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二课件 第5单元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物质生活的变化:(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等,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2.社会习俗的变迁:(1)原因: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表现。
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_________”“废止缠断发易服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3.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传统社会习俗沿袭下来。
【微点拨】1.正确认识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它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正确认识缠足与允许臣民剪发:(1)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2)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走向文明化、民主化。
主题一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问题探究】1.表现阅读课本第一目下第二至五自然段,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的变化。
提示:“洋布”“洋装”渐入百姓生活,“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西餐馆和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习俗方面出现了“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和社交礼仪的变化。
2.特点及影响因素阅读课本第一目下第六自然段和插图及“历史纵横”。
思考:插图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化的什么特点?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提示:特点:新旧并存,中西合璧;近代化、文明化;地区变化不平衡。
因素: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运动的推动;政府的倡导;人民思想的解放;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高中历史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影响世界的工业革

交通 领域
19世纪初,汽船、火车先 后问世
—
(2)根据史易料二错,分点析垄拨断组工织的场影响≠。工厂 (第1)五根单据元材工料工一厂业,概革是括命1与直9世马纪克接的思伦主进敦义行成的为诞工“生雾都业”的生原因产。 活动的单位,通常包括不同的车间,其特
……至1600年大约2/3的英国旧贵族在财政上入不敷出,他们所构成的社会上层结构已接近解体的边缘。
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
畴。
(2)扩展: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 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 射效应。各国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 展。 (3)完成: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
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采用机器生 出现了
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领域
发展过程
影响
蒸汽 机的 改进
①1782年,瓦特试制出旋 转运动的“复动式蒸汽 机” ②1785年,经过进一步改
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 棉纺织工厂使用
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还解决了生 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
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伟大 的技术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的主要标志,也是生产技术史上 的一次飞跃。从此,人类进入 “蒸汽时代”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 (1)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2)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为 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表现为电力技术的广泛开 ②1785年发,经和过进应一步用改进,电的瓦力特蒸成汽机为开始补在充棉纺、织工取厂使代用 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英(2)国自通然过科(2殖学)民取内扩得张一燃,系促列机进突了的破资性本创成原果始制,积新累技和。术应、新用发明:层带出来不穷更,为工便业革捷命的的深动入发力展创,汽造了车有利、条件飞。 机等新式快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单元测试5 第五单元

单元测试(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中国茶叶输英总值在 1781-1790 年间是 9626 万元,英国毛织品等 货物输华总值在 1781-1793 年间是 1687 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 1/6。 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 ) A.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 B.操控三角贸易,发展制造工业 C.协定中国关税,控制中国海关 D.推行鸦片贸易,改变贸易格局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英贸易中,英国商品销路不畅,中国处于出超 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杨内乱”“金田一役”指的是太平天 国运动,“曾、胡、左、李迭握朝权”“满汉权力消长”指的是汉族官僚 地位上升。由此可知,材料意在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晚清传统的政治 权力结构,故 B 项正确。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是地主阶级,材料未体现出地 主阶级地位的动摇,故 A 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洋务运动的兴起,故 C 项 错误;汉族督抚势力崛起冲击了中央集权,不是“瓦解”,故 D 项错误。
解析 材料中林则徐在通令中强调,茶叶、大黄对于西方人的作用很 大,西方人没有它们无法生存,同时认为这是中国对于西方人的恩赐,体 现了他仍受到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故 D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林则徐 主张平等商贸往来,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他只是强调茶叶、 大黄对于西方人的作用很大,并没有体现抵制西方掠夺原料的观点,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林则徐并没有认识到西方工业革命后要求扩大商品市场的 经济形势,故 C 项错误。
解析
8.某同学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列了一个大事年表,请你给这个表选 个恰当的标题( )
1851 年 金田起义 1853 年 太平军北伐 1853 年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追求财富平均 1856 年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 1864 年 在湘军、淮军和洋人的联合进攻下失败 A.农民阶级的抗争和局限 B.农民阶级发展资本主义 C.农民阶级的英勇与智慧 D.农民阶级抵制外来侵略
高中历史课件必修二:第五单元

(2)、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3)、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 发展,逐渐萎缩。
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制造了第一艘汽船,并在哈得逊河试航成功
1865年,中国第一艘木质明轮船 “黄鹄” 号 建成1。84该2年船,除英回国转“轴魔锅女炉”等号所抵需达钢上材海从,海这外购进外, 其余是所中有国工人具见和到设的备第均一自艘己轮完船成。 “黄鹄” 号是 我国造船史上第一艘自制的汽机轮船。
(4)、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
动力: 人力、自然力
机械力
技术: 引进
自行研制
地区发展差别: 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 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 先慢后快
二、通讯工具
1、电报在中国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 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3)婚姻风俗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
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
现代人的婚礼越 来越追求简约、
文明和个性
一对新人在滇池 边的防汛大堤上 给红嘴鸥投食 北京市郊区农民在街《头婚自姻行法》车颁婚布礼后举行新式婚礼
习俗
•
旧习
• 婚姻包办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近代
衣服
女装(旗袍)男装(长 袍、西服、中山装)
新中国成 立后
改革开 放以来
饮食
住房
风俗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单元整合探究升华课件新人教版

