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历十五年》有感2500字

合集下载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范文篇1《万历十五年》,名头很大,总觉得自己之前读过,即使没读过,也考虑到曾经读了《明朝那些事》,或许没必要专门去读《万历十五年》。

也是这次读书会,促使自己真真正正坐下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读了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包罗万象,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一方面是黄仁宇独特的写法,似乎能证明科学与艺术是相伴相生的。

黄先生虽然是研究历史的,但不得不说他写这本书的方式方法是典型的工科做法,或许这也是搞研究的科学方法吧。

首先他选择了一个科学研究最标准最典型的方法——排除干扰法,选择最平淡、无其他因素干扰的一年——开始研究大明王朝,或者说研究封建王朝,探询王朝兴亡的本质。

其次他选择了不同个体比较的方法,从七个不同的人物视角描述了巍然耸立的王朝内部细节。

最后是他选择客观真实地记录“实验”结果,不掺杂个人主官意志。

尤其是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描写没有张居正的王朝运转日常,表现出黄先生很喜欢也很善于用侧面细节描写反衬主题主线。

总之,黄先生的写法让我感觉到,不管文科还是理科,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一样的,最终两者终能殊途同归。

另一方面是申时行的生平,好像在说读书就能够读出个宰相来。

我们承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也承认每个读书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目标就是当宰相,但我们也要承认有很多人追求的是宋朝赵恒的《劝学诗》中写到的那样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因此,读了“首辅申时行”的章节,我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读书就能做大官?申时行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是在张居正的提拔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只知道他考上进士,进了翰林院,后来当了首辅。

他被人评价“老成”,是因为编撰整理了本朝的历史,其实可能就是眼界开阔些,经验丰富一些,但他处理事情的能力不得不说还差一些。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1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

这一年,明王朝的模范官员海瑞、著名将领戚继光相继离世,在历史的长河里似乎仅掀起了些许浪花。

而在黄宇仁先生的《万历十五年》里,这一年,又仿佛暗含玄机,确是颇为值得探究的历史节点。

纵向而言,1587年距明开朝(1368年)已有219年,距明亡(1644年)尚有57年。

此时的明王朝治国早有祖制,统治思想上则信奉僵化的程朱理学下的孔孟儒家,甚至将其视为司法、理政的判断依据。

看似一切均按部就班、井然有序、日臻成熟的王朝旧制,仅余的数十年气数,却又无不在提醒后来的诸位看客,实则危机早已潜伏。

横向观之,在黄仁宇先生截定的1587年之剖面下,万历皇帝正当24岁的盛年,却已登基15年,其老师兼前首辅张居正已溘然离世5年。

执政的前十年亦是万历帝在位最有作为的十年,开创了“万历中兴”的盛世局面,这些均与首辅大臣张居正励精图治,强力推行系列改革密不可分。

当然,当时尚在少年的万历帝眼里,凡事以老师的教导为最高准则,名为万历中兴,实乃张居正的个人意志使然。

尽管开朝皇帝朱元璋为巩固皇权而废丞相,凡事均需皇帝钦点,长此以往,必有后来皇帝不堪重负,随之,内阁制度应运而生,加以明朝的监察、秘密警察之制,皇帝既在脑力、体力上得以解脱,又分散权力防止下臣专权。

但是这仅是理论上的完美无瑕罢,实际情形往往大相径庭。

张居正竭力辅佐万历帝,一心图治的他断然不曾想自己的专权,死后引发臣僚群起攻之,终遭皇帝的唾弃,落得个死后两年便被抄家,险被鞭尸的悲惨下场。

587年,即位15年的万历帝,无论是体力上,还是精神上均略显疲态。

这位从小生活在帝师张居正影响与约束下的皇帝,雄心当立之时,受了反对派的引导与蛊惑,当务之要便是极力清洗张居正等人势力,似乎一扫了多年来的压抑与阴霾。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读《万历十五年》有感(精选1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万历十五年》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篇1《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不厚的书,作者没有写整个明朝波澜壮阔的历史,只是截取了其中短短的一年,写了这一年中有深远影响的几个名垂青史的人物: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

万历:《万历十五年》里最少不了的就是这位万历皇帝,这是他的朝代,这是他当皇帝的第十五年。

他是被大多数人所鄙夷的荒唐君主,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三十年不上朝,不承担应有的责任。

