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9 伶官传序45分钟过关检测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9*伶官传序(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讨论《伶官传序》与《六国论》在写作上的异同,并背诵《伶官传序》第三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伶官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其《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一篇序文。
此文作为宋代文学的名篇佳作,与苏洵的《六国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都总结了历史经验,都有劝谏统治者之意。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两文,回答问题。
二、提问1.《六国论》与《伶官传序》两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明确:《六国论》是一开始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伶官传序》也是一开始采用反诘句式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
2.提问:《六国论》与《伶官传序》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似点?明确:《六国论》提出论点时从反面否定,与正面肯定两方面提出论点。
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然后作者承题作两方面分析,一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秦的国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紧接着论证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与不赂秦者灭亡的原因。
赂者,用引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不赂者,用例证,(齐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赂者与不赂者正反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并以议论兼抒情,假设论证反面推进,似乎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实是告诫北宋“为国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伶官传序》采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读者读后深感道理确凿。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文章依据史实对比推理,自然得出结论: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叮嘱庄宗不忘世仇,实现遗愿。
是时,庄宗重任在肩。
兢兢业业,用兵时负矢直前,惟恐有负先王。
终于获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
以至政纲倾颓。
衰败随之。
文章以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十分鲜明地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知识积累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知识积累大纲人教版第三册、1识记字音李存勖.ù伶.官íng 三矢.hǐ契.丹qì仇雠.chóu 沾襟.īn 逸豫.ù所溺.nì盛.衰hèng盛.以锦囊chéng2古今异义岂非人事..哉古义:人为之事。
今义:有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或指人的意识对象等。
与其..所以失之者古义:两个词:连词“和”,代词“他”。
今义:比较两个事件而决定取舍的时候,“与其”用在放弃的一面(后面常用“毋宁、不如”等呼应)。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古代指一般的官员。
今义:做某种事情。
负而前驱..古义:走在前面。
今义: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古义:等到他。
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至于..誓天断发古义: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到,到……的结局。
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4一词多义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本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换,换取)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改)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以乱易整,不武(替代)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全,皆)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举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杀人如不能举(尽)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拿)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盛衰之理(兴盛)盛盛以锦囊(装,把东西放入)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盛大)与尔三矢(给)无乃尔是过与(通“欤”,表示疑问的语气词)与陈涉少时,偿与人佣耕(为,替)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连词“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吾与点也(赞同)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告财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祷告而告以成功报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代词,你,你的)何乃太区区(这,这样)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副词,是)乃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副词,于是,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蒙冲斗舰乃以千计(副词,甚至,乃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仅仅)5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岂非人事.哉(做,从事)函.梁君臣之首(用匣子装)抑本.其成败之迹(考究)(2)名词作状语一夫夜.呼(在夜间)仓皇东.出(向东)负而前.驱(在前面)(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之人)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夫祸患积于忽微..(细微的事情)(4)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乱.者四应(作乱,造反)(5)使动用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兴盛,使……灭亡)6文言句式(1)判断句岂非人事哉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第19课《伶官传序》课件 人教版第三册

1、君幸于赵王 谓而语智动勇词多困+于于所(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2、见 + 谓语动词 + (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自知见卖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 3、为身死+国(灭行,为为主天动下者笑)+ 谓语动词
动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句
身为宋国笑
4、为 + ...(行为主动者) + 所 + 动词 /...为所...
