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专题突破
04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题精准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诗文阅读(全国通用)

重 点
(4)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提 升
译文: 既为人所陷害,还想战胜敌人,不就难了吗?所以我说,没有智谋的就是
苻坚这一类的人。
(5)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
译文: 前秦苻坚统率百万大军,被谢玄击败于淝水,这是用兵能合不能分的
结果。
[参考译文]
·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
大破·楚师于丹、淅(《屈原列传》)
升 ⑪顾: 回头看,看
为之四顾(《庖丁解牛》)
·
⑫果: 实现,成为事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⑬盖坚实为垂所陷明矣: 被动句
·
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并序》)
⑭相去: 相距
相去四十里(《鸿门宴》)
· ·
【句子翻译】 (3)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译文: 古人临阵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
·
⑥可谓: 可以说是,可以称为 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
·
⑦亲: 亲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
·
学之道》)
【句子翻译】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译文: 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
重 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 点 提 (2)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 升
吗?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
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
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
文言断句、翻译

一.文言文断句技巧文言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的停顿,不必苦思。
断句加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方法如下⑴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接结果。
例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资治通鉴》⑵借助虚词断句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较多。
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连词、介词常放在句子中,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会更好地帮助我们断句。
﹙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表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况。
﹚如: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从句意看,这段文字是使者与赵威后的对话。
威后的对话中有三个相同的结构,都是“耶”字煞尾,它是表疑问的,故应用问号。
在第二个“曰”字后的引文中,“岂”是表反问的副词,应放在句首,和后边的“乎”照应,构成“岂------乎”句式,“岂”前应断开。
因此,全句可断为: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⑶借助成份断句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如: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句中动词有“次、震动、惧、战、遣、为”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句子结构,“次”的主语是“诸葛亮”,补语是“渭滨”;“震动”的主语是“关中”;“惧”的主语是“魏明帝”,宾语是“晋宣王战”;“遣”的主语也是“魏明帝”,宾语是“辛毗”,而“辛毗”又是“为军师”的主语。
(开课)文言文阅读专题:断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阅读专题:断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断句原则:规律:翻译两个关键点:【专题突破通练】题一:阅读下面文段,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如何?‛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③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小人实不才。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乡校:当时地方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
②子产,名公孙侨,子产是他的字。
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
③然明,郑国大夫,名蔑。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①损:②克:③信:④信:2.断句并翻译:断句: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3.翻译: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4.这则故事表现了子产的什么品质?〔答案〕:1.①损:减少,消除②克:能③信:的确④信:相信2.断句: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4.表现了子产善于体察民情,充分尊重民意的从政作风。
〔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回来到这里游玩,来议论我们执政的好与坏。
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它,他们憎恶的,我们就改正它。
这是我的老师啊,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稍微疏通,使河水疏导;不如我听到(这些意见),把它们当作药物啊。
优等生百日冲刺系列之专题6: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

优等生百日冲刺系列之专题6: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基础勤梳理名篇名句不离口1.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的呼喊。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3.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
3.杜甫的《望岳》中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4.《望岳》中,“,”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5.《望岳》中“,”,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6.《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诗句是:,。
【答案】1.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易错成语勤温习1.以文为是诗,自昌黎始,至东坡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大放厥词,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
现用来指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即使从原义角度,东坡也不以议论见长。
)2.有些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阅读这样的文章,真叫人头疼。
(文不加点,形容文章写得极快且毫无修改痕迹。
这里误解为不加标点。
)3.湖南湘潭市有人利用封建迷信行骗坑人,有关方面守株待兔,一举将行骗的人抓获。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与语境完全不符。
)4.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王大妈提起这事,就气愤不已。
(不胫而走,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表示东西下落不明,用“不翼而飞”。
)5.上了高中,英语课上老师只说英语,这让英语基础差的同学简直不知所云。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断句和翻译》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专题训练一、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一)断句原则: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断句必先得关注语境)2. 先易后难,寻找标志。
3. 读后检查,通顺合理。
(二)断句技巧1. 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或代词一般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再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⑵疑问代词:问人-- “谁”“孰” /问事-- “奚”“胡“曷”“恶”“安”“焉” / “何”可问人也可问1⑶指示代词:此”“是”“斯”其”〖训练1〗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答案: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 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2.找动词,定句读。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形容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训练2〗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文言文断句专题带翻译

