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经过长期的探索之后的必然结果。
主要原因有:第一,实践斗争。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从此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沦为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各阶层的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纷纷站出来提出各种理论试图解决中国存在的种种问题,这些努力主要有:1、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由知识分子领导的农民起义,革命主体是农民阶级。
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它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阶级具有伟大的革命性,但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
它失败的教训表明,在不触动封建专制、没有摆脱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局部的枝节改革发展本国资本主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3、戊戌维新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它的失败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4、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但它在最终目的上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所有这些努力的失败表明,不出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和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新的社会力量寻求先进理论。
第二,思想启蒙。
1、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的必然结果。
第一、新文化运动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先进分子中的一些人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就已经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
第二、先进分子在民主科学思想传播中经常遇挫折,联想到过去中国人学习西广播各种努力屡失败的事实,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遂产生极大的疑问。
第三、十月革命的推动。
十月伎俩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使用权先进分子从中扑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苏俄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嬴得了先进分子的好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嬴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先进分子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无能为力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第四、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加强大的力量,使用权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希望。
这样,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就分成了两股潮流,一部分人沿着资产阶级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一部分人则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对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加以改造。
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他在五四运动前就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加入到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
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中国首先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当时社会上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等。
他们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与他们始终心怀救国救民的理想,并不断地思考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的这种精神状态密切相关的。
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
新文化运动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禁锢,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开拓了道路,创造了思想条件。
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在各种新思潮的比较和竞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面对各种学说和救国方案,一批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和慎重的选择,坚定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第一,经过比较,中国先认识到,资产阶级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不能救中国,从而转向了社会主义。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使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代替空想社会主义。
第三,经过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的三次争论,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更坚定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思想地位。
(从1919年到1 923年,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三次大论战,先后战胜了以胡适为代表的实验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以张东荪、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加强大的力量,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希望。
(4)外来影响——分为两点:①“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开始暴露。
残酷的原始资本积累、生产过剩、社会两级分化、国家内部阶级矛盾激化等,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里都有详细的分析和解剖。
第七讲 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七讲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1、辛亥革命失败2、新文化运动开路(新文化运动以磅礴的气势给了封建的专制主义、封建的伦理道德、封建的迷信和愚昧以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在思想界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中极大地破除了封建主义的束缚,成为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这个思想解放的潮流,促使人们加紧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而为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迅速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4、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局限5、胡适自由主义的失败一、辛亥革命失败后果:政治专而不治,文化复古而不求新。
政治文化危机都未解决。
“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顾炎武:《正始》康有为:“今共和数月矣,所闻于耳、触于目者,悍将骄兵之日变也,都督分府之日争也,士农工商之失业也,小农之流离饿毙也,纲纪尽废,法典皆无,长吏豪猾,土匪强盗,各自横行,相望成风,搜括则择肥搏噬,仇害则焚杀盈村,暗杀则伏血载途,明乱则连城陈战,抢掠于白昼,勒赎于大都,胁击于公会,骚扰于城市,以至私抽赋税,妄刑无辜,兵变相望,叛立日闻,……炸弹日鸣于社会,手枪公行于朝堂,争地鏊兵,风尘遍地,……号为共和,而实共争共乱;号为自由,而实自死自亡;号为爱国,而实卖国灭国。
”李大钊:“民国之兴,基于大义,用兵不过三阅月,成功之速,为东西历史所未有,吾华之幸,抑亦吾民之幸也。
然则有忧者,则匪氛之起,不在满清末运,而在民国初年。
何则?战后之兵,蛮野浮动,在伍时即大肆劫掠,退伍后仍将流为盗寇,则今日之兵,即他日之匪,其因一也;愚民不识共和为何物,教育不可立收成效,责以国民义务,群惊为苛法虐政,迄而抗变,其因二也;一度战乱,元气大丧,民间愁苦怨嗟,实为乱阶,其因三;左道之流,造谣惑众,此次革命,引起此辈帝王思想,其因四。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一),早期探索的失败1,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主要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的道路。
农民阶级为推翻清朝统治,发动太平天国运动,试图武装斗争和农民改革方案改造中国。
而其颁布的《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是由于社会条件和严峻地战争形势的制约,该方案并没有引起广大农民的共鸣。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不能担负起争取名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企图维护封建遮肚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自强求富,挽救封建统治和实现国家富强。
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若是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3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戊戌变法,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挽救民族危亡。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4,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力图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从根本上说,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二),三种政治力量的可行性1,第一个是以北洋政府、之后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和买办性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
其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近代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近代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1、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殊魅力。
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魅力正在于提供人类世界与自我认同的大智慧。
在理论上表现为,它体现了科学真理性和人民利益价值性相统一的合理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实践上表现为,引领人类解放的思想,社会主义国家何时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何时就能取得成功。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对西方文明的失望及俄国十月革命模式的诱导。
因为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如洋务运动)后,并没有能够拯救中国,故仁人志士们开始向学习西方政治文明转变(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后也相继的失败,这让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感到非常失望。
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本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由于这个革命发生在中国学习西方的努力遭到失败、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陷于彷徨和苦闷之中的时候,它使中国人看到了希望。
第一,原来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只因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当时俄国国情与中国相同或近似,因而对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具有特殊的魅力。
第二,当时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启示。
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的。
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人队伍的壮大。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4)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但是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持某种怀疑和保留的态度。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的暴露出来。
第二,一战以极端的方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是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为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成为现实必须。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理论、实践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因素。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和发展。
中国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和贡献。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基于历史、理论、实践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一选择不仅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资源。
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
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和科学预见,其中关于共产主义的美好设想和科学阐述,对于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一、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3)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4)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怎样选择?(1)办刊物、写文章、翻译马恩著作(2)建学术研究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新民学会、利群书社、觉悟社、三次思想大论战)(3)创办工人夜校和文化补习学校(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长沙第一师范工人夜校、郑州工人夜校)(4)在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原因、特点和意义(一)创建原因1、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一、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为了战胜这个敌人,革命营垒需要有坚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第二、面对异常强大的敌人,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建党提供了阶级基础第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建党提供了思想条件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二)成立特点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第一、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
(科学性:提出了新的革命纲领)第二、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科1523 江玲慧 3150101750
中国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近代史可以用狄更斯的一句话来形容,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地践踏着中国人民的尊严,但是同样在这个时代里,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地向世界证明着不屈的灵魂。
从洋务运动到太平天国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一次次的失败促使国人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发展为学习他们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意识形态。
经过无数次的探索后,中国人民舍弃了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这是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还是纯粹的偶然呢?
