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常见病害与处理

合集下载

沥青路面病害及微表处理

沥青路面病害及微表处理

沥青路面病害及微表处理1)病害处理(1)裂缝处理缝宽在10mm及以内的,应采用专用灌缝(封缝)材料或热沥青灌缝,缝内潮湿时应采用乳化沥青灌缝。

缝宽缝宽在10mm 以上时,应按坑槽处理的要求进行修补。

(2)壅包处理①壅包峰谷高差不大于15mm 时,可采用机械铣刨平整;②当壅包峰谷高差大于15mm 且面积大于2m²时,应采用铣刨机将壅包全部除去,并应低于路表面30mm及以上;③基础壅包,应更换已变形的基层,再重铺面层。

(3)车辙处理①当车辙在15mm 以上时,可采用铣刨机清除。

②当联结层损坏时,应将损坏部位全部挖除,重新修补。

③因基层局部下沉而造成的车辙,应先修补基层。

(4)沉陷、翻浆处理路基翻浆、沉陷应根据交通状况、含水情况、道路变形破坏程度,采取换土回填、挤密、化学加固等方法对病害进行处治。

回填应使用砂砾或水稳性能良好的材料。

①当土基和基层已经密实稳定后,可只修补面层。

②当土基或基层被破坏时,应先处理土基,再修补基层,重铺面层。

③当桥涵台背填土沉降时,应先处理台背填土后再修补面层。

当正常沉降时,可直接加铺面层。

(5)剥落处理①已成松散状态的面层,应将松散部分全部挖除,重铺面层,或应按0.8~1.0kg/m²的用量喷洒沥青,撒布石屑或粗砂进行处治。

②沥青面层因贫油出现的轻微麻面,可在高温季节撒布适当的沥青嵌缝料处治。

③大面积麻面应喷洒沥青,并应撒布适当粒径的嵌缝料处治,或重设面层。

④封层的脱皮,应清除已脱落和松动的部分,再重新做上封层。

⑤沥青面层层间产生脱皮,应将脱落及松动部分清除,在下层沥青面上涂刷粘层油,并应重铺沥青层。

(6)坑槽处理①坑槽深度已达基层,应先处治基层,再修复面层。

②修补的坑槽应为顺路方向切割成矩形,坑槽四壁不得松动,加热坑槽四壁,涂刷粘层油,铺筑混合料,压实成型,封缝,开放交通。

槽深大于50mm 时应分层摊铺压实。

③当采用就地热再生修补方法时,应先沿加热边线退回100mm, 翻松被加热面层,喷洒乳化沥青,加入新的沥青混合料,整平压实。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沥青混凝土路面是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车辆和行人的交通,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沥青混凝土路面也会出现一些病害,比如龟裂、起砂、坑洞等问题,影响着路面的使用和安全。

正确的施工和及时的维护对于延长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龟裂:龟裂是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病害之一,它表现为路面出现许多不规则的裂缝,状如蚌壳。

龟裂的主要原因是材料和施工工艺的问题,如沥青含量不足、沥青温度不适、基层不均匀等等。

2. 起砂: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起砂的现象是指路面表面的骨料被机动车辆的行驶和雨水的冲刷所掀起,导致路面表面松散。

起砂的原因主要是沥青浆料粘结不牢固、骨料的形状不合理等。

3. 坑洞:坑洞是指路面表面局部凹陷的现象,通常是由于路面上的损坏或磨损所导致。

坑洞的出现会给行车造成隐患,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1. 龟裂的防治:针对龟裂问题,要从材料和施工工艺两方面着手。

在材料选择上,要选择质量良好、符合标准的沥青混凝土原材料;在施工工艺上,要保证路面基层的均匀和牢固,合理控制沥青含量和温度,加强施工间的接头处理等。

2. 起砂的防治:起砂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是改善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工艺,增加沥青的含量和矿粉的使用量,加强施工工序的协调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振实密实。

3. 坑洞的防治:坑洞问题主要是由于路面的损坏或磨损导致的,因此要定期对路面进行检测和维修。

一旦发现路面出现坑洞,要及时进行修补,以防止病害加剧。

除了上述的病害和防治措施外,还有一些常见的病害如路面泛油、路面塌陷、路面开裂等,都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正确的施工和及时的维护是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长期使用的关键。

