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史复习

马哲史复习
马哲史复习

名词解释:

1 赫斯

青年黑格尔派重要成员之一,是马克思在《莱茵报》任职时的同事和朋友。其重要的代表性观点是行动的哲学和货币哲学。其行动的哲学的主要观点是:寻求推动改变现状的精神,以此为社会主义论证。货币哲学的主要观点是:提出金钱异化思想,将货币所代表的交换关系提升到哲学层面的交往关系,从而展开对现实交往关系异化社会的批判。是德国哲学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马克思从德国哲学出发接受英法社会主义思想的中介人。而他所传播的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对恩格斯的第一次世界观转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费尔巴哈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的一个伟大代表,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导师之一。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等。其关于未来哲学或哲学改造的人本主义思路和颠倒黑格尔体系的主宾倒置的方法对青年马克思有深刻的影响。是马克思早期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主要来源。马克思后来从“劳动”概念转向“实践”概念才逐渐摆脱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正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过程中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

3 《论犹太人问题》

马克思对鲍威尔的《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本书所作的评论。写于1843年秋,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马克思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犹太人的解放问题,批判鲍威尔把犹太人的解放归结为宗教问题。作者认为政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解放,人类解放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解放。

《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和《德法年鉴》上的另一篇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说明马克思正在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4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 《莱茵报》

《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的简称。1842年1月1日~1843年3月31日在科伦出版。该报是对普鲁士专制政府抱有敌对情绪的莱茵省资产阶级自由派创办的。青年黑格尔派曾参与该报的编辑和出版。马克思从1842年4月、恩格斯从同年3月起为该报撰稿。为该报撰稿的青年黑格尔分子还有鲍威尔、赫斯、科本等人。《莱茵报》发表了马克思许多重要文章,如《评普鲁士最近的书包检查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等。发表了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1842年10月,马克思担任该报主编以后,《莱茵报》日益具有明显的革命民主主义的倾向,并获得越来越大的影响,引起了普鲁士政府的恐惧和反动报纸的攻击。1843年1月19日普鲁士政府通过决定:从1843年4月1日起查封该报,在查封以前对该报实行特别严格的双重检查制。由于报纸股东企图缓和该报的口气以

求得政府的宽容,马克思遂于1843年3月17日声明退出该报编辑部。1843年3月31日,报纸出版了最后一号。

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1844年留下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著作。在其中阐发了异化劳动思想,并以此对共产主义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在这一部手稿中,马克思的思想存在着双重的逻辑,第一条是从先验主体出发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主体辩证法逻辑,第二条是从现实的经济事实出发的科学逻辑。《44年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直到1932年才全文发表,并得到这个题目。作为一部分早期手稿,典型地代表了马克思早期人本主义特色,在今天又产生了很大争论。

7《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马克思在1843年撰写了这一著作,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作了全面的分析。对其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深刻批判。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导言》

马克思在1843年撰写的著作,并在1842年《德法年鉴》上公开发表。马克思在这篇导言中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出发,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本质。论述了对宗教的批判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关系。论述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首次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论述了无产阶级和哲学的关系。和同时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彻底完成”。

8 市民社会

黑格尔首先使用。是精神哲学中客观精神的第三阶段伦理的三个部分(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第二个部分。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说:“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它包括一切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他们特意指出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较少使用这个术语,一般是在资产阶级社会意义下使用的。

9 物质生产

“物质生产”原本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指生产者借助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财富的过程。马克思赋予了“物质生产”概念以丰富的哲学内涵。物质生产概念概念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经被马克思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来使用了。马克思论述物质生产概念有三个层次:首先。客观物质形式的层次,在这里物质生产主要是生产力的内涵,但是具有了社会关系的载体。其次,在生产关系的理论层面物质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的生产和物质结果的生产与再生产同等重要。最后,是“社会的个人”的发展层次。在这里,物质生产从根本上说只是一个中介,它所承载的是社会的个人的发展。