可是细究根源会发现,他之所以这样也有着他的无可奈何。

登位之初,他就得到了德高望重的张居正教导和辅佐,处处对他严格要求,希望他能成为一代明君,他也时时这么要求自己,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心目中的这位完美人臣只是对他要求严苛,而对于自己却十分放纵,顿时,他的道德楷模坍塌了,对张居正的信任也一落千丈。

虽为天下之主,万历却发现自己无法对抗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大臣势力,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木偶,处处受限制,动不动就被大臣们搬出来的祖宗法制和先贤道德压制,而他自己又缺乏迂回斗争的技巧和耐心,也不懂得培植自己的势力,所以他采取了一个最简单最无奈的方式——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他用这种负气的方式与他的大臣们做斗争,最后是两败俱伤,为王朝的颠覆埋下了隐患。

申时行:作为万历十五年的首辅,申时行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在皇帝看来,他是群臣之首;在大臣看来,他是皇帝的心腹,这是一个两面都不讨好的角色,他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应对着。

他既要否定有恩于他的张居正的所做所为,又要想尽办法报答恩人的知遇之恩;他既要让皇帝相信他的忠诚,以此获得皇帝的信任,从而使政令得以实行,又要让大臣们相信他的耿直,敢于劝诫皇帝,为了祖制和道德敢于奋勇抗争,敢于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

万历十五年读书感想最新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感想最新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感想最新5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作者关于历史观的部分意见。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才能赶超先进、重塑辉煌,才能迎来日新月异、鸟语花香的科学春天!下面给您带来万历十五年读书感想,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万历十五年》读书感想1出乎意料的一本书,实在对中国古代史不感兴趣,经古代文学史老师推荐阅读,也算一个有意思的体验。

全书涉及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主要由明神宗、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几人的经历为主要线索。

选角看似无意实则大有门道:神宗是皇权的代表,张居正则是相权失败的典型,相对的申时行却是相权与皇权和解的象征。

海瑞作为明朝有名的清官,实则从全书来看此人成就不高不过是一个证明本朝吏治清明所需要的标志;戚继光当然是明朝军事力量强大的标志;李贽……私以为作者没有选择其他明朝的思想大家,而选择这位“奇葩”不单单是因为其思想的矛盾性,而是因为这样的矛盾性刚刚好与全书的主题相契合,正应了首尾圆通的那句:“万历十五年是平平淡淡的一年。

”但这又是象征着明朝盛极而衰的一年。

此外,全书又以“阴阳”为主题包裹着整个万历年间的是是非非。

而“阴阳”二字,在本书中所指又有多重含义。

一来阴是官员处事的圆滑、乖巧以及官场的生存之道,相对之阳则是官员在外或者对上的表现,也就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一种“标榜”。

二来阴则是指国家运行的内在规律,其中包括思想、文化、伦理、道德……阳也是皇权、政治、商业等宏观现象。

其中韵味,不再赘述,三言两语,聊表愚见。

《万历十五年》读书感想2在阅读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之前,首先对其为何选择万历十五年这个时间十分不解,尤其是知道他的英文版书名“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译为“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时。

对此,在看完第一章后,便有了解答,“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

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而就是这些在1587年前后被历史学家忽视的事件,让那之后的历史掀起了波澜,这些也是随后所发生历史大事件的症结所在。

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

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

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范文一:《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自古以来,我国对官员的道德请求似乎远高于世界均匀程度,于是呈现了海瑞、焦裕禄这样的清官、好官;但同时,我国对官员的道德请求又远低于世界程度,于是“正龙拍虎”案件中的官员能够“助纣为虐”,撒下弥天大谎也不过是暂时免职,很快又会复出。

《万历十五年》中解剖了海瑞这只“老鹰”(叫麻雀不太适宜),让我们看见了“泛道德”官员的窘境。

依据心理学,硬塞给人一个难以企及的目的,常常只会给他挫败感。

同样,明初朱元璋开出的寒酸薪水条,只能让官员集团寻求其他温饱途径,不扫除一些官员面对海瑞这样的“圣人官”,会高山仰止,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但事实证明,大多数官员为了温饱“开戒”后,难免会想“既然贪了,剩下的只是几的问题”,从而变本加厉。

