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第二讲 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作为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关注。
而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比较优势理论一直都是经济学家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什么是比较优势开始,探讨比较优势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比较优势理论的优点和缺点。
一、什么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具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和较高的生产效率,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交易的时候,会因为生产成本低而赢得贸易优势。
比如,一个国家耕作成本低,同时又得天时的土地气候优势,种植农作物的生产效率会比其他国家高,这就是比较优势。
二、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比较优势说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于19世纪所提出的,他应用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自由贸易的益处。
也就是说,如果国家之间存在生产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发展最擅长的产品和劳动力,会促进国际竞争和各国的互惠互利。
比较优势理论也一度被美国、欧洲等经济强国广泛使用,去操作和实践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中各国存在着不平等的贸易条件,各国在特定的贸易领域上具有技术和经验优势,这可以促进资本和技术的转移,促进世界贸易和整体经济发展,并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优点1. 有助于提高国际贸易效率比较优势理论能够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
各自发挥比较优势的国家,可以在特定领域内获得更好的收益和更高的贸易体验,同时也可以促进产品和劳动力的转移,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总体竞争力。
2. 有助于加强贸易合作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中各国的合作是一种推动作用。
通过发挥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实现贸易和互惠互利,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还可以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3. 有助于推广自由贸易在全球化进程中,自由贸易愈发成为一种主流思想。
比较优势理论是自由贸易的重要基础和推动者,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比较优势理论的缺点1. 受到时间和地域的影响比较优势理论往往不能长期适用,很多特定的优势仅限于一个时间和地域范围内。
国际贸易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2.3.3 比较优势理论的图形解释
B国:X、Y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方程式:P23-24 Qx=bx · x L Qy=by · y L by 、 bx 分别代表X、Y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 且by > bx LB=LX+LY QX 充分就业约束条件 Qy
B国生产函数 O Lx O Ly
古典国际贸易模型解释
3 (劳动小时) 10 (劳动小时)
表2-2 比较优势分析(分工前的生产情况)
A国生产两种商品的绝对成本都比B国低,能否开展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的分析1(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无论在小麦还是布匹的生产上,B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但 B国的小麦劳动生产率只有A国的1/6,而生产布匹的劳动 生产率是A国的1/2,因此B国在布匹的生产上有相对优势; 相反,A国无论在小麦还是布匹所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 势,但生产小麦的绝对优势大于生产布匹的绝对优势,故, A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相对优势。 A国 (生产率) 小麦 布匹 B国 (生产率) (A国的1/2)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李嘉图模型的图解)
假定: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一种要素、劳动生产率不变、充分 就业、完全竞争、要素不能国际流动、物物交换、没有技 术进步、没有运输成本 产品 A国 B国 合计 小麦(10蒲式耳) 1(劳动小时) 6(劳动小时) 20 蒲式耳 布匹(1码) 2 (劳动小时) 4(劳动小时) 2 码
10/1=10 (B国的6倍) 10/6=1.67 (A国的1/6) ½=0.5 (B国的2倍) ¼=0.25
比较优势理论分析 P22
表2-3,表 2-4
根据比较优理论,如果A国专门生产小麦并出口一部 分小麦来换取B国的布匹,B国专门生产小麦并出口一 部分布匹来换取B国的小麦,则两国都可获益。 产品 A国 B国 世界总产出
国际贸易之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之比较优势国际贸易之比较优势1.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比较优势理论是理解国际贸易模式和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原理、应用等方面。
2.比较优势概述2.1 定义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竞争优势。
2.2 原理比较优势理论基于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分布不均,因此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方面存在着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2.3 分类比较优势可分为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
前者指某一国家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中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而后者则是指某一国家在特定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中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
3.比较优势的理论解释3.1 李嘉图模型李嘉图模型是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模型之一。
该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基于国家之间的相对成本差异。
不同国家在生产不同商品或提供不同服务方面的相对成本差异决定了比较优势。
3.2 海克斯-奥林模型海克斯-奥林模型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模型。
该模型引入了技术的角度,认为比较优势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的差异导致的。
4.比较优势的应用4.1 资源配置比较优势理论指导着国际贸易中的资源配置。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生产成本和效率,可以实现资源的流动和最优配置,从而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4.2 分工合作比较优势理论促进了全球分工合作的发展。