马克思通过把物质生产提升到历史本体论的高度而把物质生产与人类的生存活动状况联系起来。不但成功的解决了劳动价值论的难题,阐释了社会发展的本质内涵,而且清晰呈现了

人类从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必然王国迈向以个性自由为核心的自由王国的道路。

10 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实践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将社会关系的本质解析为社会实践是马克思社会关系思想的鲜明特征,也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要求。实践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社会的活动,是历史的活动。实践的基本特点是:感性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将其作为自己哲学的逻辑出发点。人们从实践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称为实践唯物主义。然而,实践的基本含义在理论界存在着广泛争论。其蕴含着人类一般主体性和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物质生产的双重含义。

11 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是从黑格尔的异化观开始,但是真正开始影响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认为人的类本质与人的感性存在的分离是异化。马克思在《44年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理论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的中心点,以四重异化理论为基础的异化史观企图用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来阐述历史运动的规律。然而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却是一直并行的。由于对思辨方法和唯心史观的批判,马克思发现异化理论不能成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于是在《神圣家族》中对于对象化劳动即对劳动的肯定性质的研究而放弃了异化史观,但并未放弃异化概念,异化成为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一个工具,一直到《资本论》还保留着。

12 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在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方式;以此为基础,人类历史也相应地划分为五种社会类型。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柢是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历史。

13 经济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了精辟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与“上层建筑”相对。是社会结构两个基本层次之一、社会生活两个基本领域之一。

简答题:

1 博士论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841年3月,马克思完成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他的自我意识哲学在文中得到了完整的呈现。他力图通过对希腊后期哲学的批判考察,探索和确定黑格尔以后哲学发展的方向,以解决当时德国政治和社会生活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博士论文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史著作,马克思因此也就不能正确评价德谟克利特的

历史作用,只能有条件地理解伊壁鸠鲁原子论的独创性。而事实上,马克思从来也都没有打算将博士论文写成一种纯粹的哲学史著作,对于他来说,博士论文主要是自己的自我意识哲学的一种表达和实现方式。在此我们可以把握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些体质:

首先,马克思强调自由只是“定在中的自由”,从而为自己的自我意识哲学建构出了一个由个别性、普遍性和否定性组成的完整结构。马克思在此展现了他不满足于抽象个别的观点,已经开始把视线转移到感性具体的个人身上。马克思经费尔巴哈走向唯物主义的线索在此展现雏形;其次,马克思认为哲学和现实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辩证过程,“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他指出哲学的使命在于影响已非理性化的世界,使之重新理性化。在此他已经和鲍威尔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分化。马克思独立的解释哲学和现实之间的辩证的相互作用,成为马克思提出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哲学的先声;最后,马克思此时已经成长为了一个坚定的和雄辩的无神论者,反对宗教对哲学和个人的压制,要求将人从宗教的监护之下解放出来。在此对宗教的起因及其在压迫人类个体方面所起的作用形成了一些具有永久价值的看法,这些认识后来成为他思想发展的重要起点。

2 44年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6至8月间所写的一份手稿。它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带有明显的过渡性,既有许多新思想的闪光,又留有不少旧思想的印记。其集中体现了马克思转向经济学研究之后在理论上获得的一系列进展,是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第一次综合和作为完整体系的最早雏形。

在这部著作中,首先,马克思全面阐发了异化劳动理论,使其在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的情况下,依然在不断地积累和扩大唯物史观的因素。其次,也在此迈开了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步。再次,在哲学上证明了消除异化劳动,扬弃私有财产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接下来,在这一文本中,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关系,改造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最后,马克思在这里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纯化并综合成一个新的体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世界观的最早雏形。

《44年手稿》作为创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最初尝试还不能算是成熟的,但从其内容的丰富性来看,我们看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前的阵痛和酝酿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真实思想过程。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史的钥匙。

3神圣家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一个理论成果,这部批判性的著作是直接针对布鲁诺·鲍威尔等一部分青年黑格尔派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识破思辨哲学的幻象。它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方法。作为批判武器的是日趋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在这部著作中,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思辨的哲学方法,并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其次,这部著作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从异化史观向实践史观的过渡。再次,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抽象的人的观点向现实的人的观点的转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逻辑的转化。接下来,初步形成了无产阶级的立场,尽管对于无产阶级的理解带有很大的逻辑推论的性质,但是注意到从现实的经济角度描述工人的状况。最后,对历史唯物主义某些基本原理的初步阐明。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等。

