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思考题

国际经济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Introduction复习思考题:1、列举出体现当前国际经济学问题的一些重要事件,他们为什么重要?他们都是怎么影响中国与欧、美、日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2、我们如何评价一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3、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4、浏览报刊并做下列题目:(1)找出5条有关国际经济学的新闻(2)每条新闻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或影响(3)每条新闻对你个人有何影响第二章古典国理际贸易论:比较优势原理1、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如何?他们的国家财富概念与现在有何不同?2、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分别是什么?贸易所得是如何产生的?斯密倡导什么样的国际贸易基础?他认为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功能是什么?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在哪点上比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有优势?贸易的比较优势所带来的收益是从哪里来的?一个在每种商品中均处于低效率的国家怎样向另一国出口商品?4、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5、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 4)发展中国家工人只能在较差的工作环境中劳动,并且所获得的工资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此基础上参与国际分工并出口产品,这是否是一种剥削?5)如果竞争优势建造在低工资的条件上,这种竞争是否公平?是否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1、为什么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会出现不完全分工(在小国也是如此)?固定成本和递增成本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有什么区别?2、什么是交易所得?什么是分工所得?第四章赫克歇尔—俄林理论1、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在哪些方面扩展了我们前几章使用的贸易模型?古典经济学家对这些扩展有什么看法?2、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含义是什么?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含义是什么?资本/劳动比率的含义是什么?3、资本丰裕国家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因素决定各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4、什么因素决定两国生产各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哪一个国家在生产两种商品时均使用较高的资本/劳动比率?原因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各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时的资本/劳动比率相同?5、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对其的一些可能解释是什么?人力资本对解释这一问题作出了什么贡献?6、要素密集度颠倒的含义是什么?它和生产要素替代弹性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果要素密集度的颠倒普遍存在就会推翻赫—俄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在现实世界中,对要素密集度颠倒的普遍程度所作的经验检验的结果如何?7、在中国过去的20年中,国际贸易对工资不平等的加剧是否起到什么作用?应怎样解释?8、试析外资流入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影响。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理论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经济学中关于国际贸易的一个核心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在细致研究国际贸易的复杂网络时,比较优势理论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理解框架,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吧。

概念解析让我们简要解释一下比较优势的概念。

比较优势是指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时,相对于其他国家或个体具有更高的效率和优势。

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或个体能够以更低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物品时,就拥有了比较优势。

亚当·斯密和比较优势要了解比较优势的起源,我们必须提到经济学奠基人之一亚当·斯密。

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比较优势的概念,强调不同国家可以通过互相贸易来实现共同利益。

这奠定了后来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经典模型:里卡多的绝对与比较优势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英国经济学家里卡多的“绝对和比较优势”理论。

里卡多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方面都比另一个国家更优越,双方仍可以通过比较优势来实现互惠互利,从而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现代新贸易理论和国际价值链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现代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强调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结构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国际价值链的概念也成为国际贸易研究的热点,揭示了不同环节的附加值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比较优势的实践意义比较优势理论不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它在实际国际贸易实践中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各国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模式和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断探索和应用比较优势理论,将有助于促进各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合作交流,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共同繁荣。

比较优势理论无疑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影响和实践意义不可忽视,为促进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1)

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1)

(二)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1)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指相似但不完 全相同、也不能完全相互替代的商品之间 的贸易。它的需求交叉弹性小于前一类产 品。差异产品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水平差异。同一类产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 性,但是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产品产生差 异。这一类差异在烟草、化妆品和制鞋等行业 比较普遍。这种差异的产生使由于消费和生产 两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二)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利益
首先,产业内专业化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产业内贸易可以 使专业化水平提高,市场扩大,使生产者获得规模经济收益; 其次,产业内贸易对产品的革新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主要表现为 对增加产品花式品种(即水平差异产品)和对创造新的替代产品 (即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的刺激。 再次,产业内调整所引起的摩擦比产业间贸易小,因此,产业内 贸易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最后,从收入分配来看,产业内专业化所带来的收入再分配影响 要小于产业间专业化,因为同一产业的要素投入密度很相似,因此 产业内贸易对要素相对价格已经能够系不大,稀缺要素所有者不仅 不会因此有所损失,而且其实际收入还会有所提高。
(一)相同产的产业内贸易
相同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指完全可以替代的商品之间 的贸易。这类商品具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弹性,消费者对 这些商品的偏好完全相同。通常这类商品是以产业间贸 易的形式出现的,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会发生产业内贸 易:( 1 )国家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 如中国南方进口水泥,而北方出口水泥以减轻运费负担; ( 2 )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如银行业、保险业走出 去引进来等;( 3 )转口贸易,同类商品同时反映在转 口国的进口项目和出口项目中,当然就称为产业内贸易; ( 4 )相互倾销。不同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为了 占领更多的市场,往往会采取倾销的手段在对方国家市 场上出售这类产品,这也是一种产业内贸易。( 5 )季 节性产品贸易,如季节性瓜果的进出口。 End 6

