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举例:分析诗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对仗、押韵等技巧。
(3)重点词汇、句式的学习: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举例:学习“昏鸦”、“断肠人”等词汇的用法,以及“天净沙”这种曲调的特点。
2.教学难点
(1)诗歌意境的感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感受到孤独、无助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天净沙·秋思》的原文阅读与解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分析,重点词汇、句式的学习,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通过对《天净沙·秋思》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本节课将重点讨论以下问题:1.《天净沙·秋思》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2.诗歌描绘的景象及寓意;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4.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句式。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2.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句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使学生在日常交流中更加自信;3.文化理解与传承: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文化自信;4.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诗歌寓意,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所著的一首著名古诗,体现了元曲的优美诗韵和抒情特点。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这首诗与其他三首古代诗歌一起,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初中阶段的起步时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这首诗时,学生需要通过诵读、解析诗歌内容和意境,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学生可以积累文学词汇,了解古诗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天净沙·秋思》的优美诗句和韵味,学生可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学习《天净沙·秋思》,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秋天的景象和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文本解读《人间词话》评价《天净沙·秋思》曰:“纯属天籁,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这首小令最突出的特点是三组九个意象的叠加。

前三句连续使用九个并列名词:“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看似九种景物只是简单罗列毫无关联,再仔细分析它们各自的修饰定语:“枯”“老”“昏”,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心灵上,都给人一种枯寂、苍老、萧索、落寞之感,构成整首诗低沉苍凉的情绪底色;“小桥”“流水”“人家”所呈现的宁静的家园图景与前一幅画面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其实正反应了诗人向往家园回归安宁温暖生活与现实漂泊生涯的矛盾;眼前这幅美好的景象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情,然而回家的路还那么遥远漫长,“古道”残败荒凉,“西风”萧瑟更添惆怅,“瘦马”暗指旅途劳顿,也容易让人联想到骑马游子的憔悴愁苦之态。

每句三个意象都有内在的联系,三组意象层层推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言简义丰,诗中有画,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九个意象密集组合连绵递进之后,由一句节奏舒缓的“夕阳西下”隔开,转而把抒情主人公推到读者眼前,在视觉感知饱满的时候,深入到情绪层面。

“断肠人”以极其强烈的抒情意味把作者半身飘零、一世坎坷的彻骨之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天涯”既指远离家乡的地理位置,也指心灵的无所依傍。

最后一句把断肠游子的形象凝固在荒冷孤寂的天涯,至此,全曲凄凉悲苦的情绪达到高潮,也留给读者无尽的感慨和遐思。

教材及学情分析《天净沙·秋思》是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四首。

本单元的主题是描绘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目标要求重视朗读,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揣摩品味语言,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收录了包括《春》《济南的春天》等写景名篇,本课所选的四首诗词也都与季节景物有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这首元曲描绘了一个漂泊游子眼中秋天黄昏的景象,被誉为“秋思之祖”,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情景交融,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熟读并背诵《天净沙·秋思》;
2.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3.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4.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节奏和吟诵技巧;
5.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运用所学的意象来表达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中意象与情感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3.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培养同理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4.通过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和意境,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结合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举例解释:在诗歌朗读与背诵方面,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诗的节奏和情感,如“天净沙”三个字要读得高亢有力,以表现秋天的辽阔与孤寂。
2.教学难点
-诗歌情感体验: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可能难以深入体验诗中的悲凉情感;
-意象与意境的深层理解:意象和意境的抽象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艺术效果;
-古代文化背景的感知:对古代社会环境、文人境遇的理解,学生可能感到陌生和难以把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如何理解游子的思乡情感,我会通过对比现代生活中的类似情感体验来帮助大家理解。

初一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乐乐课堂

初一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乐乐课堂

初一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乐乐课堂初一课文古代诗歌四首(一)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

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

”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初一课文古代诗歌四首(二)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青山外一作:青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天净沙.秋思》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天净沙.秋思》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李益《从军北征》
3.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 曲,为绮靡(华丽、浮华)之音___ 亡国之音。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4.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 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 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再现画面+概括景物特点+作者情感倾向
常见描写意境特点用词
雄浑壮阔 闲适恬淡 苍茫辽远 清幽明净 苍凉悲壮 清新明丽
孤寂冷清 高远深邃
深邃沉郁
恬静优美 淡雅幽远
幽僻冷寂 萧瑟凄凉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
夕古 阳道 西西 下风 ,瘦 马 。
诗歌艺术审美对象
意 象
柳 絮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 —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 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易引起 离别者的愁绪。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问 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选“杨 花”“子规”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 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芭 蕉
芭蕉——凄苦之音(孤独与忧 愁)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 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 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如: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 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 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 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为怨悱。 如: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 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 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 追寻,更令人觉得凄侧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鉴赏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鉴赏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鉴赏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鉴赏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鉴赏:
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

“枯藤老树昏鸦。

”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詩人所处的悲凉氛围。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詩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

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知识点总结

《天净沙·秋思》知识点总结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1)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2)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3)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5)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2)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1、解题: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朗读3、研习诗歌内容:⑴疏解诗句:客路,指旅途。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⑵整体把握:①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③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明确:①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⑶名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一、研读《钱塘湖春行》1、解题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3、探究诗的意境。

⑴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⑵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⑶“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⑷“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⑸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⑹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明确:⑴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⑵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⑶“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水面”指西湖湖面。

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

“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脚,有下垂义。

⑷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

因为还是初春季节。

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⑸第五、六句写了花草。

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

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⑹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

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

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4、学生练习背诵。

二、指导自读《天净沙•秋思》1、解题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天净沙,是曲牌名。

2、朗读补充解释:⑴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

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