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断句与翻译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⑴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⑵句末语气词 : “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⑶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④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⑤常在句首的时间词 : 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断句口诀:“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规律三: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文言断句、翻译

一.文言文断句技巧文言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的停顿,不必苦思。
断句加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方法如下⑴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接结果。
例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资治通鉴》⑵借助虚词断句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较多。
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连词、介词常放在句子中,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会更好地帮助我们断句。
﹙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表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况。
﹚如: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从句意看,这段文字是使者与赵威后的对话。
威后的对话中有三个相同的结构,都是“耶”字煞尾,它是表疑问的,故应用问号。
在第二个“曰”字后的引文中,“岂”是表反问的副词,应放在句首,和后边的“乎”照应,构成“岂------乎”句式,“岂”前应断开。
因此,全句可断为: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⑶借助成份断句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如: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句中动词有“次、震动、惧、战、遣、为”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句子结构,“次”的主语是“诸葛亮”,补语是“渭滨”;“震动”的主语是“关中”;“惧”的主语是“魏明帝”,宾语是“晋宣王战”;“遣”的主语也是“魏明帝”,宾语是“辛毗”,而“辛毗”又是“为军师”的主语。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一、依据语法结构在断句时,首先要分析句子的结构,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等语法成分,并根据这些成分进行断句。
例如,“其一人/去倦怠/来而/犹侍立不去”中,“其一人”为主语,“去倦怠”为谓语,“来而/犹侍立不去”为宾语,应在“去倦怠”后断开,以明确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二、依据字词意义在断句时,要关注句子中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根据词语的含义和功能进行断句。
例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食不饱力不足”是一个意群,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应该在此处断开。
三、依据修辞手法断句时,可以借助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顶真等,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断句。
例如,“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物有本末”与“事有始终”是两个对偶句,应该在“终”后断开。
四、依据句间逻辑在断句时,可以借助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断句。
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应该在此处断开。
五、依据古文韵律古文讲究韵律,可以通过古文的韵律特点来进行断句。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是两个对仗的句子,应该在“流”后断开。
六、对比现代文翻译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可以对比现代文的翻译来进行断句。
例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吾生也有涯”翻译为“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也无涯”翻译为“而知识是无限的”,因此应在“涯”后断开。
七、结合上下文语境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进行断句。
例如,“见山不见水/庸才也/见水不见山/庸奴也”中,“见山不见水”与“见水不见山”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水”后断开。
八、综合运用多种技巧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来进行断句。
例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何夜无月”与“何处无竹柏”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月”后断开;同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前两句是转折关系,因此应在“者耳”后断开。
高考文言文的断句技巧和翻译的答案表述(学生)

高考文言文断句技巧和翻译的答案表述主讲人:杨锋艳一.文言文断句技巧:(一)考点解析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高考考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也纷纷采用这种方式。
(注:14年高考考察文言断句的:新课标一卷、新课标二卷、北京卷、广东卷、湖南卷、浙江卷等)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
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要先通读几遍,弄清楚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还应注意文体的语言风格;最后,断好之后,再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再审查。
一般说来,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句子甚至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难点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
断句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二)真题回做(2014年新课标2卷)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C.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D.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讲解(共五个)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一、明(一)明名词、代词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
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二)明动词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三)明虚词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3、句末语气词 ,“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语文文言文翻译与断句方法注意事项

语文文言文翻译与断句方法注意事项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文言断句和翻译

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
C.“之”“以”“则”“而”等助词、连词、
介词常放在句中,
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会更好地帮助我们
断句。
如: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 后尊贵者乎 断句: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 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 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 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例2(2007· 高考江西卷)吾但使国家无逋赋,
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 ①逃亡、逃跑;②欠交、拖欠;③拖延、迟延。
“逋”“职”均为采分点。“逋”的义项有: 应选第②个义项。“职”的义项有:①职责;②
职业;③职位;④主要;⑤贡献。应选第①个义
项。
全句译作: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 税,我的职责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例9(2006· 高考江苏卷)民,吾民也。发吾粟振
之,胡不可?
振:通“赈”,即“赈济”。全句译作:百姓, 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 不可以?
死/人固皆死(排比)
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断句: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 胜/走如鲁(顶真)
二、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直接将原文
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
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 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以意译为辅助手段。因此, 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 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 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 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常考题型方法指导(共7种题型)

