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文学翻译练习题

文学翻译练习题

文学翻译练习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翻译中的“信、达、雅”原则是由谁提出的?A. 严复B. 林语堂C. 鲁迅D. 朱自清2. 下列哪项不是文学翻译的特点?A. 忠实原文B. 传达情感C. 语言简洁D. 创造性转换3. 翻译理论中的“动态等效”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尤金·奈达B. 彼得·纽马克C. 费道罗夫D.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4. 在文学翻译中,以下哪种方法更倾向于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语言特色?A. 直译B. 意译C. 音译D. 借译5. 下列哪项不是文学翻译中常见的问题?A. 文化差异B. 语言障碍C. 语法结构D. 词汇量不足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翻译理论中的“______”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效果。

7. 在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一种方法是“______”,即在译文中加入适当的解释或注释,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元素。

8. 翻译中的“______”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言习惯。

9. 翻译中“______”的原则要求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尽可能使译文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10. “______”是文学翻译中一种常见的技巧,通过增加或省略某些信息,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文学翻译中“忠实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12. 举例说明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

四、翻译实践题(每题15分,共30分)13. 将以下句子从中文翻译成英文,并注意保持原文的文学韵味。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4. 将以下英文句子翻译成中文,并注意传达原文的情感色彩。

- The leaves were green, the grass was lush, and theflowers were blooming in a riot of colors.五、论述题(共30分)15. 论述文学翻译中如何处理原文的修辞手法,以保持译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部编本名著《傅雷家书》练习题(含答案)7知识点

部编本名著《傅雷家书》练习题(含答案)7知识点

部编本名著《傅雷家书》练习题(含答案)7知识点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节选一傅聪很小,傅雷不让他上学,自己教他文化,请上海乐团一位意大利学派的专家教指法,乐团指挥兼提琴家教乐理,每天要傅聪练习钢琴。

傅雷听觉灵敏,听出差错就打,这一点我很反感,劝他说:“小孩子应当上学,过集体生活,让他全面发展,这样打太不好了。

”傅雷说:“我教训自己的儿子你也要管么?”“你用瓷盆子砸在孩子鼻子上,留下一个疤,这太过分了,我为什么不能管!”“我偏不服你管!”他的声调提高了。

“你这样做要后悔的!”“永不后悔!”他真的不后悔么?不。

在认清了自己的过失之后,责己之严,正是怒安本色,他曾对儿子说过:“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刘海粟《我为傅雷描容》)节选二他从没有自以为达到了他所悬的翻译标准。

他曾自苦译笔呆滞,问我们怎样使译文生动活泼。

他说熟读了老舍的小说,还是未能解决问题。

我们以为熟读一家还不够,建议再多读几家。

傅雷怅然,叹恨没许多时间看书。

(杨绛《记傅雷》)节选三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句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就是“爱”。

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

而且这个爱绝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

(《傅雷家书》一九五六年二月二十九日夜)(1)在刘海粟和杨绛的眼中,傅雷是一个_________的人。

(2)傅雷一直教导孩子做一个赤子,那么傅雷自己是不是一个赤子呢?请结合选文,阐述你的理解。

2.请你仿照示例,用一句话点评《傅雷家书》(不超过15字)。

示例:《水浒传》:反抗暴政的英雄传奇《傅雷家书》:______3.名著阅读要是你看我的信,总觉得有教训意味,仿佛父亲老做牧师似的;或者我的一套言论,你从小听得太熟,耳朵起了茧:那么希望你从感情出发,体会我的苦心;同时更要想到:只要是真理,是真切的教训,不管出之于父母或朋友之口,出之于熟人生人,都得接受。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及答案(重庆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及答案(重庆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

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世纪中期以后,不少新生代汉学家都将译介和研究重心放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继续从事中国古典诗歌译介和研究的学者_____。

既然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李白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已经在德国进入了成熟期。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代表非汉学家德博莫属。

他对遥远东方的着迷肇始于与汉学的亲密接触。

在其汉学研究生涯中,德博一直对中国诗歌怀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对“诗仙”李白更是_____。

