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河西走廊石窟绘画艺术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谈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文化

浅谈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文化

浅谈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文化摘要:在唐代,卷轴画和屏风都得到了广大唐代人民的喜爱,但是对壁画却甚是喜爱,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这一时期促使了壁画的兴盛。

唐代的敦煌壁画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精湛的技巧和斑斓的艺术,体现出浓郁的大唐盛世风情。

敦煌壁画是传统宗教壁画的代表,其内容丰富、规模巨大,艺术技巧最为精湛,有“当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的美誉。

关键词:敦煌壁画;佛教;中国文化;故事画一、佛教的起源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古代文明历史,并且孕育了许许多多的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则是在古印度应运而生的。

佛教的产生,极大的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各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并不是后人虚构的一个人物,而是像我们一样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

在许多年前,古印度有特别多的大大小小的处在奴隶制统治下和依旧保留着“大酋长合议制度”的国家,迦毗罗卫国是当时处在这种制度下的一个小小的国家,释迦就出生在这里。

根据佛经的记载,我们大致可以推算出佛祖的出生年月。

他所生活的年代几乎相当于我们国家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孔夫子大概为同一时代的人,享年80岁。

佛教与中国本土宗教两千多年来的相互感染和影响,使佛教逐渐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上座部佛教三种佛教派别。

他们都朝着普及化、世俗化、汉化方面发展。

二、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交汇融合佛教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了相当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之一,与中国原有的儒教、道教鼎足而立,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这也为佛教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隋唐是中国佛教典型的时期,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逐漸走向了成熟并以此进入鼎盛期,此间出现了许多宗派,他们大部分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除此之外,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在于它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影响。

它在传入过程中,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内在和价值观念也被中国的书画艺术所借鉴、吸取其精华,其中影响最显著的为壁画。

敦煌石窟介绍之五(隋代)

敦煌石窟介绍之五(隋代)

敦煌石窟介绍之五(隋代)敦煌石窟介绍之五(隋代)隋代洞窟介绍隋代从王朝立国开始,就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战胜吐谷浑与突厥,巩固了自己的西北边防疆土,敦煌莫高窟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走向自己艺术顶峰前的兴盛期。

杨坚、杨广两代佞佛,用封建法律与皇权的手段弘扬佛教,并对河西走廊、西域用兵频繁,促进了石窟寺建造的不断兴盛。

隋代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在原有的汉晋传统结合外来影响所形成的地方风格的基础上,面临中原文化艺术与西域文化艺术两种风格的熏染,从多方面不断融合、取舍、探索,准备着一个新的文化艺术繁荣时期的到来。

敦煌莫高窟除去后代凿窟毁去的残龛,现存隋代三十七年间开凿的洞窟七十余个:第56、59、62、63、64、206、253、255、262、266、274、276、277、278、279、280、284、292、293、295、302、303、304、305、311、312、313、314、315、316、317、388、393、394、396、397、398、401、402、403、404、405、406、407、410、411、412、413、414、416、417、418、419、420、421、422、423、424、425、426、427、430、433、434、436、451、453、455和485等窟。

隋承周制,敦煌莫高窟艺术在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以前,带有浓厚的北朝风格,还属于北朝佛教艺术的范畴。

人物造型、内容布局、窟形、色彩和装饰纹样的运用,都与北周洞窟艺术风格接近。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灭陈,南北统一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在文化艺术上开始走向其极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空前通畅,海西三道总凑于敦煌。

政治使节、远征士卒、商旅队伍、僧者伎乐东来西去,西来东去,一派兴盛繁荣景象。

敦煌玉门关、阳关之外,无尽的瀚海,不测的旅途艰险,自然激发人们离别敦煌前向石窟寺布施、祈求平安、鼓舞勇气的感情需求,为敦煌莫高窟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出现了质量和数量上都超越前代的空前现象。