可以说,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代表的思辨逻辑的批判。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升华了自1843年以来逐步确立的向现实的社会历史问题靠拢的思路,加深了对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物质利益与思想的理解,从而一步一步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寻找

历史发展的动力。对人本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虽然尚持认同态度,但是在实际内容上已经大大超越了它。这表明他们已经接近哲学上的革命变革的临界点,历史唯物主义即将诞生。

4 两次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两个转变的说法来源于列宁的一个判断。1914 年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所附的《书目》中说过: “1842 年, 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克思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4 年在巴黎出版了马克思和卢格主编的《德法年鉴》, 上述的转变在这里已彻底完成。”第一次转变, 是从1837 年到1844 年, 由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实践动摇了其对于黑格尔哲学的信仰;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方法对马克思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恩格斯通过对英国的经济和社会状况的研究和分析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

第二次转变, 是从1845 年到1847 年, 从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走向以社会生产关系出发点的历史唯物主义, 从以抽象的理性概念为出发点的非科学的空想共产主义走向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出发点的科学共产主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在《44年手稿》中,马克思主义完整的世界观雏形得以显现;在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一文中,历史唯物主义某些基本原理得到了最初的阐明;马克思通过对物质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发现,制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这两个转变, 经过了自1837 年到1847 年约十年左右的时间。这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平事业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转变, 也是社会主义史上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变,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就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孕育、诞生的。

5 异化劳动

亦称“劳动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来表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自由自觉地活动是人的类本能,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具体表现为:一是劳动产品同工人的异化,二是劳动本身和工人相异化,三是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四是由于人与自己的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其结果必然是“人同人相异化”。在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建构过程中,自由自觉的类活动这一人的本质规定性,在马克思此时的哲学思考中,成为哲学批判的理论基点。它既是马克思批判经济学的逻辑前提,同时也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并且还是论证共产主义社会合理性的逻辑构架。这实际上表明,马克思此时的人学现象学是他哲学人本主义批判的核心,这种人学现象学思想构成了马克思面对一切的基本视域。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二者都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的、暂时的形式,因而扬弃异化劳动必然与消灭私有制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异化劳动的产生、发展和扬弃的研究,马克思获得了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但这种认识仍然披着人本主义的外衣。

异化劳动揭示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反人道性质,反映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起着经济范畴的作用。同时,马克思又运用异化劳动理论来剖析资本主义,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论证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作用和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的中心点,起着哲学范畴的作用。

6 资本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结构和过程)

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从“静态”来讲,主要是社会结构理论,从“动态”来讲,主要

是历史发展过程(规律)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历史过程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表达。

结构: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具有四个核心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经济因素)、上层建筑(政治、文化因素)

在40年代中期唯物史观创立以后,马克思专注于生产力问题的研究。将生产力规定为整个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并将生产力的研究具体化。因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并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的过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社会概念包含着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建立其上的上层建筑的统一体,而其经济基础的概念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另外,上层建筑概念则包括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观念上层建筑)两个方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①对生产力研究的具体化。马克思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在能够引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关系的变化的限度内深入研究了生产力问题。②他全面揭示了生产关系总体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为唯物史观提供了最完备的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③他不仅完整地制定了“经济基础”这一科学概念,而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理论。④可以这么说,生产力代表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代表人与人的关系,这二者共同构成了经济基础(生产方式),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起构成了整个社会,这也是马克思对于整个社会的剖析和认识的继续深入。

过程:

1844年,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以人类主体本质—劳动为逻辑中轴,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区分出劳动异化和私有制产生前的时期, 劳动异化和私有制

存在的时期, 扬弃劳动异化和私有制的时期(共产主义)。

而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所有制的方面将社会生产阶段划分为部落的所有制、古代的所有制、封建的所有制、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以及共产主义。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 马克思提出了“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1859年,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社会经济形态的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四种生产方式, 以及“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和真正的人类历史时期(共产主义)的两大历史时期的划分。

在60年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提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两大时期。

在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中, 其实并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固定不变的历史分期法, 更谈不上传统哲学解释框架中那种做为人类社会同一发展模式的, 所谓“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大社会形态之说。马克思只是在不同的时期, 在不同的研究层面上提出了不同的历史发展线索。因此我们也无法仅仅停留在马克思那一种特定的论说上, 并以此做为历史发展的公式。