工业革命 至第二次 世界大战 期间
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 两极对峙 至 20 世纪 格局的形 50 年代中 成 期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 义、马歇尔计划、北约 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 情报局、经互会、华约 组织
-3-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阶 段 世界格局 20 世纪 50 年代 两极格局下, 后期至 表现出多极 80 年代 化趋势 末 20 世纪 两极格局瓦 80 年代 解,多极化趋 末 90 年 势加强,暂时 代初至 表现为“一 今 超多强”
考情分析
真题试做
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4.(2018北京文综,1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 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 和平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关闭 , 如果没有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 ,美国同意 根据题干中的“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 和谈。这表明( ) 国参加都无法解决”,可知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地位,故A项正确。朝鲜战争中社会主义阵营并没有放弃与西方国家的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 冷战 ”对峙,故B项错误;五大国在联合国发挥决定作用始于1945年联合国 C. 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的建立 ,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同意和谈 D.五大国缔结和约 ,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但五大国并没有缔结和
-12-
考情分析
真题试做
全国卷考点分布 试题 美苏两极 多极化趋 年份 对峙格局 势的出现 的形成 35.第三世界 Ⅰ卷 的发展壮大 2018 年 Ⅱ卷 Ⅲ卷 2017 年 Ⅱ卷 Ⅲ卷 34.战后 Ⅰ卷 遏制政策
2020版新学优高中历史同步人教必修3 教师课件:第五单元 单元整合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知识网络 系统构建
4.(2017课标全国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 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 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 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 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 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 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 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参考答案:(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 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 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 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 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1.三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的实质都是 实事求是。毛泽东依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中国革命从教条主 义和机会主义的统治下拯救出来,走上正确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党和国家从“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走上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知识网络 系统构建
3.(2016课标全国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 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 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本题考查梁启超提倡的“诗界革命”的作用。关键词:“甲午战 后”。从题干中梁启超赋诗的内容可看出梁启超主张中国应向英 国和日本学习,再结合时间“甲午战后”,可知其目的是救亡图存,故C 项正确。梁启超主张学习英日,这是一种改良思想,故A项错误。题 干中梁启超仍然用的是古文,并非白话文,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 动时期出现的,故B项错误。中国改良思潮的开端应该是早期维新 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上册(配人教版)教学课件第5单元整合能力提升

【理论升华】 晚清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 的努力及其局限 1.地主阶级:鸦片战争后,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实践了“师夷长技”的主张。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但是,因其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目的,失败带 有必然性。 2.农民阶级: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 农民阶级又发动了义和团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落后性,未能提出科学的 革命纲领,失败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2.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 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 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3.思想: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 思想主流。“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 启蒙的作用。 4.生活:随着中西方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维新运动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 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目录索引
构建·知识体系 明晰·阶段特征 培养·史学思维
构建·知识体系
明晰·阶段特征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这一历史阶段,一方面,中国逐步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渐加深;另一方面,社会各阶 层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政治 (1)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2)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起 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
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学案课件:第五单元 单元整合

对应训练3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 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 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 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 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明朝赋税政策,未涉及抑制商业的发展,故A项 错误;据材料“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 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可知明朝 赋税制度采用“折银缴纳”的办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活跃了商 品经济,因此赋税政策的变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 强调的是赋税政策对商业的影响,而非强调农产品商品化对农民的 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赋税制度的变化促进商业的发展, 而非强调南方的经济超过北方,故D项错误。
答案 A 解析 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和英国财政部顾 问凯恩斯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 了两个不同的计划,最终“怀特计划”战胜了“凯恩斯计划”,确立了以 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充分反映出经济实力决定世界经济 体系中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述及“怀特计划”与“凯恩斯计 划”的交锋,并没有涉及美国的意图所在,故B项错误;凯恩斯主义主 张国家应该有计划地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 战之后,英国实力大为削弱,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无法维 持,故C项错误;材料仅是提及“凯恩斯计划”,没有涉及英国政府的态 度问题,故D项错误。
对应训练2美国外交关系学会国际经济部主任本·斯太尔曾说:“擂 台已经搭好,两个方案可以一决高下了。在思想和才华的战场上, 凯恩斯计划定将胜出。但是交锋的地形环境显然对怀特更为有 利……(因为)美元才是战争结束后其他国家需要的东西。而尽管 凯恩斯才华横溢,他也不是点石成金的米斯达国王(希腊神话中的 人物)。”他意在强调( ) A.经济实力决定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权力 B.美国意图独立掌握世界金融霸权 C.凯恩斯主义是当时最进步的经济思想 D.英国企图同美国分享金融领导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破坏性:列强的侵华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给中华民 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中国贫 穷和落后的根源。
(2)建设性:列强在侵略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 入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 民族的觉醒;列强的经济侵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 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整合
体系构建·统全局 拓展深化·提素养
体系构建强侵华 1.侵华方式 (1)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2)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3)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文化入侵。 (4)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2.趋势 (1)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 (2)经济侵略日益加强的同时,不断渗透政治与军事控制。
3.阶段特征 (1)19世纪40~60年代 ①侵华国家:主要是英、法,其次是美、俄。 ②侵略范围: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侵略方式:主要是武力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 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①侵华国家:英、法、美、俄、德、意、日等。 ②侵略范围:向中国内地扩展。 ③侵华方式:在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由“中外和好”到瓜分中国 再到“以华治华”,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 (3)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以前 ①侵略国家:美日成为侵华主要国家,先是日本独霸中国,后是美 国确立优势地位。 ②侵华手段:主要是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因此它们极力 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中国社会的进步。因此,就列强侵 略给中国造成的危害而言,其客观积极作用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