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成语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舌战群儒: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单刀赴会: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

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

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得陇望蜀: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

比喻贪得无厌。

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负重致远: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遥远的目的地。

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

出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出言不逊:说话粗暴无礼。

出自《三国志·魏书·张郃传》:“郃快军败,出言不逊。

”兵贵神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出自《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

……嘉言曰:‘兵贵神速。

’”吴下阿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

比喻人学识尚浅。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断头将军: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出自《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车载斗量: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出自《三国志·吴志·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

”裴松之注引《吴书》:“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老牛舐犊:老牛舔小牛。

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彪传》:“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如嚼鸡肋:比喻对事情的兴趣不大或少有实惠。

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英雄豪杰,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三国时期的一些成语故事吧。

成语一,草木皆兵。

故事背景,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采取了一个巧妙的策略,他下令士兵在战场四周的树木上绑上了稻草,用以模拟成人形,使得袁绍军在远远望见时,以为曹军兵力强大,从而望风而逃。

成语来源,这个成语源自《三国演义》,形容人的心理恐惧到了极点,连草木都看成了敌人。

成语二,水深火热。

故事背景,三国时期,孙权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设法引诱曹操的大军进入江面上,然后发动火攻,曹操的船只被火烧得七零八落,大败而逃。

成语来源,这个成语形容处境非常危险,就像置身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样。

成语三,草船借箭。

故事背景,赤壁之战后,孙权派遣周瑜向刘备借箭。

周瑜在刘备军中故意传播谣言,说孙权要投降曹操,刘备大怒,派人将箭全部还给孙权。

孙权得到箭后,立即还给刘备,并借机加强了与刘备的关系。

成语来源,这个成语比喻借用别人的东西,实际上是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

成语四,五丈原上。

故事背景,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败退至五丈原。

在这里,刘备遇到了诸葛亮,并向他求助。

诸葛亮策划了北伐之计,帮助刘备最终取得了蜀汉的统治权。

成语来源,这个成语比喻在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帮助,重新振作起来。

成语五,桃园结义。

故事背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义,结为兄弟。

后来,他们一起闯荡天下,建立了蜀汉。

成语来源,这个成语比喻志同道合的朋友结成了不解之缘,共同走向成功。

以上就是关于三国时期的一些成语故事,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三国志中的四字词语形容乱世的成语

三国志中的四字词语形容乱世的成语

三国志中的四字词语形容乱世的成语
以下是《三国志》中的10个形容乱世的四字成语及其解释:
1. 兵连祸结:战争和灾祸连续不断。

形容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疾苦。

2. 烽火连天:形容战火遍及各地,局势混乱不堪。

3. 四分五裂:形容国家、集团或组织分裂成很多部分,秩序混乱。

4. 群雄逐鹿:形容各路英雄纷纷争夺天下,形势混乱,没有明确的霸主。

5. 血流成河:形容战乱中死伤惨重,血流满地,形容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6. 民不聊生:形容社会动荡,百姓无法维持生计,生活困苦。

7. 天下大乱:形容整个国家或世界都处于混乱状态,没有秩序和安定。

8. 烽火四起:形容战争或动乱在各地同时发生,局势紧张。

9. 干戈相向:指战争双方互相敌对,战斗激烈,形容战乱不休。

10. 朝不保夕:形容战乱时期人们生活极不稳定,随时
可能遭受灾难。

这些成语都生动地描绘了乱世中的艰难困苦和社会的不安定。

三国中的成语典故

三国中的成语典故

【关于三国的成语故事大全】东汉末年,三国争霸,从此展开了一段历史长剧,战争风云,变化多端,叱咤风云人物,智慧勇猛事迹为人们留下了无数经典成语。

那么,关于三国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呢?1、【妄自菲薄】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2、【智取陈仓】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

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

诸葛亮郁闷至极,一时无措,无奈问计姜维。

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坚固,兼守将郝昭坚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牢固,更得王双相助,认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三国详细介绍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

