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一课主要介绍了四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这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古风·无言独上西楼》、《七步诗》、《鹅》和《闻笛》。

《古风·无言独上西楼》是一首描写古代豪杰壮志豪情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自己无畏艰险、追求理想的精神。

《七步诗》是一首描写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与嬴政公主的故事的诗歌,通过描写秦始皇七步成诗的情节,表达了秦始皇聪明才智、胸怀壮志的形象。

《鹅》是一首描写古代饮酒赋诗文化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饮酒征调、壮志豪情的场景,表达了自己豪情壮志和对时代的向往。

《闻笛》是一首描写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听到笛声引发的哀思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之悲。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代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抒情手法,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情感的营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优美的韵律,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独特感悟。

在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古代诗歌四首》,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品味这些经典之作。

第一首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壮丽景色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同时,作者还通过“欲穷千里目”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第二首是《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创作的,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一个人在深夜思考事物时内心深处所产生的情感。

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地上的霜,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首是《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创作的,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如同紫色烟雾一般美丽壮观的景象。

这首诗以其雄浑有力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方式,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第四首是《春晓》。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孟浩然创作的,通过描绘春天清晨鸟儿鸣叫、春风吹拂等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和生机勃勃气息的赞美之情。

诗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清晨的宁静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美好感受。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四首》,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还深刻体会到了古人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独特感悟。

这些经典之作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在欣赏和品味这些诗歌之余,也要学习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是《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及《天净沙•秋思》四首古诗词,按课文出现顺序整理分享原文及翻译如下。

观沧海魏晋·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飘飞不定的杨花落光了,布谷鸟啼声凄婉。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长途跋涉已经过了五溪。

我把对朋友关心、担忧的情绪寄托给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到偏远的夜郎之西吧。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译诗
旅途通向青山之外,船行在绿水之间。 春潮与岸相平,江面更加宽阔,恰遇顺 风,一桅白帆高悬。 残夜尚未退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 年还没逝去,江上已露出一丝春暖。 思乡的书信怎样才能送到洛阳?只有寄 希望于北归的大雁。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这一句说明作者正在干什么? “青山”指什么山? “绿水”指什么水?


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 景象,抒发雄伟抱负和博大胸怀。
表现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 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小结: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 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 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 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 远大抱负。 写作特点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
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 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 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
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居他 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 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 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 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 “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 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 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 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1、第一首:《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文解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意为: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

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东:向东,往东;临:到达,登上;以:连词,来;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意为:(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丰茂:茂盛;茂密;萧瑟: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意为:璀璨的日月星汉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起落的。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

行:运行;若:如同,像;星汉:银河;至:达到极点;志:心意,志向2. 第二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文解读:标题解读: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译文:在柳絮落尽、子规啼叫的季节,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路过五溪。

杨花:柳絮;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龙标:指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译文: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的西边。

与:给予;夜郎:地名,怀化境内3. 第三首:《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文解读: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七年级上册语文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及练习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及练习附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观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次北固山下》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

一场春雨刚过。

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

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

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

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

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

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天净沙秋思》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海角。

七年级语文上15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一、《观沧海》第一部分:1、曹操是末年接触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在文学史上,曹操以四言诗著称,是继《诗经》以后四言诗的又一高峰。

曹操与其子曹丕、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

2、《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加的,原是《》的第一章,选自《》。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

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一次重要战争。

七上 古代诗歌四首

七上 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所作,诗歌描绘了大海秋天壮丽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借暮春飘飞的柳絮和夜晚悲啼的杜鹃来表达对好友王昌龄被贬谪的同情与关切。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所作,描绘了青山绿水的景象,揭示了新旧交替的哲理,抒发了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诗人马致远所作,通过描写深秋傍晚苍茫暗淡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联想之翅入境登朗读之梯悟情——《古代诗歌四首》说课一、解说教材《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四首古代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古诗词是最凝练、精粹的,其感情的丰富与艺术手法的多样性,都是别的文学种类不能比拟的,不能欣赏诗的话便不能真正的理解文学。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首次接触古诗词,作为初中阶段的起始篇目,其教学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激发审美情感、提升精神品格。

