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处理方案

合集下载

沥青路面病害及微表处理

沥青路面病害及微表处理

沥青路面病害及微表处理1)病害处理(1)裂缝处理缝宽在10mm及以内的,应采用专用灌缝(封缝)材料或热沥青灌缝,缝内潮湿时应采用乳化沥青灌缝。

缝宽缝宽在10mm 以上时,应按坑槽处理的要求进行修补。

(2)壅包处理①壅包峰谷高差不大于15mm 时,可采用机械铣刨平整;②当壅包峰谷高差大于15mm 且面积大于2m²时,应采用铣刨机将壅包全部除去,并应低于路表面30mm及以上;③基础壅包,应更换已变形的基层,再重铺面层。

(3)车辙处理①当车辙在15mm 以上时,可采用铣刨机清除。

②当联结层损坏时,应将损坏部位全部挖除,重新修补。

③因基层局部下沉而造成的车辙,应先修补基层。

(4)沉陷、翻浆处理路基翻浆、沉陷应根据交通状况、含水情况、道路变形破坏程度,采取换土回填、挤密、化学加固等方法对病害进行处治。

回填应使用砂砾或水稳性能良好的材料。

①当土基和基层已经密实稳定后,可只修补面层。

②当土基或基层被破坏时,应先处理土基,再修补基层,重铺面层。

③当桥涵台背填土沉降时,应先处理台背填土后再修补面层。

当正常沉降时,可直接加铺面层。

(5)剥落处理①已成松散状态的面层,应将松散部分全部挖除,重铺面层,或应按0.8~1.0kg/m²的用量喷洒沥青,撒布石屑或粗砂进行处治。

②沥青面层因贫油出现的轻微麻面,可在高温季节撒布适当的沥青嵌缝料处治。

③大面积麻面应喷洒沥青,并应撒布适当粒径的嵌缝料处治,或重设面层。

④封层的脱皮,应清除已脱落和松动的部分,再重新做上封层。

⑤沥青面层层间产生脱皮,应将脱落及松动部分清除,在下层沥青面上涂刷粘层油,并应重铺沥青层。

(6)坑槽处理①坑槽深度已达基层,应先处治基层,再修复面层。

②修补的坑槽应为顺路方向切割成矩形,坑槽四壁不得松动,加热坑槽四壁,涂刷粘层油,铺筑混合料,压实成型,封缝,开放交通。

槽深大于50mm 时应分层摊铺压实。

③当采用就地热再生修补方法时,应先沿加热边线退回100mm, 翻松被加热面层,喷洒乳化沥青,加入新的沥青混合料,整平压实。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市政道路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承载着城市交通和人民出行的重要功能,但长时间的使用和恶劣的环境条件会导致道路出现各种病害。

本文将就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的处理方案进行分析。

一、沥青路面病害1. 老化开裂:沥青路面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紫外线的照射会出现老化现象,导致路面开裂。

处理方案:对于小面积、浅度的开裂可以采用热补修的方法进行修复,对于大面积、深度的开裂则需要进行覆盖或重新铺设沥青面层。

2. 鼓包变形:沥青路面在高温季节或承受过重车辆荷载时会产生鼓包变形。

处理方案:对于小面积的鼓包可以采用割开处理,清除杂质后再封补修复。

对于大面积的鼓包则需要重新铺设沥青面层。

二、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1. 坑洞: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承受过重车辆荷载或遭受冻融循环的作用下会产生坑洞。

处理方案:小面积的坑洞可以采用补丁修复的方法进行修补,大面积的坑洞需要进行重新浇筑水泥混凝土。

2. 裂缝: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干燥收缩、温差变化等因素的作用下会产生裂缝。

处理方案:小幅度的裂缝可以采用密封剂进行填充,大幅度的裂缝需要进行铣刨处理,并重新浇筑水泥混凝土。

三、人行道病害2. 下陷:人行道下陷主要是因为地基不均匀或土壤沉降引起的。

处理方案:对于小面积的下陷可以进行打碎、加填的处理,对于大面积的下陷则需要重新进行修筑。

四、排水系统病害1. 结构破损:排水系统的管线或雨水口出现老化、破裂等状况。

处理方案:对于小范围的破损可以进行修补,对于大范围的破损则需要进行更换或疏通。

2. 堵塞:排水系统的管线或雨水口被杂物或沉积物堵塞。

处理方案:可通过清理、疏通等方法进行处理。

市政道路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沥青路面病害、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人行道病害和排水系统病害。