国际经济学习题答案提示

国际经济学习题答案提示

国际经济学习题答案提示1.会的。

在长期内,低技术劳动力可经过技术培训成为高技术劳动力,劳动力则不具备特定性2.:不变。

因为要素密集度不变3.:劳动增加并且完全就业,则整个经济的资本-劳动比例下降,劳动力价格将下降。

劳动力增加将增加密集使用劳动力产品的产量;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量下降。

4.:某一特定要素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产量上升,同时由于另一个部门释放出了一部分共同要素,使得另一个部门的产量下降了。

共同生产要素的收入将上升。

5.依然有效。

6.:随着世界市场能源价格上升,一部分劳动力将由制造业部门流到能源部门,能源部门产量增加,制造业部门的产量下降。

1.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案提示:这两个理论都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

不过,二者也有很大区别。

第一,这两个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出发点并不相同。

要素禀赋理论是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

第二,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2.你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为什么?答案提示:适合。

因为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有优势,虽然这些产品有可能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

发展中国家虽然从总体上发展水平相近,但是在具体产品上却不一样,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可能有产业内贸易,并用重叠需求理论来解释。

3.重叠需求理论与第三章中所提到的需求逆转都是讨论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答案提示:需求逆转主要解释产业间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解释产业内贸易。

需求逆转解释要素禀赋理论为什么在有的时候不符合现实情况,强调需求有可能使得贸易方向发生变化;重叠需求理论解释的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

4某.如果考虑收入分配格局这一因素的话,重叠需求理论的结论会受到影响吗?为什么?答案提示:会有一定影响,但是基本结论不会变。

国贸总结及课后题答案

国贸总结及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另一种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

试解释原因。

答:肯定均衡,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一种生产要素的分配固定,这种商品价格一定,供给一定,需求一定,由生产可能性均衡边界可得,另一种商品也同时达到均衡。

7.如果国防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答:大国。

在两国贸易时,小国得到的福利比较明显,而进行贸易后,面对的价格水平不影响自身价格,所以,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大国。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答:小国。

如图所示,国际贸易发生后,大国的相对价格更接近封闭状态下的均衡价格,而小国的相对价格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差距比大国要大,贸易后的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就越偏上,因此贸易利益也就越大。

第二章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由题意可列出生产函数5x+4y=20000所以生产可能性边界为y=5000-5/4x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图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

(1)X的图标相对价格为答:Pw=2,PA=Px/Py=5/4如图所示,△DA’CA贸易三角(2)进口为2000个单位,因为Pw=2,所以答:△Y=2000,出口:△X=10007.在图中,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线?试解释原因。

答:有界限,因为一个国家的供给能力是有限的。

9.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

答:错,参与双方都获利,发达国家劳动力贵,劳动成本高,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无优势,其他产品上有优势,仍会获利,贸易是一个双赢的结构。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解释国家之间为何进行贸易以及如何从贸易中获益。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的一项基本理论,它强调不同国家在生产各类商品和服务时拥有不同的相对效率。

通过细致观察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各国经济政策的制定。

比较优势的概念比较优势是由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于19世纪初提出的。

它基于这样的观点: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只要它在某些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成本优势,该国仍然可以通过专注于这些商品的生产并进行国际贸易来实现收益。

例如,一个国家A可以通过高效率生产小麦,但在生产葡萄酒方面效率低下。

而国家B则可以高效地生产葡萄酒,但小麦生产相对较差。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国家A在两类商品上的生产能力强,但如果A 将其资源集中于小麦,大量出口小麦,并从国家B进口葡萄酒,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的区别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上比另一个国家更有效率,所需资源少,成本低。

而比较优势则关注的是相对效率,即一国在不同产品中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某种商品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最优选择。

因此,比较优势允许各国通过专注于其相对有利的产品进行贸易,无论它们是否具备绝对优势。

例如,假设国家C能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手机和电脑,但其生产电脑的效率远不及手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D只能以更高的成本生产手机和电脑,国家C依然具有绝对优势。

然而,如果国家D更专注于手机的生产,而将电脑外包给国家C,就能够充分利用两国各自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不断演变,并逐渐融合了其他经济学理论,包括要素禀赋理论、规模经济和信息不对称等。

例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指出,一个国家拥有充分供应的一定类型资源,会使该国在与其他国家交易中占据有利地位。

这一理论强调了要素禀赋对国际竞争的影响。

新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

新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

新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现代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异同探析1、现代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不同点:(1)理论假设的不同:①规模报酬不变与规模报酬递增.在李嘉图那里,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保持不变的,也即规模报酬不变。

规模报酬递增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其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逐步下降,内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正是规模经济使得各国谋求通过扩大特定产品的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而获得成本优势并进而导致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理论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