国家可以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通过国际贸易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共同实现互利共赢。
4.3 跨国投资比较优势理论也对跨国投资产生了深远影响。
企业可以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投资的位置,以获取更高的竞争优势和利润。
5.本文涉及附件本文涉及附件,附件包括相关数据与图表,以进一步支持比较优势理论的解释和应用。
6.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6.1 关贸总协定(GATT):________是一个国际组织,旨在促进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和规范国际贸易的条款。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评析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评析导言:国际贸易是国家间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与效率提升。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解释国际贸易模式的经典理论,探讨了国家在贸易中所具有的相对优势,然而在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本文旨在评析比较优势理论的优点和缺陷,并探讨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和基本原理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旨在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影响。
该理论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原理:1. 相对成本优势: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同。
2. 分工合作:通过分工合作,国家间可以提高总体生产效率。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优点1. 解释国际贸易现象:比较优势理论成功解释了贸易的基本模式,即国家依赖其相对优势产品的出口,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它通过比较各国生产成本的差异,解释了贸易的成因和效应。
2. 扩大贸易潜力: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通过分工合作可以提高总体生产效率,从而使得贸易可以带来更大的利益。
通过放大各国产业优势,国际贸易可以利用全球资源,促进经济增长。
3. 促进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参与: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某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但只要某些产品的相对成本优势较大,这个国家也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因此,比较优势理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与国际贸易的道路,并促进其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1. 假设限制:比较优势理论在建立模型时基于一些假设,比如完全就业、固定生产技术等。
这些假设在现实中并不成立,因此模型在解释实际情况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忽略资源分配不均:比较优势理论中忽略了资源分配不均这个现实问题。
在现实中,资源的分配往往并非完全优化,这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忽略经济规模效应:比较优势理论没有考虑到经济规模效应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在现实中,某些国家通过经济规模的扩大获得了竞争优势,但这一点并未在理论中得到充分的考虑。
国际贸易与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与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与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在解释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利益分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David Ricardo)所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本文将从理论的基本概念、比较优势的形成原因、比较优势的实质以及比较优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在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中,各自专门生产其在资源配置上有相对优势的商品,依靠贸易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理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虽然一个国家可能在所有商品中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但它仍然可以通过生产具备相对优势的商品,从而实现贸易获益。
二、比较优势的形成原因比较优势的形成是基于各国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技术差异。
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
生产技术差异体现在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上。
比较优势形成的原因主要可以从资源禀赋差异和生产技术差异两个方面来解释。
三、比较优势的实质比较优势的实质是特定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效率。
假设两国:A国生产X产品的机会成本小于B国,B国生产Y产品的机会成本小于A国。
那么,如果A国专门生产X产品,B国专门生产Y产品,然后通过贸易进行交换,两国都能获得比自给自足更多的产品。
这就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质所在。
四、比较优势的影响比较优势的存在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比较优势使得各国能够专注于某些产品的生产,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比较优势扩大了贸易的规模和范围,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
再次,比较优势鼓励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总之,比较优势使得各国能够通过贸易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互利共赢。
结语国际贸易与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
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利益分配机制。
比较优势的形成基于资源禀赋和生产技术差异,其实质在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比较优势的存在对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比较优势理论

例: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
假设小李和小张每周只有1个小时的时间用来论文打 印和熨整衣服。
1、小李打字快而小张熨整衣服快