对于这些病害,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案,以确保市政道路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沥青混凝土路面是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车辆和行人的交通,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沥青混凝土路面也会出现一些病害,比如龟裂、起砂、坑洞等问题,影响着路面的使用和安全。

正确的施工和及时的维护对于延长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龟裂:龟裂是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病害之一,它表现为路面出现许多不规则的裂缝,状如蚌壳。

龟裂的主要原因是材料和施工工艺的问题,如沥青含量不足、沥青温度不适、基层不均匀等等。

2. 起砂: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起砂的现象是指路面表面的骨料被机动车辆的行驶和雨水的冲刷所掀起,导致路面表面松散。

起砂的原因主要是沥青浆料粘结不牢固、骨料的形状不合理等。

3. 坑洞:坑洞是指路面表面局部凹陷的现象,通常是由于路面上的损坏或磨损所导致。

坑洞的出现会给行车造成隐患,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1. 龟裂的防治:针对龟裂问题,要从材料和施工工艺两方面着手。

在材料选择上,要选择质量良好、符合标准的沥青混凝土原材料;在施工工艺上,要保证路面基层的均匀和牢固,合理控制沥青含量和温度,加强施工间的接头处理等。

2. 起砂的防治:起砂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是改善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工艺,增加沥青的含量和矿粉的使用量,加强施工工序的协调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振实密实。

3. 坑洞的防治:坑洞问题主要是由于路面的损坏或磨损导致的,因此要定期对路面进行检测和维修。

一旦发现路面出现坑洞,要及时进行修补,以防止病害加剧。

除了上述的病害和防治措施外,还有一些常见的病害如路面泛油、路面塌陷、路面开裂等,都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正确的施工和及时的维护是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长期使用的关键。

在日常使用中,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延长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1. 避免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上急刹车、急转弯,减少对路面的冲击和磨损;2. 定期对路面进行清扫,清除积水和杂物,保持路面通畅;3. 注意保持路面干燥,尽量减少雨水的浸泡和侵蚀;4. 减少大型车辆在路面上的停留和转弯,以减少对路面的压力;5. 定期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检测和维修,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沥青混凝土路面是道路建设中常用的一种路面材料,它具有耐水、耐磨、耐老化的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公路、机场、停车场等地面铺装中。

在长时间的使用和自然环境的作用下,沥青混凝土路面也会出现一些病害,如裂缝、坑洼、泛油、龟裂等,影响路面的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

了解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对于维护公路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裂缝: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是指在路面上出现的线状或网状的开裂病害。

裂缝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路面材料强度不足、基层不均匀沉降、施工温度控制不当、车辙和变形缝附近应力集中等。

裂缝的存在会导致水汽渗透、路面结构破坏,严重影响道路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

2.坑洼:沥青混凝土路面坑洼是指出现的凹凸不平的路面病害,主要是由于路面材料变形、沉降和磨损造成的。

坑洼会导致车辆行驶不稳、减速、摩擦系数下降,从而增加了行车的危险性。

3.泛油:沥青混凝土路面泛油是指路面上出现的油污现象,主要是由于路面材料老化、渗油等原因导致。

泛油会造成路面光滑度降低、减少车辆抓地力,影响车辆行驶安全。

4.龟裂:沥青混凝土路面龟裂是指在路面上形成的类似龟壳般的裂纹病害,主要是由于路面材料变形膨胀引起的。

龟裂会导致路面开裂加剧、水汽渗透,加速路面结构损坏。

1.裂缝的防治措施: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应选择良好的路面材料,严格控制沥青混凝土的温度和厚度,避免太厚或太薄。

对于已经出现的裂缝,可以采用路面修补、封闭处理等措施,及时消除裂缝的扩展。

2.坑洼的防治措施: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规范施工,确保路面材料的均匀性和紧密性,避免砂浆失控和沥青混凝土的变形。

对于已经出现的坑洼,可以采用路面修补、挖坑填室、重新铺设等措施,保证路面平整。

3.泛油的防治措施:在施工中应选择质量稳定的路面材料,控制沥青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油石比,避免过渗油。

对于已经泛油的路面,可以采用清洗、热扫等方法清除油垢,保持路面干燥清洁。

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及处理措施方案

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及处理措施方案

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及处理措施方案一、龟裂病害的成因及处理措施方案:成因:1.基层承载力不足:基层土质不均匀或承载力不足,造成路面受力不均匀而龟裂。

2.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沥青混凝土中矿料、沥青、胶结剂、添加剂的配合比例不合理,导致龟裂。