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

炳 灵 寺 佛 像
朴风 型 裸 肢 简 像 数 洞 尊 大 秦 建 石 炳 格粗,体练手,窟,佛,于窟灵 质犷造半,法塑无小一有西始寺
6,常与佛寺联系
佛 寺 及 佛 窟
当然道教亦建有若干石窟,但规模很小, 如:四川绵阳西山,剑阁鹤鸣山…
敦煌莫高窟
——东方卢浮宫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 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 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 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 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 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 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 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 艺术圣地。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 阳(公元494年)前后, 迄今已有1500多年 的历史。后来,历 经东西魏、北齐、 北周,到隋唐至宋 等朝代又连续大规 模营造达400余年之 久。
大足石刻
唐末、宋初时期 的宗教摩崖石刻, 最初造像开凿于晚 唐景福元年(公元 892年),历经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五代至南宋 1162年完成,历时
地 理 分 布
莫高窟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 沙山的崖壁上。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石 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分为南北两区。南区 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 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 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 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
雕塑
壁画
建筑
成就1—雕塑
雕塑的主要的表现形式
1、圆雕:用具有可塑性的泥土材 料制作的适合从不同角度观看的立体 造像。(小型塑像、中型塑像、大像) 2、浮塑:用泥土塑出浮凸壁面上 的泥 塑,以装饰性为主。 3、影塑:圆塑上的饰件、如串珠、 宝 冠上花饰等。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绘画在绘画题材、审美理想、创作目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思维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形成一个超越东西方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绘画艺术理论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印度佛教及其艺术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与印度的绘画都是独立发展的,彼此并无多大相似之处。

当时,中国已基本形成了以楚画为基础,以雄伟、深沉、浪漫为审美倾向的艺术雏形,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已相当卓越,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艺术上的优秀资质。

但从中国绘画的总体看,仍未脱去原始古拙的遗痕,还只是一种简单、直觉的对客观世界的描摹行为。

直至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传入中国,聪慧的华夏民族经过分辨、选择、淘汰、消化,才逐渐形成了超越东西方的、成熟而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艺术理论和艺术思维方式。

明·帝释梵天图前殿北壁西侧壁画(局部)北京法海寺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后汉记》中记载:“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日月光,以问群臣。

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臣蔡愔、蔡景赴天竺录求佛法,并携佛经、释迦牟尼像返回京都。

这是关于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史料记载,也是佛教绘画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

或许这其中含有太多传说的成份,但有一史实可以肯定,即印度佛教绘画在公元一世纪随佛教传入中国。

公元一世纪的西汉和东汉,是一个充满杀戮和毁灭的历史时期。

阶级之间、家族之间、民族之间、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都十分尖锐,整个社会弥漫着血腥和死亡。

老百姓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生活苦不堪言。

就连皇家贵族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恐惧,权势、金钱、美女、生命,一切的一切,刹那间都可能灰飞烟灭。

野蛮、残酷、悲苦的社会现实,使当时的中国人感到万分迷惘与困惑。

人们在困苦的生活中幻想,在无奈中寻求逃避苦难的种种途径和方式。

然而,社会现实让人们失望了,中国本土的宗教巫术让人们失望了,传统朴素哲学也让人们失望了。

敦煌艺术与佛教文化

敦煌艺术与佛教文化

敦煌艺术与佛教文化敦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佛教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敦煌壁画所展现的历史故事、佛教教义、文化传承,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走近敦煌,探究敦煌艺术与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敦煌艺术的风格特点敦煌壁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之一,因其绝佳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壁画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敦煌壁画以线条流畅、色彩鲜艳、造型丰富、表现力强等特点而闻名于世。

以《卢舍那天王》壁画为例,其描绘了一位神态矫健、威严霸气的武士,在金色的盔甲和华丽的服饰的衬托下,显得强大而庄严。

敦煌艺术的风格独特,与历史背景、艺术传统和地域文化密不可分。

敦煌壁画的创作时间跨度长达千年之久,几经沧桑,却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不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敦煌佛教文化的传承佛教文化是敦煌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亦被誉为“中华佛教文化的瑰宝”。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敦煌成为了佛教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在千年之久的时间里,敦煌不断吸纳着外来文化的滋润和影响,将之吸收、融合,最终形成了敦煌独特而鲜明的佛教文化传统。

让我们以敦煌千佛洞为例,这些洞穴分布在敦煌瓜州县的鸣沙山南麓,是一处占敦煌壁画总数的三分之一的佛教洞窟。

这里的佛像有不同的材质和造型,有些是石雕的,有些是浮雕的,还有一些是塑土和什器造成的。

千佛洞内的壁画和浮雕数量很多,由千佛殿、大雄殿、临济院等组成。

每一个佛像的造型描绘都富有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

敦煌佛教文化在不断传承和创新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其他地区。

例如,从敦煌传出的文化和艺术,对中国的藏传佛教和东亚佛教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敦煌壁画上的佛教故事、经文和佛陀各种化身的造像,成为了佛教艺术的经典样本,不断地传播、发扬光大。