燕王( yān) 契丹( q)ì
仇雠( chó)u 所溺( n)ì 伶人( lín)g 矢( sh)ǐ 盛衰( shè)ng 盛以锦囊( chéng )náng
第七页,共50页。
疏通字词句: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 以知之矣。
理:道理。人事:人力。原:推究。所 以:……的原因。
第十二页,共50页。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 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 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抑:或者。本:探求,考察。迹:迹象。人:指 人事、人力。 《书》:指《尚书》,儒家经典。兴: 和后面的“亡”都是使动用法。逸豫:安乐。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易吗?还是说推究他 成功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第四页,共50页。
时代背景简介
文章合为时而著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即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 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 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 恋伶人,“常身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三册第五单元《伶官传序》(一)学习目的1. 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2. 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 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 背诵文中重点段落,准确记忆文中的名言名句。
(二)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史论,学习时可与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语言,由浅入深,力求在比较中解决问题,从启发中有所发现。
《过秦论》语言:气势恢宏,酣畅流利,极富文彩。
《六国论》语言:斩钉截铁,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伶官传序》语言: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
--清.沈德潜(三)作者简介及轶闻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吉安)人。
幼年丧父家贫,母亲以芦荻画地教其识字,发愤苦学,二十四岁时中进士,后历任翰林学士、副宰相等职,积极参与范仲淹的“庆历革新”。
同时,他又是北宋古文革新群体的领导者,文章和诗词创作都很出色。
他积极奖掖后进,王安石、苏东坡等人都曾受到他的提携。
欧阳修散文成就突出,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类似于中唐韩愈。
政论文在欧阳修散文中占有很大比重。
这类作品多是奏章,一般以说理见长,逻辑严密、中心突出,但也不乏委婉变化之妙。
如著名作品有《朋党论》、《纵囚论》、《原弊》等。
欧阳修曾著《新五代史》,并与宋祁合编《新唐书》,对历史的精确了解,使欧阳修的史论文也极具特色。
《新五代史》即《五代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因有薛居正编纂的《旧五代史》在前,故称之为《新五代史》。
欧阳修认为旧史不宜“垂劝诫,示后世”重新编写了五代史。
写《伶官传》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普遍规律,见解深刻,令人深思。
高中语文 伶官传序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训练十九伶官传序课前预习无师自通1.写出以下加点词的用法。
〔1〕函.梁君臣之首欺欺人〔2〕忧劳可以兴.国〔3〕负而前.驱〔4〕智勇..多困于所溺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
〔3〕名词作状语,向前。
〔4〕形容词用作名词,智勇的人。
2.指出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此三者,吾遗恨.也〔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4〕祸害常积于忽.微答案:〔1〕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2〕古义:遗憾。
今义:仇恨。
〔3〕古义:绳索。
今义:组成的单位。
〔4〕古义:极小的长度单位。
今义:突然。
3.指出以下句子的句式特征。
〔1〕梁,吾仇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3〕而告以成功〔4〕还矢先王答案:〔1〕判断句。
〔2〕被动句〔“于〞〕。
〔3〕省略句,介宾后置。
〔4〕省略句,还矢〔于〕先王。
4.以下文学常识,说得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伶官传?选自二十四史之一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伶官传?写的短序。
B.欧阳修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他写的?朋党论??醉翁亭记?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C.“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都出自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
D.王安石、“三苏〞、欧阳修、曾巩都是宋代著名的散文大家,他们都名列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答案:C解析:C.只有“满招损,谦得益〞出自?尚书?。
课堂稳固一点即通1.以下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伶.官〔línɡ〕三矢.〔shǐ〕赐.〔cì〕B.契.丹〔qiè〕锦囊.〔nánɡ〕凯旋.〔xuán〕C.仇.雠〔chóu〕仓.皇〔cánɡ〕盛.以锦囊〔chénɡ〕D.沾襟.〔jīn〕夫.祸害〔fū〕所溺.〔nì〕答案:A解析:B.“契丹〞的“契〞读“qì〞;C.“仓皇〞的“仓〞读“cānɡ〞;D.“夫祸害〞的“夫〞读“fú〞。
高中语文 19伶官传序课后巩固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 19伶官传序课后巩固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存勖.(x ù) 请其矢.(sh í) 皆自于人欤.(y ú) B.伶.官(l ín ɡ) 盛.以锦囊(ch én ɡ) 誓天断发.(f à) C.抑.本其成败之迹(y ì)仓皇.东出(hu ān ɡ) 乱者四应.(y ín ɡ) D.吾遗.恨也(y í) 智勇多困于所溺.(nu ò)泣下沾襟.(j īn ) 提示:A 项“矢”读“sh ǐ”;C 项“皇”读“hu án ɡ”,“应”读“y ìn ɡ”;D 项“溺”读“n ì”。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收藏纳背着负之纳及凯旋而而前驱负⎪⎩⎪⎨⎧••B ..,:.:本来原来原悔恨恨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也恨吾遗⎪⎩⎪⎨⎧•• C ..:.:眼泪泣还是抑下沾襟泣本其成败之迹抑⎪⎩⎪⎨⎧•• D ..:.:给人安排工作人事你的乃哉事人岂非父之志乃尔其无忘⎪⎩⎪⎨⎧•••提示:B 项,恨:仇恨,怨恨。
原:推究,考查。
C 项,抑:或者。
