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与石窟艺术.doc
洛阳龙门石窟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

洛阳龙门石窟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南15公里处。
它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洛阳龙门石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艺术精湛的石刻艺术闻名于世。
一、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洛阳龙门石窟的建造始于北魏时期,历经北魏、东魏、北周、隋、唐等朝代,历时超过400年。
它是佛教文化在中国传入以来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典范。
二、洛阳龙门石窟的地理环境洛阳龙门石窟位于黄河南岸的山体中,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
整个石窟群由东、中、西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东、西两部分是保存最完整的,也是游客最常去的地方。
洛阳龙门石窟依山而建,布局合理,犹如人们进入了一个神秘而庄严的佛教世界。
三、洛阳龙门石窟的艺术特色洛阳龙门石窟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石窟内壁上的佛像和浮雕上。
石窟内的佛像造型丰满,体态优美,神态庄严,表现出佛教的慈悲和智慧。
而壁上的浮雕则以佛教故事为主题,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佛教教义和佛教传说。
石窟内的艺术作品精湛细腻,堪称石刻艺术的瑰宝。
四、洛阳龙门石窟的文化价值洛阳龙门石窟作为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也是佛教文化的宝库。
研究洛阳龙门石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历程,探讨古代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对于揭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艺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五、洛阳龙门石窟的保护现状和问题由于龙门石窟的年代久远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它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挑战。
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石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然而,仍然面临着自然风化、人为破坏等问题,需要更多的保护力度和专业技术的支持。
六、洛阳龙门石窟的旅游价值洛阳龙门石窟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旅游景点。
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古代佛教艺术的魅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七、对洛阳龙门石窟的期待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需要得到我们每个人的珍惜和保护。
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与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与佛教文化中国古代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佛教文化的传播,不仅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还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石窟艺术。
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石窟艺术长期以来在中国的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石窟艺术的发展历程早期的中国佛教文化在唐朝时达到高峰,那时在新罗、高丽的影响下,中国佛教文化推陈出新,许多优秀的佛教艺术作品得以诞生,其中以石窟艺术最为突出。
最早的石窟艺术可以追溯到北齐朝时期,五奈寺石窟就是一例。
唐代时,石窟艺术风格逐渐成熟,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众多寺庙的石窟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崛起。
到了五代时期,石窟艺术走向成熟,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
北魏的小吉山石窟是五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它在风格上兼容并蓄,显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石窟艺术一直发展至明、清时期,而都江石窟取代莫高窟成为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它是中国明、清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
二、石窟艺术的表现形式石窟艺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了雕刻、壁画等形式,还包括雕塑、书法、建筑等方式。
而其中,壁画和雕刻是石窟艺术的核心形式,也是最能够表现佛教文化的形式。
1. 雕刻石窟艺术的雕刻以佛像为主,如唐代大佛寺石窟、敦煌莫高窟、五岳寺石窟、峨眉山的乐山大佛等。
佛像的雕刻多选材于名贵的石料,具有神圣、崇高的艺术气息,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佛像雕刻的形态各异,形体美丽,紧凑有度,肢体比例严谨,线条流畅,厚实有力。
