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力计算方法
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计算公式
一、一轴(前轴)制动力
一轴制动率=(左前轮制动力+右前轮制动力)/ [(左前轮荷重+右前轮荷重) ×9.8] 当一轴制动率>=60% 为合格
一轴不平衡率=(左前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前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两个前轮中最大制动力
当一轴不平衡率<=20% 为合格
二、二轴(后轴)制动力
二轴制动率=(左后轮制动力+右后轮制动力)/ [(左后轮荷重+右后轮荷重) ×9.8] 二轴制动率不做判定
当二轴制定率>=60%时,二轴不平衡率用下式计算;
二轴不平衡率=(左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两个后轮中最大制动力
二轴不平衡率<=24% 为合格
当二轴制定率<60%时,二轴不平衡率用下式计算;
二轴不平衡率=(左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左后轮荷重+右后轮荷重) ×9.8]
二轴不平衡率<8%时为合格
三、手制动力(手刹)
手制动率=(左轮制动力+右轮制动力)/四个车轮荷重之和×9.8
手制动率>=20%为合格
四、整车制动
整车制动率=四个车轮制动力之和/四个车轮荷重之和×9.8
整车制动率>=60% 为合格。
制动力计算公式范文

制动力计算公式范文制动力是指对物体运动以及旋转运动产生减速或停止作用的力。
它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物体质量、加速度、摩擦系数等因素来确定。
首先,我们来看物体在匀加速运动过程中的制动力计算。
在匀加速运动中,物体的减速度a是已知的,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得到物体的制动力F:F=m*a其中,F表示制动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减速度。
接下来,我们来看物体在旋转运动中的制动力计算。
在旋转运动中,物体的制动力产生于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F(friction) = μ * N其中,F(friction)表示摩擦力,μ表示摩擦系数,N表示物体受到的支持力。
在旋转运动中,支持力N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N=m*g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将上述两个公式结合,可以得到物体旋转运动中的制动力计算公式:F=μ*m*g总结一下,制动力的计算公式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分为匀加速运动和旋转运动两种情况。
匀加速运动中的制动力公式为F=m*a,而旋转运动中的制动力公式为F=μ*m*g。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的条件来选择适当的公式进行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公式均为理想情况下的计算公式,实际情况中会受到一些不能忽略的因素的影响,如空气阻力、摩擦力的变化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以得到更精确的制动力计算结果。
总之,制动力是对物体运动以及旋转运动产生减速或停止作用的力,其计算公式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选择匀加速运动或旋转运动的公式。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公式,并考虑其他因素以得到更精确的计算结果。
制动器设计及计算实例

制动器设计及计算实例制动器是一种用于车辆或机械设备上的重要安全装置,用于减速、停止或保持其运动状态。
其设计和计算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制动力的大小、刹车盘的尺寸和材料、制动液的压力等。
下面将通过一个实例来介绍制动器的设计及计算。
假设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汽车的制动器,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以下几个参数:1. 汽车的质量:假设汽车的质量为1500kg;2.最大限制加速度:假设最大限制加速度为4m/s^2;3.停车的时间:假设停车的时间为3秒。
基于以上参数,我们可以计算出汽车需要的制动力:制动力=汽车质量×最大限制加速度= 1500kg × 4m/s^2=6000N接下来,我们需要设计制动盘的尺寸和材料。
制动盘的直径和厚度会影响其散热性能和制动力的传递效果。
一般而言,制动盘的直径越大,制动力就越好,但也会增加重量和成本。
制动盘的材料通常选择具有良好耐磨性和散热性能的金属材料,如铸铁或复合材料。
假设我们选择了铸铁制动盘,并给定以下参数:1. 制动盘的直径:假设制动盘的直径为300mm;2. 制动盘的厚度:假设制动盘的厚度为40mm;根据制动盘的直径和厚度,我们可以计算制动盘的转动惯量:转动惯量=(1/2)×制动盘的质量×(制动盘的直径/2)^2=(1/2)×制动盘的质量×(0.15m)^2根据实际情况,制动盘的质量需要根据制动盘的材料、直径和厚度来选择。
为了方便计算,假设制动盘的质量为20kg。
转动惯量= (1/2) × 20kg × (0.15m)^2= 0.45kg·m^2接下来,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制动液和计算所需的制动液压力。
制动液在制动器中起到传递力和控制制动器放松的作用。
制动液需要具有良好的抗压性、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
假设我们选择了常用的DOT4制动液,并给定以下参数:1.制动液的抗压性比:假设制动液的抗压性比为10:1;2.需要的制动力:假设需要的制动力为6000N。
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计算公式
一、一轴(前轴)制动力
一轴制动率=(左前轮制动力+右前轮制动力)/ [(左前轮荷重+右前轮荷重)x9.8]
当一轴制动率>=60% 为合格
一轴不平衡率=(左前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前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两个前轮中最大制动力
当一轴不平衡率<=20% 为合格
二、二轴(后轴)制动力
二轴制动率=(左后轮制动力+右后轮制动力)/ [(左后轮荷重+右后轮荷重)x9.8]
二轴制动率不做判定
当二轴制定率>=60%时,二轴不平衡率用下式计算;
二轴不平衡率=(左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两个后轮中最大制动力
二轴不平衡率<=24% 为合格
当二轴制定率<60%时,二轴不平衡率用下式计算;
二轴不平衡率=(左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左后轮荷重+右后轮荷重)x9.8]
二轴不平衡率<8%时为合格
三、手制动力(手刹)
手制动率=(左轮制动力+右轮制动力)/四个车轮荷重之和X9.8
手制动率>=20%为合格
四、整车制动
整车制动率=四个车轮制动力之和/四个车轮荷重之和X9.8
整车制动率>=60% 为合格。
盘式制动器制动计算

