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力与运动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演讲稿遵化市闫屯中学周海东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研说的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中的力和运动专题。
力学和运动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把它归纳为动力学,动力学分三大观点:牛顿定律、能量和动量。
本专题内容,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方面进行阐述.说课标包含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
说教材包括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与整合,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说课标:1、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
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内容标准A力理学部分要重点掌握:单位制、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弹力、力的合成和分解其中,除了单位制外,其余均体现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B运动学部分:通过史实,认识实验对物理学的推动作用;理解质点物理模型;通过实验探究运动规律,以及公式、图像等数学工具的运用。
二、说教材:1、编写特点: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在编写时(1)更注重了科学探究的质量。
包括探究过程、理论与实践、探究机会。
例如:在探究自由落体是匀变速运动,伽利略斜面小球实验等内容,注重了探究过程.在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和研究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时注重了理论与实践,新教材在编排上比老教材增加了更多的探究机会。
2、编写体例:教材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进行编排,体现了力和运动时空观的立体结构。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把力和运动同时渗透到学习历程中,并且知识设置循序渐进。
3、内容结构:高中物理必修一按照第一章运动描述;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4、立体整合:(1)学情分析:力和运动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已经打下一定基础。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
力是维持 物体运动 的原因。
历史上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研究
现实生活中,我们推动物体,物体才前进,停止推动物体,物体就停下来; 马拉车,车前进,停止拉车,车就停下了。那么力真的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吗?
伽利略理想实验
伽利略认为,一个运动的物体,假如有了某种速度以后,只要没有增加或 减小速度的外部原因,便会始终保持这一速度——这个条件只有在水平的平面 上才有可能,因为在斜面的情况下,朝下的斜面提供了加速的原因,而朝上的 斜面提供了减速的原因。
力不是维持 物体运动的
原因。
伽利略
伽利略理想实验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伽利略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让一个小球从静 止开始运动,小球将冲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到达原来的高度, 当倾角变小,运动的距离将变长,当斜面变成水平面后,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伽利略
伽利略理想实验
因为阻力并不能完全消除,所以伽利略的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他这 种依据逻辑推理将实际实验理想化的思想是我们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伽利略
运动和力的关系
与伽利略同时代的科学家笛卡儿认为,如果物体处于运动之中,那么如无 其他作用的话,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既不停下也不偏离原 来方向。
笛卡儿
思考
运动和力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太空中的运动
思考:为什么太空中航天员很难停下来?而地上的物体不推就不动?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Isaac Newton ,
1643-1727)
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切物体总保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 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作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叫作周围的物体有相互作用,即力的作用, 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 状态是一种理想状态。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带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单选题1、如图所示,水平轨道AB和倾斜轨道BC平滑对接于B点,整个轨道固定。
现某物块以初速度v0从A位置向右运动,恰好到达倾斜轨道C处(物块可视为质点,且不计物块经过B点时的能量损失)。
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平均速度为v̅1,在BC斜面上的平均速度为v̅2,且v̅1=4v̅2。
物体在AB处的动摩擦因数为μ1,在BC处的动摩擦因数为μ2,且μ1=6μ2。
已知AB=6BC,斜面倾角θ=37°。
sin37°=0.6,cos37°=0.8。