从这一点上看,目前公务员远高于社会均匀程度的薪水,有一定理想意义。

在封建社会,官员的公德和私德简直完整一体,父母逝世,上级送来的不是抚慰和事假,而是为期3年的超凡不带薪假期“丁忧”,由于“求贤臣于孝子之门”。

如今社会曾经进步很多,即便和父母打着官司——在古代可被称为“忤逆”,可能判杀头的——有才能的官员还是照常任职。

“个人作风问题”一票否决官员升迁的时期也并未远去。

正如黄仁宇评价海瑞那样,违犯了人的正常需求,培养出的当然只能是一批乖僻的人,这种乖僻也持续到了他判案之中。

官员的德行值得关注,但应该关注的是其中可能影响行政的局部。

比方最常见也能力的“不道德”行为——扯谎。

“吹嘘扯谎是道义上的沦亡,它势必引向政治上的沦亡。

”列宁这样说。

国外及港澳台等地的相关例子不胜枚举,如克林顿在性丑闻事情中的谎话,险些招致其被x下台。

公民能够原谅总统有外遇,但决不容忍总统说谎——即便在总统的私事方面,你能够选择不答复,但也不能说谎。

由于一个人在私事上说谎,也就可能在触及公共的事务上说谎,反观国内,有意无意说谎的官员真实太多了。

范文二:《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在过去的一段很长很长的历史中,我们中国人的历史书很多情况下都是带有强烈的意思形态,史学家治史都是带有各种限制,都要规避统治者,亦即官方的避讳。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3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3篇)

《万历十五年》〔精选3篇〕《万历十五年》〔精选3篇〕《万历十五年》1在之前九天的读书过程中,我体会了过万历为人君主却身不由己的无奈;嘲讽过声誉投机的文官;寻求过伟人和政治家能否兼得的方法;慨叹过最勤劳的机构却间接导致王朝覆灭的悲哀。

跟着黄先生一起,探究了机构制度的软肋,讨论了特定的年代对于人们个性的压抑,重新认识了那位远近出名的清官,理性对待明朝思想的开展,也为孤独的英雄而流泪。

最后一天,我想谈一个简单的词,直面。

明王朝是委婉而含蓄的,它的文化中有太多太多的避讳。

避讳死亡,避讳情感,避讳在文辞中过于剧烈,避讳在待人接物中袒露真诚的一面。

他们遵守着千年承袭的礼制,他们在程朱理学的框架下考虑,他们的一切井然有序,却不堪一击。

我想,这个民族最缺少的,就是直面的精神。

因为不能直面人性阴暗的一面,他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走上了自认为最正确的圣人的道路,却走的双脚鲜血淋漓。

然而,人的欲望不会消失,只会在拼命的掩饰下愈加膨胀。

最终人们只是有了更为精巧的掩饰的方法。

因为不能忍受阴暗,所以对人加以束缚。

鞠躬尽瘁的朝臣不得善终,主张个性自由的思想家遭到迫害,为国捐躯的战士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人们受到这种社会文化的伤害,然后利用这种文化伤害别人。

才华横溢一定要清心寡欲,性格处事无可指摘,处处约束自己,得不到应得的犒赏,是这个朝代的人们,亲手贯穿了一颗颗本能成为英雄的心。

因为不能直面错误,他们仍然在过去的事情上束手束脚,间接导致了帝国的消亡。

不能直面祖先留下的规定中的缺憾,是因为人们早已经学会了从中渔利。

他们形成集团,倒逼皇帝,将改革者掐死在摇篮中。

因为他们知道,在厚古薄今的人们面前,只要搬出祖制,其别人便唯恐被定下大逆不道的罪名而让步。

一两个人认识到这些错误是远远不够的。

而可怕的是,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

明王朝便在一群勤劳的小蜜蜂中不断消亡,有人思想陈腐,认为过去的东西都是对的;有人认清了一切却从中渔利;有人明察却畏缩不言。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五篇优质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5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的人物事件,上推下演,就是为了通过万历十五年这一年,这一个切片,看到中国历史的一个脉络,一个衰亡失败的总记录。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万历十五年》是一本非常独特的历史类读物,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既有学术又有故事。

在这本书中,作者选去了历史上十分平淡的一个年份,万历十五年作为全书的北京,介绍了皇都明神宗万历,首辅张居正,申时行以及清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人的经历,用过挖掘这些看似风光的人物各自的经历中隐含的悲剧,从中的出他们所处的大明帝国表面繁荣下的无奈。