盘式制动器制动计算
1.制动力矩计算
制动力矩是盘式制动器产生制动力的重要指标,是制动器设计的基础
参数。
制动力矩的计算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
T=Fr*r
其中,T为制动力矩,Fr为制动力,r为制动器半径。
制动力的计算
涉及到车辆的质量、速度和制动时间等因素,常用的计算公式为:Fr=m*a/n
其中,m为车辆的质量,a为减速度,n为制动数(通常取2)。
2.摩擦力计算
Ff=μ*N
其中,Ff为摩擦力,μ为摩擦系数,N为垂直于制动盘方向的力。
摩擦系数是制动材料的重要参数,需要通过试验或参考相关文献进行确定。
3.温升计算
ΔT=Q/(m*Cp)
其中,ΔT为温升,Q为制动器吸收的热量,m为制动器的质量,Cp
为制动器的比热容。
制动器吸收的热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Q=Ff*v*t
其中,v为车辆的速度,t为制动时间。
4.设计参数计算
A=T/(μ*p)
其中,A为制动器的有效面积,p为盘式制动器的接触压力。
以上为盘式制动器制动计算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得到盘
式制动器的设计参数和性能参数,实现对盘式制动器进行合理设计和选型。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还需要考虑制动器的热稳定性、耐磨性、抗
褪色性等因素,在设计和选用制动器时综合考虑,以确保制动器的安全可
靠性和使用寿命。
汽车制动力计算按2015通用规范

汽车制动力计算按2015通用规范
一、制动力怎么计算
规范JTG D60—2015第4.3.5条,汽车荷载制动力按同向行驶的汽车荷载计算,一个车道上由汽车荷载产生的制动力标准值按第4.3.1条规定的车道荷载标准值在加载长度上计算的总重力的10%计算,公路—Ⅱ级汽车荷载的制动力标准值不得小于90kN。
公路一级车道荷载:
均布荷载标准值为10.5KN/m;
集中荷载按以下标准选取:
计算跨径L0≤5m,PK=270KN
L0≥50m,PK=360KN
5<l0<50m,pk值采用线性内插求得。
< p="">
公路二级按公路一级车道荷载的0.75倍采用
下面举例说明:
例如一联5x30,桥面宽度为两车道。
制动力计算如下:加载长度为150m,车辆集中力为由直线内插得320KN。
制动力计算公式如下:
2x1x0.1x(3x50x10.5+320x5)=635.0KN。
</l0<50m,pk值采用线性内插求得。
<>。
汽车制动力计算按2015通用规范

一、制动力怎么计算
规范JTG D60—2015第4.3.5条,汽车荷载制动力按同向行驶的汽车荷载计算,一个车道上由汽车荷载产生的制动力标准值按第4.3.1条规定的车道荷载标准值在加载长度上计算的总重力的10%计算,公路—Ⅱ级汽车荷载的制动力标准值不得小于90kN。
公路一级车道荷载:
均布荷载标准值为10.5KN/m;
集中荷载按以下标准选取:
计算跨径L0≤5m,PK=270KN
L0≥50m,PK=360KN
5<L0<50m,PK值采用线性内插求得。
公路二级按公路一级车道荷载的0.75倍采用
下面举例说明:
例如一联5x30,桥面宽度为两车道。
制动力计算如下:加载长度为150m,车辆集中力为由直线内插得320KN。
制动力计算公式如下:
2x1x0.1x(3x50x10.5+320x5)=635.0KN。
制动器选择计算公式