从诗作数量来看,李白是他译介得最多的诗人;他出版的《李太白诗歌选集》,分乐府诗、古风、古体诗和近体诗、序这四部分,呈现了李白诗歌译作共56首;此外,在长达16页的导言中,还对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特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由于德博同时亦倾心于德国文学,倾心于“自在”的诗歌创作以及语言之美,因而通过其译作常常能看出这位汉学家_____驾驭德语进行诗歌创作的功底。

也正因如此,德博的译文既能准确达意,又兼顾了中国唐诗的语言和形式特色,可谓在翻译技巧上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屈一指另眼相待轻车熟路独出机杼B.屈指可数青睐有加游刃有余独树一帜C.屈指可数另眼相待轻车熟路独树一帜D.首屈一指青睐有加游刃有余独出机杼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尽管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李白诗歌在德国的传播和接受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B.既然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李白诗歌在德国的传播和接受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C.尽管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李白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已经在德国进入了成熟期。

D.既然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在德国李白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鄂尔多斯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优选】

鄂尔多斯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优选】

鄂尔多斯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①在人艺看话剧《万尼亚舅舅》,三小时的剧长,李六乙竟一处也没舍得删。

结束时已近晚十点,出剧院才发现下雪了,薄薄的细雪敷在车顶上,在夜灯反射下闪着碎银一般的光。

那一刻我感慨万千,似乎第一次看清,契诃夫已嵌入我的生活很多年了,不是通过书斋式的阅读,而是通过一道道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

②我得到的第一本与契诃夫有关的书是《惜别樱桃园》,由童道明先生签送给我。

那时我还不知,童先生早年留学苏联时,就已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和契诃夫联系在一起。

全身心地阅读,毕生地翻译,进一步又创作剧本。

不是灵魂相应,怎可想象,一个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晚年要做剧作家。

当然,世间也因此多了两部与契诃夫有关的戏:《我是海鸥》与《爱恋·契诃夫》。

③和童老师交往,最初是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我约他写了很多次契诃夫,他写的都不重样,像一口源源不尽的井。

童先生一直不用电脑,文字都写在稿纸上,怕我认不清字,每次去他家取稿时,他总要先给我读一遍,还即兴发挥,讲点契诃夫的迷人轶事。

对我这个酷爱买影磲的人来说,这就等于得到了契诃夫正片之外的花絮。

我由此知道了契诃夫与托尔斯泰、高尔基之间的友谊,也知道他深爱的两个女人,一个成为《海鸥》中妮娜的原型,一个在舞台上演绎了这个角色。

我就这样一点一点潜移默化地认识了契诃夫。

④《万尼亚舅舅》上演前,我照旧想请童先生写篇文章。

因为李六乙导演的这个戏,剧本就是请他翻译的。

取稿的那天天寒地冻,这次他没有读给我听,而是说你来读吧。

看他坐在沙发上,已做好了聆听准备,我便也坐下来开始读。

稿子共四页,写在印刷品的反面,字儿小,里面涂改无数。

念起来打磕绊时,他就帮我辨认。

上面照例有契诃夫作品的引文,念着念着,我竞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动情起来:“我们要度过一连串漫长的黑夜,我们将会听到天使的歌唱,我们将看到镶满宝石的天空。

2019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题⼀.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

(本⼀题共29⼀题,每⼀题2分,共58分)1.某中学校长对素质教育检查组说:“我们学校对素质教育很是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组建了科技小组、美术小组、音乐小组......综合学生课外活动,请你们指导。

”该校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A.不正确,素质教育不等于课外活动B.不正确,素质教育不等于兴趣小组C.正确,素质教育是开展课外活动D.正确,素质教育是组建兴趣小组2.小明成绩不太好,但上课时总是爱举手回答问题,有时老师提问问题,小明把手高高的举了起来,让他回答他又不会,不时被其他同学讥笑,老师知道原因后给予鼓励。

老师的做法()。

A.正确,不得罪每一个学生B.正确,不放弃每一个学生C.不正确,损伤了其他同学的主动性D.不正确,伤害了其他同学的正义感3.“孟母三迁”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它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关于学校优化育人环境,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B.促进了人的气质的发展C.促进了人的精神的发展D.促进了人的实践的发展4.张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考虑的问题是:“对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用哪些办法教学更有效呢?”“这些材料适不适合所有学生?”张老师所处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是()。