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

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3、【巢毁卵破】在东汉末年孔子的后代孔融。

他自幼聪明知书达理,明礼数。

至今还流传着“孔融让梨”的故事。

可是这么一个贤人不幸被曹操手下杀害,被灭了全家。

那时,曹操发动五十万大军,准备南征刘备。

孔融提出不同的主张,却遭到曹操的拒绝。

孔融不服气,背后讲了愤愤不平的话。

曹操知道后,便下令处死孔融全家。

当时孔融的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正在家里下棋。

突然面临此大祸。

横眉冷对上前护住爹爹,孔融请求曹操官兵放过两个小儿,自己愿承受一切惩罚。

儿子却高声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宁死而不屈”。

这句话的意思是,鸟巢倒了翻在地下,怎么还有完好的鸟蛋呢?!“覆巢无完卵”,也成“巢毁卵破”,就是说家已被毁了,那还有个人的安危可谈!4、【顾曲周郎】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

三国 形容魏国的成语

三国 形容魏国的成语

三国形容魏国的成语以下是一些形容魏国的成语举例,详细解释每个成语的含义:1.兵强马壮:形容军队实力强大,军马强壮。

在三国时期,魏国的军事力量较为强大,因此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2.人才济济: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魏国在三国时期拥有许多杰出的文臣武将,如曹操、郭嘉、司马懿等,所以可以用“人才济济”来描述。

3.雄霸一方:指在某个地区或领域占据优势,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魏国在三国时期是实力较为强大的一方,其领土广阔,势力范围较大。

4.权谋善变:形容善于运用权谋手段,并且能够灵活应变。

魏国的曹操以其权谋智慧和善变的策略而闻名。

5.野心勃勃:形容人野心很大,渴望追求更高的权力或目标。

曹操在三国时期展现出了较大的野心和扩张欲望。

6.风起云涌:形容事物蓬勃发展,局势变化迅速而激烈。

三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风起云涌,魏国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7.势如破竹:比喻形势或力量像劈竹子一样,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魏国在一些战争中表现出强大的攻击力和势不可挡的态势。

8.尔虞我诈:形容人之间互相欺骗、争斗。

三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充满了尔虞我诈的情节。

9.勾心斗角:比喻各用心机,互相争斗。

在魏国的政治舞台上,也存在着各种勾心斗角的权力争夺。

10.明争暗斗:形容公开和暗地里都在进行争斗。

这可以用来描述魏国内部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复杂斗争局面。

这些成语主要是从魏国的政治、军事、人物等方面来形容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成语的运用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需要进行选择,并且每个成语的含义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会有所侧重。

同时,三国时期的历史非常复杂,魏国的特点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关于三国的成语

关于三国的成语

关于三国的成语关于三国的成语11、【妄自菲薄】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2、【智取陈仓】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

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

诸葛亮郁闷至极,一时无措,无奈问计姜维。

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坚固,兼守将郝昭坚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牢固,更得王双相助,认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

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

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3、【巢毁卵破】在东汉末年孔子的后代孔融。

他自幼聪明知书达理,明礼数。

至今还流传着“孔融让梨”的故事。

可是这么一个贤人不幸被曹操手下杀害,被灭了全家。

那时,曹操发动五十万大军,准备南征刘备。

孔融提出不同的主张,却遭到曹操的拒绝。

孔融不服气,背后讲了愤愤不平的话。

曹操知道后,便下令处死孔融全家。

当时孔融的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正在家里下棋。

突然面临此大祸。

横眉冷对上前护住爹爹,孔融请求曹操官兵放过两个小儿,自己愿承受一切惩罚。

儿子却高声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宁死而不屈”。

这句话的意思是,鸟巢倒了翻在地下,怎么还有完好的鸟蛋呢?!“覆巢无完卵”,也成“巢毁卵破”,就是说家已被毁了,那还有个人的安危可谈!4、【顾曲周郎】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

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

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

三国成语典故50个

三国成语典故50个

三国成语典故50个在中国文化中,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戏剧性的事件和故事,这些故事已经变成了许多经典的成语。