【小试身手】
二、用斜线(/)给下面文字断句,并总结断句的基本 方法。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 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 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 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 敏之用岂有常哉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 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 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小试身手】 四、用斜线(/)给下面文字断句,并总结断句的基本方 法。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 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 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 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 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 /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 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课内温故】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 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方法点拨四】
据文史,定句读:文言文中的 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 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 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 助。
优等生·高考语文专题6: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

优等生�高考语文专题6: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琇,字华野,山东即墨人。
康熙九年进士。
十八年,授江南吴江知县。
材力强幹,善断疑狱。
征赋行版串法,胥吏不能为奸。
居官七年,治行为江南最。
二十五年,时河督靳辅请停濬下河,筑高家堰重堤,清丈堤外田亩以为屯田,谓可增岁收百馀万。
巡抚于成龙议不合,上令尚书佛伦往勘,主辅议。
二十七年,琇疏劾辅治河无功,偏听幕客陈潢阻濬下河。
上御乾清门,召诸大臣,下琇疏,令会同察议。
寻辅入觐,复召诸大臣与议。
琇申言屯田害民,辅坐罢,而擢琇佥都御史。
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
琇疏劾明珠与国柱结党行私,详列诸罪状,并及佛伦、傅拉塔与辅等交通状,于是明珠等降黜有差。
琇直声震天下。
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狱未具,琇疏言:“左都御史马齐於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实以指使诬劾罪。
”诏责琇疑揣。
寻法司奏琇请讬事实,当夺官。
上以琇平日鲠直敢言,改降五级调用。
三十八年,上南巡,琇迎驾德州。
既还京师,谕大学士阿兰泰等曰:“原任左都御史郭琇,前为吴江令,居官甚善,百姓感颂至今。
其人有胆量,可授湖广总督,令驰驿赴任。
”琇上官,疏言:“黄州、武昌二府兵米二万七千有奇,运给荆州、郧阳汛地①,悬隔千里,輓输②费不赀,请改折色③。
江夏等十三州县有故明藩产,田瘠赋重,数倍民粮,请一律减徵。
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濒江地,水齧土陊④,有赋无田者三百馀顷,请豁免。
”皆允行。
四十年,以病乞休,上曰:“琇病甚,思一人代之不可得,能如琇者有几人耶?”未几,琇以病剧再疏求罢,仍慰留。
五十四年,卒。
(节选自《清史稿·郭琇传》)(注)①汛地:军队驻防之地。
在清代兵制中,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断句主观题专项突破