A.关注发展阶段B.关注生存阶段C.关注情境阶段D.关注学生阶段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制度是()。

A.人民协商制度B.民主专政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社会主义制度6.某初中校向学生收取练习本费用,未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该校做法()。

A.不合法,义务教育学校不能收费B.不合法,学校必须公开收费项目C.合法,学校有自主管理权D.合法,学校是按规定收费7.某中学教师黄某认为自己学历和能力都已达标,拒绝参加教育行政部门利用假期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第05讲 必修下《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一轮复习(练习)(原卷版)

第05讲 必修下《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一轮复习(练习)(原卷版)
(取材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夫圣人之于天下,所恃以为牢固不拔者,在乎天下之民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恶也。昔者三代之民,见危而授命,见利而不忘义,此非必有爵赏劝乎其前,而刑罚驱乎其后也,其心安于为善,而忸怩于不义,是故有所不为。及至秦汉之际,其民见利而忘义,见危而不能授命,法禁之所不及,则巧伪变诈无所不为,疾视其长上而幸其灾,因之以水旱,加之以盗贼,则天下荡然无复天子之民矣。世之儒者常有言曰:“三代之时,其所以教民之具,甚详且密也。及至后世,教化之道衰,而尽废其具,是以若此无耻也。”臣愚以为若此者,乃好古而无术,知有教化而不知名实之所存者也。
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D.不复一一自辨
1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A.以其无礼于晋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既而得其尸于井D.月出于东山之上
18.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一项是()
①廊腰缦回②朝歌夜弦③四海一④兴利除弊⑤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⑥可怜焦土⑦辇来于秦
C.帝王担心自己偏信谗言邪说,就要想到首先端正自身以便除去邪恶,将要施恩奖赏人时,要警惕不因自己的偏爱而赏错。
D.帝王喜欢到郊外去打猎,就要想到最多只能去三次。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窃:私下B.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
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特:特别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
B.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人,本应写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

《记杨必》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杨必》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杨必杨绛杨必是我的小妹妹,小我十一岁。

她行八。

我父亲像一般研究古音韵学的人,爱用古字。

杨必命名“必",因为“必”是“八”的古音:家里就称阿必。

她小时候,和我年龄差距很大。

她渐渐长大,就和我一般儿大。

后来竟颠倒了长幼,阿必抢先做了古人。

她是1968年睡梦里去世的,至今已二十二年了。

杨必1922年生在上海。

不久我家搬到苏州。

她的童年全是在苏州度过的。

她性情平和,很安静。

可是自从她能自己行走,成了妈妈所谓“两脚众生”(无锡话“众生”指“牲口”),就看管不住了。

她最爱猫,常一人偷偷爬上楼梯,到女佣住的楼上去看小猫。

她是个乖孩子,只两件事不乖:一是不肯洗脸,二是不肯睡觉。

每当佣人端上热腾腾的洗脸水,她便觉不妙,先还慢悠悠地轻声说:“逃——逃——逃”等妈妈拧了一把热毛巾,她两脚急促地逃跑,一叠连声喊“逃逃逃逃逃!总被妈妈一把捉住,她哭着洗了脸。

我在家时专管阿必睡午觉。

她表示要尽力做乖孩子。

她乖乖地躺在摇篮里,乖乖地闭上眼,一动都不动,让我唱着催眠歌摇她睡。

我把学校里学的催眠歌都唱遍了,以为她已入睡,停止了摇和唱。

她睁开眼,笑嘻嘻地“点戏”,选中了她最喜爱的歌。

我火了,沉下脸说:“快点困!”阿必觉得我太凶了,乖乖地又闭上了眼。

我只好耐心再唱。

她往往假装睡着,过好一会儿才睁眼。

阿必有个特殊的本领:她善模仿。

她虽然是个小女孩,又没有尾巴,学来却神情毕肖,逗得我们都大乐。

以后我们叫她学个什么,她都能,也都像。

她讲一件事,只需几句叙述,加上模仿,便有声有色,传神逼真。

所以阿必到哪里,总是个欢笑的中心。

我家搬到苏州之后,那时我上初中,寄宿在校,周末回家,一次阿必忽然出语惊人,讲什么“史湘云睡觉不老实,两弯雪白的膀子掠在被外,手腕上还戴着两只金镯子”,原来她睡在妈妈大床上,晚上假装睡觉,却在帐子里偷看妈妈床头的抄本《石头记》。