马克思在自己的历史分期研究中, 在不同的逻辑视角中显然其理论落点是极不相同的。在主体能动性的逻辑视角中, 马克思并不是在十分严格的意义上对历史进行分期, 而是在对人类主体处于不同社会历史形态中独特状况的反思。他要探求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这种不合理的生产方式走向共产主义的内在逻辑, 在其现实意义上说, 他还是要为无产阶级起来革命寻求科学的理论根据;在这一点上, 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时的心态是一

致的, 所不同的是这种理论根据的基础变了。而在后一条客观描述的逻辑中, 他的确是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以生产方式的性质为尺度来划分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

所以, 如果我们在对马克思关于历史分期的理论研究中,不能把握其内在的逻辑线索, 将马克思这里的分析与前面他在另一条逻辑线索上所做的历史分期理论对立起来, 这一定是非科学的。再者, 如果我们硬将马克思在不同逻辑视角中的历史分期理论同一起来, 并且把它们放在同一个逻辑尺度上去分别其“成熟度”与“发展环节”, 其结果也一定是很牵强的。

论述题:

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消灭自身”的理解和对“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里的“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马克思在这里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有些人认为马克思是在强调革命理论与革命阶级的有机统一。

应该说,这种理解也没有什么错误,只是没有深入到马克思这个命题的精髓。在唯物史观看来,无产阶级革命意识最为强烈,而作为革命群众的无产阶级是革命中最积极、重要的因素。因此,“哲学”和“无产阶级”不能够僵硬地区分为“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一旦哲学把无产阶级看做“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把哲学看做“精神武器”,那么无产阶级就不是自觉的、先进的、有历史使命感的革命阶级了。由此可见,不仅此处的“哲学”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此处的“无产阶级”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意义上的无产阶级。而是在特殊社会政治条件下生活的德国无产阶级。

要理解这个命题的深刻内涵,我们必须从马克思对德国的“人的解放”的逻辑的理解出发。此时,马克思既没有摆脱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响,也没有摆脱黑格尔神秘主义辩证法的影响。此时,马克思对德国“人的解放”的逻辑的理解参照的还是黑格尔逻辑学关于“正—反—合”的辩证法。

在马克思看来,在德国的人的解放运动中,理性和精神居于主导地位,革命理论的实现程度虽然取决于现实对理论的需要程度,但是现实本身还应该力求趋向思想。辩证法只有“正题”是无法完成的“德国的人的解放”运动,还需要寻找到“反题”,马克思找到的“反题”就是“无产阶级”。

如果根据黑格尔辩证法“正—反—合”的逻辑,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变成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能消灭自己”的含义:只有把人本学这个辩证法的“正题”与无产阶级这个“反题”结合起来,才可以实现德国的人的解放,理论上的人本学才能变成现实的人道主义。正是因为黑格尔的影响,此时马克思对德国人的解放的逻辑的理解是神秘主义的和粗略的。马克思这里没有提出和论证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如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统治这些问题。这是因为马克思还没有摆脱黑格尔辩证法神秘主义因素的影响,还没有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也没有形成。

我们发现此时马克思虽然已经逐渐在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迈进,但是,在很多地方,

他还保留着浓厚的费尔巴哈人本学、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辩证法的气息,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完全以其为“哲学蓝本”。列宁说马克思此时“彻底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如果这里唯物主义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是指科学共产主义,那么马克思此时显然没有完成这个转变。我们在评价经典作家著作的历史地位时,一定要从其客观内容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人为拔高。相反,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了马克思怎么从不成熟时期转向成熟时期,这更能发现其伟大之处。

3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些话的理解。

在《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先是指出从前一切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不是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不是从实践,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体和一切对象,从而不能真正理解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它们的共同毛病是着眼于理论的抽象去理解人的存在和社会的本体,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没有深入到生活实践的层面,没有追随到理论活动背后的人的实践活动那里,被理论遮住了视线,从而看不到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人的原初活动——“对象性的”、“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活动。马克思确立起“感性的人的活动”的世界观、生存论及本体论地位,指出理解“对象、感性、现实”要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从实践出发,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要从实践出发。从而确立起“改变世界”的新哲学的“实践本体论”。人的存在及其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可能根据都在实践本体中。