佛像的神态也是多样的,既有慈祥的放佛形象,也有慷慨赴义、狮吼伏魔等英勇形象,它们通过线条的精细刻画和与背景相呼应的艺术构思,表达了佛家的谆谆教诲,散发出难以抗拒的感召力。
2. 壁画壁画作为石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图案丰富,色彩缤纷,形象传神的特点,它们常常流畅、柔和而有节奏地表现佛家教义中关于生死轮回、人间痛苦等课题,承载着佛教文化的书卷气质和精神内涵。
石窟艺术与佛教文化影响

石窟艺术与佛教文化影响石窟艺术是一种源自中国的宗教艺术,更具体地说,它是与佛教信仰和教义密切关联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公元4世纪到12世纪,中国的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石窟艺术,其中以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和云岗石窟等为代表。
这些石窟艺术作品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研究者,而且也成为了对于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一种重要贡献与影响。
石窟艺术是以石壁或岩石的内部为基础,通过雕刻、彩绘或贴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佛教的教义和形象。
其风格多变,既有简朴的线描式风格,也有富丽堂皇的壁画式风格,同时还包括许多形式多样的陈列、佛像、石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
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呈现出了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追寻了佛教信仰的深层含义,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美学风格。
石窟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除了对佛教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之外,还为中国文化和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它在艺术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传承和表达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通过石窟艺术的研究和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导致佛教成为一种普遍信仰的原因。
事实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作为印度的一种传统文化和思想体系,得以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其中大量文化交流的影响也促进了两个文化圈的的融合与交融。
佛教文化以其开放的、包容的传播方式得以在中国茁壮发展,最终成为中国文化大繁荣的一个独特分支。
当我们了解石窟艺术时,不难发现这种文化形态所激发出的社会文化变革和发展。
一方面,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进行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和思想,同时也将更广泛的文化、知识和智慧传播到了这个国家。
另一方面,石窟艺术也在艺术和手工艺术方面,为中国文化和社会注入了独特的创新和动力。
这在很多方面,包括在佛教建筑、佛教俗语、佛教道德、佛教礼仪、佛教故事、佛教概念等方面具有代表性,也为中国石雕、壁画、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塑造了独特的美感意象。
敦煌石窟艺术与中国佛教[教育]
![敦煌石窟艺术与中国佛教[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8859c57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ce.png)
敦煌石窟艺术与中国佛教0甘肃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
其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
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00莫高窟佛像雕塑莫高窟壁画00(一)、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公元前三世纪中,阿育王弘宣佛教,佛教艺术自印度兴起。
公元一世纪时,希腊式佛教艺术出现于犍陀罗,并向各国传播。
二世纪时从阿富汗传入新疆于阗,在南路的民丰汉墓中发现有汉代希腊式菩萨像和中国的龙图案,诺羌的寺院遗址中发现有须大本生故事画,与此同时在以龟兹为中心的北路,克孜尔石窟里出现了巴米扬石窟一派艺术,当它与龟兹风土人情相结合后,就形成了龟兹特有的菱格故事画。
但龟兹艺术中仍然包含着印度艺术成分、阿富汗特色和波斯影响,而更重要的是汉画因素,因而形成了多元型的西域风格。
0敦煌的石窟艺术在刚刚开始的时期,表现的内容大致的些佛陀说法、释迦生平事迹——佛传故事、佛陀前生舍己救众生的善行——本生故事、佛陀渡化众生的事迹——因缘故事、还有静坐参禅的千佛。
主要表现修持六度以成佛道的悲剧性静穆境界。
敦煌的壁画,一开始就赋予了更多的汉文化因素,如阙形龛、人字形窟顶、组画形式、笔意豪放等,但基本上仍然保持西域风格。
高昌自晋以来一直是汉人政权,汉文化根深蒂固,西方传来的裸体艺术受到儒家思想的抵制,裸体人物、菩萨的性别特征被冲淡了,佛陀和圣众多变成了无性天人。
绘画形式与中原汉画有更多关系,因而真正中西艺术交流的第一站是在这里。
石窟艺术在中国佛教中的作用

石窟艺术在中国佛教中的作用石窟艺术是中国佛教传统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自北魏时期起便开始出现,兴盛于隋唐时代,并达到鼎盛时期于宋元时代。
