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物与情节的自我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解读

合集下载

制度强于个人——兼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有感

制度强于个人——兼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有感

文化视点制度强于个人——兼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有感卢 勇【摘 要】中央集权下的封建文官制度,乃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处于其中的庶民乃是天子都无法置身事外,最终沦为制度的牺牲品。

《万历十五年》中叙及的人物中,最为典型的示例如首相张居正,清官海瑞,以及名士李贽等。

从明清历史来看,无论经由何种途径来促进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总得有人或集团来承受或担当历史的点滴进步所相应的“惩罚”与代价,通过无数仁人志士的牺牲,以量变促进质变,不断推进历史向前发展,最终在推翻守旧制度的废墟上,重建新的制度,竭力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关键词】 封建 文官制度 历史人物 命运旧读黄仁宇先生大作《万历十五年》,颇多感慨,“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不知说什么才好”,如鲠在喉,想吐为快,却吐不出来。

近于旧书市场闲逛,偶见一册泛黄的《读书》杂志,信手翻翻,见一篇题为《制度变迁的尴尬》文章,作者已然不记,但文中“制度强于个人”之论,却如钟撞,萦绕脑际。

再阅《万历十五年》,觉着此书中叙及的种种人物之际遇,“制度强于个人”的论语乃是最好的批注。

旧日读此书的在喉之鲠,竟然荡然不存。

真是“得来却不费功夫”。

正如黄仁宇先生在该书自序中所说:“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

其中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督察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刘綎,也统统没有好结果。

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尽管对黄仁宇先生所言“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持保留态度”,但对其将书中叙及人物之际运与其时的制度勾连,对我对书中叙及人物之际运的思考,却良多启迪与教益。

但将各色人物的命运笼统归结为“制度”,似乎过于宏大,黄仁宇先生并未进一步根究是何种具体的“制度”,致使“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万历十五年》书评

《万历十五年》书评

书评-------------《万历十五年》:大历史观下的明朝衰落在众多的历史著作中,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无疑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度的作品。

该书以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为切入点,通过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深入探讨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更为难得的是,黄仁宇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以宏观的、系统的历史角度,即“从技术的角度看待历史”,赋予了这部作品不同凡响的深度和视野。

首先,黄仁宇选取万历十五年这一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年,其背后却隐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这一年,距离“隆庆开关”已经过去了二十年,距离“一条鞭法”的改革家张居正逝世也已经过去了五年。

在这两次政治措施的推动下,大明王朝曾一度站在了世界之巅,呈现出了短暂的繁荣和稳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渐浮现,为明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在这一年中,发生了若干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具有关键意义的事件。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之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未来掀起波澜的机缘。

黄仁宇以细腻的笔触,深入剖析了这些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动态和复杂性。

他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如首辅申时行、清官海瑞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生动的历史画面。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以宏观的视角,系统的梳理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揭示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他指出,传统中国是一个依靠道德而不是技术在运转的社会,这种社会的缺陷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崩溃。

在黄仁宇的眼中,明朝的衰落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同时,黄仁宇在书中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他通过对海瑞、申时行等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历史大潮中的无奈和无力感。

这些人物虽然有着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地位,但在面对强大的制度和环境压力时,他们所能做的却往往有限。

这种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注,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也具有深刻的人性洞察。

万历十五年 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 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是一部由明史学家黄仁宇所著的历史著作,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明朝末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万历皇帝的治国理政。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明朝末年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书中对明朝末年的政治局势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这一时期,明朝政府的腐败已经到了极点,官员们贪污腐化,朝政混乱不堪,社会秩序岌岌可危。

同时,外患不断,辽、蒙、倭等国频繁入侵,明朝的国力日益衰弱。

在这种情况下,万历皇帝上台后试图进行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历史上政治腐败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政治稳定。

其次,书中还对明朝末年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明朝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尤其是通货膨胀和赋税重压等方面。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民生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在读完这些内容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经济问题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也更加关注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生问题的改善。