费尔巴哈提出用感性来规定客观事物,以人的感性来对抗黑格尔的思维直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但是费尔巴哈只是在与感觉相对应的意义上理解感性客体,也就是把感性客体看作是直观的对象。他没有弄清人的感性活动本身就是客观的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曾多次提到“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等等,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提纲》中,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实现了从抽象认识论到历史认识论的转换,这种历史认识论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哲学认识论。马克思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正是这个工业才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这个工业在哲学上的抽象,就是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正是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人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性,而以主体性进入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过程中,自然物质对象第一次成为人类主体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全面支配的客体。因此,过去的那种自然对象性消解了,费尔巴哈正是由于认识不到这一点,才犯了直观主义的错误。所以,第一条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性,并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感性活动上,而是建基于工业生产的实践上。

马克思变革了对对象的理解方式,把作为意识对象的感性事物理解为实践活动,变革了对主体的理解方式,把实践理解为人的生存方式,在世界历史中看待人的感性活动。把“对象、现实、感性”理解为主体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对象化活动和现实的活动,就使得马克思超越了直观唯物主义,从而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崭新形态,即实践唯物主义。

《提纲》第三条,通过解决旧唯物主义在人与环境关系上的困惑,说明实践的本体意义。法国唯物主义者这样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人是环境的产物,而环境又是由人来改变的。这样一个矛盾之网罩住了旧唯物主义者的头脑。马克思把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置于实践基础之上,从而真正解决了人与环境关系的二律背反。“革命的实践”是环境的形成和人的存在的根据,是人类世界的本体。“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对外经贸大学马哲期末考试复习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哲学是()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科学之科学 C 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D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3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 A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4 哲学基本问题是() 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5 马克思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A 思维 B 物质 C 存在 D 实践 6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 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C 相对主义、绝对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D 朴素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7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 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离 B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 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8 中国唐代哲学家刘禹锡提出:“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这种观点是() A 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9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B 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C 对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不同回答 D 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10 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A 多元论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 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 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B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C 求真务实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12 马克思在哲学上最伟大的贡献是() A 创立了唯物史观 B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C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D 确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B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C 把哲学与无产阶级统一起来 D 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 “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不可知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5 “心想事成”这一观点是()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16 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是()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7 “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最终将导致() 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教条主义 D 折衷主义 18 《易传》说:“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上下无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自清朝末期,中国的大门被帝国主义列强打开之后,中国便开始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的双重压迫。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并且矛盾日益尖锐,人民渴望获得安宁。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富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饶、可歌可泣的斗争。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在许多的革命先驱的不断努力,但最终结果还是相继失败了。最终在中国的先进分子正确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下,真正的获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是在俄国革命后传入中国的,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正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正在寻求拯救中国的理论依据,俄国革命的成功,给迷茫的中国人带来了曙光和希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先进的中国知识份子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并且依据此真理,正确地指导了中国人民进行斗争,获得胜利,才打败了列强,解放了中国,才有了今天国繁荣昌盛的新局面。 那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又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呢? 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 1840年以后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以林则徐为首的洋务派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召,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但是徒有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技术、武器,没有别人先进的科学意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中国仍然处在不可逆转的被动当中。然后梁启超、康有为和谭嗣同等人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中国就应该废除当前落后的封建土地制度,而转变为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当时的现实就是封建主义的大头慈禧太后掌握着最高权力,所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展开仅仅百余天的戊戌变法行不通。 在当时,农民和地主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的农民大起义。当然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他们反抗侵略、打击封建统治仍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可这也仍然不能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 在那之后,中国民主之父——孙中山在美国学到了民主、自由。随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实施了辛亥革命和一系列的改革方案。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接着清政府统治便在全国范围内土崩瓦解,顺利程度甚至远超出了革命者的期望。可是因为他们的变革没有改变人民受到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以及外来帝国主义的掠夺的本质,因此最终他们都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经过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探索,这些事实证明无论是旧式的农民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革命都无法取得革命的胜利,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于是中国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思考新的救国思想。就在这时,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给处在彷徨、苦闷,然而又孕育着新的突破的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带来光明和希望。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推动中国先进知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

