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复习课件

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②我也知道还有一个 (补救 补
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
课内语段品析
1、《风筝》第四、五、六、十二段
(1)按要求填空 时间_____________地点 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起因_____________
(三).文章的末尾; 作用:⑴篇末点题,画龙点 睛;⑵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⑶首尾呼应,使文章 结构严谨。
课文仿写
例文: 绚烂依旧(仿写鲁迅的《风筝》)
每当人们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在深蓝的天幕 下放起绚烂的烟花时,我的胸口都会隐隐作痛。 新年来临人们喜欢燃放一些绚烂的烟花爆竹, 在深蓝的天幕下,那明亮的焰火,仿佛把无边的黑 夜点着,照得如白天一般亮,与天上的明星相照应, 显出一片欢乐的景象。 而我却不爱放烟花,不但不爱,而且讨厌它。 因为我认为那东西又危险又难闻。和我不同的是我 的表妹,她那时大概只有五岁,然而她最爱放烟花, 但我不允许她放,她只得穿着厚厚的棉衣,走出门 去看别人放,一只长长的火焰点燃了,她高兴地欢 呼雀跃;一只焰火熄灭了,她会无奈地叹息。她的 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可笑的。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宽shù( )
nüè( )杀
3.解释下列词语。
肃杀:
伶仃:
4.用下列词语造句。
荡漾——
憔悴——
5.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恰当的标点符 号。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 ) 去讨他的宽恕( )等他说( ) ( )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 )
3. 填空:公欣然曰“___________________”兄子 胡儿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一上册语文第五章必备知识点之《蜀鄙二僧》

初一上册语文第五章必备知识点之《蜀鄙二
僧》
为学:为,做,求学,做学问
乎:吗?〈语气词〉
人之为学:结构助词,加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
之:代词,代事
亦:也。
则:那么
者:,的东西
资:天资,天分
逮:及,赶得上
屏:通“摒”摒弃
卒:终于
鲁:反应迟钝,不聪明
常:常规,永远不变的
蜀:四川
其:其中
之:助词,的
鄙:边远的地方,边境
语(yù):告诉,对说
于:对,对于
欢迎大家去阅读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上册语文第五章必备知识点大家好好去品味了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加油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绿色蝈蝈
月亮上的足迹知识点复习:精选七年级上册语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⑦贮蓄:存放,储藏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新人教版