最后,书中还对万历皇帝的治国理政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这一方面,万历皇帝虽然有一些积极的改革举措,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历史上领导者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中的良好领导者。

通过阅读《万历十五年》,我对明朝末年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也让我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领导者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关注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礼为邦本——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大全]

礼为邦本——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大全]

礼为邦本——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大全]第一篇:礼为邦本——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大全] 礼为邦本——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对于明朝兴亡,不少人持“明朝之衰,始于万历”的看法,但此观点未免流于表面,未能触及明朝衰亡之根本。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于1981年出版的著作《万历十五年》一书,则以公元1587年即明万历十五年为原点,将该年份前后的人事串联,抽丝剥茧,提出了他的个人观点——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历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朝而极[1]。

尽管此看法未必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但书中详实的史实和分析论证仍不失为明史研究极好的参考和借鉴。

一、礼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足可见礼仪于古代中国之重要性。

或者它还有一别名,道德。

统治者通过传统道德体系来将天下万民的思想纳入掌控,而这种精神教化具体到现实生活中,便是一套完整繁复的礼仪制度。

黄仁宇在《万历》一书中,便描绘出这样一个明朝政治图景:社会不鼓励也不容许创新,百官只需要按照既定规则去推动国家机器运转,或者被既定规则带动运转;皇帝只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他所需要做的只是守成,而他自身资质与抱负如何并不重要。

每个人的言行作为都必须符合礼仪制度,或者说等级秩序的规定,社会才能安定,这正是儒家延续千余年的治国政策与理想。

汉初的贾谊在《治安策》中就提出一段“台阶”的比喻,形象说明了坚守礼制之于统治稳固的意义[2]。

通过等级森严的礼制塑造一个高高在上的圣明皇帝,一个道德权威,人们绝不会也不能对其正确性产生质疑,同时这个道德权威也是那些对饱受基层官员压迫与剥削的下层民众的心理安慰与寄托。

政治权力是建立在道德权威上的①。

正因如此,万历和他的朝臣才不辞辛劳地重复各项繁琐枯燥的礼仪,早朝、经筵、亲耕、祈雨……尽管这些形式主义十分令人痛苦,并且对许多实际问题没有任何作用。

不同于西方中世纪神权教权的泛滥,在封建及以后的中央集权时代,宗教在中国并未形成世俗权力。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是由知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著,讲述了明朝晚期皇帝万历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在这本书中,黄仁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分析和细致描述,描绘
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体制,以及诸多失败的决策和政策,揭示了明朝末期内忧外
患的原因。

读完《万历十五年》,使我深刻认识到一个政权的强大和衰败并非是天意的决定,而
是由人的不良决策和权力运作所导致的。

我也从中体会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唤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的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万历十五年》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观点,同时也让我对
当今的社会和政治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和思考。

这本书是一部非常有启发性和思辨性
的历史作品,值得一读。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以其独特的角度和深刻的见解,让我对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黄仁宇先生以万历十五年(1587年)为切入点,巧妙地展示了明朝晚期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无法摆脱的困境和无奈。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复杂。

万历十五年,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在这一年中,明朝面临着财政困难、官员腐败、民不聊生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都无法摆脱制度的束缚和限制,成为了这个系统的牺牲品。

黄仁宇先生通过对明朝制度和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明朝晚期社会的症结所在。

他认为,明朝的制度已经落后,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在这个制度中,皇帝和官员都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和限制,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同时,这个制度也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奢侈腐化的官僚阶层,另一方面是贫困无助的百姓。

这种两极分化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使得明朝晚期社会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

读完《万历十五年》,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不仅仅是记录过去的事件和人物,更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现象和制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是无法摆脱制度的束缚和限制的,只有改变制度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同时,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繁荣和稳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智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它让我对明朝晚期社会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它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沉重和复杂以及个人在历史面前的无奈和无力。

我相信,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反思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并为自己和社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浅读《万历十五年》

