愈,5例无效死亡。

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发病迅速,病情凶险,如不抓紧救治及易造成死亡,在发病时可以给予一般治疗(如休息,吸氧,止痛等)及溶栓,消除心率失常。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治疗;临床急救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55-01
急性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并发粥样斑块破裂、出血、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动脉内膜下出血或动脉持续性痉挛,使管腔迅速发生持久而完全的闭塞时,如该动脉与其它冠状动脉间侧支循环原先未充分建立,即可导致该动脉所供应的心肌严重持久缺血,缺血达到1小时以上即致心肌坏死。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回顾我院2007年5月到2008年9月期间入院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5例,患病者的平均年龄是68.12±
2.13岁,年龄段在42岁到79岁之间,发病从半小时到3天不等,患者不同程度的出现胸部疼痛异常,发作迅速,一度出现头晕,冷汗等情况,经过治疗28例患者治疗成功,5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

对这些患者的患病经历以及发病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患者们的年龄,病史等做详细的记录,对心血管疾病
的情况进行调查,是否出现过类似的临床表现,以及服用过哪些种类的药物等。

1.2 一般方法:研究过程中采用对病例的分析调查法,全面统计入院患者的一些生理情况,对疾病做出正确的分析。

病人在院期间采用实验室检查法和心电图检查法,对患者的心脏情况和一些生理特点进行分析和记录。

2 临床急救
2.1 严格卧床休息,有心力衰竭者,取半卧位。

卧床时间视病情而定。

一般在发病24小时内,最好不要翻身。

3天内不要自己用力。

吃饭、大小便均需护理人员协助,一周后可在床上轻活动,无并发症者可在2周后床边轻活动,3周时可在室内活动,但时间不宜过长,每次约15分钟左右,每天1-3次,第四周可到室外活动,对于有严重合并症者,应根据病人情况推迟活动时间。

2.2 氧气吸入。

为改善心肌缺氧,减轻疼痛,防止梗塞面积扩大,吸氧是不可缺少的措施。

2.3 心电监测。

在冠心病监护室进行心电图、血压、呼吸、脉搏的监测5-7天,应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减小病人活动强度。

2.4 缓解疼痛。

用哌替啶(杜冷丁)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每4~6h可重复应0.03~0.06g肌肉注射或口服。

亦可试用硝酸甘油0.3mg或二硝酸异山梨醇5~10mg舌下含服,用硝酸甘油1mg溶于5%葡萄糖100ml中静脉滴注10~50μg/min,
或二硝酸异山梨醇10mg溶于5%葡萄糖100ml中静脉滴注30~100μg/min,但均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

2.5 静脉应用溶血栓药:可选用:①尿激酶国内最常用,100~150u1/2~1小时滴完;②链激酶100~150万u1h滴完(同时用地塞米松2.5~5mg预防寒战发热反应);③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先推注10mg,继而40mg 1小时滴完,再40mg 2小时滴完。

2.5 消除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可肌肉注射利多卡因200~250mg,预防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频繁的室性过早搏动或室性心动过速,宜用利多卡因50~100mg静脉注射(如无效,5~10分钟后可重复),控制后用利多卡因静脉滴注,每分钟1~3mg维持(利多卡因10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滴注,1~3ml/min)。

缓慢的心律失常:对各种缓慢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房室交接处性和室性的,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素或乳酸钠(静脉注射或滴注)等治疗。

3 结论
在我院3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心悸、呼吸困难、心肌疼痛,胸闷,全身出汗的多种临床的表现情况,这些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脏检测结果显示心率也出现了诸多异常,对于老年人群体应该多注意这些身体的异样,能够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对于此类疾病应该做到科学的监护和治疗,保证患者的正常休息,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医疗环境,这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减少来自外界的对于患者的刺激,采用间歇性的氧气供应。

采用心电图的检测,对患者的血压、呼吸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测,必要时对患者的血液流动情况也作出相应的检测,提供一个连续的过程记录,这样在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就有一个全面的参考依据,在保证患者休息的同时,做到监测的认真和及时性。

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可以使用哌替啶进行肌肉注射,注射量在30mg到100mg,也可以用少量的硝酸甘油进行舌下含服,或者是将0.3mg硝酸甘油用5%的葡萄糖溶解,让患者缓慢服下,这些都是简单的缓解患者疼痛的措施,当然当遇到急性的疼痛,或者是非常剧烈的疼痛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应急措施。

选用尿激酶,100-150u,在一个小时内滴完,这对于缓解严重的疼痛有很好的效果,另外也可以用利多卡因100mg,溶解一定浓度的葡萄糖中,进行静脉注射。

这些溶血栓药物已经广泛的被使用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也非常的明显。

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尽量的减少患者的心率异常,同样可以注射利多卡因,200mg的利多卡因可以很好的控制患者的心率异常,而且还可以对该异常进行防止。

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出现无法呼吸,或者心脏停止搏动,那么应该及时的采取人工呼吸或者心脏按摩的方法,让患者快的的恢复正常的呼吸功能和行动,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很容易导致患者的死亡。

参考文献
[1] 付倩.sti评价大鼠急性心梗模型整体与局部心肌功能改变
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郑景辉.心血瘀阻证心肌微环境变化及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