【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①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
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
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
”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
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
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武臣曰:“诺。
”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②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
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
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坦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
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
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
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
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
而子立尺表以度天,直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②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
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注释较原题有调整)10.材料二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韩非子书 A 云夫子 B 善之 C 引 D 以张本 E 然 F 后难之 G 岂有 H 不似哉?(“画横线”原题中为“画波浪线”)答案与解题思路【答案】C E G【解题思路】从解题角度看,我们仍然要找到不变应对万变的思路,形成这种思路的基础就是:确保“不读破句,保持局部句意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可以遵循这几步来解题。
首先要浏览原文不加标点无停顿的原句,找出句中的动词,从而确定语句的大体意思,即:什么人在做什么事,什么人经历了什么,人物之间有哪些重要的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专题突破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节选自《颜氏家训》)【答案】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
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关键点:“封”,动词,译为“封存”;“拜书”,动宾短语,“拜”为动词,表敬称,“书”为名词,译为“书信”,“拜书”译为“呈上书信”;“奔”,译为“投奔”;“于袁军”为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翻译时应移至动词前。
(2)关键点:句式“为……所……”表被动;“贯”为动词“贯穿”,这里据语境译为“射穿”。
【答案】(1)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2)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
【参考译文】……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穿透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
华佗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
”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
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
一、文言翻译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整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
要想理解文言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分句间隐含的语意关系等。
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流利畅达。
1.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要脱离全文这个大语境,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必须把句子放到全文中去理解,要从原文找答案。
(2)要正确理解句意,还要掌握通假、活用、倒装等现象,还要注意语法、修辞等现象。
(3)要弄清代词的指代作用,对句子中的省略成分也要分辨清楚,特别是省略的主语、宾语、代词等,如果对这些内容分析不清,就会曲解句意。
(4)对复杂不好理解的句子,可以作句子成分分析,也可以抓关联词语,分析句间关系,这样可以帮助理解句意。
2.翻译要求:信、达、雅翻译文言语句,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信、达、雅”。
“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做到字字落实,不添、不漏、不走样。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直译的,要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原文字词尽可能在译文中有所落实,保持原文语句的特点。
“达”就是要使句子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句子安排、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在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无法直译时,要灵活地进行改变或调整。
“雅”就是要求句子生动、优美,即具有文采,用词造句要考究,能传达出原句的韵味,能体现出译者的文采。
在上述原则中,“信”和“达”是最基本的原则,“雅”是在“信”和“达”的基础上发展提高的,考试中对考生的考查,主要就是对“信”和“达”的考查,离开了“信”和“达”的原则,片面追求“雅”无实际意义。
3.翻译手段:直译与意译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
像有些不好照字面直译的,或者表达不出原意的,或者是修辞义的(比喻、借代、委婉说法等),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那就只能按照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找一个相应的说法来译了。
4.翻译方法翻译的方法有“留”“删”“补”“调”“换”等。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①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陈情表》)③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2)删——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等,都要在翻译中剔除。
如“之”,作为助词,它可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也可以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这些情况下就无法译出,可以删除。
另外某些发语词、语气词、表停顿、补足音节和缓语气的虚词,也应删除。
①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滕王阁序》)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陈情表》)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④便可白公姥。
(《孔雀东南飞》)(3)补——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必须补出,使上下文衔接。
①(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补主语)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鸿门宴》)(补谓语)③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补宾语)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于)项王。
(《鸿门宴》)(补介词)⑤比好游者尚不能十(分之)一。
(《游褒禅山记》)(补出分数相应的部分)⑥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
(《勾践灭吴》)(补出量词)(4)调——在翻译时,有些倒装句的词序需要调换,如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互文见义句等。
①何由济乎?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⑤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赤壁之战》)例①中的“何由”是“由何”的倒装,即“凭借什么”。
例②中的“余”是“欺”的对象,“不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我”,将宾语调至句后。
例③中的“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
例④中的“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是“三举所佩玉玦”,即“多次举起”的意思。
例⑤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修饰“破操军”,译为“一定能击溃曹操的军队”,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5)换——文言词语要准确选用恰当词义,用现代词语代替。
词类活用必按较为固定的格式翻译,体现出词类活用的特征来。
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
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柳敬亭传》)(安:安心)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另一个单音词。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倍:背)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余:我;自:从;适:到)要注意古今异义中古义和今义的区别。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五人墓碑记》)(古义,头颅;今义,某些集团的领导人)(6)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用典、讳饰、婉辞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使文意通顺。
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二、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过去称为句读(dòu)。
所谓“句”,就是作者已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到此应断句,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即用“句号”。
语意未完而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相当于今人使用的“逗号”。
弄清句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
“句读之不知”,对原文的意思就会领会错误。
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
下面介绍一些断句的具体方法:1.掌握大意,高屋建瓴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而领会全篇的文意的基础是要对文段中关键词句的理解。
如: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脚),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脚)?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足够)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足够)。
’非一足(脚)也。
”这段话的断句很典型,如果不理解“足”两层含义(脚;足够),要断清这段文字,就非常困难。
大致弄清了文意,断句就有了基础。
2.抓住标志,沿波讨源(1)虚词标志:句首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即、苟、若、纵、纵使、于是、且夫、向使、虽……句中虚词:于、以、而、者……句尾虚词:也、乎、哉、矣、耶、耳、焉……这些分类只是相对的,如“也”有时作句中语气助词,“者”也可作分句末的停顿语气词,等等。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
“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
“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2)实词标志:①对话中的标志动词:曰、道、云。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
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
如: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庞葱曰:)“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战国策·魏策二》)这里,庞葱的第二、第三次问话,作者把主谓部分都省略了。
如果把引号直接贯下去,成为——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就错了。
有一段介绍唐朝诗人白居易作诗的情况:“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
”要是加上标点,便是:“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