浅读《万历十五年》

荐书题名:万历十五年索书号:K248.307/4423浅读《万历十五年》商学院,公管1101,张晓飞,20111611621以研究明史著称的黄仁宇先生用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视角对万历十五年这一特定时段的历史进行了深刻剖析,其剖析力度不仅仅是扒皮抽筋,更是敲骨吸髓。

对万历而言,不论其政治道路还是人生道路,终其一生都在走下坡路,我们可以说万历堕落了。

前期的他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但到了中年特别是晚年竟不理政务,导致朝政荒废,“万历之治”的盛世理想终究没有变成现实,随着一个个政治人物的粉墨登场和黯然失色而化为乌有。

《万历十五年》里所记叙的人物都有一个明显特点:或无善终或无善果。

在他们死后或死前大多都被戴上了罪臣的帽子,这些人物也许是万历十五年间的特产,虽时过境迁,但在今天看来仍被打上了“万历十五年”的标签。

万历十五年间的张居正真可谓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登上了个人政治生涯的最高峰。

当然,有了最高峰接下来就会出现滑坡了,一个由“万历名相”到“乱臣贼子”的巨大转变也就顺理成章地形成了。

这一诡秘的“历史怪圈”一直延续到他的继任者,相似的人生命运也就不断地重复和循环着。

任何历史时期都会有另类,万历十五年间也不例外。

海瑞就是当时的另类。

他走出了“清正廉洁,不畏强权”的特色道路,可悲的是他在这条路上是越走越窄,越走越难,到最后竟被堵死了。

但就其人生意义和历史价值而言,海瑞无疑是一个传统式的“正人君子”。

这一点,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无可置疑。

说到另类,除了海瑞外,还有两人也不得不提,他们就是“宋明理学”的继承和发扬者——李贽和王阳明。

提出“穿衣吃饭是人伦物理”的最重要需求,尽管我们今天看来是最正当不过的了,但这在当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明朝,无疑是浅陋无耻的无稽之谈。

精神文明必须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发展和完善。

要想成为正人君子也要吃饱饭才行!就是基于这种超前的历史价值观的使得作为知府的李贽挂冠而去,甩印而归。

浅谈经典学术著作——《万历十五年》

浅谈经典学术著作——《万历十五年》
张居正几乎要开创出“万历盛世”将明朝推向历史的顶峰。他推行全方位的改革,为不断走向衰落 的明朝注入新的生气,但这一切,他的理想随着他的死而付之东流,他生前强势的行事风格和 新政同当时的官僚产生极大矛盾。而他生前对万历帝的过于严苛,及权力的过盛成为日后万历 对他进行清算的伏笔。不仅如此,他在用人上也有很大了漏洞,重用私人、用人不当是改革失 败的重要因素,但这又是无法避免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皇帝的不上朝,不完全是自身懒惰原因,而是对现实的反抗,官员们对他的 限制、道德的压制,使得皇帝不过是整套制度系统当中的角色而已。这也是万历的悲哀。
(二) 两位首辅
要说明朝三百年国祚中最有权力的首辅,莫过于张居正。张居正执掌国政长达十年,皇帝还是 个孩子,张大学士的学生。由于明朝政治中的特性,张选择同大太监冯保合作,同时在太后的 支持下,保障了他对权力的控制。
纵使明朝的开业者两代皇帝洪武帝和永乐帝他们权势足以压服满朝文武百官朱元璋说杀就杀其中就一次性杀掉过半官员六部首脑一个不剩衙门里甚至没几个人上班地方官更是掉了无数脑袋朱棣比起他老子也不含糊说灭十族就灭十族权势滔天的锦衣卫指挥使像只臭虫般被弄死
浅谈经典学术著作 ——《万历十五年》
近段时间来,拜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佳作-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素来是我所敬仰的历史学 家,他早年从军受过国民党系统地军官训练,又参加过抗日战争,周游各地后赴美学历史,谈 得上人生经历丰富,文武双全。写本书之时黄仁宇已是美国公民而他却在书中不止一次地谈 到“我们的帝国”、“我们的历史”,同时给人一种焦虑感,我深切地感受到黄仁宇先生是充分站在 我们中国人的角度上,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感受,有一种忧国优民的味道在里面,这确实是一部 对传统历史很有思考的学术著作。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人物与情节的自我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解读摘要:《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写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

