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教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教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文的基本内容,能理解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诗歌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表达意境。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

3.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

三、教学准备
1.课本《诗海拾贝》
2.音响设备
3.朗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师生互动(15分钟)
–老师导入本课的主题,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学生思考:诗歌是如何表达情感和意境的?
2.听课文(10分钟)
–老师朗读《诗海拾贝》,让学生尽情感受诗歌的韵味。

3.讨论分析(15分钟)
–学生就诗歌中的情感、意境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深度。

第二课时
1.朗读训练(15分钟)
–老师进行朗读示范,引导学生按照节奏、语调进行朗读练习。

2.小组合作(2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朗读课文,互相帮助提高表达技巧。

3.诗歌创作(15分钟)
–学生在课文启发下,进行自由创作短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准备下节课参加诗歌朗诵比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诗歌朗读、讨论和创作,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诗歌类型和形式的介绍,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以上为Markdown文本格式,满足150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

小学语文优质课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优质课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优质课《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学设计《诗经·采薇》《春夜喜雨》【教学目标】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适应。

4、培育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育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进程】一、激情导入 同窗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长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确实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先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连年诗歌的历史了。

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假设等许多出名的诗人。

今天咱们就一路去欣赏先人们给咱们留下来的文化至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址。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依照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窗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伙儿念书认真,擅长试探。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小结方式: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窗们,你们通过适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窗交流交流。

若是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伙儿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成效、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成?谁情愿来和大伙儿说一说?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诗经·采薇》《春夜喜雨》【教学目标】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适应。

4、培育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育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诗海拾贝:阅读材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诗海拾贝:阅读材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诗海拾贝:阅读材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诗海拾贝:阅读材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有名的诗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1、播放多媒体课件。

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小学语文《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案

小学语文《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案

小学语文《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阅读和欣赏诗歌,培养小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1.2 课程内容本课程选取了一系列适合小学生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古典诗词、现代诗歌、民间诗歌等多种类型,旨在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美好。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朗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诗歌的分类与特点2.1 诗歌的分类诗歌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古典诗词、现代诗歌、民间诗歌等不同类型。

2.2 诗歌的特点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韵律感和音乐感,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

第三章:诗歌的阅读与欣赏3.1 诗歌的阅读阅读诗歌要注重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形式美。

3.2 诗歌的欣赏欣赏诗歌要注重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和音乐美。

第四章:诗歌的创作与表达4.1 诗歌的创作创作诗歌要注重运用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色彩和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2 诗歌的表达表达诗歌要注重运用恰当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感,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五章:诗歌鉴赏实例分析5.1 古典诗词鉴赏实例分析以《静夜思》为例,分析其意象、情感和主题,领悟其艺术魅力。

5.2 现代诗歌鉴赏实例分析以《春晓》为例,分析其语言美、情感美和形式美,感受其意境美、节奏美和音乐美。

5.3 民间诗歌鉴赏实例分析以《小池》为例,分析其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领悟其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第六章:诗歌的节奏与韵律6.1 诗歌的节奏诗歌的节奏是指诗歌语言的音节强弱、长短、快慢的排列组合。

通过分析诗歌的节奏,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6.2 诗歌的韵律诗歌的韵律是指诗歌中押韵、对仗等音韵特点。

诗歌的韵律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美感。

第七章:诗歌的意象与修辞7.1 诗歌的意象诗歌的意象是指诗歌中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小学语文《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案

小学语文《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案

小学语文《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喜欢阅读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作者,珍惜文化遗产的态度。

(3)通过诗歌学习,感受生活的美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基本内容的理解。

(2)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感悟。

(3)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主题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诗歌欣赏能力的培养。

(3)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4. 欣赏教学法: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歌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找相关资料。

3. 教学器材:课件、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诗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内容。

(2)播放诗歌对应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查找的资料,增加对诗歌的了解。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确保学生掌握。

(2)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分享自己的感受。

(2)问答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诗歌的魅力。

小学语文《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案

小学语文《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案

小学语文《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2. 通过阅读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静夜思》1. 让学生熟读并理解李白的《静夜思》。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 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第二章:《春晓》1. 让学生熟读并理解孟浩然的《春晓》。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描绘的自然景色。

3. 进行诗歌绘画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诗歌的意境。

第三章:《登鹳雀楼》1. 让学生熟读并理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意境。

3. 进行诗歌仿写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第四章:《望庐山瀑布》1. 让学生熟读并理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自然美景。

3. 进行诗歌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传达诗歌的情感。

第五章:《寻隐者不遇》1. 让学生熟读并理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2. 分析诗歌中的对话和表达的情感。

3.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扮演诗中的角色体验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教师对诗歌进行讲解和分析。