根据上述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AB、BC运动时间之比t AB=23t BCB.物体经过B处的速度大小为16v0C.物体与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637D.物体到达C处之后,能保持静止状态答案:CB.由题可知v̅1=4v̅2,物体在AB阶段、BC阶段分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因此v0+v B2=4×v B2因此vB=13v0选项B错误;B.由v̅=xt可得x AB t AB =4x BCt BC因此可求t AB t BC =x AB4x BC=32因此选项A错误;C.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μ1mg=ma AB,mgsinθ+μ2mgcosθ=ma BC 根据运动学公式2as=v2−v02可得(13v0)2−v02=−2a AB x AB 0−(13v0)2=−2a BC x BC代入数据μ2=6 37因此选项C正确;D.由于μ2<tan37°,则物体不可能在C处静止,选项D错误。
故选C。
2、2019年11月,在温州翔宇中学举行的浙江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中,某校高二学生王鑫宇以2米的成绩获得冠军,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A.王鑫宇在上升阶段重力变大了B.王鑫宇在空中跨越过程处于失重状态C.王鑫宇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大于他对地面的压力D.王鑫宇在助跑过程中,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做正功答案:BAB.王鑫宇在上升阶段只受重力,处于失重状态,且重力大小不变,故B正确,A错误;C.王鑫宇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与他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错误;D.王鑫宇在助跑过程中,地面对他的支持力与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故D错误。
运动和力的关系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单元名称:《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一学段学科:高中物理授课年级:高三《运动和力的关系》单元教学设计单元主题运动和力的关系课时8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前面三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是质点动力学的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以确定物体位置、速度的变化,控制物体的牛顿运动定律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都适用。
为便于学生学习,本章只限于讨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问题。
在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在后续的学习中,要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
本章先阐述牛顿第一定律,分析、说明牛顿在前人,特别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一定律,明确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石。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里概念:力和惯性。
本章在阐述牛顿第二定律前设置了一个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有实验基础,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牛顿第二定律。
二定律是定量的规律,教科书在介绍了力学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后,通过用牛顿运动定律类基本问题,深化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最后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了超重、失重问题。
学情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都适用。
为便于学生理解,现阶段学习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只限于直线运动。
在学生基本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在后续的教学中,要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单元内容要求1.2.3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参与有关游乐活动等,体验失重与超重。
2.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
)1.2.4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单元结构图(牛三律、平衡问题除外)单元目标物理观念目标1:了解伽利略关于运动和力关系的认识,树立运动与相互作用观。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每日一练)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单选题1、某同学为了取出如图所示羽毛球筒中的羽毛球,一只手拿着球筒的中部,另一只手用力击打羽毛球筒的上端,则()A.此同学无法取出羽毛球B.羽毛球会从筒的下端出来C.羽毛球筒向下运动过程中,羽毛球受到向上的摩擦力才会从上端出来D.该同学是在利用羽毛球的惯性答案:D解析:羽毛球筒被手击打后迅速向下运动,而羽毛球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从筒的上端出来。
故选D。
2、体育课上,老师训练同学做接球游戏,将一只篮球竖直向上抛出,篮球运动过程所受空气阻力与其速度成正比,不计篮球在水平方向的侧向风力和空气对篮球的浮力作用。
关于篮球从抛出点再回到抛出点过程中的运动图像正确的是()A.B.C.D.答案:C解析:A.篮球竖直向上抛出,由于受到空气阻力和重力作用,上升过程中速度变小,空气阻力向下且变小F合=F f+mg=ma加速度变小,故A错误;B.下降过程中速度变大,空气阻力向上且变大,有F′合=mg−F′f=ma′故加速度变小,即可看出上升过程的平均加速度较大,而上升过程与下降过程位移大小相同,又ℎ=12at2所以上升过程的时间较短,故B错误;CD.上升过程速度逐渐变小,到最高点为零,下降过程速度由零开始增大,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3、武直-10(如图所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种专业武装直升机,提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的航空突击与反装甲能力。
已知飞机的质量为m,只考虑升力和重力,武直-10在竖直方向上的升力大小与螺旋桨的转速大小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定值。