作家以1587年这样一个普通年份作为题目和研究写作的横切面。

切入自然独到。

这样一种独特的视角解读历史,使得世界变得更立体。

文章围绕明朝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为线索,展开了对万历时代政治形态及人物的多样化描绘。

而这种描绘方式,使得原本客观生硬的历史变得回环而活泼,使得文本主体更偏向于一种文学化的主观色彩写作。

“《万历十五年》潜在的叙事结构具有小说性的叙事模式,明代万历年间的历史在作者的文本结构中被组接为一个个故事性叙事。

我们只要翻阅其目录就不难发现这部史学著作就是一个个故事的逻辑编排,整部叙事文本充溢着文学性与小说性的形式主义色彩。

”【1】情节与人物的设置,由此而显得波澜不平。

种种情节下的人物搭配,使得文章主旨“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这样的论断更显得圆润饱满。

关键词:万历;文学性;人物;情节主要人物的别样面孔——人物塑造《万历十五年》结构清晰,布置有序。

文中主要对万历年间或与万历皇帝有直接关系的六个主要人物进行了分析解读。

并以这些人物及其人物关系为主线,对明代社会环境及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了独到解剖与研究。

“精选了6 个主要人物来做解剖,依次出场为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

他们只是了解16 世纪中国社会体制的一个个切入点,但却可以管窥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的种种问题。

”【2】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弊病,在明代体现的尤为深切。

尤其到了明晚期已经积弊太深,矛盾重重。

而本文这六个人物的设置,既是因为这六个人物是万年年间的核心人物,又使得这六个人物恰如其分的串联起整个明代政史生态环境。

而作者借助这六个人物进行问题探究解读的同时,对各个人物做了大量文学色彩的描述,包括从内到外的层层分析描述,使得这些人物形象更加活泼立体,便于认识。

一、雷厉风行张居正张居正是明代中后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

万历时期接任高拱任明朝首辅。

说是接任,实际是高拱被他和冯保联手推下台。

主导辞退首辅,这样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职务领导者,在封建王朝强权专断的政治环境下看来,实非一般人有此魄力与胆识。

张居正做到了,毫无妥协。

身为大学士,又接任首辅,对于皇室人员的责任也便是直接并相当重要的。

万历皇帝年幼之际。

张居正承担起对于皇帝的教育及皇位端坐的培训工作。

任务繁重,由此张居正的地位自然极大提升。

而这更助长了其独断专权,一家独大的雄心壮志。

在此特权下,张居正具备天时地利的完备优势。

但同时,在庞大的官僚群体中,要做到人和,是难上加难的。

而张居正的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行政措施,无疑撼动了官僚群体的利益。

这显然于人和不符。

皇帝不懂政事,而改革总是需要强有力的底气与推进力,张居正借万历之“天子威严”,借风使力。

比如政令上大力推进丈量土地,税务改革新法。

人事任用上,自我专权,但也是对人才的一种破格提拔。

也正是张居正能够对于国家状况作出判断,能够审时度势,加上他的行事风格,由此文官集团乃至全国上下才能政令通畅,一时兴盛。

这是封建王朝的特性,也是张居正的英雄壮举。

“大明一朝最卓越的政治家张居正身为元辅、帝师,其生前得到万历皇帝的绝对信任和无上恩宠。

这在当时是他之所以能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推行各种改革的资本——加上他的智慧和勇气,使明朝出现了短暂的万历中兴。