下面是50个由三国时期故事产生的成语典故。

1. 无可奈何:指无法改变的事实。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曹操派夏侯渊追杀关羽,但夏侯渊最终无可奈何地失败了。

2. 蔚为大观:指非常壮观美丽。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曹操看到了建筑师吕布设计的美丽园林,称之为“蔚为大观”。

3. 叶落归根:指一个人回到他的家园或母校。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之前,告诉自己的儿子“叶落归根”,意思是回到他们的家乡。

4. 苦心孤诣:指非常努力地工作。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周瑜为了击败曹操,拼尽了所有的努力。

5. 响彻云际:指声音响亮。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声音响彻云际,威风凛凛。

6. 称心如意:指达到理想的状态。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张辽获得曹操的称赞时说“不破虏军,不释鞑子,吾心不如意也”。

7. 守口如瓶:指保守秘密。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谋士田丰被曹操杀害后,没人知道他被杀害的原因。

8. 背信弃义:指没有诚信。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曹操虽然许多次向刘备表示要放他回去,但最终还是把刘备送进了监狱。

9. 能者多劳:指有能力的人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蜀国的文臣们看到诸葛亮一直在忙碌工作,都对他说“能者多劳”。

10. 舍生取义:指为了道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孙策为了保护他的义兄,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他的生命。

11. 雄才大略:指才干和决策能力出众。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在接受曹操的委派后,展现了他的非凡才干和决策能力。

12. 君子之交淡如水:指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蜀汉的诸葛亮和东吴的周瑜虽然之间有竞争,但仍然保持着淡如水的朋友关系。

13. 同舟共济:指在困难时共同合作。

跟三国故事有关的四字成语故事

跟三国故事有关的四字成语故事

跟三国故事有关的四字成语故事成语: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以比喻多次远道造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处事,缺少实际经验,比较天真。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去了方屈。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登陆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低,文采不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观赏音乐或玩游戏、看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意外,其人民或成员当然无法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如同用刀劈竹竿一样的成功。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盒稳葑呈坑⒂虏磺啦唤怠?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奇妙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合):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诸葛亮,陆绩,顾邵):背著沈重的东西送至远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羽扇纶巾、鼎足三分、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桃园三结义、望梅止渴、七擒七纵、千里走单骑、舌战群儒、赔了夫人又折兵、割须弃袍、赤膊上阵、单刀赴会、草船借箭、败走麦城、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单骑救主、木牛流马1、三顾茅庐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

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

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

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

那年诸葛亮才27 岁。

2、草船借箭周瑜非常嫉恨诸葛亮,总想找个理由杀掉诸葛亮。

一天,周瑜让诸葛亮造10 万枝箭,并说10 天内就要。

诸葛亮痛快地答应了,说:“我 3 天之内就送10 万枝箭过来。

”周瑜很吃惊。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 只快船,600 名士兵,把每条船用布蒙上,两边堆满一捆捆的干草。

周瑜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怀疑,不知诸葛亮又在玩什么花样。

到第三天,天还没亮,诸葛亮便派人将鲁肃请来,说:“请您和我一同去取箭。

”然后,把20 条快船用长绳连起来,一直往江北驶去。

当时,长江上雾云很大,对面看不见人。

鲁肃心里不明白,问诸葛亮怎么回事。

诸葛亮只是笑,并不回答。

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

诸葛亮命令将船头朝东船尾向西,一字摆开。

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呐喊。

曹操听了报告,说:“雾天作战,恐怕有埋伏。

先让水陆军的弓箭手向他们射箭,雾散后再进军。

”于是,箭像雨点一样射向那20 条船。

箭头准确地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

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命令船头掉过来,再由西向东排开,于是,另一面又被射满了箭。

等到太阳要升起来时,雾也快散了。

诸葛亮命令军士开船,并一起大喊:“谢谢丞相的箭!”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经派了500 名军士在江边等着搬箭,卸完后共有十二三万枝箭。