D 项,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提示:A 、B 、D 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 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答案:C4.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函梁君臣之首D.序八州而朝同列提示:B 、C 、D 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5.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合作交流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合作交流大纲人教版第三册1.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全文的关键所在,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必须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不能孤立的理解这一句话。
参考答案:“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2〕第二段表达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比照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
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2.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提示:解答这一问题必须联系文章的背景和主题。
参考答案: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这句话怎样理解?提示:注意从这句话的句式、内涵角度来加以理解。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选择关系的复句,两个问句各是一个选择项,“得之难而失之易〞是被否认、被舍弃的一项,“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是被肯定、被选择的一项。
高中 19 伶官传序知识归纳 大纲第三册 试题(共4页)

19 伶官传序知识(zhī shi)梳理李存勖.(xù) 请其矢.(shǐ)皆自于人欤.(yú) 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 誓天断发.(fà)抑.本其成败之迹(yì) 仓皇.东出(huánɡ)乱者四应.(yìnɡ) 遗.恨(yí)困于所溺.(nì) 泣下沾襟.(jīn)〔1〕原〔2〕乃〔3〕组〔4〕意气〔1〕名词活用作状语①负而前.驱。
②仓皇东.出。
③一夫夜.呼。
〔2〕名词活用作动词①函.梁君臣(jūn chén)之首。
②抑本.其成败之迹。
〔3〕使动用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与〔3〕告〔4〕归〔5〕及〔1〕判断句①梁,吾仇也。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
〔2〕被动句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tiānxià)笑。
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介宾构造后置①夫祸害常积于忽微。
②盛以锦囊。
〔4〕略句①还矢先王。
②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人。
天圣进士。
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
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进,被诬贬知。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
谥文忠。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等并出其门下。
后人将他们六人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并列,称“唐宋八大家〞。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搜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
有?欧阳文忠公集?。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伶官传序
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乱者四应.(yīnɡ)以一少牢告.庙(告诉)
B.仇雠.已灭(chóu)系燕父子以组.(组合)
C.盛.以锦囊(shèn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D.与尔三矢.(shǐ)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
答案:D
解析:A项,“应”应读“yìnɡ”;告,祭告。
B项,组,绳索。
C项,“盛”应读“chénɡ”。
2.下列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年牢告庙
C.抑本其.成败之迹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答案:A
解析:A项为加强祈使语气的副词,其余为代词。
3.下列句子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C.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D.函梁君臣之首
答案:C
解析:A项中“兴”“亡”为使动用法;B项中“夜”为名词作状语,“乱”为形容词作动词;D项中“函”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智勇多困于所溺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答案:D
解析:A、B、C三项均为被动句。
5.下列句子省略成分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D.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答案:C
解析:A、B、D三项均为省宾语“之”,C项省介词“于”。
6.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岂独伶.人也哉(旧时指戏曲演员)
B.伶官传序.(是一种文体,有赠序、书序等,本文是书序)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
..告庙(祭祀用的牲畜,猪、牛、羊各一头)
D.祸患常积于忽微
..(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叫“忽”,百万分之一叫“微”)
答案:C
解析:C项,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
能力提升·踮起脚,抓得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7.下列短语,翻译时可以不调整语序的一项是()
A.系燕父子以组
B.入于太庙
C.告以成功
D.誓天断发
答案:B
解析:A、C两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省略、状语后置句。
8.对下列各句语气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哉:表赞叹语气。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也:表惋惜、悲叹语气。
C.而皆自于人欤.欤:表反问语气。
D.自然之理也.也:表肯定、判断语气。
答案:C
解析:C项,欤:感叹语气。
9.下列各项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叙事、抒情,通过对比庄宗“得天下之时”的“意气之盛”与“天下已定”后的仓皇情形,说明“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的道理,呼应中心论点。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是指伶官作乱,欲推翻庄宗统治。
C.“仓皇东出”,承前省略主语“一夫”。
D.“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是表选择关系的两个句子,语意重点落在后一个问句上。
答案:D
10.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11.为了充分论证“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文段充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答案:正反对比
拓展应用·跳一跳,够得着!