然而,幼主强臣,犯了封建王朝的大忌,导致结局人亡政息。

”【3】张居正无疑是极其优秀有魄力的。

而在那个污浊的官僚时代,他的为人也算端正。

他的三次离职丁忧请求,看来是恳切的。

他回到老家,还不忘去看望政敌高拱,以求“尽力弃嫌修好”,看来他的为人品质端正,不用质疑。

这样一个有才有德的智谋家,最终招致群臣愤恨,落得悲剧下场,无疑是一种压迫下的弹性反映。

这无不表现出了文中人物张居正雷厉风行,专断独行,快意恩仇的人物性情风格。

而这在申时行,却是截然不同的。

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申时行申时行是继张居正后在万历手下做事的又一首辅。

也是一位智谋家。

申时行之所以截然不同,文中的说法是万历已经长大,对政事开始有了自己的决断。

为掩锋芒,以避免步前任后尘,申时行有着自己的算盘。

当然这是不全面的,一个人的行事风格,大环境是一种客观驱动,自我性情也是极大的影响因素。

申时行将儒家传统文化精神与时政环境,自我品性做到了完满融合。

与皇帝的距离问题,是他思考的一大问题。

在封建王朝,与皇帝的关系越近,很明显一个人的政治地位会变得不同凡响。

初任首辅之际,且不论万历于张居正事件是否恢复过来。

申时行自己已经在尝试着不去太多接触皇帝。

文中说道,“直接宣召大学士面商国事,但在申时行任首辅期内,已属绝无仅有,平均一年不过一次。

”申时行没有主动性,这是他的一种思考,一种为切身利益的思考。

“枪打出头鸟”,他是明白的。

而在他被迫下台之后,群臣联名上书要求皇帝立常洛为太子时,他又主动向皇帝禀明自己实属未曾参与。

他已经下台,只有皇帝可以作为靠山,此时得罪谁也不能得罪皇帝了。

凡此种种,都是自保的慎思熟虑。

何其精致的算盘。

而在申时行的行政道路上。

这一点体现的尤为深刻。

他喜欢做“和事佬”,总是阴阳两面,在皇帝和众文官间做着中间调和人,谁也不去得罪。

对于重要事件的决断,也不会独断专行,他会听取群臣的建议。

对于皇帝赐予他“太师”的殊荣,他也是婉言谢绝。

总而言之,他一心都在维护自己,而不是一心去尽好一个首辅应有的担当和牺牲,正如他不愿意承认自己身先士卒的角色使命去劝诫皇帝早立常洛为太子。

他不为传统道义绑架,不去做一个臣子的死忠。

但他也不是反抗,而是在自我利益与文官势力的对抗下,他选择了绥靖和妥协以保全自我。

申时行有功绩,但也只是一个臣子,尤其是首辅的职责使然。

他对传统儒学道义了然于心,但他却心怀芥蒂。

万事考虑周到,于人无怨,无可厚非。

相反,他这条道路还算成功的,也不至于像前几届那样名落家破的下场。

他的精致与利己,对他是有意义的。

三、有王者之质,非王者之气——万历皇帝万历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

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万历执政48年,明朝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明朝的积弊,从这一时期开始病入膏肓。