在日常使用中,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延长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1. 避免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上急刹车、急转弯,减少对路面的冲击和磨损;2. 定期对路面进行清扫,清除积水和杂物,保持路面通畅;3. 注意保持路面干燥,尽量减少雨水的浸泡和侵蚀;4. 减少大型车辆在路面上的停留和转弯,以减少对路面的压力;5. 定期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检测和维修,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研究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研究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研究沥青路面是道路建设中最为常见的路面形式之一,它的稳定性、耐久性以及安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不过,与其它路面形式一样,沥青路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多种病害,这不仅影响了路面的美观度和通行效率,还会对路面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造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建设和维护沥青路面时,需要认真研究其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以确保其正常和可靠的使用。

一、沥青路面常见病害(一)龟裂病害龟裂病害是沥青路面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其表现为路面表面出现一系列的小裂缝,形如乌龟的背甲,因此得名“龟裂病害”。

该病害的原因主要包括路面过于老化,沥青含量不足,路面基础不够坚硬等。

龟裂病害不仅会减小路面的美观度,还会阻碍雨水的排除,有可能造成路面深层损伤、车辆滑动等危险。

(二)坑洞病害坑洞病害是指路面表面的凹陷形成的坑,其主要原因是路面基础沉降、路面材料失效等。

坑洞病害给司机和乘客带来了很大的不舒适感,还有可能会对车辆造成损伤,影响行车安全。

(三)疲劳裂缝病害疲劳裂缝病害是指沥青路面表面出现的裂缝,其形态多样,可以呈线状、箭头状等。

该病害主要是因为路面受到重复的载荷作用,导致材料受力过度、损伤。

该病害的出现会加速路面老化、破损,对行车安全产生威胁。

(四)水损病害沥青路面若接触过多的水,容易形成水损病害,该病害的特征是路面表面的石子被冲刷掉,长时间使用后可能在路面表面留下明显的凹陷。

水损病害不仅对路面的美观度产生影响,还可能损害路面的基础,降低路面使用寿命。

二、沥青路面病害的处理措施(一)龟裂病害的处理针对龟裂病害,需要采用定期养护和治理措施。

当龟裂病害尚未很严重时,可以进行找平和涂刷粘合剂的措施,这样可以将裂缝密实填充,并且利用粘合剂来加强石子的支撑能力。

若龟裂严重,可以行龟裂层切割、混合物掺加等方法进行修补。

(二)坑洞病害的处理对于坑洞病害,需要对路面进行彻底的修补。

一般情况下,需要先用锤击散坑泥,然后再进行填充和铺平。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摘要:沥青路面的病害要从根本上进行防治,要有效控制货车超载行驶、避免施工过程简化及质量管控不严所造成的修补,修补的及时性和高效率是路面处理的基础,鉴于此,本文对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及处理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处理措施一、沥青路面常见病害1、路面松散松散也是沥青路面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是沥青混凝土土层中的颗粒脱落过程,其顺序为由上到下。

引起颗脱落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主要有集料颗粒与包裹沥青之间的粘接力丧失。

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上述现象的有效避免,必须在挑选沥青材料时实现对沥青表面粘结力的满足,并在其保持干燥性的同时均匀铺洒。

2、裂缝的形成裂缝是沥青路面常出现的病害,它分为横、纵向裂缝以及网状、反射裂缝,纵向裂缝大多由于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没有将路面表层面压实,或设备不达标,久而久之环境造成的冷热交替产生裂缝;横向裂缝形成的主因一般是由于路面日常的保养防护做得不到位,路面的抗拉强度不能够满足车辆的正常载荷,从而导致了横向裂缝的产生,另外施工标准没有达到既定要求也会产生横向裂纹;网状裂缝也称龟裂,它往往同上层材质的老化、路面铺设密度不均匀、以及大型挂车超重导致超过路面正常负荷,反复碾压造成的;反射裂缝比较特殊,它是在水泥类旧路为基层加罩沥青层面后的路面,基层水泥间的板块接缝处收缩或有旧裂痕没有修补,反射到沥青层面来。

