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精讲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一正午太阳高度角PPT课件

高一地理必修一正午太阳高度角PPT课件

【练一练】图12为地球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读图思考:
1、此图表示夏至日 (节气)
的光照图。
23°26′N
2、太阳直射点落在
纬线上。
F
E
3、比较A、B、C、D四点正午 A太>B阳>高D>度C的大小。
4、在这一天中,B、E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有何关系? 相等
5、请比较此时B、E、F三地太阳高度的大小。
第2页/共14页
一、认识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角
h= 90°
h
(h) 太阳光线相对于地平面的夹角
思考(1)日出和日落时的
太阳高度为多少h ?=0°
(2)比较白昼和黑夜太 阳高度与0°的关系。
白昼:h >0;黑夜h<0°

(3)从日出到日落太 阳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西
北 东
先变大,后变小
第3页/共14页
40 ° 10 ° 10 °
40 °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
第9页/共14页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时间)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有 0次太阳直射,夏至日(节气)正午太阳 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冬(至节日气)达一年中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有 0 次太阳直射,冬至日(节气)正午太阳 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夏至(日节气)达一年中最小值。
南回归线上:每年 1 次阳光直射时(冬至日 (节气))正午太阳 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夏至日(节气)达一年中最小值。
赤道上:每年 2 次阳光直射时 春秋分日 (节气)正午太阳高度 达一年中最大值, 夏至日、第冬10至页/共日(14节页气)达一年中最小值。
【试一试】
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是:

人教版必修一1.3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共38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1.3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共38张PPT)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空间变化 (同时不同地) 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
(2)、时间变化 (同地不同时) 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思考: 太阳直射点位于什么 地方?正午太阳高度 角的变化规律?
南回归线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 侧递减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 南北两极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靠近时变 大,远离时变小。
1下列日期中,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A.6月1日
B.7月1日
C.10月1 日 D.元月1日
2赤道上一年中什么时候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 夏至与冬至日(因为这时直射点在回归线上,赤
66°34´S 90°S
①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90 ° N P 23°26′ N

达到全年最大
②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23°26 ′ S 达到全年最小
90° S
90 ° N
23°26′ N
0° 23°26 ′ S P
90° S
达到全年最小
达到全年最大
③北回归线至赤道之间地区
90 ° N
23°26′ N P 0° 23°26 ′ S
B、6月21日21时
•C、6月22日9时
D、6月22日21时
•【答案】B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
H = 90°—︱ ± ︱
=当地纬度 =太阳直射点纬度
注意:
纬度差是指所求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同一半球,则该纬度 差为两地纬度之差;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PT课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PT课件
H=90°-|φ-δ| 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 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 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 冬半年取负值。
第22页/共45页
如:求北京(400N)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步骤:1 标直射点、所求点纬度,
2 算纬度差
H=900-(40° 23.50 )
=26.50
+
第23页/共45页
2.A点的数值为 ( C )
A.23°26′
B.43°08′
C.46°52′
D.90°
第42页/共45页
【解析】 第1题,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结合图 中一年中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之差随纬度的变化, 可以判断①处纬度范围正午太阳高度差是个恒定 值,纬度范围在23°26′~90°之间,只有D符合要 求。 第2题,根据上题可知,该恒定值是46°52′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其应用都与当地 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有关,二者缺一不可。
第39页/共45页
规律技巧总结
(4)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 回归线及其之间来回移动,故直射点大约每个 月移动纬度为8°,每移动1°大约需要4天。
(5)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与太阳直射点 密切相关,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 度越大;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 越小。
第28页/共45页
考点2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 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第29页/共45页
2.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我们能够 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 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 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PPT课件 中图版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PPT课件 中图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球自转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太阳高度(角)
定义: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
N
h
h > 0:白昼

O
h = 0 :晨昏线上
S
h < 0 :黑夜
2m
2m
30° 影子长度
60° 影子长度
结论: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
2.楼间距问题 •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楼间距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楼间距越大
• 在我国,纬度低的地方楼间距小些,
纬度高的地方楼间距大些
2.楼间距问题
例 夏至日,在36°34’N建两栋20米高的楼房,要使南