万历的是非对错,有历史的评定。

从这篇文章来看,其自身的局限性,加上明代王朝的条条框框的束缚,都是加剧明朝衰落的很大因素。

“万历中兴”似乎与万历关系不大,张居正是主力。

而万历的功绩在于万历初期对张居正的肯定与支持。

万历作为九五之尊,是国家的精神象征,是天命的传达者,其地位是永固的高尚。

但高尚不一定就有王者风范。

相反,他没有。

他有王者的皮囊,他有王者的认知与规范。

但这都不是王者之气。

王有质,即朴实朴拙。

王有气,即有魄力。

他的一生似乎是被限定与规划好的,一切都照着王室道德规范在走。

但可惜的是,他缺乏气魄,他不大气。

他胸怀小。

他适合于被规范的行走,一旦物极必反,他将寸步难行。

“万历帝在立嗣问题上与文官集团的纠缠也就无奈与此。

当杀人都丝毫无济于事的时候,早已厌倦在各种典礼上充当木偶的他终于心灰意冷,怠政三十多年‘无为而治’。

这种带着消极的屈服实际上已隐约地暗示了时局正逐渐陷于一场难以扭转的危机之中,只是局中之人无人能解。

”【4】局中人被限,无人能解,但正德皇帝可以,他有一股王者之气,但又有一股赖气。

万历与正德相比,缺了王气。

而正德则是缺了王质。

明朝政界需要万历与正德的结合体,外加一个张居正与申时行的结合体。

万历想要励精图治,缺乏王气,而更多的,是缺一批明臣。

万历有一股娇气,又显得小气。

他没有王者之气。

正如秦朝开国王侯有王者之气,霸气有魄力,胸襟宽广而视野腾达。

万历没有。

莫言在一篇文章《生死疲劳》中形容猪王说王者无家事,王者的生殖器上都是政治。

万历有家事,有一己之私,他爱美女而一心为女人着想,因为立太子之事而与群臣争执,却不去思考寻求解决文官集团禁锢的钥匙。

这是王朝的局限性,更是万历的局限性。

万历只是生错了地方的普通人。

四、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清官——海瑞海瑞是明朝知名人物。

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他的一生充斥着是是非非,但就其追求和品格而言,他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

海瑞恪守传统儒家道德,成为圣朝的点缀,但最终没能看破官场的阴阳之道,每次为官开场时皆轰轰烈烈,结局都匆匆离场,时论戏之为‘古怪’。

”【5】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从文中来看,海瑞古怪,在于他执拗。

他执拗于传统封建礼教,不思变更,不思创新,因循守旧而显得顽固麻痹。

古人批他“志大才疏”,是有原因的。

他不懂地方税收的根本弊病,只是以严正道德律令去要求民众,最终失道而寡助。

走向为官之路的失败。

也正是他太过于把儒家道义作为一种信仰来对待,以致着魔。

被迫辞官,他却甩给别人一句“举朝之士,皆妇人也”。

由此让人更觉得他古怪极端。

这样的愤慨,都像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来求得自身宽慰。

他“信而好古”,没有自己的思辨,一心扎入,从此抑郁不得出。

从某种程度上,他的“清官”只是一种极端意志的趋势与压迫,他缺了人的正常欲望。

但他的“清官”是公认的。

他认为是自己的道德与信仰在支撑自己。

可他不知道,他对传统道义已经走向一种偏执的理解,就算是孔子,也会不以为然。

五、大智大勇戚继光明代万历名将戚继光,降倭寇,灭北敌,升高职。

他的成功,有张居正的赏识。

但主要还是取决于他个人。

那不得不说,他首先得有智谋。

“戚继光的聪明在于他看到了妥协无可避免,组织上既然走不通,就从私人关系上谋划。

作为本朝最有才能的将领,戚继光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没有把自己人事上的才能当成个人晋升的本钱,而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抵御外侮的手段。

”【6】他的智谋体现在,就如文中“他没有把这些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升官发财的本钱,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的手段。

”他可以随机改变对不同人的语气。

他可以偶尔巴结张居正,让他弟弟给张居正送礼。

他可以和满朝文武比试文才与武略。

他还可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应敌方式。

这些,都是大智,也是大勇。

大勇还体现在,他是武将,他能打仗,打胜仗。

他的大智大勇在于,他能够游离于“文重武轻”的体制之外,行走于体制之内。

他善于善刀而藏,规避锋芒。

六、自相抵牾的思想家——李贽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他的一生极其矛盾。

恰恰他与海瑞的性情基本相悖。

“他一方面拒绝传统,另一方面又难以同传统彻底决裂,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

李贽在内心有一场持久而剧烈的自我交战,是一个自相冲突的儒家。

”【7】李贽不是道德上的束缚,更多是性情与习惯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