三、敦煌艺术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敦煌艺术和佛教文化的融合不断地升华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在敦煌壁画的创作和表现中,佛教经典与绘画技艺的完美结合,打造了一道通向心灵深处的通道,使人们在欣赏敦煌艺术的同时,也沉浸在佛教艺术的氛围中。

天梯山石窟塑像壁画探析

天梯山石窟塑像壁画探析

【文物博论】 A Theory of Cultural Relics018Vol.2011 佛教在凉州盛行的原因1.1 凉州的地理位置“襟带西蕃,葱右诸国”“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喉襟”,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凉州,作为河西都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同时凉州是很多政权建立后成立的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期,凉州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四个割据政权,再加上隋末唐初李轨占据凉州后建立大凉国,对佛教在凉州的盛行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人为因素历史上凉州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西戎、乌孙、月氏、匈奴、氐、鲜卑、吐谷浑、吐蕃、党项、回鹘、蒙古、藏、满、回等各民族生活在这里”①。

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包容创新,共同进步,实现了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

孙昌武先生《中国佛教文化史》中说:“在古代各国、各民族间交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当时的中国人努力吸纳外国和周边地区的文明成果,滋养发展自身的文化,就中土方面说,则要具有广阔的思想境界和巨大的包容力,以开阔通达的胸襟容纳和汲取外来的新宗教。

”②高僧在凉州不断翻译佛教经典,从理论上满足僧侣及广大信徒的需要,从而使佛法深入人心,被广泛传播普及。

“姚秦时代印度名僧鸠摩罗什经西域来中国,大事翻译佛经,弘扬般若佛学,这是沟通中印文化思想、开展佛教文化的最大关键。

”③1.3 凉州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国古代社会历来战乱频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战乱不断,秦汉实现了大一统,然而东汉末年,战争又起,硝烟弥漫,群雄割据,各民族遭受战乱,这一时期的凉州,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则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

《晋书》卷八十六《张轨传》记载:“秘书监缪世徵,少府挚虞夜观星象,相与言曰:‘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

’”④“五凉”统治下的凉州,总的政治概况正如陈寅恪先生所称:“秩序安定,经济丰饶,即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复是流民徙移地区,百余年间,固所不免,但较之河北山东,屡经大乱者,略胜一筹。

”⑤凉州相对稳定的环境也为佛教兴盛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河西走廊第三集知识点

河西走廊第三集知识点

河西走廊第三集知识点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位于甘肃省西部,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河西走廊第三集主要讲述了该地区在晋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以下是该集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晋朝: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265年至420年,期间中国的政治中心从南方迁至北方,统一了北方的各个部落。

晋朝时期,由于北方地形的特殊性,河西走廊成为了北朝政权的重要交通和边疆地区。

2.胡人部落的入侵:晋朝时期,胡人部落的入侵给中国北方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胡人部落主要以奚、匈奴和鲜卑为主,他们经常侵袭河西走廊地区,破坏农田和屯田地区,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3.收复河西走廊:晋朝统一北方后,为了解决胡人的入侵问题,晋武帝决定收复河西走廊地区。

晋武帝先是通过政治手段使河西走廊各部落倒戈相向,然后派遣大军收复了该地区。

收复河西走廊地区对晋朝加强对北方的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4.北凉国的建立:晋武帝收复河西走廊后,为了巩固对该地区的控制,他将河西走廊地区划分为一系列的军政区域,并设立各种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随后,晋武帝又任命姚秦为河西走廊的总督,建立了北凉国。

5.敦煌壁画:河西走廊地区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宝库之一、河西走廊历代各朝的统治者都在敦煌莫高窟中留下了大量的壁画和雕像,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和艺术具有很大的价值。

6.佛教传入河西走廊:晋朝时期,佛教开始逐渐传入河西走廊地区。

佛教在河西走廊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为该地区的文化和艺术带来了新的影响。

河西走廊地区的佛教遗迹和石窟寺庙是中国佛教艺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7.农耕文明的发展:河西走廊地区的农耕文明在晋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灌溉和修筑水利工程,河西走廊的农田面积得以扩大,并且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也得到了改进。