8、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有些事,只要你愿意努力,矢志不渝地付出,就能慢慢改变它的轨迹。

9、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别把失去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18、在人生的舞台上,当有人愿意在台下陪你度过无数个没有未来的夜时,你就更想展现精彩绝伦的自己。但愿每个被努力支撑的灵魂能吸引更多的人同行。

19、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中看到了某种忧患。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20、每一个成就和长进,都蕴含着曾经受过的寂寞、洒过的汗水、流过的眼泪。许多时候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

地理专题课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专题

地理专题课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专题

太阳时计观测
利用太阳时计或日晷,根据太阳在天 空中的位置变化来观测。
计算公式与步骤
计算步骤
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 = 90° - (观测点纬度 - 太阳
直射点纬度)。
01
02
03
1. 确定观测点的纬度;
2. 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根据日期和季节变化);
04
05
3. 使用公式计算正午太阳高 度角。
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与气候、地貌、 生态等地理要素密切相关,通过综 合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实践能力
观察和测量
通过实地观察和测量正午太阳高 度角,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和观察能力。
数据处理与分析
学习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地理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地理实验, 探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因 素,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太阳辐射的分布
太阳辐射的强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会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度。在夏季时,由 于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较强;而在冬季时,太阳高度 角较小,太阳辐射较弱。这种变化会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和 气候。
太阳辐射的分布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还会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在赤道附近,由于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较强;而在高 纬度地区,由于太阳高度角较小,太阳辐射较弱。这种分布 不均匀会导致气候的差异。
气候变化研究
通过观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可以研究地球自转轴倾角、地球公
转轨道变化等对气候的影响。
04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在地理 教学中的意义
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掌握地球运动规律
通过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学习,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 转的原理,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

高中地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公开课优质课件

高中地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公开课优质课件

②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和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各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 52′)。
③南极圈以南和北极圈以北: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幅度越小(由46° 52′减小至23° 26′),极圈上为46° 52′,极点上 为23° 26′。
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 的地方时是12时。
66.5
0
南 极 圈 南寒带 0 90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既无太阳直 射,又无极昼 极夜现象
气候特征
北寒带带
北 回 归 线 赤热
有太阳直 射现象
带 道
终年 炎热
南 回 归 线
南温带
南 极 圈 南寒带
2、气候四季(北温 带许多国家)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我国四季以四立划分四季。 秋季:9、10、11月 欧美四季以二分二至划分四季 冬季:12、1、2月
五 带 的 划 分
66.5
0
90 北寒带 北 极 圈
0
北温带
23.5
0
北 回 归 线
0
0
热 赤
0
带 道
23.5
南 回 归 线
南温带
赤道地区 递变规律 一年有两次最大值(春分、秋分),两次最小值 (夏至、冬至) 来增去减(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 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①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 大(由23° 26′增大至46° 52′),赤道上为23° 26′,回归线上为 46° 52′。
北回归线及其 一年有一次最大值(6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 以北地区 (12月22日前后)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公开课)ppt课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公开课)ppt课件
4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该日,正午太阳 高度在不同纬度 的分布有什么规 律?
5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6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7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 纬度差(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距)
8
计算:北半球冬至日,惠州 (23°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多少?
9
10
下列四个日期中,惠州(23°N) 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14
楼间距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楼间距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楼间距越大
在我国,纬度低的地方楼间距小些, 纬度高的地方楼间距大些
15
楼间距问题
例 夏至日,在36°34’N建两栋20米高的楼房,要使南
楼的影子正午时分终年不遮挡北楼,两楼的间距最 小应为多少米?
分析题意:即求正午太 阳高度最小时南楼的影 子长度
__A_ ;最小的是__C_ ;
(2)图中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为___66_°_ 34′_ 。
13
课堂小结: 一、定义: 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90°); 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12:00的太阳高度;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空间分布: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时间变化: “近大远小”;
20m
步骤1:计算此地一年 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H N
?
S 步骤2:利用三角函数
计算影长
16
A. 1月1日 C. 10月1日
B. 6月1日 D. 12月1日
11
探究活动: (1)给你已知长度的杆,如何能测量实验中学该日 的正午太阳高度? (2)春分日,给你已知长度的杆,能否通过测量计算 出实验中学的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精品课件)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精品课件)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SV-of solar altitude angle at noon
N
S
北京-40°N
春秋分日3月21日|9月23日
北京
H=50°
90°
40°
H北京=90°-|40°-0°|=50°
北京-40°N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SV-of solar altitude angle at noon
确定地方时——N-range and E. / extension direction
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因此房屋坐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因此房屋坐南朝北
确定房屋的朝向——Orient the house
90°80°70°60°50°40°30°20°10°
南极点 南极圈 南回归线 赤道 北回归线 北极圈 北极点
90°S
66°34′S
23°26′S
23°26′N
66°34′N
90°N
0°N
春秋分日3月21日|9月23日
夏至日6月22日
冬至日12月22日
1.夏至日下列哪座城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A.广州 B.武汉 C.北京 D.哈尔滨
2.下图abc线段分别表示哪个节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A. 冬至、春(秋)分、夏至 B. 夏至、冬至、春(秋)分 C. 夏至、春(秋)分、冬至 D. 冬至、夏至、春(秋)分
已知:太阳直射纬度:23°26′N 所求点的纬度: ?H=90°- 两地纬度差83°26′=90°- 两地纬度差两地纬度差=6°34′?=30°N, ?=16°42′N,
105°E
A(105°E,30°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0° °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影子朝向 正北 , 夏至日时影子最 短 ,冬至日时影子最 长 。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情况相反。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情况相反。
(2)计算楼距。 计算楼距。 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 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 楼距较大。算最小楼距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 冬至日的正 区,楼距较大。算最小楼距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 午太阳高度时的楼距。。 午太阳高度时的楼距。。
正午太阳高度 90° 90° 80° 80° 70° 70° 60° 60° 50° 50° 40° 40° 30° 30° 20° 20° 10° 10° 0° 90° 90°S 冬至日 春分秋分日 夏至日
66.5° 66.5°S
23.5° 23.5°S