3.外部环境因素:如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紫外线照射等对路面的影响,造成龟裂。

4.过度荷载:超载车辆、频繁重载等导致路面承载能力超过设计要求,使路面龟裂。

处理措施方案:1.加强基层处理:对基层土质进行加固处理,提高路面的承载力,避免龟裂病害的发生。

2.优化配合比:合理控制矿料、沥青、胶结剂、添加剂的配合比例,提高沥青混凝土的抗龟裂能力。

3.施工技术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温度、湿度和施工速度的控制,避免外部环境因素对路面造成的不利影响。

4.限制超载车辆:加强对超载车辆的治理,通过加强执法力度和提高超载运费等方式限制超载车辆的行驶。

二、坑槽病害的成因及处理措施方案:成因:1.车辆碾压:车辆经过路面时产生的挤压作用,使路面产生坑槽。

2.沥青混凝土施工质量不好:沥青混凝土施工时未按要求进行密实,导致其易被车辆碾压形成坑槽。

3.沥青路面老化:沥青路面老化后变得硬而脆弱,容易受到车辆碾压形成坑槽。

处理措施方案:1.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加强对沥青混凝土施工过程的监督和检验,确保施工质量的合格,避免施工质量问题导致坑槽病害的产生。

2.加强路面养护:定期对路面进行养护,及时修补路面坑槽,防止其进一步扩大和加剧。

3.提高路面耐久性:在沥青混凝土中添加添加剂等材料,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坑槽病害的产生。

三、破碎病害的成因及处理措施方案:成因:1.高温状况:高温下沥青混凝土容易发生软化、变形,进而造成破碎病害。

2.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沥青混凝土中矿料、沥青、胶结剂、添加剂的配合比例不合理,导致沥青混凝土易发生龟裂、破碎等病害。

3.车流量大:车流量大,尤其是频繁重载车辆经过,会对路面产生较大冲击力,造成破碎病害。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研究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研究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研究沥青路面是道路建设中最为常见的路面形式之一,它的稳定性、耐久性以及安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不过,与其它路面形式一样,沥青路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多种病害,这不仅影响了路面的美观度和通行效率,还会对路面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造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建设和维护沥青路面时,需要认真研究其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以确保其正常和可靠的使用。

一、沥青路面常见病害(一)龟裂病害龟裂病害是沥青路面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其表现为路面表面出现一系列的小裂缝,形如乌龟的背甲,因此得名“龟裂病害”。

该病害的原因主要包括路面过于老化,沥青含量不足,路面基础不够坚硬等。

龟裂病害不仅会减小路面的美观度,还会阻碍雨水的排除,有可能造成路面深层损伤、车辆滑动等危险。

(二)坑洞病害坑洞病害是指路面表面的凹陷形成的坑,其主要原因是路面基础沉降、路面材料失效等。

坑洞病害给司机和乘客带来了很大的不舒适感,还有可能会对车辆造成损伤,影响行车安全。

(三)疲劳裂缝病害疲劳裂缝病害是指沥青路面表面出现的裂缝,其形态多样,可以呈线状、箭头状等。

该病害主要是因为路面受到重复的载荷作用,导致材料受力过度、损伤。

该病害的出现会加速路面老化、破损,对行车安全产生威胁。

(四)水损病害沥青路面若接触过多的水,容易形成水损病害,该病害的特征是路面表面的石子被冲刷掉,长时间使用后可能在路面表面留下明显的凹陷。

水损病害不仅对路面的美观度产生影响,还可能损害路面的基础,降低路面使用寿命。

二、沥青路面病害的处理措施(一)龟裂病害的处理针对龟裂病害,需要采用定期养护和治理措施。

当龟裂病害尚未很严重时,可以进行找平和涂刷粘合剂的措施,这样可以将裂缝密实填充,并且利用粘合剂来加强石子的支撑能力。

若龟裂严重,可以行龟裂层切割、混合物掺加等方法进行修补。

(二)坑洞病害的处理对于坑洞病害,需要对路面进行彻底的修补。

一般情况下,需要先用锤击散坑泥,然后再进行填充和铺平。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摘要:沥青路面的病害要从根本上进行防治,要有效控制货车超载行驶、避免施工过程简化及质量管控不严所造成的修补,修补的及时性和高效率是路面处理的基础,鉴于此,本文对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及处理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处理措施一、沥青路面常见病害1、路面松散松散也是沥青路面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是沥青混凝土土层中的颗粒脱落过程,其顺序为由上到下。