裂缝不及时处理会逐渐扩展成更加严重的变形、坑洼等现象,裂缝的产生严重影响了路面的平整度,在行车过程中震动增大,驾驶舒适感下降,影响公路的正常使用,降低了路面使用寿命。

3、车辙病害沥青路面的车辙病害,其形成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就是混合料的配比设计,混合料配比不达标,会导致沥青路面硬度不足或过刚。

除了这一点原因,沥青的品质以及用量等都是引发车辙病害的原因。

除去路面施工的原因外,还有客观天气因素。

在我国炎热地带,由于气温过高,阳光直射时间长,会导致路面沥青升温、熔化,而这时如果有车辆通过就会造成车辙病害。

沥青路面病害与处置

沥青路面病害与处置

沥青路面病害与处置1 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1.1 裂缝现象表状为发裂、线状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反射裂缝、龟裂。

主要破坏原因:施工基层碾压不实,或新旧接缝处理不当而形成裂缝;面层含水率逐年积聚,在不利季节。

弓l 起路面强度降低而产生裂缝;混合料质量差,辗压温度又不当,引起的辗压裂缝;混合料摊铺时间长;由于基层温度、湿度的变化,结构发生胀缩而产生裂缝;结合料老化,面层性能退化,路面整体强度不足而产生裂缝。

1.2松散、麻面、坑槽表状为表层矿料松动、出现麻坑表面局部不平凹陷。

主要原因:嵌缝料粒径不当,用料不合比例,或初期养护嵌缝未回归而散失;低温季节施工,工序未衔接。

油与料结合不良,矿料飞散,轻则出现麻面。

重则出现坑槽;表面用油量偏少,结合料加温过度。

失去粘结力而松散,形成麻面、表层坑槽;雨季施工,矿料潮湿,或用酸性矿料未作处治而散失成麻面、坑槽;由于基层压实不够,强度不均,基层不平,面层渗人海洋污染水。

局部先破损而成坑槽。

1.3 啃边现象表状为边缘破裂破坏。

主要原因:由于交通量增大,路宽不适应,或因不设路牙而作边部加固,边部因行车超压而引起啃边;路面与路肩衔接不顺,路肩横坡过大,或因路肩坑槽积水而导致啃边;路面平交道口处,未设必要的平台。

边缘均被压坏。

1.4 沉陷表状为均匀沉陷、不均匀沉陷、局部沉陷。

主要原因:基层局部强度不足或水稳性不良引起沉陷;超载重的大型车通过,面层混合料料质差,土基压实度不够或路基有隐患未处理好。

1.5 泛油、油包、拥包表状为高温时沥青渗出面层零散分布疙瘩状,推挤、滑动成隆起形变。

主要原因:单位面积用油量过大或者矿料不足,或因低温施工,加大用油量而造成泛油;用油量偏高、粘滞度低,或路拱偏大,气温高,面层受行车拥挤成包;初期养护处治泛油时,用料过细而形成油包,或者成拥包;由于材料质差,油石比不当,面层高温时发软,辗成拥包;基层局部含水量大、面层与基层粘结不良,高温时推挤成拥包。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整治措施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整治措施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整治措施沥青路面是常见的道路建设材料,由于受到机动车辆的长时间行驶、气候变化以及其它外力作用,容易出现各种病害。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沥青路面病害及其整治措施。

1.路面龟裂病害:龟裂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病害,分为表面龟裂、深度龟裂和反射裂缝等。

造成龟裂的原因主要有材料老化、路面结构疲劳和环境因素等。

整治措施包括:修补龟裂的裂缝,填充合适的修补材料;如果龟裂严重,需要局部或整体重铺。

2.路面坑洞病害:坑洞是沥青路面的另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由于路面承载能力不足、水分积聚和冻融等原因造成。