②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

传统理论假定市场完全竞争,但现实中情况却并不如此,同时企业倾向于追求规模经济的追求。

差异产品的存在时这种追求的结果也是其原因。

同时,差异产品的消费也带来消费者福利的增加。

这些假定都打破了原有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

然而在一国市场范围内,追求规模经济效果和追求差异产品是矛盾的,而开展国际贸易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

(2)分析角度的不同。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多从供给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现代贸易理论认为,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需求不同也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域分工。

需求不同的原因可以是偏好不同,也可以是收入不同。

前者认为各国偏好受其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而各有不同。

后者的典型代表是重叠需求理论。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各国的比较优势是固定的,分析是静态的,现代贸易理论则对现实中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动和在一些产品中领先地位的变化做出了解释。

2、现代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同点:(1)理论的发展都是现实的反应。

前溯至斯密甚至重商主义,贸易理论的发展都是为了回应实践的需要、解释现实和为实践服务。

比较优势理论论证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能够带来财富和福利的增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外扩张提供了理论支持。

《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

《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1.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⑴ 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经济(Closed economy)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在李嘉图的两国贸易模型中,一个隐含的假设是,两国的规模大小相似。

因此,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两国各自放弃不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将所有的资源用于生产本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但在现实世界中,贸易中两国的大小可能相差很大。

例如:中国与斯里兰卡相比,无论是人口还是土地面积,前者都是后者的几十倍甚至一百多倍。

即使中国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斯里兰卡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两国进行自由贸易,中国也不可能只生产小麦而不生产大米,因为即使把斯里兰卡全部生产的大米都出口到中国来也满足不了中国的最低消费。

因此,如果大国与小国发生贸易,小国可以只生产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大国则不会实行专业化只生产一种产品。

大国仍然需要两种产品都生产。

⑵ 小国(Small nation)与大国(Large nation)进行贸易,谁从自由贸易中获得的收益会更大呢?一般来说,贸易所得与贸易前后相对价格的变化幅度成正比。

换句话说,如果产品出口价格越高,或是进口产品的价格越低,一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就越大。

那么,小国与大国贸易,谁的价格变化会更大一些呢?假设:贸易前中国的大米市场的交易量为 1 亿吨,价格为每吨 1000 元。

斯里兰卡大米市场交易量为 100 万吨,价格为每吨 500 元。

发生贸易后中国从斯里兰卡进口了 50 万吨大米。

这 50 万吨大米对于 1亿吨的中国市场来说,只占 0.5%份额,影响甚微,对中国大米市场价格的影响不会很大。

但是,对于斯里兰卡来说,50 万吨意味着相当于原有市场的 50%现在出口到了国外,大米价格会大幅上升。

虽然自由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大米价格都发生变动,但相对于封闭时两国的市场价格来说,中国只降了一点点以至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斯里兰卡的大米价格则可以涨到非常接近于中国市场价格(将近每吨 1000 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
理论的异同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现代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异同探析
1、现代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不同点:
(1)理论假设的不同:①规模报酬不变与规模报酬递增.在李嘉图那里,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保持不变的,也即规模报酬不变。

规模报酬递增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其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逐步下降,内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正是规模经济使得各国谋求通过扩大特定产品的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而获得成本优势并进而导致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理论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

②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

传统理论假定市场完全竞争,但现实中情况却并不如此,同时企业倾向于追求规模经济的追求。

差异产品的存在时这种追求的结果也是其原因。

同时,差异产品的消费也带来消费者福利的增加。

这些假定都打破了原有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

然而在一国市场范围内,追求规模经济效果和追求差异产品是矛盾的,而开展国际贸易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

(2)分析角度的不同。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多从供给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现代贸易理论认为,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需求不同也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域分工。

需求不同的原因可以是偏好不同,也可以是收入不同。

前者认为各国偏好受其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而各有不同。

后者的典型代表是重叠需求理论。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各国的比较优势是固定的,分析是静态的,现代贸易理论则对现实中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动和在一些产品中领先地位的变化做出了解释。

2、现代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同点:
(1)理论的发展都是现实的反应。

前溯至斯密甚至重商主义,贸易理论的发展都是为了回应实践的需要、解释现实和为实践服务。

比较优势理论论证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能够带来财富和福利的增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外扩张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战以后的现代贸易理论一个重要的使命是解释现实中大量出现的产业内贸易以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化。

(2)现代贸易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而不是否定。

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带来相对成本的差异,并带来比较优势;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不同产品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带来不同国家在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成本优势也即比较优势;规模经济,无论是内部规模经济还是外部规模经济,都是因为规模经济导致了成本差异进而带来了比较利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是解释了比较优势在产品生产周期的不同阶段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动态转移;重叠需求导致贸易的原因也在于各国规模生产其代表性需求产品而产生的成本优势导致的比较优势。

(3)在理论的政策意义上来看,目前所有的贸易理论都倾向于支持贸易自由化。

依赖于不同的假设,特别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理论对于现实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国际贸易理论都认为各国之间一定的专业化分工和交换能够带来福利的增加,这种福利可能表现为消费数量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消费品种的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