2.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诵、绘画、仿写、表演等方式亲身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的朗诵、绘画、仿写、表演等实践能力。

3. 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和相关注释。

2. 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材料。

3. 绘画材料和画纸。

4. 仿写模板和参考资料。

5. 表演道具和服装。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悯农》1. 让学生熟读并理解李绅的《悯农》。

2. 分析诗歌中描绘的农民劳动场景和表达的同情之情。

3. 进行情景剧创作,让学生通过编写剧本和表演的方式,体验农民的辛勤劳动。

小学语文《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案

小学语文《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案

小学语文《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诗海拾贝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定的诗歌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学会欣赏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诗海拾贝阅读材料》简介1. 让同学们了解《诗海拾贝阅读材料》的内容及特点。

2. 通过阅读部分篇目,让同学们感受诗歌的魅力。

第二章:诗歌的基本知识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为主要目的,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

2. 诗歌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等。

3. 诗歌的要素:意象、情感、节奏、韵律等。

第三章:诗歌的鉴赏方法1. 感受诗歌的情感:通过阅读诗歌,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中的意境。

2. 分析诗歌的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要学会分析诗中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情感。

3. 欣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艺术特色,要学会欣赏。

第四章:诗歌的阅读与欣赏1. 自主阅读: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诗海拾贝阅读材料》中的诗歌。

2. 合作交流: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诗歌创作实践1. 尝试创作: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自己创作诗歌。

2. 展示评价: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阅读《诗海拾贝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定的诗歌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难点: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 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学设计

《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子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双调之分。单调就只有一段,如《忆江南》,双调就是分为两大段,即上下两片(阙),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天净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种),曲盛行于元朝,体式与词相近,它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多使用于口语,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通俗。
2、体会诗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案
时间
一课时
课前
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
教案过程
自我批注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一首诗经和一首唐诗,谁来说说唐诗的特点?
在我国古代,诗歌写作有三种形式,即诗、词、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和唐诗,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欣赏诗歌另外两种形式——词和曲。
四、走进诗歌,走进诗人
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意思。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②作者面对这样一幅画面,又想到了什么呢?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六、诵读积累词曲,尝试诗韵吟唱
1、你平时积累的词中有没有被改编成歌曲的?
2、教师推荐诵读、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词人把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整首词体现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也正是作才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课时
总第()课时
课题
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学设计
教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通《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天净沙·秋》两首古诗,大体把握诗歌大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3、通过这两首古诗的学习,了解诗、词、曲的特点。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子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双调之分。单调就只有一段,如《忆江南》,双调就是分为两大段,即上下两片(阙),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天净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种),曲盛行于元朝,体式与词相近,它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多使用于口语,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通俗。
2、体会诗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
时间
一课时
课前
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自我批注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一首诗经和一首唐诗,谁来说说唐诗的特点?
在我国古代,诗歌写作有三种形式,即诗、词、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和唐诗,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欣赏诗歌另外两种形式——词和曲。
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词人把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整首词体现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也正是作才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天净沙·秋》这首曲是元代散民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没有秋景的清萧,没有悲凉的情绪。有的却是色彩鲜明的美丽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红叶”“黄花”三个词语,让我们感觉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鲜明。同时,全曲没用一个“秋”字,却传达出了浓郁的秋意。整首曲诗人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太阳落山,彩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曲中,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6、背诵诗歌。
五、比较形式
1、学生朗读比较《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三首诗歌在内容和写作上的异同。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相同点:这三首诗歌的内容都是写自然景物的。
(2)不同点: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诗,诗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3、指名学生朗读,同学评议,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
三、走近诗歌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后注释、词典理解两首诗歌的大意。
2、检查学习成果
(1)理解题目
六、诵读积累词曲,尝试诗韵吟唱
1、你平时积累的词中有没有被改编成歌曲的?
2、教师推荐诵读、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别枝惊雀: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见:同“现”。
听取:听到。
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两三点雨。
茅店:乡村小客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诗歌的大意。
4、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5、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山道中是词的内容。
师介绍黄沙道:
黄沙,就是指黄沙岭。辛弃疾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那里有一个黄沙岭,高约50多米,深而且敞豁,可容纳上百人。下有两股泉,水从石中流出,可灌溉农田十多亩。黄沙岭一带风景优美,辛弃疾隐居上饶时常到这里去游玩。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是曲的内容。
(2)指名说说个别词语的意思。
七、拓展延伸
1、课后背诵这两首诗歌。
2、以小组为单位,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唐诗、宋词、元曲,并按不同类别进行归类。




四、走进诗歌,走进诗人
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意思。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②作者面对这样一幅画面,又想到了什么呢?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