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1辽宁科技大学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1、试述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 (1)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 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即否定之否定,它具有周期性而且是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3) 辩证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4) 辩证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辩证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 试述科技革命的社会作用 (1)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 (2)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发明不断涌现,而当这一进程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则会产生科学技术上质的飞跃和重大突破,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经济和生活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把人类社会的这一历史现象称为科技革命。(一般地说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3)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①第一,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②第二,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作者: ————————————————————————————————日期: ?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2017年最新】大学马哲考试试题

推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题一 1、下列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错误的是____ A、关于世界普遍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学说 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C、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绝对真理体系 D、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2、对哲学理解正确的是____ A、世界观、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和观点 D、人生观、价值观 3、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形态不包括_____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4、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有_____ A、我思故我在 B、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C、水是万物的始基 D、绝对理念是世界的主宰 5、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片面强调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 D、片面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 6、我国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这种观念属于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7、下列对实践的理解错误的是____ A、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B、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性活动 C、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是检验认识活动是否为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8.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深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手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了____ A、虚幻的观念在现实中都能找到事物的原型 B、一切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C、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D、虚幻的观念是可以凭空捏造的 9、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理解错误的是: A、发展是事物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10、李瑞环讲:“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 食为天””。这说明: A.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 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面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得到的启示表述错误的是( )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类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为自己服务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可以创造的 D、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12、感性认识不包括____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答案 一、单选题 1、B 2、B 3、C 4、C 5、C 6、C 7、D 8、C 9、C 10、B 二、多选题 1、ABC 2、ABCD 3、ABCDE 4、ABCDE 5、ABC 6、ACD 7、CD 8、CDE 9、C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2、理性认识:(1)使认得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关系和整体的认识。(2)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3)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社会进步: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总概括,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本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基本领域的变化和变革。 四、判断说明: 1、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形式。 答:(1)此命题是错误的 (2)社会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看,可以区分为社会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则是高水 平的社会意识 (3)只有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才是社会意识形态。

2、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1)错误 (2)这是正确的前提发引了错误的结论 (3)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对象 (4)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 五、简答题 1、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 (1)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 条件的状况等等。 (2)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 面: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改造方面。 (3)二者关系: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b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 文明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2、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 大多数,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和社会集团

中国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阅读近中国近代史,人们总会产生困惑: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资 本主义的可能性?是否一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 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 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 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 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许多历史的发生由于其条件,过程的特殊性甚至是某些巧合性, 往往容易使人对成功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对于这种怀疑我想用“存在 即合理”来解释,历史的偶然只有得历史的必然?符合特殊条件的规 律的允许才可能发生? 历史的选择应是一种自发性选择,它不是几个伟人、几起事件所 能左右的,从根本上说他都在遵循着经济原则,寻求最优结果。无论 这样的选择最终会将民族带往何方,但在当时它都是最能解决社会迫 切问题,满足社会强势需要的方案(我们要求制度具有灵活性就是反 对将一定时期内的解决方案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固定僵化,因此“与 时俱进”的理论虽然质朴简单,确是针对包括改造上层建筑等问题的 最为明智的指导思想)。 制度理论包括蕴涵的政治原则,社会结构等等,就如一个社会游 戏的规则,规则的名称并不是改革或革命所关心的,什么样的规则能 更好的满足进行游戏(生产、生活)的需要才是人们做出选择的依据。 李 李影

工业化、民主法治、自由平等这些普遍原则并不是为资本主义所独有, 只是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有所体现,人们对西化的追求其实是对社会 发展现代化的追求。这种追求实际上是对本质的渴望,而人们却常将 其理解为对内容的需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脱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理 论,既能秉承他们的优秀思想,又能对缺点矛盾进行批判既而提出更 加科学完善的构想。照一些学者的话说,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在于 “目标美好、道路清晰、策略清楚”,具备这些特点的学说对于苦闷 的中国人来说,向其靠拢实在是很正常的事。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 缓拉开。此后的一百余年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变化的因素可以主要概 括为民族危机、乡村危机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机。面对发展存亡问 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 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落后的阶级 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 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 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 义。更何况此时的中国已开始被无可抗拒地卷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新 世界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这些农民运动仿佛成为 一种无以为继的历史的倒退。当然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他们反抗侵略、 李 李影