整治措施包括:清理坑洞内的杂物,修剪坑洞边缘;填充合适的修补材料,如热补沥青混凝土。

3.路面泛油病害:泛油是指沥青路面中的油分渗漏到路面表面形成的斑块,通常是由于石料含油量过高或沥青软化引起。

整治措施包括:清洗路面,去除泛油区域的沥青;均匀撒布矿粉或其它吸附材料,吸附残留的油分。

4.路面松散病害:路面松散主要是由于路面上层与底层之间的粘结破坏,以及路基下沉等原因。

整治措施包括:清理松散层面,打击崩解的部分;加固路面底层,重新铺设路面表层。

5.路面坡度不良病害:坡度不良是指路面的横向或纵向坡度不满足设计要求,造成水分积聚或排水不畅。

整治措施包括:调整路面的坡度,使之符合设计要求;清理和维护排水系统,确保水分排除。

6.路面水损病害:水损是指路面下沉或损坏,通常是由于路基土壤不稳定、水分渗透和冻融等原因造成。

整治措施包括:加固路基,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改进排水系统,减少水分渗透。

此外,定期维护和养护对于减少路面病害也非常重要。

常见的养护措施包括:定期清理路面杂物,保持路面的干净状态;定期修复病害,避免病害进一步扩大;定期检查和维护排水系统,保证排水畅通;定期进行沥青路面的补充养护,如刷面、喷撒封层等。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的沥青路面病害,需要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

在日常使用和养护中,必须定期检查、及时维修,以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确保道路的安全和畅通。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根据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年限和路况状况,常见的病害主要分为龟裂、坑槽、剥落和沉陷等几种类型。

以下是对常见病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的介绍。

1. 龟裂龟裂是沥青混凝土路面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有横向龟裂、纵向龟裂和龟裂网状裂缝等。

龟裂的主要原因是路面受温度变化和车辆荷载的影响,导致沥青混凝土产生收缩和伸长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从而形成裂缝。

预防和治理措施:- 采取合适的沥青混凝土配方设计,确保沥青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 控制施工温度和压实水平,避免沥青混凝土过早开放交通或过早受到车辆荷载。

- 定期进行路面维护和修补,及时填补裂缝,减少水分渗透,防止进一步扩大。

2. 坑槽坑槽是指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上产生的较大的槽状或坑状病害,主要由车辆的频繁行驶和重复荷载造成,尤其是在路面漏修、水稳层破损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

预防和治理措施:- 严格控制超载车辆的通行,减少对路面的荷载影响。

- 定期检查路面磨损情况,及时修复路面漏修的部分,避免坑槽的产生。

- 对已经形成的坑槽进行修补,尽快恢复路面的平整度,避免对车辆和行人的安全产生影响。

3. 剥落剥落是指沥青混凝土表层出现较大范围的剥离、龟裂和脱落的病害,通常是由路面混凝土质量不好、施工工艺不当或者长期积水等原因引起的。

4. 沉陷沉陷是指沥青混凝土路面因为地基不稳定、地下管线开挖等原因,导致路面下沉或变形的现象。

沉陷严重影响了路面的平整度和行车安全。

预防和治理措施:- 加强对基础土壤的检测和处理,确保地基的稳定性。

- 控制地下管线施工的质量和进度,避免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损害。

- 定期检查路面的沉陷情况,及时修复,恢复路面的平整度。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合理设计和施工、定期维护和修复,以及加强对基础土壤和地下管线的管理和检测。

只有从源头上控制病害的产生,才能保证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1、沥青路面常见病害问题1.1、路面裂缝裂缝是沥青路面最常出现的一种病变问题,如果按照形式对出现的裂缝进行划分,可分为横向、纵向裂缝和龟裂这三种;如果是按照形成肌理划分,则可分为温度裂缝、疲劳裂缝和反射裂缝;如果按照性能划分可分为载荷裂缝和非载荷裂缝这两种。

在这些裂缝形式中,温度裂缝的出现概率最高,温度裂缝的产生大多是从表面开始,并沿着构件逐渐向下延伸。

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逐渐增大,进而威胁沥青路面安全,增加危险事故发生率。

1.2、路面车辙车辙指的是路面上轮迹深度超过10mm的带状凹槽结构。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长期碾压而导致路面出现永久性变形。