引起颗脱落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主要有集料颗粒与包裹沥青之间的粘接力丧失。

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上述现象的有效避免,必须在挑选沥青材料时实现对沥青表面粘结力的满足,并在其保持干燥性的同时均匀铺洒。

2、裂缝的形成裂缝是沥青路面常出现的病害,它分为横、纵向裂缝以及网状、反射裂缝,纵向裂缝大多由于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没有将路面表层面压实,或设备不达标,久而久之环境造成的冷热交替产生裂缝;横向裂缝形成的主因一般是由于路面日常的保养防护做得不到位,路面的抗拉强度不能够满足车辆的正常载荷,从而导致了横向裂缝的产生,另外施工标准没有达到既定要求也会产生横向裂纹;网状裂缝也称龟裂,它往往同上层材质的老化、路面铺设密度不均匀、以及大型挂车超重导致超过路面正常负荷,反复碾压造成的;反射裂缝比较特殊,它是在水泥类旧路为基层加罩沥青层面后的路面,基层水泥间的板块接缝处收缩或有旧裂痕没有修补,反射到沥青层面来。

裂缝不及时处理会逐渐扩展成更加严重的变形、坑洼等现象,裂缝的产生严重影响了路面的平整度,在行车过程中震动增大,驾驶舒适感下降,影响公路的正常使用,降低了路面使用寿命。

3、车辙病害沥青路面的车辙病害,其形成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就是混合料的配比设计,混合料配比不达标,会导致沥青路面硬度不足或过刚。

除了这一点原因,沥青的品质以及用量等都是引发车辙病害的原因。

除去路面施工的原因外,还有客观天气因素。

在我国炎热地带,由于气温过高,阳光直射时间长,会导致路面沥青升温、熔化,而这时如果有车辆通过就会造成车辙病害。

沥青路面病害与处置

沥青路面病害与处置

沥青路面病害与处置1 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1.1 裂缝现象表状为发裂、线状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反射裂缝、龟裂。

主要破坏原因:施工基层碾压不实,或新旧接缝处理不当而形成裂缝;面层含水率逐年积聚,在不利季节。

弓l 起路面强度降低而产生裂缝;混合料质量差,辗压温度又不当,引起的辗压裂缝;混合料摊铺时间长;由于基层温度、湿度的变化,结构发生胀缩而产生裂缝;结合料老化,面层性能退化,路面整体强度不足而产生裂缝。

1.2松散、麻面、坑槽表状为表层矿料松动、出现麻坑表面局部不平凹陷。

主要原因:嵌缝料粒径不当,用料不合比例,或初期养护嵌缝未回归而散失;低温季节施工,工序未衔接。

油与料结合不良,矿料飞散,轻则出现麻面。

重则出现坑槽;表面用油量偏少,结合料加温过度。

失去粘结力而松散,形成麻面、表层坑槽;雨季施工,矿料潮湿,或用酸性矿料未作处治而散失成麻面、坑槽;由于基层压实不够,强度不均,基层不平,面层渗人海洋污染水。

局部先破损而成坑槽。

1.3 啃边现象表状为边缘破裂破坏。

主要原因:由于交通量增大,路宽不适应,或因不设路牙而作边部加固,边部因行车超压而引起啃边;路面与路肩衔接不顺,路肩横坡过大,或因路肩坑槽积水而导致啃边;路面平交道口处,未设必要的平台。

边缘均被压坏。

1.4 沉陷表状为均匀沉陷、不均匀沉陷、局部沉陷。

主要原因:基层局部强度不足或水稳性不良引起沉陷;超载重的大型车通过,面层混合料料质差,土基压实度不够或路基有隐患未处理好。

1.5 泛油、油包、拥包表状为高温时沥青渗出面层零散分布疙瘩状,推挤、滑动成隆起形变。

主要原因:单位面积用油量过大或者矿料不足,或因低温施工,加大用油量而造成泛油;用油量偏高、粘滞度低,或路拱偏大,气温高,面层受行车拥挤成包;初期养护处治泛油时,用料过细而形成油包,或者成拥包;由于材料质差,油石比不当,面层高温时发软,辗成拥包;基层局部含水量大、面层与基层粘结不良,高温时推挤成拥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环路三期工程沥青路面病害处理方案延吉中环路三期工程主体已经通车,目前仅剩余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尾留工程。

由于去年的工程工期短,任务重。

在沥青面层施工时,已进入低温季节。

由于施工现场受温度影响,给沥青面层施工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沥青面层在低温环境下施工后,很快进入了冬歇期。