高考文言文阅读常考题型方法指导题型一断句【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方法指导】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 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2、夫战,勇气也 。 作战,要靠勇气。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 意外的变故 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时间长了,能根据脚步声辨别走过的人是谁。
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 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 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 抑恶扬善 ∕ 有大略者不问其短 ∕ 有厚德 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文言文翻译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 能力目标:温故知新,通过课内文言句 子的翻译练习,掌握翻译技巧,提高学 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情意目标:通过训练验证方法技 巧的可操作性,举一反三,从而 增强对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 矣/ / 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 / / / /
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 矣 / 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 乎/ /
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 不亦 / / 诬天下士人哉
(选自明· 宋濂《杜环小传》)
译文: 史官说:交友之道太难(把握)了。当两 人意气相投之时,友人可以以身家性命相许 诺,好像(为了你什么事都可以办)世上没 有什么难事了。等到世事发生变化你已走投 无路(需要他)的时候,却不能履行当初所 说的话背离你而去的人实在太多了。更何谈 在(你)死了之后能照顾你的亲人呢?我观 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 士又哪里能超过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 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的士人了!”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 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 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 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 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 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 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 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 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用“/”给下列文言文段断句。 相如/ 相如 秦王 /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 / 左右/ 左右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 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 语。
找顶真,定句读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 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 生凉(《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 /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 昏黄/夜生凉(《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意
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删;
“达”就是要通顺,要明白流畅; “雅”就是要语言优美。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划线部分的变化规律
地名 1、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安石记。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
年号
书名
周文王被拘在羑里而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而写下了《春秋》。
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 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 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 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 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 您越多越好,为什பைடு நூலகம்还被我俘虏了?"韩信 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 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窍门5: 依总分,定句读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 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 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 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 害的。”
用“/”给下列文言文段断句。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 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 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 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 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 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 会胜利。
请同学们找出下列翻译中的错误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 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从师学习的风尚也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正确答案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晋侯和秦伯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因为蔺相如的功劳大,任命他为上卿。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注意: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全名,以 后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或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 明辨句读。
用“/”给下列文言文段断句。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 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 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012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划11 处 ,5分)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 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 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医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
解析:
• (1)不需翻译的勉强翻译。 • (2)以今义当古义。 •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 (4)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 (5)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 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 格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直译 为主,以 字字落实,以_____ 意译 为辅。 _____ 信 、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__ 达 、 _____ 雅 。 _____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上 奉 臣 糠 之 食 之 闻 妻 埃 弥 贫 不 土/ 下 饮 黄 泉 繁/ 侵 之 愈 急 贱 之 交 不 可 忘/ 糟 下 堂
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
中常用字数相同的结构。
察对称,定句读。
窍门4: 理对引,定句读
对话、引语常用标志有: “曰” “云” “言” “白” “语”“道” “谓” “对”等。
君子喜爱这个人,会将爱推及到在这个人屋 子上停留的乌鸦,何况对于圣人的弟弟呢? 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而不是 象啊。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桀骜不驯的 人难道还少吗?
/
窍门3
据修辞,定句读。
顶真、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 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
前后呼应,形式对应,内容关联 (或对比,或并列,或总分)。
人名 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帝号 官名 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安帝平素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公车特地征召 授予郎中一职,两次升迁担任太史令。 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器物 名、书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单位等专 有名词要保留。
窍门6:文言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熟悉这些固定句 式,对文言断句很有帮助。 判断句式:„者„也、„„者也 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为、岂„哉 安„哉(也)、孰与„„乎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 其它固定句式:况„„乎;奈„„何; 如(若)„„何;得无(无乃)„„乎; 何以„„为;与其„„,孰若„„
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
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断句。
窍门1: 察名代,定句读。
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 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 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 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 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代)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 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什么叫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 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 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 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 “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 “、”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 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
祝枝山巧“断”对联
用“/”给下列文言文段断句。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 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 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用“/”给下列文言文段断句。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