石窟艺术以其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佛教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传承等多个角度来探讨石窟艺术在中国佛教中的作用。
首先,要理解石窟艺术在中国佛教中的作用,就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繁荣的时期,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这个时期,许多寺庙和佛教道场得到了重建和扩张。
为了表达信仰,人们开始在山洞和悬崖峭壁上开凿佛像和佛教故事的浮雕,形成了独特的石窟艺术形式。
这些石窟艺术作品不仅是对佛教信仰的一种表达,也成为后来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石窟艺术在中国佛教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通过教导千万信众追求心灵的慰籍和启迪。
而石窟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展现,则为这种宗教信仰提供了极好的方式。
在石窟艺术作品中,佛祖、菩萨和其他佛教圣贤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佛教故事和经文的雕刻浮雕以及壁画,也为信徒传递着宗教的教义和智慧。
通过深入研读这些作品,信众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并坚定佛教信仰,同时这些作品也为信众们提供了一种跟随和效仿的榜样,鼓励他们修行和追求福报。
在文化传承方面,石窟艺术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石窟艺术作品承载着佛教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突出代表。
通过研究石窟艺术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佛教的发展历程、艺术风格和服饰特征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石窟艺术作品还融入了民间传统艺术的元素,通过这种方式,它们紧密地联系并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在现代社会中,石窟艺术作品通过展览和研究对外传播,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窗口。
石窟艺术在中国佛教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从宗教信仰、文化传承、艺术表达等角度来看,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中国石窟艺术概论-佛教石窟的类型和形制特征

中国石窟寺的类型和形制特征博物馆学专业1大型石窟群,多由几种不同使用功能的洞窟组成,构成完整的石窟寺院。
石窟群中各类形制不同的石窟,皆是古代僧人根据宗教活动与生活需要而凿建的。
2本章简录一、佛教石窟的类型二、礼拜窟的形制特征三、礼拜窟的形制与造像配置四、洞窟的附属设施3石窟石窟寺寺院洞窟形制:石窟的建筑空间形态。
不同类型的洞窟,有其不同的建筑空间式样和特点。
4一、佛教石窟的类型僧房窟禅窟影窟瘗窟仓储库礼拜窟5佛教石窟的类型之僧房窟僧房窟:供僧尼生活起居之用的洞窟,性质同于寺院中的僧房,僧房梵文音译为毗可罗,因此僧房窟也称毗可罗窟。
6禅窟:供僧尼禅修的洞窟,性质与寺院中的禅房相同。
佛教石窟的类型之禅窟莫高窟第285窟窟室内景(局部)西魏7影窟:用于纪念僧尼和世俗信徒的洞窟,此类洞窟的性质与寺院中的影堂相似。
类似于现在的纪念堂。
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洪(巩言)法师的影窟佛教石窟的类型之影窟8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9瘗窟:用来埋葬僧尼和世俗信徒骨灰及尸骨的洞窟。
麦积山第43窟西魏皇后乙弗氏佛教石窟的类型之瘗yi窟10麦积山第43窟111213仓储窟:专门用于僧尼存储粮食、生活用品和用水等物。
佛教石窟的类型之仓储窟14在中国各地区的佛教石窟中,礼拜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佛教石窟的类型之礼拜窟重点15二、礼拜窟的形制特征礼拜窟的空间形式亦具有多种不同的式样。
中心塔柱式窟(塔庙窟、塔柱窟)佛殿窟(方形窟)佛坛窟大像窟涅槃窟16中心塔柱窟其祖型应是印度的支提窟。
印度的支提窟,窟中凿建一座佛塔是其主要特征。
这种支提窟传到中国各地之后,其形制在不同地域产生了不同的特点,随之中心柱窟的形制也出现了许多地域特色佛教石窟的类型之礼拜窟17云冈石窟第一窟18莫高窟第154窟云冈石窟第2窟19佛殿窟此类洞窟,平面多作方形,故研究者将其称为方形窟。
因其使用功能与寺院佛殿相似,也被称为佛殿窟。
这是中国石窟中最具典型性的窟型,遍布各地石窟,其流行使用的时间也最长。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
石窟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是佛教的石刻艺术,然而古代的艺术匠师们却突破了宗教“仪轨”的束缚,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制了形态各异、大小不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为研究中国的雕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中国佛教史上,由于信仰的神祗和义理不同而出现了许多宗派。
龙门石窟就聚集了佛教众多宗派的造像。
如唐高宗与武则天经营的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依据《华严经》造像,与华严宗有关;敬善寺、万佛洞、北市采帛行净土堂、东山万佛沟的西方净土变龛与净土宗有关;东山大万伍佛洞(即擂鼓台中洞)和看经寺内的罗汉浮雕群像应是依据禅宗的经典所为;西山中段万佛洞南上方的十一面观音、东山万佛沟北崖的千手千眼观音龛、千手观音龛以及擂鼓台南、北二洞的造像与密宗有直接关系;40余尊的优填王造像与法相宗有关;以地藏菩萨为主尊的造像应是三阶教崇拜的对象。
在一处石窟内集聚如此多的佛教宗派造像,在全国石窟中极为罕见。