而且中令我印象颇深的一个人物是万历皇帝,与我们一般人认识中皇帝至高无上,说一不二的形象不同,万历的人生可以说是很纠结甚至是痛苦的。

万历在10岁那年登基成为大明帝国的主宰,由于年纪尚小,其大部分的决定背后都有着首辅张居正的协助。

这是的万历皇帝每天要上早朝,要练习书法,学习历史,以史为鉴,还要学习儒家经典,各种礼教。

(说到这里插一句作者认为礼教是维持封建统治集团统治的极其重要的工具)同时由于他的身份特殊,身边很少有同龄的玩伴,能一起玩的也只有一个太监“大伴”冯保。

这一切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来说的确是一种很强烈的束缚。

成年以后,万历有过两年勤勉治国的时光,他在这两年中意气风发,充满激情,想要在皇帝的位置上干出一番事业,甚至在京城遭遇大旱时亲自步行到天坛祈雨,又观看禁军的训练。

但随后由于张居正的去世,他失去了重要的辅助,更为糟糕的是张居正生前得罪的大臣们集体发难,要求清算张居正,万历在舆论和证据的双重压力下,只能痛苦万分地在张居正死后几年后清算了自己的老师。

这件事也让他深深认识到文官集团斗争的阴暗所在。

而在后来关于立储的问题上,万历又希望废长立幼,立自己最喜欢的贵妃的儿子当太子(他希望立其子做太子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只有太子的母亲才能和皇帝同葬)。

但这件事又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大臣们用尽各种办法阻止他,上奏,辞职,逼得他无可奈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2500字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2500字
孔祥冰
《万历十五年》是我近期读的最认真的一本书,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历史学者黄仁宇先生。

这本书并非新书,首次英文版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于1981年,至今仍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1982年由中华书局引入中文版,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推荐的”改革开放20年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黄先生以他独特的”大历史观”,跳开习惯性的时间串联叙述,如切片解剖般选取1587年这个明代270多年历史中”无关紧要的一年”(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该书的英文名),从一些看似末端小节的事件说起,最终推导出了惊人的结论——中国封建王朝的真正衰竭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这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万历年是明朝历史的中兴
之年”的历史观念!
待到顺着作者的思路,横向(历史年份是纵向)剖析1587年历史中的皇帝、改革家、文官集团以及模范官僚、抗倭名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不能不佩服作者的结论一针见血。

万历年间出现了许多不寻常的人物,首先先说万历皇帝朱翊钧,他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当政四十八年,在即位的前十年里,他勤于学习、励精图治,勤俭节约、纳谏如流,几乎可以称作是历史上难得的”完美”皇帝;内阁首辅张居正是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他的一条鞭法和考成法极大的加强了明朝的国力,经过十年的经营,明朝逐渐由崩溃的边缘变得国力鼎盛,边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堪称不世出之奇才;海瑞,为政清廉,洁身自爱。

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谄媚逢迎。

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被奉为官员的
道德楷模;戚继光,精通韬略,军纪严明,抗击倭寇、镇守蓟州,是难得的军事人才。

一个好皇帝配上这么多的文臣武将,就犹如桥牌高手抓了一把好牌,想不打好都难。

也的确如此,在万历当政的前十四年,这局牌打得像模像样,用我们现代人常常挂在嘴边的经济指标来衡量,明朝万历年间中国的GDP总量占世界的35%(一说80%),当时北京一个民夫一年的收入相当于现在的4000美元,那真是国运昌盛、公私饱满。

但是到了万历十五年以后,一切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首先是皇帝怠政,接着罢工,而且一罢工就是三十年,不上朝,不参加祭祀大典,深居皇宫对政事不管不问;伟大的改革家张居正死于万历十年,在他死后的第五年,他生前推行的政策被彻底推翻,人亡而政息,万历皇帝剥夺了以前给他的所有冠冕的封号和诰赏,子孙也落得了抄家流放的命运;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万历十五年底孤独的死去,家徒四壁、医药不备,
且被妻子遗弃;同样,在这一年的十一月,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海瑞也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他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仅留下白银十余两,不够殓葬之资。