制动器选择计算公式在车辆制动系统中,制动器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负责将车辆的动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减速或停止车辆。
因此,选择适当的制动器对于车辆的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选择制动器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车辆的重量、速度、使用环境等。
本文将介绍制动器选择的计算公式,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选择适合的制动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
制动器的性能通常由制动力和制动力矩来描述。
制动力是指制动器施加在车轮上的力,而制动力矩则是制动器施加在车轮上的力乘以制动器半径。
制动器的选择计算公式将涉及到这些参数。
1. 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F = μ m g。
其中,F为制动力,μ为摩擦系数,m为车辆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摩擦系数是指制动器和车轮之间的摩擦系数,它取决于制动器和车轮的材料。
一般来说,摩擦系数越大,制动力越大。
2. 制动力矩计算公式。
制动力矩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T = F r。
其中,T为制动力矩,F为制动力,r为制动器半径。
制动力矩是制动器施加在车轮上的力乘以制动器半径,它反映了制动器对车轮的制动能力。
3. 动能计算公式。
在选择制动器时,还需要考虑车辆的动能。
动能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E = 0.5 m v^2。
其中,E为动能,m为车辆的质量,v为车辆的速度。
动能是车辆的速度和质量的函数,它反映了车辆在运动过程中所具有的能量。
综合考虑以上几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出制动器选择的计算公式:T = μ m g r。
根据这个计算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所需的制动力矩,从而选择适合的制动器。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的制动器选择还需要考虑到制动器的类型、材料、散热能力等因素,这些因素将对制动器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除了上述的计算公式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需要考虑。
例如,制动器的热容量、制动器的响应时间、制动器的耐久性等。
这些因素将对制动器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工程师们在选择制动器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04)有关制动方面的:
1.1 台试检验制动性能
1.1.1 行车制动性能检验
1.1.1.1 汽车、汽车列车在制动检验台上测出的制动力应符合表 6 的要求。
对空载检验制
动力有质疑时,可用表 6 规定的满载检验制动力要求进行检验。
摩托车及轻便摩托车的前、后轴制动力应符合表 6 的要求,测试时只允许乘坐一名驾
驶员。
检验时制动踏板力或制动气压按7.13.1.3 的规定。
表 6 台试检验制动力要求
1.1.1.2 制动力平衡要求(两轮、边三轮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除外)
在制动力增长全过程中同时测得的左右轮制动力差的最大值,与全过程中测得的该轴左
右轮最大制动力中大者之比,对前轴不应大于20% ,对后轴(及其它轴)在轴制动力不小
于该轴轴荷的60% 时不应大于24%;当后轴(及其它轴)制动力小于该轴轴荷的60% 时,在制动力增长全过程中同时测得的左右轮制动力差的最大值不应大于该轴轴荷的8% 。
依据国标要求,对前轴以外的制动力平衡计算分两种情况:
1、当该轴制动制动率 >= 60%时,过程差最大差值点的两个力分别
为f1和f2,如果f1 >= f2 不平衡率 = (f1 –f2)/f1 * 100 ;
如果f1 < f2不平衡率 = (f2 –f1)/f2 * 100
2、当该轴制动制动率 < 60%时,过程差最大差值点的两个力分别
为f1和f2,如果f1 >= f2 不平衡率 = (f1 –f2)/轴重 * 100 ;如果f1 < f2不平衡率 = (f2 –f1)/轴重 * 100
注意:以上为简约的计算,较为准确的计算要注意单位之间的换算:轴重是kg,制动力的单位是10N
例如:
轴重最大左最大右差值左差值右制动率不平衡率
2074 543 508 543 508 50.7 1.7
二轴不平衡率( 543-508)*10/(2074*9.8)*100= 1.722%
有关制动台仪表
制动台仪表的不平衡率算法说明书没有给出,不清楚其算法,对于前轴有可能是对的,对于后轴等仪表算法可定是错误的,制动台本身不能得到车辆的轴重,也就不能判断制动率是否 >=60,也就不能得出不平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