不久后爸爸买了一部《元曲选》,阿七阿必很高兴。

她们不读曲文,单看说白。

名著导读《傅雷家书》《苏菲的世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傅雷家书》《苏菲的世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傅雷家书》《苏菲的世界》《给青年的⼗⼆封信》阅读练习及答案名著导读《傅雷家书》阅读练习及答案⼀、填空题1、傅雷是我国著名⽂学翻译家、⽂艺评论家。

他翻译的作品达34 部,他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致⼒于法国⽂学的译介⼯作。

2、《傅雷家书》曾荣获“全国⾸届优秀青年读物”3、《傅雷家书》主要讲的是如何教育孩⼦。

4、《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傅聪的.5、《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先⽣1954年⾄1966年6⽉的186封书信,最长的⼀封七千多字。

6、傅雷夫妇作为中国⽗母的典范⼀⽣苦⼼孤诣,哎⼼沥⾎培养的两个孩⼦:傅聪--著名钢琴⼤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

7、《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写给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

写信时间为1954 年⾄1966年六⽉。

8.在,傅雷表明了⾃⼰⽣活的准则,学问第⼀艺术第⼀真理第⼀。

9、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母应该给孩⼦的⼈⽣信条是:先为⼈,次为艺术家,再为⾳乐家,终为钢琴家。

10、作为⽗母,傅雷夫妇不只重视对⼦⼥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传统⽂化修养⽅⾯的教育,同样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起居、饮⾷、冷暖、开⽀等⽇常⽣活以及婚姻家庭⽣活的每⼀个细枝末节。

11、杰维茨基教授是傅聪留学波兰时的钢琴⽼师,是著名的学者,钢琴教育家。

12、.《傅雷家书》在12⽉的家信中,傅雷说“⽑选”中的《⽭盾论》及《实践论》可多看看,因为这两篇⽂章可以帮助傅聪深切了解马列主义及辩证法,加强理智和分析能⼒。

13、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14、傅雷告诫⼉⼦,过多的⾳乐能⿇痹⼈的感觉,使表演缺少⽣⽓与新鲜感,从⽽损害⾃⼰的艺术,长此以往,⼤有成为钢琴匠,甚⾄奏琴的机器的危险。

15、傅雷告诉⼉⼦,想着过去的艰难,让你以后遇到困难时更有勇⽓去克服,不⾄于失掉信⼼!⼈⽣本是没穷尽没终点的马拉松赛跑。

16、今⽇之下,你已经过掉了这⼀道骄傲⾃满的关,但我始终是中国儒家的门徒,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博、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西方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

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

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

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

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

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

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

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

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

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

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

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

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

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

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

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乱猜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

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
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玫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

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使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却保存了原有的风味。

B. 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欠缺等都会使译文走样。

C. 文学翻译的“化境”只是一种理想,由于“讹”无法避免,因而“化境”是无法实现的。

D. 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费力不讨好。

【答案】A
【解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不是“译者跟原作者”,而是“译者跟原作品”。

C项,不是“文学翻译的‘化境’”,而是“彻底和全部的‘化’”;再者“文学翻译的‘化境’”是能够实现的。

D项,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文化交流,“与目的相去甚远”之说不当,“费力不讨好”更无从谈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辩证而形象。

B. 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C. 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

D. 文章围绕着文学翻译的“化”“讹”“媒”“诱”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答案】C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与原文不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实原著,保留原先的精神姿致,而又不露生硬牵强的痕迹。

B. 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介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

C. 林译小说的“讹”,不是因为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而是因为没有抑制写作冲动。

D. 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

【答案】C
【解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林译小说的“讹”,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不无关系,只是“不完全由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