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力计算

合集下载

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计算公式
一、一轴(前轴)制动力
一轴制动率=(左前轮制动力+右前轮制动力)/ [(左前轮荷重+右前轮荷重) ×9.8] 当一轴制动率>=60% 为合格
一轴不平衡率=(左前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前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两个前轮中最大制动力
当一轴不平衡率<=20% 为合格
二、二轴(后轴)制动力
二轴制动率=(左后轮制动力+右后轮制动力)/ [(左后轮荷重+右后轮荷重) ×9.8] 二轴制动率不做判定
当二轴制定率>=60%时,二轴不平衡率用下式计算;
二轴不平衡率=(左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两个后轮中最大制动力
二轴不平衡率<=24% 为合格
当二轴制定率<60%时,二轴不平衡率用下式计算;
二轴不平衡率=(左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左后轮荷重+右后轮荷重) ×9.8]
二轴不平衡率<8%时为合格
三、手制动力(手刹)
手制动率=(左轮制动力+右轮制动力)/四个车轮荷重之和×9.8
手制动率>=20%为合格
四、整车制动
整车制动率=四个车轮制动力之和/四个车轮荷重之和×9.8
整车制动率>=60% 为合格。

制动力计算方法

制动力计算方法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04)有关制动方面的:1.1 台试检验制动性能1.1.1 行车制动性能检验1.1.1.1 汽车、汽车列车在制动检验台上测出的制动力应符合表 6 的要求。

对空载检验制动力有质疑时,可用表 6 规定的满载检验制动力要求进行检验。

摩托车及轻便摩托车的前、后轴制动力应符合表 6 的要求,测试时只允许乘坐一名驾驶员。

检验时制动踏板力或制动气压按7.13.1.3 的规定。

表 6 台试检验制动力要求1.1.1.2 制动力平衡要求(两轮、边三轮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除外)在制动力增长全过程中同时测得的左右轮制动力差的最大值,与全过程中测得的该轴左右轮最大制动力中大者之比,对前轴不应大于20% ,对后轴(及其它轴)在轴制动力不小于该轴轴荷的60% 时不应大于24%;当后轴(及其它轴)制动力小于该轴轴荷的60% 时,在制动力增长全过程中同时测得的左右轮制动力差的最大值不应大于该轴轴荷的8% 。

依据国标要求,对前轴以外的制动力平衡计算分两种情况:1、当该轴制动制动率 >= 60%时,过程差最大差值点的两个力分别为f1和f2,如果f1 >= f2 不平衡率 = (f1 –f2)/f1 * 100 ;如果f1 < f2不平衡率 = (f2 –f1)/f2 * 1002、当该轴制动制动率 < 60%时,过程差最大差值点的两个力分别为f1和f2,如果f1 >= f2 不平衡率 = (f1 –f2)/轴重 * 100 ;如果f1 < f2不平衡率 = (f2 –f1)/轴重 * 100注意:以上为简约的计算,较为准确的计算要注意单位之间的换算:轴重是kg,制动力的单位是10N例如:轴重最大左最大右差值左差值右制动率不平衡率2074 543 508 543 508 50.7 1.7二轴不平衡率( 543-508)*10/(2074*9.8)*100= 1.722%有关制动台仪表制动台仪表的不平衡率算法说明书没有给出,不清楚其算法,对于前轴有可能是对的,对于后轴等仪表算法可定是错误的,制动台本身不能得到车辆的轴重,也就不能判断制动率是否 >=60,也就不能得出不平衡率。

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计算公式
一、一轴(前轴)制动力
一轴制动率=(左前轮制动力+右前轮制动力)/ [(左前轮荷重+右前轮荷重)x9.8]
当一轴制动率>=60% 为合格
一轴不平衡率=(左前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前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两个前轮中最大制动力
当一轴不平衡率<=20% 为合格
二、二轴(后轴)制动力
二轴制动率=(左后轮制动力+右后轮制动力)/ [(左后轮荷重+右后轮荷重)x9.8]
二轴制动率不做判定
当二轴制定率>=60%时,二轴不平衡率用下式计算;
二轴不平衡率=(左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两个后轮中最大制动力
二轴不平衡率<=24% 为合格
当二轴制定率<60%时,二轴不平衡率用下式计算;
二轴不平衡率=(左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左后轮荷重+右后轮荷重)x9.8]
二轴不平衡率<8%时为合格
三、手制动力(手刹)
手制动率=(左轮制动力+右轮制动力)/四个车轮荷重之和X9.8
手制动率>=20%为合格
四、整车制动
整车制动率=四个车轮制动力之和/四个车轮荷重之和X9.8
整车制动率>=60% 为合格。