这就大大地丰富了石窟造像的题材内容,反映了龙门石窟初、盛唐时期的中心地位,也为研究佛教宗派的活动及其仪轨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位于河南洛阳南方十四公里处之伊河入口两岸之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
为伊河东西两岸的石窟群之一。
龙门山岩属大理石,坚硬细密,极难雕琢,但不易风化。
因山谷成门阙状,因而古时称其为伊阙石窟。
系将岩石开凿为洞窟,在窟内刻龛及佛像,故又称龙门龛、伊阙佛龛。
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我国古代佛教石窟之艺术三大宝库。
北魏初期,首于大同云冈石窟大事雕刻,至太和十八年(494),自大同迁都洛阳后,为追念先帝之遗绪,石窟之建造自然由云冈转移至龙门,乃于龙门大兴土木,营造石像。
历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隋、唐,及五代、北宋、金,直至清末,先后营造达一千多年,造像作品中,北魏占百分之三十,唐代占百分之六十,分布于东、西两山之崖壁上。
石窟艺术在佛教艺术中的地位与影响

石窟艺术在佛教艺术中的地位与影响佛教艺术是指在佛教信仰背景下创作的艺术作品。
在佛教艺术中,石窟艺术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它以雕刻于岩壁或山壁上的佛像和浮雕为主要表现形式。
石窟艺术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种珍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艺术遗产之一。
本文将探讨石窟艺术在佛教艺术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石窟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石窟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当时,佛教才刚进入中国,佛教艺术还缺乏一种适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表现形式。
为了满足佛教信徒的需要,人们开始在山壁上雕刻佛像和浮雕。
最早的石窟艺术作品是洛阳的龙门石窟和河南南阳的潼关石窟。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窟艺术不断发展壮大。
在隋唐时期,石窟艺术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了很多古老的艺术精品。
其中以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昭寺壁画等著名,它们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二、石窟艺术的地位石窟艺术在佛教艺术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首先,石窟艺术作品数量和质量都很高。
在古代,石窟是佛教信徒供奉佛像的重要场所,因此石窟艺术作品的数量非常之多。
而且这些作品都是由专业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和技术制造而成的,因此其质量也非常之高。
其次,石窟艺术作品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
石窟艺术作品记录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特点。
石窟艺术作品的出现,不但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形势和社会环境。
最有文化意义的是,石窟艺术作品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明的重要产物之一。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在佛教信仰和文化领域方面的成就,也传达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三、石窟艺术的影响石窟艺术不仅在佛教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来说,石窟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了佛教的传播和宣传:石窟作为佛教早期圣地和灵地,在佛教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石窟上的佛像和浮雕,为后来的佛教传播和宣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教与石窟艺术
【摘要】佛教在印度产生之后,开始向亚洲其他国家传播。
总的来说,它是分为“南支”和“北支”向两个方面传播与发展的,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随之发展起来的便是中国佛教美术了,其中,当然以中国佛教美术以石窟艺术为主,同时,中国也是佛教石窟艺术也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它持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超过任何受佛教影响的国家,甚至包括佛教及佛教美术的故乡——印度,因此研究中国佛教,就必须对中国佛教石窟艺术进行鉴赏。
【关键词】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影响
虽然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议,但至晚在公元2世纪已传入中国却是无疑的,因为当时已经出现了佛教文化,同时,佛教艺术也伴随佛教的诞生而产生,其主要构成形式为寺院艺术和石窟艺术,寺院艺术在我国也是一个极为特别的存在,无数次作为各种武侠小说、电影的题材,其中电影《少林寺》更是到了家喻户晓的地位,潜移默化的接受中,对于佛教与寺院艺术我们的了解理所当然要比石窟艺术的了解要更多,因此,笔者今天觉得更有必要与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我国的佛教石窟艺术。
要了解中国的佛教石窟艺术,就要大致了解一下我国佛教的发展,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佛教经历了变化发展,佛教石窟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实生活的变化和阶级统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