一、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想完成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实现自己的发展,必须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必须同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
毛泽东曾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
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信仰产生了恐慌。
为了缓和国内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华经济掠夺,日本更是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在如此情况下,不得不加快了探索民族出路的步伐。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注意。
就历史发展境遇而言,俄国和中国有着相似的特征。
虽然俄国搭上了近代工业革命的末班车,但在一战期间,俄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把俄国从战争的泥潭中解放出来,从而给正在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的志士仁人开辟了一条新路。
于是,在“五四”运动后期,以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国人,便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开始在九州大地生根发芽儿。
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救国思潮可谓风云际会,各领风骚。
然而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就和俄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国人实用主义的思维模式是分不开的。
俄国人的胜利让中国人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可行性,尽管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究竟为何物。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带有工具的色彩,仅仅是各种救国方案中的一个而已。
二、国内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从当时国内的政治上来说,中国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多次签下割地赔款的条约,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制约和压迫,根本无法发展为独立的力量。
这也就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
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
从经济上来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市场的大门逐步打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开始充实着这个古老的国度。
面对强大的外国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显得格外的弱小,只能依赖外国资本在夹缝中畸形地发展。
也正是因为这种依赖性,使得民族资本主义无法真正发展为像外国资本主义那样能够领导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
但是,同样是在这样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很多原来的农民阶级不断地加入到了工人阶级的队伍中,使得工人阶级的队伍得到了空前的壮大。
再加上由于不断受到剥削而产生的强烈不满情绪和追求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强烈愿望致使工人阶级最终登上了政治舞台。
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批判资本主义,支持社会主义的思想自然容易被工人阶级所接纳。
三、民主革命领导力量
完成中国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首要的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首先,从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特性来看,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最大力量,但由于他们的经济和文化条件而带有分散性和某些落后性;民族资产阶级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愿望,但由于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能力;工人阶级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中国最革命、最有组织性、纪律性的阶级,而且大部分出身农民,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亲密的工农联盟。
其次,从各阶级实践情况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不能救中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不能救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说工人阶级成了最后的选择。
因此,中国的民主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而这也就决
定了中国必然要选择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四、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第一,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
面对落后的实际,变法,无论是大变还是小变,成了中国人的主旋律。
当时,中国可参考的模式只有欧美资本主义。
但是,中国的志士们很快就意识到资本主义同样面临着许多弊病,因此中国不仅要克服传统中的顽疾,还要超越资本主义。
只有完成“双重超越”,才能赶上世界的步伐。
而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可谓不深刻、不透彻。
尽管其尚未在实践的基础上取得成功,但是在理念领域它描绘了一个“大同世界”。
这个“大同”的理念迎合了中国人的需求,也使得它较其它资产阶级式的救国模式更容易为国人所接受。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相类似。
在中西文化比较领域,这样一个命题基本上已被学界认同,即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国文化则是浑然一体的。
随着现代化的到来,西方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受到了内在的挑战。
反思的结果就是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不分”的转变,克尔凯克尔、尼采、柏格森等人的思想就是这种转变的产物。
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归纳方法来考察人类历史,从而发现了历史的规律,沟通了主客之间的鸿沟,真正凸现了人的主体意义,为人的自我实现找到了科学的道路。
这种模式与中国传统中的“知行合一”极其类似,而其现实性(表现为合科学性和规律性)和中国的“重现世”的思维模式则不谋而合。
所以,在极其紧迫的年代里,中国人迫不及待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因此,中国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和偶然相结合的。
不仅是因为恰逢苏俄十月革命的成功,更是因为中国的现实状况和马克思主义本身与中国的联系。
但是不管中国因为什么原因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未来都需要不断地发展,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