经过一个冻融期作用,使原本在低温环境下完成的沥青路面,出现了诸如裂缝、松散、坑槽等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现象。

针对以上病害现象,项目部已成立了以项目总工为首的沥青路面病害处理小组,由专人负责沥青路面的善后处理工作。

经过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特此制定了《延吉中环路三期工程沥青路面病害处理方案》,作为沥青路面病害处理的施工指导。

现场的沥青路面主要存在裂缝、松散、坑槽三种病害现象,下面分别对此三种病害的成因及处理方式做详细介绍。

一、横向裂缝
1、横向裂缝现象的成因:
沥青混凝土的低温收缩引起的裂缝的主要原因。

沥青是一种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材料。

在去年沥青路面施工时,由于温度较低,摊铺后的沥青混合料表面温度迅速下降,使沥青表面逐渐变硬变脆,并发生收缩变形。

当收缩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沥青路面表面就会被拉裂,并逐步向下发展,形成上宽下窄的横向裂缝。

2、对横向裂缝的处理方法:
(1)针对上述裂缝现象,如裂缝宽度在3mm以下,可将缝隙刷扫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净尘土后,采用热沥青封堵。

如缝宽在3mm以上,则需沿横缝两侧各10cm范围开槽,挖除沥青上面层,然后沿裂缝加铺玻璃格栅,而后在其周围及底面上喷洒乳化沥青粘层油,使玻璃格栅能够黏贴在底层上。

继而采用细粒式(AC-10)热拌沥青混合料填补,填补高度应略高于原有地面高度,以保证压实效果。

填补后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密实,并采用热沥青灌缝封口。

二、离析、松散:
1、离析、松散现象的成因:
沥青混凝土的最佳时间是夏季高温季节。

由于去年大规模沥青路面施工在11月份,现场温度较低,按照规定已经不能进行沥青混凝土摊铺作业。

在这样的低温环境下,导致运输车车厢内沥青混凝土表面温度迅速下降,进而导致沥青的粘附性下降,形成“硬壳”。

这样的沥青混凝土摊铺后,碾压时很难达到密实要求,且整体强度降低。

再行车荷载和冬春季节交替时反复冻融的作用下,路面表现出离析、松散的病害现象。

2、对离析、松散现象的处理方法:
对于松散现象面积较小的破损区域,将离析、松散的区域切割成规则的形状,然后由人工用风镐将该区域内的上面层沥青全部挖出,然后在其周围及底面上喷洒乳化沥青粘层油,采用细粒式(AC-10)热拌沥青混合料人工摊铺、整平,采用双钢轮压路机沿纵向碾压,第一遍往返静压,第二遍往返振压,以后反复静压,达到密实效果。

若面积较大,则采用铣刨机将破损区域刨铣干净,然后用鼓风机强力清扫。

在干净的底面上喷洒乳化沥青粘层油,采用细粒式(AC-10)热拌沥青混合料人工摊铺、整平,采用双钢轮压路机沿纵向碾压,第一遍往返静压,第二遍往返振压,以后反复静压,达到密实效果。

压实完毕后对四周采用热沥青灌缝封口。

三、坑槽
1、坑槽的成因:
由于低温施工,使沥青路面形成离析、松散现象。

经过车辆冲击荷载、轮胎吸附、春季冻融等多方面作用,使离析、松散现象进一步加剧,形成坑槽。

2、对坑槽现象的处理方法:
针对上述坑槽成因,一般可认为基层完好,不需要对基层特殊处理。

仅对面层有坑槽的区域修补即可。

具体修补方法与技术要求如下:
1、按照圆洞方补、斜洞正补的原则,划出所需修补坑槽的轮廓线。

2、沿所划轮廓线开凿至坑底稳定部分,其深度不得小于原坑槽的最大深度。

3、清除槽底、槽壁的松动部分及灰尘、杂物,并涂刷粘层沥青。

(坑槽底部与四周涂满)。

4、填入沥青混合料(AC-10)并整平。

新填补的部分应略高于原路面。

5、采用双钢轮压路机沿纵向碾压,第一遍往返静压,第二遍往返振压,以后反复静压,达到密实效果。

如果坑槽较深(7cm以上),应将沥青混合料分两次摊铺和压实。

6、压实完毕后对四周进行沥青灌缝封口。

7、坑槽内有水时,先将坑槽内的积水清理干净,再用喷灯烤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