这一系列的发展为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河西走廊解说词-5造像

河西走廊解说词-5造像

5 .造像河西走廊之五造像公元412年,东晋十六国时期,一个年轻的僧人登上了河西走廊东端的天梯山。

他用清澈睿智的眼光审视着祁连山起伏跌宕的景色,心中充满喜悦与激动。

因为一个叫沮渠的qιi]蒙逊的北凉国君指示他们在这里建造在当时看来举世无双的佛像石窟。

他,就是昙曜,一个杰出的佛教徒。

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寺庙建筑工程师和一个富有热情的幻想家。

如此巨大体量的工程让昙曜兴奋不已,他仿佛听到了工匠们的声声斧凿在山中回荡。

佛教徒昙曜长期居住的凉州,就是今天河西走廊最东端的城市武威。

天梯山在武威城南, 是祁连山东线的一条支脉,峰峦起伏,山势峻峭,登临之难,犹如上天梯。

昙曜等人开凿的石窟就位于天梯山的岩壁上。

据历史文献考证,天梯山石窟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开凿最早的石窟。

20世纪50年代在天梯山下修建黄羊河水库时,文物部门对这座石窟进行了抢救性保护。

于是,今天的人们依然可以在水库边看到数百平方米的壁画,十七个佛龛与一百多尊佛像。

石窟,并不只是石壁上的山洞,有时也指在河畔山壁开凿的佛教寺庙。

有的石窟是供僧人修行住宿的,而有的石窟则是专门供信众进行礼拜。

在环境优美又险峻的石壁上开凿石窟、建造佛像,可以让建造者表达他们的虔诚和奉献,更令来到这里的人们感受到佛教的神圣和美好。

祁连山,恰好就是这样一座理想的山脉。

由于释迦牟尼本人不主张设立偶像,因此佛陀在世时及圆寂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古印度一直没有出现佛像,只有佛塔、法轮、足印等象征性的表现物。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入侵著东方,同时带来了古希腊雕塑人像的文化和艺术。

古印度的西北边疆有一个名叫犍陀罗的地方一一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南部、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尔地区,那里的艺术家们为希腊艺术的美所感动,开始用石头雕刻自己心目中的圣人。