23.5° 23.5°N
66.5° 66.5°N
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 赤道 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 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 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 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由南回归线向南 北两侧递减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B.北京的白天比广州长 C.悉尼的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的最大值 D.地球正运行到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
• 地球绕日公转,运行到近日点时: 地球绕日公转,运行到近日点时: A.北半球是夏季 B.南半球是夏季 . . C.北半球昼最长 D.南半球昼最长 . . 地球上一年内昼夜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地球上一年内昼夜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A.赤道地区 . • B.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 C.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 . • D.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 . 假如黄赤交角减小到23°,那么地球上的五带的 假如黄赤交角减小到 ° 变化情况是: 变化情况是: A.热带范围将扩大 B.温带范围将缩小 . . C.寒带范围将缩小 D.五带范围无变化 . .
A
16º34′
B
63º26′
C
40º
D 23º26′
如:求北京(400N)冬至日的正午太 阳高度角? 步骤:1 标直射点、所求点纬度, 2 算纬度差 H=900-(40° 23.50 ) + =26.50
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1)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6.22 3.21 9.23
次年6.22 次年 次年3.21 次年3.21
12.22 N
北回归线
北 极 圈
北 温 带
23026′N 北 回 归 线
无太阳直射也 无极昼极夜; 无极昼极夜; 四季分明 有太阳 直射 无极昼 极夜 无太阳直射也 无极昼极夜; 无极昼极夜; 四季分明 有极昼极夜无直射
热 带
23026′S 南 回 归 线