盘式制动器制动计算

盘式制动器制动计算

盘式制动器制动计算
1.制动力矩计算
制动力矩是盘式制动器产生制动力的重要指标,是制动器设计的基础
参数。

制动力矩的计算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
T=Fr*r
其中,T为制动力矩,Fr为制动力,r为制动器半径。

制动力的计算
涉及到车辆的质量、速度和制动时间等因素,常用的计算公式为:Fr=m*a/n
其中,m为车辆的质量,a为减速度,n为制动数(通常取2)。

2.摩擦力计算
Ff=μ*N
其中,Ff为摩擦力,μ为摩擦系数,N为垂直于制动盘方向的力。

摩擦系数是制动材料的重要参数,需要通过试验或参考相关文献进行确定。

3.温升计算
ΔT=Q/(m*Cp)
其中,ΔT为温升,Q为制动器吸收的热量,m为制动器的质量,Cp
为制动器的比热容。

制动器吸收的热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Q=Ff*v*t
其中,v为车辆的速度,t为制动时间。

4.设计参数计算
A=T/(μ*p)
其中,A为制动器的有效面积,p为盘式制动器的接触压力。

以上为盘式制动器制动计算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得到盘
式制动器的设计参数和性能参数,实现对盘式制动器进行合理设计和选型。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还需要考虑制动器的热稳定性、耐磨性、抗
褪色性等因素,在设计和选用制动器时综合考虑,以确保制动器的安全可
靠性和使用寿命。

汽车制动力计算按2015通用规范

汽车制动力计算按2015通用规范

一、制动力怎么计算
规范JTG D60—2015第4.3.5条,汽车荷载制动力按同向行驶的汽车荷载计算,一个车道上由汽车荷载产生的制动力标准值按第4.3.1条规定的车道荷载标准值在加载长度上计算的总重力的10%计算,公路—Ⅱ级汽车荷载的制动力标准值不得小于90kN。

公路一级车道荷载:
均布荷载标准值为10.5KN/m;
集中荷载按以下标准选取:
计算跨径L0≤5m,PK=270KN
L0≥50m,PK=360KN
5<L0<50m,PK值采用线性内插求得。

公路二级按公路一级车道荷载的0.75倍采用
下面举例说明:
例如一联5x30,桥面宽度为两车道。

制动力计算如下:加载长度为150m,车辆集中力为由直线内插得320KN。

制动力计算公式如下:
2x1x0.1x(3x50x10.5+320x5)=635.0KN。

制动器选择计算公式

制动器选择计算公式

制动器选择计算公式在车辆制动系统中,制动器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负责将车辆的动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减速或停止车辆。

因此,选择适当的制动器对于车辆的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选择制动器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车辆的重量、速度、使用环境等。

本文将介绍制动器选择的计算公式,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选择适合的制动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

制动器的性能通常由制动力和制动力矩来描述。

制动力是指制动器施加在车轮上的力,而制动力矩则是制动器施加在车轮上的力乘以制动器半径。

制动器的选择计算公式将涉及到这些参数。

1. 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F = μ m g。

其中,F为制动力,μ为摩擦系数,m为车辆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摩擦系数是指制动器和车轮之间的摩擦系数,它取决于制动器和车轮的材料。

一般来说,摩擦系数越大,制动力越大。

2. 制动力矩计算公式。

制动力矩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T = F r。

其中,T为制动力矩,F为制动力,r为制动器半径。

制动力矩是制动器施加在车轮上的力乘以制动器半径,它反映了制动器对车轮的制动能力。

3. 动能计算公式。

在选择制动器时,还需要考虑车辆的动能。

动能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E = 0.5 m v^2。

其中,E为动能,m为车辆的质量,v为车辆的速度。

动能是车辆的速度和质量的函数,它反映了车辆在运动过程中所具有的能量。

综合考虑以上几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出制动器选择的计算公式:T = μ m g r。