小李打印论文30分钟一篇,熨整衣服你需要10分钟一 件;小张打印论文1小时一篇,熨整衣服只需要5分钟一件。 假如他们都采用论文打印、熨整衣服、论文打印、熨整衣 服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时间。 他们在1个小时内的总产出如下表所示:
分工前:
小李 小张 合计
论文
1篇 1篇 2篇
衣服 3件
3件
分工后: 小李 小张 合计
论文
2篇
衣服
5件 2篇 5件
在第二种情况中,小李打印论文和熨整衣服均具有绝对优 势,但在打印论文上具有比较优势,因为小李打印论文的机 会成本比小张低,所以小李打印论文,而小明熨整衣服,总 产出最大。
例:假设两个国家是美国和英国,两种商品是小 麦(单位:bushel)和布(单位:yard),一种要素 指劳动(单位:man-hour)。 下表表示一单位劳动能够生产的小麦和布。 U.S. 6 4 U.K. 1 5
比较优势的概念
如果每个国家都生产机会成本相对低的产品上, 贸易会对双方国家都有利。
பைடு நூலகம்
在南美玫瑰具有相对低的机会成本。 在美国电脑具有相对低的机会成本。
通过比较两个国家在玫瑰和电脑上的生产可以看 到贸易使双方都受益。
比较优势的概念
表 2-1: 生产上的假定变化。
比较优势的概念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 于在其他国家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 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表 2-1的例子说明了比较优势的原则:
分工前:
小李 小张 合计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在国际贸易中,每个国家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和竞争优势。
然而,由于各国的资源和生产能力存在差异,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理论应运而生。
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创立的,它指出,不同国家的生产力和资源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根据这个理论,每个国家都应专注于生产自身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以获取最大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资源配置的效率。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通过比较各国的资源成本,可以发现每个国家在特定产品上具备相对优势。
以此为基础,国家可以通过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的模式。
以中国为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之一。
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这使得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因此,中国将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到制造业中,通过贸易将产品输送到全球市场。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可以完全依赖于自身的优势产品。
相反,贸易合作和互补性产业的发展将更有利于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这就引出了合作和互补性的重要性。
以中国再次为例,中国从其他国家进口了大量的原材料和关键技术,以满足国内制造业的需求。
这种合作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为中国的制造业提供更多机会。
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国际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繁荣。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能够分享彼此的资源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并加速技术创新。
国际贸易不仅仅是经济交流的桥梁,也是国家之间加强合作和友谊的纽带。
尽管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效应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贸易保护主义和国际贸易壁垒的出现可能会扭曲资源配置和比较优势的实现。
此外,全球贸易中的竞争也可能导致资源集中和环境问题。
14193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应用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应用前言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国际贸易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笔者将深入探讨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应用和限制,以及如何在国际贸易中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什么是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解释国际贸易的理论,由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各国之间的贸易可以通过比较各自的成本来实现互利互惠的结果。
换句话说,每个国家应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产业,而不是在所有产业中都试图成为专家。
举个例子,假设美国和中国都可以生产鞋子和电子产品。
如果美国生产鞋子的成本更低,而中国生产电子产品的成本更低,那么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美国应该把重点放在生产鞋子上,而中国应该专注于生产电子产品。
通过这种互相贸易的方式,两个国家都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比较优势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中,尤其是在贸易协定、产业布局和国际产业转移等方面。
贸易协定许多贸易协定都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而制定的。
例如,自由贸易协定(FTA)可以帮助各国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的贸易。
产业布局各国的产业布局通常也是基于比较优势。
通过专注于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国家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国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是另一个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应用。
通过将不同行业的生产转移至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全球经济可以更加高效地运转,从而为各国带来更多的福利。
比较优势理论的限制比较优势理论被认为是解释和提高国际贸易效率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但也存在着一些限制。
市场失灵在比较优势理论中,各国之间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货物和服务可以自由流动,而市场价格可以反映各种情况。
但实际上,市场往往不是完全竞争的,并且可能存在各种扭曲,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技术变革虽然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基本假设是某种国家始终比其他国家更擅长某一项生产,但在实际应用中,技术的变革可能会导致原本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出现高效的生产方式,从而改变了各国产业的比较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理论前提