具体来说,沥青路面本身具有一定的蠕动性和应力松弛作用,在车辆长期荷载的影响下,沥青材料自身的性能会发生一定变化,进而发生塑性变形,随着时间的累积出现车辙问题。

同时车辙问题的出现也会伴随沥青面层的侧隆起,影响公路使用安全。

1.3、路面坑槽坑槽一般指的是深度在2.5cm左右、面积超过0.1㎡的坑洼。

坑槽的出现说明沥青路面结构中的骨料发生了严重脱落现象,路面结构破损较为严重。

而造成坑槽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沥青混合料在拌合过程中出现不均匀现象,或者混合料中瀝青含量相对较少;沥青混合料拌合中温度较高,导致材料出现老化迹象;压实温度过低,混合料的黏结效果较差。

1.4、路面泛油路面泛油是在实际作业中沥青被挤出或表面覆盖薄膜而形成的一种发亮的薄油层,其不仅会对路面结构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导致路面打滑,增加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路面泛油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一方面是由于沥青面层受热膨胀,混凝后,缝隙无法容纳沥青材料,导致其溢出路面表面;另一方面是由于道路表面上积水长期堆积,在车辆荷载及动压冲刷下,路面沥青保护膜出现脱落现象,保护层脱漏,沥青表面结构受损,导致泛油问题的产生。