根据这个计算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所需的制动力矩,从而选择适合的制动器。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的制动器选择还需要考虑到制动器的类型、材料、散热能力等因素,这些因素将对制动器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除了上述的计算公式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需要考虑。

例如,制动器的热容量、制动器的响应时间、制动器的耐久性等。

这些因素将对制动器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工程师们在选择制动器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计算公式
一、一轴(前轴)制动力
一轴制动率=(左前轮制动力+右前轮制动力)/ [(左前轮荷重+右前轮荷重)x9.8]
当一轴制动率>=60% 为合格
一轴不平衡率=(左前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前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两个前轮中最大制动力
当一轴不平衡率<=20% 为合格
二、二轴(后轴)制动力
二轴制动率=(左后轮制动力+右后轮制动力)/ [(左后轮荷重+右后轮荷重)x9.8]
二轴制动率不做判定
当二轴制定率>=60%时,二轴不平衡率用下式计算;
二轴不平衡率=(左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两个后轮中最大制动力
二轴不平衡率<=24% 为合格
当二轴制定率<60%时,二轴不平衡率用下式计算;
二轴不平衡率=(左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左后轮荷重+右后轮荷重)x9.8]
二轴不平衡率<8%时为合格
三、手制动力(手刹)
手制动率=(左轮制动力+右轮制动力)/四个车轮荷重之和X9.8
手制动率>=20%为合格
四、整车制动
整车制动率=四个车轮制动力之和/四个车轮荷重之和X9.8
整车制动率>=60% 为合格。

制动计算公式范文

制动计算公式范文

制动计算公式范文一、制动距离的计算公式:制动距离=制动初速度²/(2x制动加速度)其中制动初速度是指车辆开始制动时的速度,以米/秒为单位;制动加速度是指制动时车辆减速的大小,以米/秒²为单位。

二、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制动初速度²=初始速度²-2x制动加速度x制动距离其中初始速度是指车辆开始制动前的速度,以米/秒为单位。

三、制动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制动加速度=制动力/车辆质量其中制动力是指车辆制动产生的力量,以牛顿为单位;车辆质量是指车辆的质量,以千克为单位。

四、制动力的计算公式:制动力=钳子力x制动系数其中钳子力是指制动钳对制动盘产生的力量,以牛顿为单位;制动系数是指制动钳与制动盘之间的摩擦系数。

五、钳子力的计算公式:钳子力=踏板力x主缸比例x钳子比例其中踏板力是指驾驶员在踏板上施加的力量,以牛顿为单位;主缸比例是指主缸的工作面积与踏板工作面积的比值;钳子比例是指制动钳活塞工作面积与主缸工作面积的比值。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进行制动距离的计算。

首先,需要根据车辆质量、踏板力、主缸比例、钳子比例以及制动系数等参数来计算制动力。

然后,根据制动力和车辆质量的关系来计算制动加速度。

最后,根据车辆的初始速度、制动加速度和制动距离来计算制动距离。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公式中的参数需要根据具体车辆和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不同类型的车辆、不同制动系统和不同驾驶员的参数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进行制动计算时,需要准确获取车辆和制动系统的相关参数,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最后,制动计算公式是理论模型,实际制动距离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路面情况、制动盘和制动片的磨损状况以及制动系统的响应时间等。

因此,在实际驾驶中,驾驶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制动操作,以确保行车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制动力计算
G4
6个电池组6X28=168KG
总重量530KG
车辆中心位置(x,y,z ): -8 , 261, 1559
(原点在前轮轴中间)
车轮轴距离地面的距离为230;
轴间距L=2370
地面对前轮的法向反作用力为:F1=(mg/L)[b+(h g/g)(du/dt)]
地面对后轮的法向反作用力为:F2=(mg/L)[a-(h g/g)(du/dt)]
L——汽车轴距;=2370mm
a --- 重心到前轴中心线的距离;=1559mm
b——重心到后轴中心线的距离;=2370-1559=811mm
hg -- 汽车重心高度;261+230=490mm
du/dt ――汽车制动减速度;
国家规定汽车的制动数据为:制动初速度为80km/h,制动的距离为50m
2
因此:du/dt=4.9m/s
所以地面对后轮的法向反作用力F2: =(450*9.8/2370){1558-[ (200+89)/9.8]*4.9}
=2630N
B = (b+© hg) /L=(811+0.7*490)/2370=0.49
汽车的前后轮制动力为:
F U1+F U2=©G;
F U1/F U2= (b+ ©h) /(a- © h)
© ――附着系数,(干沥青路面,取0.7 )
F U1 < (mg © /L) (b+© h g) F U2W (mg© /L) (a- © h g)
F U2W (mg © /L) (a- © h g)
所以G4的后轮制动力为:
=530*9.8*0.7*(1559-0.7*490)/2370
=1865N
对于轮缸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制动力F:
F ui=2p*(Pi*D i2/4)*n i*C i*R i/r d
F U2 =2p2*(Pi*D 22/4)*n 2*C2*RJr d
F ui, U2――分别为前、后轮的制动力,N;
D , D2—分别为前、后轮缸直径,m
n i,n2 ------ 分别为前、后制动器单侧油缸数目(仅对于盘式制动器而言);
C,C2――分别为前、后制动器的效能因数;
R,R――分别为前、后制动器的工作半径,m
r d ------ 轮胎动负荷半径;
效能因数是指在制动鼓或制动盘的作用半径上所得到的摩擦力与输入力之比。