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的传统贸易理 论以其优美的模型和严密的逻辑性证明了 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和最优性。然而,传统 的自由贸易理论关于贸易的原因、形式和 利益获得等问题的论述,是建立在一系列 与现实经济不相符合的假定和前提条件下 才能成立的。这些条件主要包括 :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2. 国家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征差异 , 如生产 国家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征差异, 成本上的绝对优势、相对优势等。 成本上的绝对优势、相对优势等。 3. 各国的比较利益是静态不变的 、 不存在 各国的比较利益是静态不变的、 规模经济的作用。 规模经济的作用。 4.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 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5.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 , 在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 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6. 不存在技术进步 、 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 。 不存在技术进步、 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
分工前
毛呢(10尺) 葡萄酒(1 毛呢(10尺) 葡萄酒(1桶) 100(小时) 120(小时) 英国 100(小时) 120(小时) 90(小时) 80(小时) 80(小时) 葡萄牙 90(小时) 20尺 2 毛呢 120小时 120小时 22尺 22尺 葡萄酒 170小时 170小时 2.125桶 2.125桶
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
亚当· 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所提出的交换 模式只适用于贸易双方至少各拥有一 种居绝对优势的商品对外国进行销售 的情形。 那么,如果一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成 本方面相对于另一国的同种商品都处 于绝对劣势地位,这时还会不会存在 分工和贸易?
二、比较优势理论
1. 理论内容
比较优势论(Theory 比较优势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 Advantage):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 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的。 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 利益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 家应集中生产利益较小的商品,然后 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 省了劳动,都得到了好处。
自由贸易理论的形成
始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 始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经过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 经过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与赫克 歇尔—俄林“要素禀赋” 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对其的完善、 修正和补充 逐渐建立关于较为完整的自由贸易理论体 系
自由贸易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不 但能够扩大贸易双方的生产量,而且 能够提高人们的消费量,使得贸易双 方都能得到更多的贸易利益。 相应地,各国应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 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 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 口,在国内外市场上实现自由竞争。
李嘉图的理论认为各国比较成本 的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 之差别造成的,亦即各国的生产函数 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时期内这类不同 性保持不变。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 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 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 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 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
[专栏2—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 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苏格兰哥尔克第的一个海关职员家庭, 先后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1748年受聘于爱丁堡大 学,讲授修辞学、文学。1751年受聘于格拉斯哥大学,先讲授 逻辑学,后任道德哲学教授。1764年斯密以私人教师身份跟随 布克列公爵赴欧洲大陆旅行,结识了重农学派主要代表魁奈和 杜尔哥等人,且深受影响。 1776年发表代表作《国民财富的 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首先对如何进行贸易才 能有效地积累财富和发展经济提出了系统完整的命题。其政策 代表了英国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主张国内和国 际间实现贸易的自由。1778年被任命为苏格兰海关税务司司长。 他一生中的最后三年又被任命为格拉斯哥大学校长。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 “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 于乙国——绝对优势 于乙国——绝对优势 乙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高 于甲国——绝对劣势 于甲国——绝对劣势 比较成本低→比较优势→ 比较成本低→比较优势→比较利益
发生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发生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比较利益 产生比较利益的原因——各国间劳 产生比较利益的原因——各国间劳 动生产率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 本的差别
亚当· 亚当·斯密 《国富论》 国富论》 “看不见的手”的机制:在市场经济 看不见的手” 中,在利益驱动下,主观上为自己的 微观经济主体可通过分工和交易而客 观上为社会工作,从而实现自利与互 利、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联系。 基本思想:主张自由放任,自由贸易