空载时直升机起飞离地的临界转速为n0,此时升力刚好等于重力。
当搭载质量为m3的货物时,某时刻螺旋桨的转速达到了2n0,则此时直升机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大小为(重力加速度为g)()A.g3B.gC.2g D.3g答案:C解析:空载时直升机起飞离地的瞬间,升力刚好等于重力,设比例系数为k,则有kn02=mg当搭载质量为m3的货物,螺旋桨的转速达到2n0时,竖直方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m+m3)g=(m+m3)a其中升力F=k(2n0)2联立解得此时直升机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大小为a=2g故C正确,ABD错误。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微公式版考点总结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微公式版考点总结单选题1、蹦极是新兴的一项户外休闲活动。
如图,蹦极者站在约40米高的塔顶,把一端固定在塔顶的长橡皮绳另一端绑住身体,然后两臂伸开,从塔顶自由落下。
当人体下落一段距离后,橡皮绳被拉紧,当到达最低点时橡皮绳再次弹起,人被拉起,随后又落下,这样反复多次,这就是蹦极的全过程。
若空气阻力不计,橡皮绳弹力与伸长量成正比,橡皮绳弹力与人体重力相等位置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从第一次运动到最低点开始计时,则关于人体运动的位移x、速度v、加速度a、合外力F与时间t的关系图正确的是()A.B.C.D.答案:C以向上为正方向,从最低点开始向上运动,合力F向上,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加,到达坐标原点,加速度为0,速度达到最大值,继续上升,加速度增大,方向向下,速度减小,到达原长位置后继续上升到达最高点再返回到原长位置,此阶段加速度为g,速度均匀减小再均匀增大,之后加速度减小,方向向下,到达坐标原点,加速度为0,速度达到最大值,继续下降,加速度增大,方向向上,速度减小直至到达最低点;故选C。
2、如图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受到的摩擦力()A.方向向左,大小不变B.方向向左,逐渐减小C.方向向右,大小不变D.方向向右,逐渐减小答案:C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共同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对A和B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a=μ(m A+m B)gm A+m B=μg然后隔离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AB=m B a=μm B g大小不变;物体B做速度方向向左的匀减速运动,故而加速度方向向右,摩擦力向右,C正确,ABD正确。
故选C。
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一水平轻弹簧系住,并用倾角为60°的光滑木板AB托住,小球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在木板AB突然向下撤离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为()A.0B.大小为g,方向竖直向下C.大小为g,方向垂直木板向下D.大小为2g,方向垂直木板向下答案:D木板撤去前,小球处于平衡态,受力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得F-N sin60°=0N cos60°-G=0木板A、B突然撤去后,支持力消失,重力和拉力不变,合力等于支持力N,方向与N反向,方向垂直于木板向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为a=N m解得a=2g方向垂直于木板向下,故选D。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牛顿第一定律)运动和力的关系教学课件

一、力与运动的关系
笛卡儿进一步补充: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 将永远保持在直线上运动。
物体不受阻力作用时,运动快慢不变做匀速运动。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只是使物体的运动 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 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 在一个地方
一、力与运动的关系
• 现象:当球沿斜面向下滚动,它 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滚动时,速 度减小。
• 猜想:当球沿水平滚动时,它的 速度应该不增不减。
• 实际观察结果:沿水平面滚动的 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阻力对物体的影响实验
动力学第二类问题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物体受 力情况
牛顿第 二定律
加速度 a
运动学 公式
物体运 动情况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例1:在交通事故的分析中,刹车线的长度是很重 要的依据,刹车线是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 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时留下的滑动痕迹.某路段 限速40 km/h,在该路段的一次交通事故中,汽车的 刹车线长度是14 m,查取相关数据得到汽车轮胎与 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为0.7,g取10 m/s2,则: (1)汽车刹车后的加速度多大? (2)汽车刹车前的速度是否超速?
4.1 牛顿第一定律
目录
CONTENTS
01 力与运动的关系 02 牛顿第一定律 03 惯性与质量
一、力与运动的关系
一、力与运动的关系
在物理学中,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 与力的关系的理论称做运动学;研究运动与力的 关系的理论,称做动力学。
1、力与运动是什么关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4章-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

各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可以得到如图甲
所示的一条图线,由图线只能看出质量 M 增
大时加速度a 减小,无法定量得到两者关系。
1
若以a 为纵轴, 为横轴,可以得到如图乙的
M
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据此可以判断出 a 与 M
成反比。
(
3)按图示组装实验器材,先接通电源后
3
2.