于是,在释迦牟尼圆寂后约600年左右,他的具体形象开始被人们塑造出来。

他的脸形通常是椭圆的,同时还有高鼻梁和一头波浪形的卷发,他斜披希腊式的大褂,就像一位希腊神平添了几分东方的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 升 华 到佛 国虚幻 光 明 、 宏 阔的境 界 , 在 艺术 美 感 和潜 移 窟、 榆林窟 、 金塔寺石窟壁画中, 发现了大量从印度贵族到
默化中诱导人们去信奉佛教。佛教故事画是佛教石窟绘画 汉族仕女嬗递演变的菩萨 、 天女形象 : 俊俏的脸蛋 , 秀长的
艺 术最 早 的表现 形式 之一 , 由 于它 内容 丰 富 、 情节生动、 通 翠眉 , 云髻秀发 , 头戴宝冠 , 上身赤裸或斜披 天衣 , 润泽白
2 0 1 4年第 2期
总第 2 6 7期
T H E S I L K R0 AD
. ,
佩立踢
考古 与 考察 I
佛教对河西走廊石窟绘画艺术的影响
高雄 山
( 河西 学院 美术 学院 , 甘 肃 张掖 7 3 4 0 0 0 )
[ 摘要] 随着佛 教传 人 中 国 , 位 于丝 绸之 路 中段 的河 西走廊 成 了佛 教东 传 和东西 方文 化 密切对 话 并相 互碰 撞 的前 沿 。 作 为 佛教 文化 重 要载 体 , 石窟 寺在 河西 大地 上分 布 广泛 , 为宣 传佛 教文 化 和东 西文 化 的交融 做 出 了重要 贡献 。 作 为石 窟绘 画艺 术
俗易懂、 生活气息浓郁 , 最容易被僧侣大众理解接受 。 所以, 皙的肤色, 再加上繁丽的装饰 , 腰束罗裙 , 双足丰 圆, 楚楚
佛 教故 事 画 就成 了佛 教徒 向僧 俗 大众 宣 传佛 教教 义 的工 动人 。作为外来的佛教艺术 , 必然要受到当地文化思想的 具, 佛 教石 窟 中出现 大量的佛教故 事画就成 了一种必然 。 影响 , 以适 应 当地 的风 土人 情 , 否则 就 不 能 扎根 生 长 。所
随着佛教在中国境内的发展与兴盛 ,佛教石窟寺也在 发展为北周至隋代的连环画式 ,继而发展为唐代的经变画 中国各地开始修凿与盛行。古代佛教徒为了修炼和弘扬佛 式和全景画式, 到了五代和宋代又以屏风画式为主。 每一时
法 的需要 , 选 择在远 离城 市的僻静 山崖 或大河 两岸 的 山岩 期, 这六种表现形式虽相继混合出现 , 但每一时期只有一两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壁 画键 词 ] 佛教 ; 河西 走廊 ; 石 窟绘 画艺 术 ; 文化 交流 [ 中 图分类 号 ] K8 7 9 [ 文献 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3 1 1 5 ( 2 0 1 4 ) 0 2 — 0 0 3 1 — 0 2
前启后的河西走廊佛教石窟文化。河西走廊由于地处佛教 和慈祥 的 面容 为主导 , 给 观者 的心理 造成一 种强烈 的震撼 , 东传的必经之路上 ,自然也就成了佛教东传和东西方文化 使人感到佛的威严。石窟绘画中那数不清 的大大小小的菩 交流与碰撞的前沿 ,这里石窟寺的创建和发展无不受到佛 萨, 主要有听法、 胁待、 思维、 供养等不同的形式, 这是因为菩 教艺术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萨在尊像图中可以不受 固定仪型的束缚 , 民间艺术家就可
到传统 思想 的抵 制 , 在 河西 走廊 石窟 绘 画 中逐渐 销声 匿迹
1 0 0 0 余年 , 其内容主要有佛传故事 、 本生故事 、 因缘故事 、 譬 了, 代之以“ 非男非女” 的菩萨、 伎乐、 飞天形象 。这不仅反
映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时尚, 同时又不违背佛教
由于时代不同, 石窟佛教故事画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 主 以, 西域非常流行的印度式的“ 丰乳 、 细腰 、 大臀 、 遍体圆净 要有单幅画式、 组合画式、 连环画式屏风画式、 经变画式 、 全 光” 的裸体菩萨和裸体舞女 , 在传人中国的过程中, 由于受 景画式等。纵观河西走廊石窟绘 画艺术 , 历时十几个朝代 、 喻故事等。其表现形式由北凉时期的单幅画式 、 组合画式 ,
上开凿洞窟、 塑造佛像、 绘制壁画等, 以宣传佛教思想。 作为 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石窟寺在河西走廊这一古丝绸之路
中表现形式为主导 , 并达到了这一表现形式的高峰。 河西走廊石窟绘画艺术的造像以类同于现实人类 的理
的重要路段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武威天梯山石窟 、 肃南金 想形态为基调 , 集中了人的各种优点来构成佛陀 、 菩萨、 弟 塔寺石窟 、 马蹄寺石窟 、 文殊 山石窟、 瓜州榆林石窟、 敦煌莫 子、 天王等 “ 天国超人” 美的形象。所以, 古代石窟寺建设者 高窟等, 其分布之广、 数量之多 , 在国内很罕见。中原文化和 们就以现实人身上的美的容貌、 善的品质和丰富的感情 , 而 西方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在河西大地碰撞融合,形成了承 借神的灵光加以赞扬和讴歌。佛陀的形象则以巨大的形体
壁画是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石窟中的作用主 以从现实生活中吸收优美的形象 , 特别是妇女 的现象来塑 要有两种 :一是用绘画的形式向佛教信徒以及广大人民群 造它 。 尽管菩萨在头上有“ 灵光 ” , 但多是俗装, 不像佛像那 众们宣传佛教教义;二是用强烈的装饰效果 ,感染佛教信 么呆板 , 而是生动活泼、 富有现实感 , 尤其是菩萨的手指的 众, 努力在石窟中营造一种佛国境界。 即在内容和形式上构 姿态 , 真是气象万千 。 作为佛教艺术载体的石窟绘画艺术 , 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佛国世界 ,使人们走进洞窟就犹如 与世俗绘画性质截然不 同, 但它的根源都在人 间, 所以神 走进佛国世界 , 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感染和震撼。 石窟寺里 的形象来源于人 的形象。 佛 国世界也是现实世界的折光反 壁画彩绘的佛陀、 菩萨、 天女 , 在 由半立体到平面化的过程 映。所以, “ 人 的心情必须在神身上显现 出来 , 神才是独立 中,广大信众的灵魂似乎也能从从洞窟昏暗狭小的现实空 的普遍力量, 在人们的内心中起推动和统治作用” 。 在莫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