第十六课《猫》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猫》选自《郑振铎选集》,是郑振铎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
文章通过记述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2.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笔名西谛(西谛亦是其字)、郭源新、落雪、ct等,福建长乐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还兼具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收藏家、训诂家等多重身份。
其作品可以分为三类:1.研究专著,如《俄国文学史略》《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等。
2.文学创伤,如小说《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蛰居散记》《山中杂记》等。
3.翻译著作,如《飞鸟集》《新月集》等。
内容主题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从“我”的视角记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围绕着“养猫”这一中心,描写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
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尽相同,但最终都一一亡失了,令“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痛苦自南,以至于最后“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文章的主旨在于呼吁人们善待生命,同情弱小者,尤其是不能以主观臆断定弱者之罪,那样不仅会冤枉、伤害弱小者,也会给自己留下永远的遗恨和痛苦。
写作技巧1.对比手法突出重点。
文中“我”对前两只猫的感情和第三只猫的感情从始至终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前两只十分喜爱,对第三只开始就不大喜欢,这种不喜欢既为第三只猫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也让“我”对前两只猫的结局的悲伤怅然与对第三只猫的悲剧的悔恨自责、满心愧疚对比鲜明,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
2.以小见大。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通过生活小事表现深刻的主题——从小事中见大道理。
本文就是从养猫这样的小事中见出了人性,反映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如果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我们可能会有更深的认识。
本文作于1925年,当时正是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似乎还看不到出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⑦贮蓄:存放,储藏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下注释整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课下注释整理17课《猫》: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绫:一种丝织品。
编译所:这里指当时作者供职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小侣:小伙伴。
怂恿:鼓励别人去做坏事。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子卧着。
18课《鸟》:羽翮:指鸟羽。
翮,鸟羽的茎状部分。
瞵视:瞪眼注视。
瞵,瞪着眼睛看。
昂藏:形容仪表雄伟。
饮啄:饮水啄食。
抟扶摇而直上:语出《庄子·逍遥游》。
原文作“抟扶摇直上”。
意为凭借旋风直上高空。
抟,盘旋而上。
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啭:鸟鸣声。
曳:拖。
喙:鸟兽的嘴。
斑斓:灿烂多彩。
丰腴:(身体)丰满。
秾纤合度:胖瘦合适。
秾,丰满、肥胖。
纤,瘦小、瘦弱。
合度,适宜。
顾盼:向左右或周围看来看去。
倏地:迅速地。
鸢鹰:老鹰。
“杜宇”、“望帝”:杜宇是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啼声凄切,泪尽继而流血。
客愁:旅人怀乡的愁思。
跼蹐缩缩:因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跼蹐,局促、拘束。
缩缩,畏缩的样子。
感喟:感叹。
喟,叹气。
戟张:这里形容鸟的羽毛像戟一样张开。
戟,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尖,旁边附有月牙形锋刃。
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烟突:烟囱。
窗棂:窗户格子。
鸱枭:鸟名,俗称“猫头鹰”。
枭,同“鸮”。
19课《动物笑谈》:嗔怪:对人表示不满。
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诞,荒唐,离奇。
不经,不正常。
凫:野鸭。
麝香鸭:一种水鸭,羽毛会散发出近似麝香的香气。
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复活节: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
需索:索取,求取。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0课《狼》:屠:屠户。
止:仅,只。
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从:跟从。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6单元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四单元第13课《纪念白求恩》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第15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第16课《诫子书》第五单元第17课《猫》第18课《鸟》第19课《动物笑谈》第20课《狼》第六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第22课《诗二首》《天上的街市》《太阳船》第23课《女娲造人》第24课《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塑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附: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第四单元第13课《纪念白求恩》(一)文学常识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他的主要著作收在《毛泽东选集》中。
(二)文章主题本文概括叙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三)结构第一部分(1)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2)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3)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4)总结全文,点明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深刻意义,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四)议论文文体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的形式: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3)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五)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
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思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学习。
(六)重点问题:1、“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明确:“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思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2、“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明确:不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期末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期末复习提纲内容预览:第五单元(一)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院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方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7.选文第一段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兄弟非常喜欢风筝?分析: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
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8.“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请你想像一下“我”此时会怎样想?分析:“我”心里充满得意……(言之有理即可)9.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上下文,谈一谈你对“我”的做法的看法。
(二)认真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及最后一自然段(文段见课本),完成6~9题。
6.填空:文章开头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结尾由故乡的春天回到北京现实冬天,开头结尾相互照应。
7.第二自然段“故乡的风筝时节……打成一片春的温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知识结构
第17课《猫》
(一)、文体常识
郑振铎,原籍福建长乐。
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文学史家、文学史家、翻译家。
(二)、重点问题
1、文章结构: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2、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前两只猫的命运的?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第一只:“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湿了”——暗示了它“死亡”的必然之势。
第二只:“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
”“跑到街上,在哪里晒太阳”“总看见它在铁门外边。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暗示了它会亡失。
3、重点写第三只猫
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
“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②家人态度:为它不如前两只猫好看,性情忧郁、懒惰。
家里人都不大喜欢、若有若无。
结局:挨打屈死。
作者心情:更难过、良心受伤。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心情是悲伤的,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
所以“好久不养猫”,怕再养猫伤心。
第三只猫的死亡是因为作者的过失而造成的,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了首尾呼应,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三)、中心归纳
明确: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
文章记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第18课《鸟》
(一)、文体常识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浙江人。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二)、重点问题
1、作者爱鸟的哪些方面?
(1)、“我”爱鸟的声音。
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
(2)、“我”也爱鸟的形体。
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
(3)、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2、文章结尾和开头都写道“笼中的鸟”,有什么作用呢?
(突出强调作者对失去自由的鸟的同情和悲苦,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