66034′S 南

极 圈

南寒带
四、四季
1、天文上: 、天文上: 夏季是一年中 白昼较长 , 太阳高度较高 冬季是一年中 冬季是一年中 白昼较短 , 太阳高度较低 四季更替最明显的是中纬度地区。 四季更替最明显的是中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2、气候统计上:(北半球) 、气候统计上:(北半球) :(北半球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 、 、 月为春季 月为春季; 、 、 月为夏季 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月为秋季; 、 、 月为冬季 、 、 月为秋季 的季节; 的季节; 的季节; 的季节;
小结
地球自转 赤道 平面
地球公转 黄道 平面
° 黄赤交角 23.5°
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随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随季节变化
五带
四季
北半球各地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 北半球各地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 • A.南极圈白昼时间逐日变长 • B.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小 • C.赤道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 • D.太阳直射点始终由北向南移动
六、绘制二至日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
要点: )地轴垂直平分 要点:1)地轴垂直平分 赤道; 赤道; 2)晨昏线与太阳光 ) 线要垂直 垂直; 线要垂直; 3)晨昏线与极圈相 )晨昏线与极圈相 切; 4)夏至日直射点在 ) 北回归线上 北回归线上,北极圈内为 极昼,南极圈内为极夜 极夜。 极昼,南极圈内为极夜。 5)冬至日直射点在 ) 南回归线上 南回归线上,北极圈内为 极夜,南极圈内为极昼 极昼。 极夜,南极圈内为极昼。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思考:夏至日时地球哪个地区正午太阳高 思考: 度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 度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哪个地区达到 了最小值?为什么? 了最小值?为什么?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了一年的最大 值,南半球及赤道达到最小值
例3.某校所在地(120ºE、40ºN)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 为充分利用太阳能,根据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调整 其支架倾角。通过计算判断下列四图做法是否正确。
a=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a =30°+ 23.5° ° °
冬至
= 53.5° °
地球自转 赤道 平面
地球公转 黄道 平面
° 黄赤交角 23.5°
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随纬度变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随季节变化
五带
四季
(三)、五带的划分-依据是有无太阳直射和极昼极夜 )、五带的划分- 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无直射 034′N 66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由 太阳直射的纬线 递减。 向南北两侧 递减。
• 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 •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减 冬至日:
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正午太阳变化示意图
2)直射点南移(6月22到12月22日):南回归线 )直射点南移( 月 到 月 日):南回归线 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 大 , 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 月 日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达到最小值。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半球 达到最小值。
1下列日期中,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下列日期中,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A .6 月1 日 B .7 月1 日 10月 元月1 C.10月1 日 D.元月1日 2赤道上一年中什么时候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赤道上一年中什么时候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 夏至与冬至日(因为这时直射点在回归线上,赤 夏至与冬至日(因为这时直射点在回归线上, 道距离回归线最远 )
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 =90°
纬度差是指所求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纬度差是指所求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注意: 注意: 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同一半球,则该纬度 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同一半球, 同一半球 差为两地纬度之差 差为两地纬度之差; 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不同半球 不同半球, 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不同半球,则该纬度 差为两地纬度之和 差为两地纬度之和。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 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 太阳高度: • 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 12时的太阳高度 • 一天太阳高度的最大值。 一天太阳高度的最大值。
• 关于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规律,正确 关于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规律, 的是( 的是( ) • A.秋分日后逐渐变大 B.春分日后逐渐变大 A.秋分日后逐渐变大 B.春分日后逐渐变大 • C.夏至日达到最小值 D.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C.夏至日达到最小值 D.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太阳光照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标注太阳高度 (1)请在图中标注太阳高度 为0度,地方时为8点的点 M。 地方时为8 (2)地球表面C点有一物体 (2)地球表面 地球表面C 沿CD向D运动,其方向向 CD向 运动, 南 偏移(南或北),发生上 偏移(南或北) 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由于地球自转, 由于地球自转,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 。 (3)图中AB 晨 线(晨或昏)。图中D点大约再过 11 小时日落。 (3)图中 图中AB 晨或昏) 图中D 小时日落。 (4)图示各点中,此时太阳高度大于0度的有 DE ,小于0度 (4)图示各点中 此时太阳高度大于0 图示各点中, 小于0 的有 CG M
90° 90°N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1)直射点北移(12月22到6月22日):北回归线 )直射点北移( 月 到 月 日):北回归线 大 , 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 6月22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 月 日 达到最小值。 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达到最小值。 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
L=
h tanH h

L
(3)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 读右图,思考怎样最大程度的利用太阳能? 读右图,思考怎样最大程度的利用太阳能?
(3)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 安装角度a=90°-H(正午太阳高度角 ° 正午太阳高度角) 安装角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 =纬度差 纬度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