二、解说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掌握赏析古诗的方法。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激发兴趣。

三、解说重难点一是提升学生朗读优美诗文的能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训练了朗读能力,升人初中有必要提升训练目标,也就是将诗歌的朗读变为美读。

这项能力可分解为:识字正音,不读错;大声朗读,避免轻声细气;流畅朗读,不中断也不拖泥带水;优美朗读,表现课文中的景美、情美、言美,体会汉语的声韵节奏。

另外,还应当注意朗读的仪态,要自然大方,不可屈身躬背。

二是强化学生揣摩、品味文学语言的能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一直训练这项能力,初中则应当进一步强化和提升。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的瑰宝。

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具有不可估量的语文教学价值。

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养成对古典诗歌语言的语感,由阅读进而吸收,强化自己语言的表现力。

四、解说教法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首先,要注重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感受古诗词的声韵之美;其次,要疏通文句,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感知形象,但不要求索过深,而是要避免琐碎分析,以整体感悟为主;最后要提倡背诵积累,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写一些评点、赏析文字。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古诗文较少,刚升人初中时要求不宜过高。

要多用启发教学,避免灌输式教学;可先让学生谈感受、理解,再落实到文字。

同时,做好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也十分必要。

要了解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把学习的起点放置在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上。

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文章积累、语言积累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顺利地进人初中语文学习。

例如,学生在小学学过、读过李白等人的诗歌,老师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学生在小学习惯于朗读,可以利用这一基础,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进人诗歌的情境之中。

根据教参的建议,《古代诗歌四首》课时安排为2课时。

五、解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王国维有一句名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说的就是情景交融,我们中国的古典诗歌就是将情与景交融合一的典范。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古代的诗人们用大自然中的这些景物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

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们一起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设计意图:以问题导入,既是引起思考,也是提示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赏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二)一读:读得准确1.大屏幕出示四首诗歌的重点字音,学生认读,并在书上做好标注。

2.学生试划节奏,教师指导学生用标准的符号划分节奏,按正确的节奏男女生分读四首诗歌,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朗读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教参中前三课都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朗读训练更是古典诗词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因为朗读训练是中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最直接、最感性的途径。

朗读训练不仅是培养学生识文断句,会读会背的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通过朗读鉴赏语言、体悟情感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节奏,作为初中古诗学习的起始篇目,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划分诗句节奏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的诗歌常识。

(三)再读:读得xx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完成表格。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时间人物地点事情设计意图:赏读诗词,首先要过语言文字关,没有读懂便无法悟透。

这个环节需要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积累来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整体感知来反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只需要通过学生的成果展示来引导疑难的突破,将琐碎的讲解化为自主的探究,关注了学生主体的体验,在体验中解决问题,内化能力。

我在设计时摒弃了逐字逐句的简单翻译,是为了避免造成学生学习困乏,限制学生理解多样性的发挥。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一定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为古诗词教学开一个好头,带领学生走进美妙的古典语言殿堂,感受璀璨的古典文学魅力。

(四)三读:读得透彻1.读《次北固山下》——由字词生发联想和想象以感知内容。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你联想到朱自清的《春》中的哪个句子?结合散文《春》中的句子,说说那你对这一诗句的理解。

(2)任选一个你觉得用的精妙的字,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并试着读一读这个诗句。

用“字用得妙,写出了。

”的句式说话。

(3)再次诵读诗歌。

设计意图:古典诗词的语句讲究炼字用词,一般都比较通俗、直观。

当学生觉得词句陌生时,若引导他们利用联想来理解,往往能够一举两得:既疏通了意思,又增加了积累。

诗词的语言蕴藉深厚,仅仅理解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挖掘出深层的含义,即词句隐含着的诗人的情感。