各个时代都各自以自己的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中华名族从接收佛教、改造佛教、最终摆脱佛教这一过程。
虽然各个朝代的佛像都具有硕大的身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但如果以敦煌的佛教石窟艺术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北魏、隋唐、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面貌,风度各有差异。
中国最早的石窟要追溯到北魏的洞窟,由于北魏历史总的来说是一个战祸,饥荒、病疫、动乱的历史阶级,各种势力之间的杀戮不断。
因此壁画的主题也多为对美好天国的追求。
与北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统一稳定的隋唐,因此理所当然的,在石窟艺术方面也会行程巨大的差异,隋唐雕塑更具有人情味和亲切感,佛像也以慈悲形象示人,自然也不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神了。
北宋时期,随着社会转折的变化,商品经济也发展起来,随之文艺领域和人们对美的理解也发生变化,圣唐壁画中那些高大的佛像已逐渐消失,壁画在这个时期开始真正的走向了现实,敦煌壁画中《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于此同时发生的是对山水,楼台的描绘也多了起来。
从古代发展到现在的中国佛教石窟艺术来总结,中国佛教石窟的一般特点大致是: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3、总体平面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建筑形象,了解完我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大致时代发展,当然也必须对我国佛教的四大石窟进行了解和鉴赏。
1、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在大同西的武周山,依山凿窟,始建于北魏文成帝,是我国最早的大石窟群之一,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同时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气势磅礴,具有西域情调。
中期精雕细琢,装饰华丽,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
晚期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瘦骨清像”的源起。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
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
在北魏时期的其他地区的石窟的造像也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2、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使这里成为我国最著名的石刻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3、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三大石窟的艺术宝库之一。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了多个朝代的发展和完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在近代又发现了藏经洞,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分为佛像画、经变画、民族传统神话题材、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故事画和山水画。
可惜的是这一巨大的艺术宝库屡次被盗,就像中国的圆明园一样只能留给后人无尽的遗憾。
4、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
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势陡然起独峰,最初有许多天然之岩洞。
它的海拔1742米,山顶距地面142米,现存洞窟194个,其中有从4世纪到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
麦积山就像是一座大雕塑馆,它建自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慢慢的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甚至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总结】有人说石窟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环境的艺术,这话无可非议。
所以石窟的建造以及石窟的选址都是非常让造窟者煞费心思的重要前提,我们通过分析这些石窟,不难发现,这些石窟寺院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选择在远离闹市的山清水秀之处,山静林郁,车马不尘,“宜其为群仙之洞府,宜其为诸佛之胜地”。
石窟寺院外的环境本身就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与佛教清静脱俗,向往彼岸佛国净土的主张一拍即合。
当然,中国的佛教石窟虽是很多的,但是其潜在的艺术研究是非常深远的,在这里我也只是跟随前人的研究而作的论述,并不能通过如此浅短的文字就把汇集了久远历史的佛教石窟分析透彻。
虽然中国的石窟文化是最丰富辉煌的,可是中国的石窟研究是远不及外国的,在最后只希望中国的艺术研究界能够高度重视佛教石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石窟研究文化在世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