为何君主勤奋、文韬武略的明王朝在1587年显现出败相?接下来我们根据书中的见解从微观层面来分析。

被道德绑架的皇帝
现实中的皇帝并不像电视剧中那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拿万历皇帝来说,从加冕的那一刻起,就有一大堆的圣贤道德规范落在了他的头上,这些道德规范把皇帝神化、制度化、典范化,一句话,他必须是神而不能是人。

他想在宫中挂几个灯笼庆元宵节,张居正劝谏皇帝要体恤民力,灯笼挂不了;他要赏赐财物给宫女,大臣劝谏明君不可滥赏,赏赐赏不了;他要立小儿子为太子,一大群官员和他辩论不可废长立幼,最后放弃等一系列的挫折使皇帝厌倦了与手拿道德大棒的官员之间的争斗,挫折感无处发泄,最后选择了长期罢工。

挥舞道德大棒的文官
明代文官”士”的精神达到前所未有的畸形,数量庞大的文官前赴后继,以因”直谏”被皇帝打板子、砍脑袋为荣,占据”忠直”的道德制高点,犹如政治押宝,以期有一天翻本带利获得升迁。

这种直谏的风气在万历年间尤甚,邹元标和雒于仁就是其中的代表,邹元标靠上书弹劾张居正而遭流放在张死后重获升迁。

几次三番的与文官斗争后,万历皇帝看明白了这一点,不再把诤谏者当做尽忠,而知道他们是出于自私自利,即所谓”讪君卖直”.万历朝是皇帝与文官集团互不相让、彼此抗衡的一个时期。

这种局面的结果是明代政治陷入极为低效的状态。

能臣不是神
首辅张居正认识到这样一点: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官。

在万历的信任下,张居正选择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能臣终究解决不了制度根子上的腐朽,他的一条
鞭法和考成法触怒了文官集团的利益,加上自身也不清廉,屡次遭到群臣道德上的弹劾、在死后失去皇帝的信任,落得个清算的下场,所倡导的变革也被全部推翻。

孤立的道德模范
海瑞是史上少有的所谓”清官”,他的一生体现了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失去了法制的约束,一滴清水澄清不了一锅混汤,他个人的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所以,他的行为除了作为楷模供奉之外毫无用处,这也是他悲剧的原因。

被轻视的技术派
明朝是重文轻武的朝代,由文官所控制的政府和社会,对武将采取歧视的态度。

武将除了在疆场上厮杀之外,在军事上无法作为,更不要提在战略制定上有任何的发言权,国家需要的只是一介武夫。

明代甚至让军队自己种地补充给养,还要上缴皇粮(有点像曾经的军队三产),造成了军饷不足、兵源奇缺、
战斗力低下。

1555年,一群几十人的日本海盗竟然在十几万明军的包围中从江浙到安徽等地大肆虏掠,杀死杀伤官兵百姓四千多人。

戚继光也许是个例外,他治军严明、战功赫赫,源于张居正对他的充分信任和授权,他才能在军事上有所建树。

即便如此,体制内留给他施展的空间仍然有限,他的军事才能并没有体现于整体的战略规划上,而是落实在了小的战术空间内。

张居正死后,他同样受到牵连,至死得不到起用。

封建末期的明朝,四书五经的道德标准高高在上确立为上至君王、下至庶民行为的规范,道德取代了法律,遏制了法制的成长和发育,明后期几乎没有对洪武时期确立的法律做任何的完善和修改。

即便有名君、能臣、道德楷模和技术专家,在以道德为精神支柱、忽视技术、法制缺失的体制内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社会前进的动力被一点点的吞噬,直至消耗殆尽。

黄仁宇先生在本书的最后写道:”当
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救技术之不及”.消耗掉了最后回光返照的能量,1587年,在中国的东北,一个28岁的满洲青年努尔哈赤兴兵平定关东,开始了他统一中国的征程,第二年,西班牙舰队开始出征……而此时,中国的明王朝正独自走向没落。

姜汝祥博士曾在《经济观察报》中的文章中写到:”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懂得的是,我们的员工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

如果我们不在制度上下功夫,而企图改造人性,能打造出多少圣人?谁又是圣人?可以改造的是制度,不可改造的是人性!”
空洞的、高高在上的道德标杆只能作为精神的图腾,可衡量的、实实在在的制度才是促使我们明确目标、不断前进的跑道。

这就是我读《万历十五年》最深刻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