2、沥青路面病害预防措施2.1、裂缝问题的处理在沥青路面材料选购上,应尽可能以抗冲刷性较好的半刚性材料作为首选,这样能够提升路面结构的抗拉强度,减少裂缝问题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陷处治方法:
确定修补范围并划线,用液压工作站切开沉陷范 围四周的沥青面层和水稳层部分实施修补, 其挖补工艺流程为:划定维修范围→沿范围四周 锯缝→凿除病害层→清除废料→高压吹风机将修 补界面吹净→重新添加级配料→整平压实→洒粘 层油布满界面→分层填筑(厚度不大于6 cm)→分 层压实,压实度达到96%以上→冷却到50℃以下时 开放交通。
Page 14
沉陷指路基压实度不够或地基 土质不良,在地下水的浸入、路基 不稳定因素和行车荷载等作用下产 生的不均匀的竖向变形而导致路面 局部下沉的现象。 在JTG H20-2007公路技术状况评定 标准中将大于10 mm的路面局部下 沉定义为沉陷。
沉陷形成机理:路基由于水文条件很差或翻浆 而过于湿软,通过路面传给路基的轮载应力超 过了土的抗剪强度,车轮轮带处的路面便出现 较大的沉陷变形,并在轮带两侧伴随出现隆起 现象。路面结构的变形能力不能适应这样大的 弯曲变形,便会产生裂缝,逐渐发展成网裂。
预防措施:
➢ 采用全路幅一次摊铺;无条件全幅摊铺时,上下层施工缝 应错开15cm以上;
➢ 沟槽回填土应分层填筑、压实,压实度必须达到要求; ➢ 拓宽路段的基层厚度和材料须与老路面一致,或稍厚。
治理方法:
➢ 细裂缝(2-5mm)用乳化沥青灌缝;
➢ 大于5mm的裂缝,可用改性沥青灌缝。灌缝前,清缝;灌缝后,表面
➢ 原材料质量和混合料质量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选定、拌 制和施工;
➢ 沥青面层各层应满足最小施工厚度的要求,保证上下层的 良好粘结;路面结构设计应做好交通量调查和预测。
治理方法:
➢ 如夹有软弱层或不稳定结构层,应将其铲除;结 构层积水引起网裂,铲除面层后,加设排水设施, 再铺筑新的沥青混合料;
➢ 若因沥青层厚度不足引起网裂,则铣刨网裂的面 层后加铺新料来处理;
危害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沥青凝土路面病
害种类很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有 沉陷、松散和坑槽、车辙、桥面推移、裂 缝、水损坏等。
裂缝是沥青混凝土路面最常
见的病害之一,按其形状又基本分 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网状裂 缝和反射裂缝四种。
a.横向裂缝
现象: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
缝长有贯穿整个路幅的,也有部分路幅的。
原因分析:
Ø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的反射裂缝; Ø在旧路上加罩沥青面层后原路面上已有裂缝包括 水泥混 凝土路面的接缝反射。
预防措施:
Ø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材料;
Ø在旧路面加罩沥青路面结构层前,可先铣削 原路面后再加罩,或采用铺设土工织物、玻纤 网后再加罩,以延缓反射裂缝的形成。
治理方法:
➢ 路基不稳造成网裂,可采用石灰或水泥处理路基, 或注浆加固处理;
➢ 由于基层软弱或厚度不足引起路面网裂时,可分 别采取加厚、调换或综合稳定的措施进行加强。
d.反射裂缝
现象:水泥稳定类基层由于湿度变化或水泥混凝
土路面板块之间接缝错台而产生横向收缩裂缝反映 到面层上来,使面层相隔一定距离出现横向反射裂 缝.
裂缝小于2mm时,可不作处理;大于2mm的裂 缝,可用改性沥青罐缝。罐缝前,清缝;罐缝 后,表面撒粗砂或3-5 mm石屑。
对于轻微而稳定的拥包,用铣刨机在气温较低时削平即可。 对于由面层原因产生的严重拥包,可以在气温较高面 层发软后铲除,然后洒一层粘层沥青,重新铺筑沥青混合料, 再找平压实;如油层较厚,可以在气温较低时,用铣刨机铣 平,洒一层粘层沥青,随即撒一层0.3~0.6cm的石屑, 扫匀,用轮胎压路机碾压即可。 由于基层强度不足或基层松软,形成较大面积拥包, 应该将基层挖除,重新铺筑基层,然后再作面层。
➢ 桥涵两侧填土充分压实。
治理方法:
➢ 细裂缝(2-5mm)用乳化沥青灌缝; ➢ 大于5mm的裂缝,可用改性沥青灌缝。灌缝前,
清缝;灌缝后,表面撒粗砂或3-5 mm石屑。
b.纵向裂缝
现象: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
缝长度和宽度不一。
原因分析:
Ø冷接缝未按照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 合不紧密而脱开; Ø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 Ø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沉降不一。
Ø道路结构设计时,每层厚度不超过集料最大 粒径的4倍。
车辙
车辙治理方法:
路面损害的分类
根据路面损害现象的肇因、其危害性以及对使 用性能的影响,可以把沥青路面的损害划分为三类:
损害类别
沥青路面
裂缝类 变形类 表面损坏类
纵向裂缝、横向裂缝、龟裂、 块裂、反射裂缝
车辙、波浪、沉陷、隆起、 推移
泛油、松散、坑槽、磨损、 露骨、脱皮
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随着通车年限的增长 以及交通量的不断增加,沥青路面各种病害也接 踵而至。为了保障畅通与提高公路的服务质量, 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通行环境,必须对高速公 路的各种病害进行及时的处理,保障过往车辆的 行车安全。
轮迹处深度大于10 mm的纵向
带状凹槽(辙槽)称为车辙。
车辙是在车辆的反复碾压下产 生永久变形和塑性流动而逐渐形成。
车辙
形成原因:
级配设计不好 沥青对温度太敏感 施工质量差 水损坏 施工后期车辆挤压
预防措施:
Ø粗集料应粗糙具有较多的破碎裂面;
Ø根据气候条件选择优质沥青,优化配合比设 计;
Ø施工时按照规范碾压,保证压实度;对特殊 路段,要采用改性沥青或高性能沥青;
撒粗砂或3-5 mm石屑。
c.网状裂缝
现象:裂缝纵横交错,缝宽1mm以上,缝距40mm以
下,1㎡以上。
原因分析:
Ø路面结构中夹有软弱层或泥灰层,粒料层松动, 水稳性差;
Ø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延度低,抗裂性差;
Ø沥青层厚度不足,层间粘结差,水分渗入,加速 裂缝的形成。
预防措施:
➢ 沥青面层摊铺前,对下卧层应认真检查,及时清除泥灰, 处理好软弱层,保证下卧层稳定,并宜喷洒0.3-0.6kg/㎡ 粘层沥青;
原因分析:
Ø施工缝未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 Ø沥青未达到气候条件和使用条件的质量标准; Ø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的反射缝; Ø桥梁涵洞两侧的填土产生固结或地基沉降。
预防措施:
➢ 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连续进行,尽量减少冷 接缝;
➢ 充分压实横向接缝;选取优质的适用于本地区气 候条件的沥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