(2006四川绵阳诊断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也。
少以学行闻,举.孝廉茂才,辟公府,皆不就。
起家为酒泉太守,转安定、武都,所.在有威名。
太祖①征张鲁,过其郡,见则悦之,使为军导。
鲁破,
则绥定
..下辩诸氏,通河西道,徙为金城太守。
是时丧乱之后,吏民流散饥穷,户口损耗,则抚循之甚谨。
外招怀羌胡,得其牛羊,以.养贫老。
与民分粮而食,旬月之间,流民皆归,得数千家。
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其从教者必赏。
亲自教民耕种,其岁大丰收,由是归附者日多。
征拜侍中,与董昭同寮。
昭常枕则膝卧,则推下之,曰:“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
初,则及临淄侯植②闻魏氏代汉,皆发服
..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
帝在洛阳,尝从容言曰:“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则谓为见.问,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
侍中傅巽掐则曰:“不谓卿也。
”于是乃止。
文帝问则曰:“前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则对曰:“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
”帝默然。
后则从行猎,槎桎③拔,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督吏,将斩之。
则稽首曰:“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
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
敢以死请!”帝曰:“卿,直臣也。
”遂皆赦之。
然以此忌惮。
黄初四年,左迁东平相。
未至,道病薨,谥曰刚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注:①太祖:曹操。
②临淄侯植:临淄侯曹植。
③槎桎(cházhi):拦截野兽的围栏。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孝廉茂才举:推举,举荐。
B.则绥定
..下辩诸氏绥定:安抚平定。
C.皆发服
..悲哭发服:穿上丧服。
D.则谓为见.问见:指代自己。
答案:A
解析:举:被推举。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则“直”的一组是()
①与民分粮而食,旬月之间,流民皆归②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③亲自教民耕种④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⑤求而得之,不足贵了⑥然以此忌惮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①③表现苏则治理有方。
⑥为文帝的行为。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则年轻时曾谢绝了朝廷的征召,后来由平民出任酒泉太守,几经调任,他都恪尽职守,所到之处都传诵他的威名。
B.苏则是个体恤百姓的好官。
他曾和老百姓分粮而食,共度难关,还亲自教导百姓耕种,使他们丰衣足食。
C.苏则反对魏氏废汉自立,面对魏文帝的指责,他无所顾忌,正言厉色地上前与之辩论,因而被文帝忌惮。
D.苏则为人正直,不管是对朝臣还是对帝王,他都能直言不讳,因而,文帝给他的谥号为刚侯。
答案:C
解析:“面对文帝的指责”不确切。
文帝忌惮苏则的原因是苏则“以死请”。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干犯者辄戮,其从教者必赏。
答案:有违犯(禁令)的立即处罚,听从教化的一定奖赏。
(2)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
敢以死请!
答案:现在陛下正推崇唐尧的教化,却因为打猎的游戏要杀死这么多吏员,愚臣认为不能(这样做)。
愿以死来请求(赦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