2.读《观沧海》——由形象生发联想和想象以感受意象。

(1)观看大海视频,然后全班讨论:诗歌中作者所观的“沧海”与我们所见过的大海有什么异同?(2)诗人笔下的大海为何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诗人只是在写大海吗?(此处穿插背景资料助读,解读诗歌的写作背景)(3)诗中的曹操与你印象中的有何不同?(4)学生再次诵读诗歌。

设计意图:诗歌中的形象丰富多彩,因其熔铸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而转化为意象,把握形象、感受意象是进入诗词意境的通行证。

《观沧海》气势雄浑苍劲,个性化的景物描写中透露着强烈的感情。

作者曹操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思绪在现实和想象中翻飞,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集中寄寓在“沧海”这一意象上。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参悟“沧海”才能把握诗人的情感。

由自然形象(“沧海”)的赏析过渡到人物形象(曹操)的把握,通过联想和想象先回忆自然形象的特点,然后解读意象的特点,为学生体验诗人情感、融入诗歌意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由诗眼生发联想和想象以感应境遇。

(1)诗歌有眼睛,如果从诗中选一个词作为此诗的眼睛,你会选什么?(2)围绕“愁心”进入诗歌,诗的哪里可以体现“愁心”二字呢?(3)李白的“愁心”除了书信,还托付与谁呢?(4)学生再次诵读诗歌。

设计意图: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

”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

我国古代诗人讲究“一字传神,一语惊人”。

凡是诗眼必然炼字精确,在整首诗词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借助“愁心”生发联想和想象,学生渐渐感知到李白和王昌龄当时的人生境遇,入境方能入情,只有了解了诗人当时的境遇,才能真切感应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才能达到动情朗读的目标。

4.读《天净沙秋思》——由画面生发联想和想象以感悟情感。

(1)感知基调,教师配乐范读。

(2)理解曲意,把握画面:为作品中的几幅画面命名。

(3)发挥想象,描述画面:选择一个或多个画面,添加相关的细节,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画面。

(4)学生再次诵读诗歌。

设计意图:融入诗词创设的情境是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追求。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画面感和感染力极强的小令。

篇中仅用了5句共28个字就生动描绘出一幅苍凉萧索的秋郊夕照图景,细致刻画了一种愁苦寂寥的天涯游子心境。

高尔基说:“只有作家描写的一切历历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能够从个人的经验、个人的积累印象和知识出发,想象出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人物和性格,而且对这些有所补充的时候,作家的作品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打动读者的心。

”因此,阅读《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想象诗人当时的言行心理,还原出诗人的生活情境,从而感受他的情感波动,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学生迈过准确朗读、流畅朗读的阶梯,读得准确了,就便于理解诗意。

然而这只是基本要求,还有更高的要求,就是读出诗作的思想感情,读出诗中的美。

学生需要提升到动情朗读的高度,只依靠朗读背诵的要求,不管过程和方法,是不可取的。

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将诗歌读得透彻。

在“读得透彻”这个部分,我依旧紧扣朗读,边读边赏,边赏边读,以重音和停连的指导为抓手,帮助学生攀登动情朗读的阶梯。

古典诗词是极富有韵味、美感和意境的形象性、情感性文本,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醇厚产物。

诗歌赏析可选择的角度纷繁复杂,一节课里绝不可能按部就班地面面俱到,合理地取舍十分必要。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古典诗歌,能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感知诗词中的形象,体验诗人的情感,契合诗人营造的意境,应该最为重要。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唤起和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生活储备与情感体验,以此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引领学生进入诗词的情境。

对四首诗歌的赏析采取分而角度各异,合而形成序列的方法。

这些教学策略既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体验诗人的情感变化和生命活动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情思和经历,阅读一首古典诗歌如同经历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又丰富了诗人的创作原意,为诗词完成了一次文化的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