【变式1】如图所示,
A、
B 两小球分别连
等,
B 球 受 力 平 衡,
aB =0,
A 球所受合力为
定在倾角为30
°的光滑斜面顶端.
A、
B 两小球
都不为零
图所示,细线烧断后瞬间,弹簧弹力与原来相
mgs
i
nθ+kx =2mgs
i
nθ=maA ,解 得 aA =
2gs
i
nθ,故 AD 错误,
BC 正确.
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
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三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判断方法
(
1)从受力的大小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
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超
重状态;小于重力时处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
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
2)从加速度的方向判断,当物体具有向
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
B.物块与斜面间的正压力增大
C.物块相对于斜面减速下滑
是对超重失重概念、定义的理解,此类知识点
D.物块相对于斜面匀速下滑
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另一种则是
三 牛顿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对超重失重分析计算能力的考查,主要以计
位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方法 〖方法一〗 ——实验装置如图
①小车位移s——由斜面一侧的刻度尺直接读出 ②小车运动时间t——由秒表测出 〖问题〗 ——如何实现变量控制?
【注】小车加速度的计算式: a 2s t2
【小结】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方法 〖方法二〗 ——实验装置如图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实验与探究一】——加速度a 与物体所受合外力F 的关系 【实验结论】——加速度 a 与物体所受合外力F 成正比。即 a F 【实验与探究二】——加速度a 与物体质量m 的关系
【实验结论】——加速度 a 与物体质量m 成反比。即 a 1 m
第四章 力与运动
第三节 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
1. F、m、a必须同时对应于同一物体. 2. F、m、a中F、a两个量是矢量,a与F同向。 3. a与F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4. 由F合=ma计算出的a是相对地面而言的。 5. 当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作用时,F是物体所受的合力。 6. 利用F合=ma时必须统一单位(国际单位制)
牛顿第二定律
【注】小车加速度的计算式: a
2s t2
【小结】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方法
〖方法四〗 ——实验装置如图 ①小车附载遮光板的宽度s——由刻度尺直接读出 ②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由电子计时器测出 ③分别计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速度v1、v2 ④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由气垫导轨一侧刻度尺直接读出
第一节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学以致用
【例1 】竖直向上托起的排球,离开手后能继续向上运动,
这是由于:
A.排球受到向上的冲力的作用。
B.排球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C.排球具有惯性。
D.排球不受阻力的作用。
【答案】C
【例2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但是: A.运动时的惯性比静止时的惯性大。 B.运动越快,物体的惯性越大。 C.物体受力越大,惯性越大。 D.物体的惯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变的。
【猜想与假设】
影响物体的加速度的因素可能是: ①物体的质量m。 ②物体受到的合外力F。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1.控制质量m不变,探究加速度a与合外力F的关系; 2.控制合外力F不变,探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 【设计与提示】 【问题】 1.在如下装置中,小车从静止释放,作何种运动? 2.要测定小车的加速度,必须首先测定哪些物理量? 3.设计怎样一个表格来记录实验数据?
解题步骤: 1.研究对象: 汽车. 2.受力分析. 3.建立坐标系. 4.由F合=ma 列方程(组)。 5.解方程(组)。
y
N
f
F
x
G
牛顿第二定律
【例题】如图,位于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木块,在大小为F,
方向与水平方向成角的拉力作用下,沿地面作匀加速直线运
动.若木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求:木块的加速度.
①小车位移s——由刻度尺从纸带直接测出 ②小车运动时间t——由纸带测出 〖问题〗 ——如何实现变量控制?