马哲考试试题

2015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 C ) 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 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 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 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 )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 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6.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 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 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 C ) 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 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 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 D )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 C、理念世界 D、“原初”物质 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D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3.“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 B ) A、宿命论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D ) A、是否坚持唯心论 B、是否坚持辩证法 C、是否坚持唯物论 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5.哲学是( C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C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 A、世界是物质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18、古希腊唯物主义的代表是( D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德谟克利特

(完整版)【自己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

一、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要求的需要。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5、人才素质是什么? ①徳是人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 综合体现 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①确立独立自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 生活经验 8、大学生应该塑造的崭新形象 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中药手段。思 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学尊法守法用 法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11、学习“思修”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 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 知 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马哲试卷期末考试题与答案

科技学院马哲试卷 一、单选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7、资本循环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8、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0、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实质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核”是辩证法思想。 2.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期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斗争性。 4.“居安思危”着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6.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8.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0.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12.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1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16.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参与制。 17.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8.垄断统治的实质是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19.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20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自身也有价值。 21.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22.“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上夸大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23.生产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 24.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劳动者。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D.二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真题

曲阜师范大学2019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目代码:2041考试时间:月日(注:特别提醒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无效!)——————————————————————————————— 一.简答题 1.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辨证关系。 2.质与量的辨证关系。 3.真理的辩证法及其意义。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发展的规律。 二.辨析题 1.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征。 2.否定之否定规律只有通过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才能表现出来。 3.真理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 4.既然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而社会运动无主体。 三.论述题 1.“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你认为,马克思在这段话中表达了什么样的对辩证法本质的认识。 2.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道理。

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目代码:2041考试时间:月日(注:特别提醒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无效!)——————————————————————————————— 一.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运动和物质的辨证关系。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辨证关系。 4.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二.辨析题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象化活动的关系。 2.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3.一切物质都具有同感觉相类似的反映特性,这是唯灵论的观点。 4.改革是一样深刻的社会革命。 三.论述题 1.用真理的辩证法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2012年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格内相应的位置) 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A 科学性 B 革命性 C 实践性 D 与时俱进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C A、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4、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D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D、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D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 实事求是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A.广延性 B.持续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8、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D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9.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工程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C 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10.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 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 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1、古希腊麦加拉派哲学家欧布利德有一次借了邻居的钱,一个月后,邻居要他还钱,他赖账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个月向你借钱的我了。”邻居把他打了一顿,他要去告状打官司,邻居对他说:“你不是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吗?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你的我了。”故事中欧布利德 D A、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承认了运动绝对性,也承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把运动看成是精神运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12、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 A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普遍联系规律 13、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14、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D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15、西方有个故事:一位将军因为缺了个钉马掌的钉子,后来因此掉了马掌,掉了马掌的战马在战场上跌倒了,这种情况下将军被敌方杀死,而这个将军的去世又影响了整个战局,最后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灭亡。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C 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6. 在现实生活中,事物都是有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规定着事物性质的是A

为什么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社科1523 江玲慧 3150101750 中国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近代史可以用狄更斯的一句话来形容,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地践踏着中国人民的尊严,但是同样在这个时代里,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地向世界证明着不屈的灵魂。从洋务运动到太平天国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一次次的失败促使国人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发展为学习他们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意识形态。经过无数次的探索后,中国人民舍弃了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还是纯粹的偶然呢? 一、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想完成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实现自己的发展,必须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必须同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毛泽东曾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信仰产生了恐慌。为了缓和国内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华经济掠夺,日本更是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在如此情况下,不得不加快了探索民族出路的步伐。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注意。就历史发展境遇而言,俄国和中国有着相似的特征。虽然俄国搭上了近代工业革命的末班车,但在一战期间,俄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把俄国从战争的泥潭中解放出来,从而给正在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的志士仁人开辟了一条新路。于是,在“五四”运动后期,以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国人,便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开始在九州大地生根发芽儿。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救国思潮可谓风云际会,各领风骚。然而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就和俄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国人实用主义的思维模式是分不开的。俄国人的胜利让中国人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可行性,尽管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究竟为何物。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带有工具的色彩,仅仅是各种救国方案中的一个而已。 二、国内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