C=(M/r)/F 0
M制动器输出的制动力矩
r――制动鼓或者制动盘的作用半径
F。

一一为制动器输入力
制动器的效能因数取决与制动器的类型、结构特点和结构参数等因素,并受摩擦片的摩擦系数变化的影响。

(参见“汽车工程手册设计篇”,表格5-3-1和5-3.3)
鼓式刹车的效能因数:(参见“汽车工程手册基础篇191页”)
盘式刹车的效能因数:(参见“汽车工程手册基础篇195页”)
同步附着系数©。

=(LB -b ) / h g
B――制动力分配系数;既前轴制动器制动力与前、后轴制动器总制动力的比值表示。

一般取0.6
UJ1-390
重心的位置(X, Y, Z): 1155, 306, -82
L -- 汽车轴距;=1803mm
a -- 重心到前轴中心线的距离;=1155mm
b——重心到后轴中心线的距离;=1803-1155=648mm
hg - 汽车重心高度;306+280=586mm
© b――地面附着系数;取0.7 (干沥青路面)
B =(b+© hg) /L=(648+0.7*586)/1803=0.59
制动距离S= ( T 1+T 22 ) *V o/3.6+V o2/ (25.92*a max)
制动器作用时间:T = T 2+ T 2‘=0.3+0.6=0.9s
制动器延迟产生作用的时间;
-制动器制动力增长过程所需的时间;
地面制动力:F=© b G
所以求得最大的制动减速度为:a max=© b g=0.7*9.8=6.86m/s 2
6KW的电机:制动初速度为16-18mph,取最大的18mph即V0 =29km/h
所以:S = (0.3+0.6/2 ) *29/3.6+29 2/ (25.92*6.86 )
=4.8+4.7
=9.5m 8KW的电机:制动初速度为:V0 =40km/h
所以:S = (0.3+0.6/2 ) *40/3.6+40 2/ (25.92*6.86 )
=6.7+9
=15.7m
图*14忤车的制动过程
(0.2s《T《0.9s )
EJ4
满载情况下,
重心位置:(-52.1, 451, 1427.9),整车质量为748.1kg+400kg=1148.1 轴距L=1930mm,轮子R=330.2mm
© ――附着系数,(干沥青路面,取0.7 )
B = (b+© hg) /L=[1930-1427.9+0.7* (451+330.2) ]/1930=0.54
F UI+F U2=©G=0.7*1148.1*9.8=7875.97N;
所以:F U1=0.54*7875.97=4253N
F U2=3622.97N
空载情况下,
重心位置:(-11.8, 309.8, 1165.2),整车质量为670.2kg
B = (b+© hg) /L=0.63
F U1+F U2=©G=4597.57N
所以:F U1=2896.5N , F U2=1701.1N
对于缸径为30mm,碟盘有效半径为79mm的单个刹车盘制动器,
制动力为:F=2p1*(Pi*D 12/4)*C 1*R1/r
P1 ――制动器的液压缸液压,这里为7MP;
C ――制动器的效能因数,这里取0.8
R ——制动器的工作半径,这里取79mm=0.079m
D ——轮缸直径,这里取30mm=0.03m
r——轮胎半径,这里取330.2mm=0.3302m
所以求得:F=1952.25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