【注】小车加速度的计算式: a 2s t2
【小结】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方法 〖方法三〗 ——实验装置如图
①小车位移s——由气垫导轨一侧刻度尺直接读出 ②小车运动时间t——由电子计时器测出 〖问题〗 ——如何实现变量控制?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第四章 力与运动
第一节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第三节 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第四节 牛顿第二定律 第五节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第六节 超重和失重 第七节 力学单位
第四章 力与运动
第一节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
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节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请根据实际经验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书本放在讲台上处于静止状态,怎样才能让它运动? 2.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推车,怎样才能让它运动起来? 3.行驶中的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将作怎样的运动? 【经验结论】 1.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就不能运动。 2.运动的物体失去了力的作用运动就不能继续下去。
解题步骤: 1.研究对象: 汽车. 2.受力分析. 3.建立坐标系. 4.由F合=ma 列方程(组)。 5.解方程(组) 。
y
vN F
f
x
G
第四章 力与运动
第五节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第五节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动力运动情况;
物体受 力情况
牛顿第 二定律
〖问题〗 ——如何实现变量控制?
【注】小车加速度的计算式:
a
v
2 2
v12
2s
【小结】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方法 〖方法五〗 ——实验装置如图
①小车位移s——由位置传感器直接自动测出 ②小车运动时间t——由传感器脉冲时间自动给出 〖问题〗 ——如何实现变量控制?
【小结】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方法 【探究实验结论】 ①加速度 a 与物体所受合外力F 成正比。即 a F
——摘自A·爱因斯坦、L·英费尔德著《物理学的进化》
第四章 力与运动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回顾】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的发展历程
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回答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本节开始研究——如何定量地回答力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如何定量地研究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呢? 研究方向的确立: ①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由物体的速度唯一表征; ③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也就是物体的速度的改变; ④物体的速度要改变就必须有加速度; ⑤所以,研究方向确定为:力——加速度 的关系。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可以理解为:
牛顿第二定律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物体的速度必为零. B.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大,速 度也越大. C.物体的速度方向一定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 向一致. D.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一定与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 方向相同.
牛顿第二定律
【例题】质量为8103千克的汽车,在水平的公路上沿直线行驶, 汽车的牵引力为1.45104牛,所受阻力为2.5 103牛。 求:汽车前进时的加速度。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⑴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一条实验定律,它是牛顿以伽俐略的理想实 验为基础,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之丰富的想象而提出来的
⑵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 或静止。 所以说: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
⑶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
性质叫做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⑴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⑵指出了物体的一种属性——惯性。 ——正应为如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
第一节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讨论与交流】
关于惯性:
1.什么是惯性: ——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就称为惯性。 2.物体的惯性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 ①运动形式 ②运动状态 ③受力情况 ④物体质量 【答案】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④正确 3.惯性的本质 ①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 ②物体受外力作用时,惯性表现为改变其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既然研究方向确定为:力——加速度 的关系, 那么影响加速度的因素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问题】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是什么?
素材一:打乒乓球 素材二:排球比赛
——加速度可能与物体的 质量有关。
素材三:小球运动 ——加速度可能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有关
关系
【小结】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1.控制质量m不变,探究加速度a与合外力F的关系; 2.控制合外力F不变,探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 【设计与提示】 要测定小车的加速度,必须首先测定哪些物理量? ①小车运动的位移s ②小车运动位移s所用时间t 【加速度的计算】
A.手的后方
B.手的前方
C.落在手中
D.无法确定
第一节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小结: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的发展历程
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回答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 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那么,如何定量地回答力和运动的关系呢?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 伽利略理想实验
所以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 ⑷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 所以说: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⑸自然界实际上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但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或
某一方向受力为零的情况大量存在,牛顿定律也符合这些情况
爱因斯坦谈伽利略的贡献 …… 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 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发现 告诉我们,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结论不是常常可靠的,因为 他们有时会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去。 …… 人的思维创造出一直在改变的一个宇宙图景,伽利略对科学的 贡献就在于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这就是伽 利略的发现的重大意义。
数学式: a∝F合
a 1 m
a F合 m
a k F合 m
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规定为1N.
说明:
1.因果关系——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同时性——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
同时消失。 3.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力与运动关系的几种看法:
3.笛卡儿的观点(17世纪法国)
——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 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 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 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 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