亚当· 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的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国际 分工学说基础上的。 他认为,财富的增长要靠劳动的效率(或劳动生 产力)和劳动的数量。 “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会遵循以下准则:从不在 家里生产那些比购买的还贵的产品。裁缝不会试 图自己做鞋,而是从鞋匠那里买鞋。 ——斯密 图自己做鞋,而是从鞋匠那里买鞋。” ——斯密 “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 一个大国的行为中不大会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 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那么, 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中生产出 来的部分产品来向他们购买。” ——斯密 来的部分产品来向他们购买。” ——斯密
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条件
自由贸易理论思想要求一国实行自由 贸易政策,取消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垄 断、特权和限制,放弃政府对贸易的 干预。 即只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才能 充分享受自然分工导致的绝对优势所 带来的利益。
绝对优势论
绝对优势论(Theory 绝对优势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 Advantage):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 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 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 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 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国家都是 有利的。
比较优势理论赖以成立的上述前提条件过于 苛刻,因此大大削弱了其适用性,导致传统自由 贸易理论从提出到如今的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同 国际贸易运作的现实始终有着本质上的矛盾。根 据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相差越大则发生贸易 的可能性越大,那么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 最容易展开贸易。从此出发,各国为使比较优势 得到充分的发挥,应该会自觉自愿地与他国开展 自由贸易。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相当大 比重的国际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 之间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在70%以上, 之间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在70%以上,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 所占比重,50年代为21%,90年代下降至19% 所占比重,50年代为21%,90年代下降至19% 。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赵春明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 cmzhao@
一、 比较优势引论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 济学 以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 以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 俄林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的主张自由 俄林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的主张自由 贸易的传统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 界占据主流地位
因为在比较利益原理中,以完全的国际分工 为前提,而商品价值由劳动投入量唯一决定,这 样使工资水平与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直接联系 起来。劳动生产率水平高的国家必有较高的工资 水平,这也必然导致两国商品无法实现等价交换; 如果以现实中的不完全分工来看,其道理也是一 样的,且更具说服力。因为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 的产品一旦进入低劳动生产率国家的市场,势必 以其强大的竞争能力挤跨对方国家很大一部分国 内相关企业。反之,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的产品 进入和占领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的市场却存在困 难。这必将造成低劳动生产率国家对高劳动生产 率国家产品的强烈依赖性,因此两国间需求强度 长期失衡是不言而喻的。以需求强度来解释贸易 获利问题,恰恰说明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间 的贸易是不可行的。
[专栏2—3] 经济学家穆勒及其相互需求规律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英国 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政治经济学界的主要 人物,曾任东印度公司官员。其主要著作有《略论政治经济 学的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政治经济学原理》等。 相互需求规律(Law of Reciprocal Demand):约翰·斯图亚 特·穆勒有关国际价值的学说。他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作了 发展和补充,提出了国际价值理论,即国际间商品交换比率 的理论,以解释两国间利益是如何分配的。这一理论成为后 来的新古典学派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穆勒认为,国际供求 关系决定商品的国际价值。当两国进行交易而又限于两种商 品时,两国的这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或比较优势决定了 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实际的国际交换比率介于该上下限 之间。国际交换比率的确定随双方消费者的嗜好与环境而定, 即由两国间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的。其价值必须使该国总出 口恰好能够支付该国总进口,即必须满足其国际需求方程式: 甲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乙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
[专栏2—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简介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英国资产阶 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生于英国犹太族大 资产阶级家庭。14岁他就结束了正规教育并到他父亲的交易 所从事证券交易活动。20岁时他和异教徒女子普利丝娜恋爱, 遭到父亲坚决反对,为此他与家庭脱离关系。1793年,他和 普利丝娜结婚,独立经营交易所业务,到1797年即成为大富 翁。此后,他把主要精力转向研究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 化学、矿物学和地理学等。1799年他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 论》,引起了对经济学的兴趣,并于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 济学及赋税原理》,被誉为继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经济学 巨著。1819年他被选为下院议员。他代表新兴产业资产阶级 的利益和要求,提倡自由贸易,反对谷物法,主张修改选举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