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语文15古代诗歌四首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解析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解析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古代诗歌四首1、《观沧海》曹操(两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3、《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七年级上册语文15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15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曹操
作者生平馆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 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 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 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 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 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 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 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 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 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 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 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
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
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 “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 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
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
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 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 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 人目迷神驰。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 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
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
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 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且听风吟阁
钱塘湖春行 1.听读,感受语 言之美,并给发音不 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白居易
2.自由朗读,要 求:读准字音,声音 洪亮。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古代诗歌四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讲授新课
主题
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词语准确传神。
讲授新课
2.思考题:
想像一下“潮平两岸阔受?
讲授新课
四、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讲授新课
三、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
讲授新课
旅客要走的道路啊,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船在江水上前行。潮水上涨,与岸平齐,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船帆悬于桅杆。当残夜还未消退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满怀思念的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的鸿雁啊,拜托你把信儿捎带到洛阳那边。
讲授新课
作家作品简介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梁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白余首,后经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音”。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
讲授新课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件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共71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件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共71张PPT)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 年(207)秋。公元207年, 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 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 山,诗人登高望海,在他 事业的最高峰,留下了这 千古传颂的名篇。
整体感知
掌握重点生字词。 感受《观沧海》所描写的画面, 翻译诗的内容。
观沧海
临:登上 以:用来 澹澹: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 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二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
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 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 《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 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 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曲 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近代王 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 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 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 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 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前 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为最后一 句作铺垫。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景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悲怆愁苦 思乡之情
情 —— 夕阳 断肠人
主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 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写作特色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 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 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 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 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 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 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马一语道破“某一种心 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 祖”。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1、第一首:《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文解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意为: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

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东:向东,往东;临:到达,登上;以:连词,来;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意为:(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丰茂:茂盛;茂密;萧瑟: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意为:璀璨的日月星汉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起落的。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

行:运行;若:如同,像;星汉:银河;至:达到极点;志:心意,志向2. 第二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文解读:标题解读: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译文:在柳絮落尽、子规啼叫的季节,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路过五溪。

杨花:柳絮;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龙标:指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译文: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的西边。

与:给予;夜郎:地名,怀化境内3. 第三首:《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文解读: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写作手法
正面: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侧面:小桥流水人家
对比手法
艺术特色
诗的写作手法: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 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 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 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 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白居易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 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我 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 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 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 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 之称。
思考:最后两句是怎样结束全诗的?诗 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 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 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 的湖光山色之中。
全文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 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 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水 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 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 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 人喜悦的心情。
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 燕/啄/春泥。
思考:可不可以把“几处”和“谁家”换成 “处处”,“家家”?为什么“争暖树”? 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不可以换,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莺和燕都富 于季节的敏感,是春天的象征,代表了春天 的来临。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 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 能显现出一种春的活力,就会引起人们一种 乍见的喜悦。

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

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 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 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抱 负。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作者生平馆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 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 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 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且听风吟阁
1.自由朗读,结 合前面几首诗的朗读, 融入自己的感情朗读பைடு நூலகம் 小组推荐同学展示。 要求:读准字音,声 音洪亮,融入感情, 上台表演。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品味探究苑
小组合作,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曲 中展现的图景。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
预习检测--作者生平馆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 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 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 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 (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 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 《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 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 的 苦 难 生 活 也 有 反 映 。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 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 “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 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 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 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 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 首诗是写乡愁的。
1、《观沧海》一诗选自 《乐府诗集》 ,作 者 曹操 ,字 孟德 , 三国时期 的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 慷慨悲壮 见称。他与其 子 曹丕 、 曹植 合称为“三曹”。

七年级语文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及练习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及练习附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 >> 观沧海<<秋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情吧。

《次北固山下》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

春潮正涨,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

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

从海上升起。

红日冲破残夜,恰好把帆儿高悬。

顺风行船,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一场春雨刚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

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在一个明丽的春日,快要跟岸齐平了。

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像贴在水面似的。

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过。

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

快要让人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眼花缭乱了。

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把草铺在春神把花挂在树上,刚够遮住马蹄。

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这里绿杨成荫,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供人们尽情赏玩,地上,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秋思》《天净沙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夕阳早已往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几户人家,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海角。

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15七年级语文上一、《观沧海》第一部分:末年接触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曹操是1魏武帝。

在文学史上,曹操以四言诗著称,是继《诗经》以后四言诗的又一高峰。

曹操与其。

”三曹“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子曹丕、、2。

》《选自的第一章,》《原是的题目是后人加的,《观沧海》),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

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207建安十二年(瑟调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3.读懂诗情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象船到镇江后, 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 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 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贴切,而 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 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 浑然一体。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 乡思愁绪。 ③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 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 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 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④名句赏析。 【交流点拨】“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 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 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 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 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 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⑤小结: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 怀乡情思,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拓展延伸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
15 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出示目标 1.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些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 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文体链接 乐府诗: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 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 使用的效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 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 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律诗: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 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 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次北固山下》每句五个字,所以称五言律诗, 简称五律;《钱塘湖春行》每句七个字,所以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 1、2 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 3、 4 句)称“颔联”,第三联(第 5、6 句)称“颈联”,第四联(第 7、8 句)称“尾联”(或结联)。 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故写作较难。 作者链接 曹操(公元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 诗人。曹操雅爱诗章,好作乐府歌词,今存二十一篇。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他的诗 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 难生活。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 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 建安十一年(公元 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 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 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 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 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 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 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
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 品。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 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明代胡应麟认 为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可见 这首诗在当时及后世受到普遍重视。 合作探究 (一)《观沧海》 1.读准字音: 碣(jié)澹(dàn)竦峙(sǒng zhì)瑟(sè) 2.读通诗意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3.读懂诗情 ①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交流点拨】 1 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2 层(3~8 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3 层(9~12 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交流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 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 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 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 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④小结: 《观沧海》以诗言志,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 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 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 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二)《次北固山下》 1.读准字音:悬(xuán) 2.读通诗意 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