鲁肃见了周瑜,把诸葛亮借箭的事说了一遍。

周瑜叹气说:“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实在不如他啊!”3、赤壁大战周瑜与诸葛亮商量好进攻曹操的时间,然后,把人马分成6 队,只等东南风一刮起来,就开始行动。

东南风刮起来后,黄盖带了20 只装满芦苇、硫磺等物的火船,向对岸开去。

快到曹操军营时,船一齐起火,顺着风势,将曹军船只烧着。

由于曹操听信庞统的话,将所有的船用铁环锁在一起,根本没法逃走。

这时,曹军水寨全都烧着,一片火光。

许多兵士被烧死了。

曹操知道中了计,一边叫骂,一边寻找船只。

这时,张辽驾着一只小船过来,曹操才脱离火海。

曹操被救上岸时,东吴兵马已杀了过来。

他在张辽等人的保护下,终于甩掉了东吴的追兵。

他们来到一个山势很险的地方。

这时,曹操哈哈大笑起来,将士们都吓了一跳,问他笑什么,曹操说:“我笑诸葛亮、周瑜不懂计谋,如果他们在这里埋伏下一支兵马,那就厉害了!”话没说完,杀出了一支人马,原来是早已埋伏在这里的赵云。

曹操连忙突围,死伤了许多兵士,好不容易才逃出来。

这时,天已经亮了,正下着大雨。

曹操以为没有危险了,就下令休息吃饭。

他坐在树林中,不禁又哈哈大笑起来。

旁边人问:“丞相您损失了那么多人马,笑什么呢?”曹操说:“我笑诸葛亮、周瑜还是缺少计谋,如果他们在这里埋伏下一支人马,我们还能逃得了?”话音没落,突然一阵喊声,张飞率领兵马冲了过来。

曹操大吃一惊,甲衣也没穿就上了马。

他手下的将士一边跑一边迎敌,许多人都受了伤。

这次,曹操开始走小路。

他们来到了华容道。

曹操见远处还有烟雾,像有伏兵。

曹操说:“这是诸葛亮叫人放的烟,让我不敢走这条路。

”于是,曹操等人走上了华容道,这条路本来不平,加上刚下过雨,特别难走。

曹操下令砍树搬草,垫平路面。

不少士兵累得昏倒在地上。

好不容易到了平坦一点的路面,曹操又哈哈大笑起来:“如果是我指挥打仗,肯定在这里埋伏一支军马,诸葛亮、周瑜到底是不行啊!”话没说完,有是一声炮响,关羽带人截住了去路。

曹操吓了一跳。

等他定下神来,看清是关羽时,脸上顿时有了笑容:“云长。

以前我对你不错,请你看在过去的情义上,放我一条生路吧。

”关羽是个讲义气的人,他回想起曹操对他的种种好处,又看那些士兵的可怜样子,就让开了道路。

诸葛亮听说关羽放走了曹操,非常生气,说:“关羽因为私人情义耽误了公事,拉出去杀了!”刘备一听,急忙过来求情:“我和关羽像亲兄弟一样,本来准备一齐死的,先生杀了他,我也没法活了,就原谅他一次吧。

”诸葛亮这才不说什么了。

4、火烧连营孙权杀了关羽,抢回荆州,这两件事惹得刘备心里冒火。

他不顾文武大臣们的劝阻,亲自率领75万人马杀向东吴。

张飞命令 3 天之内作好白旗白甲,全军将士带孝出征,并叫范疆、张达快去办理,误了期限就杀人。

范疆、张达看不能完成任务,就刺死张飞,投奔了孙权。

刘备听说张飞被害,大哭一场,对孙权恨之入骨。

再说孙权听说刘备大军杀来,十分害怕,就写信请魏国帮忙。

这时,曹操已经病死,曹丕正希望两家相争,自己从中得利,所以,一个救兵也不肯派。

孙权只好自己对付刘备。

他先派年轻的孙桓、后派年老的甘宁等将领阻挡刘备,都被刘备打败。

孙权急得没有办法,就把杀害张飞的凶手范疆、张达送给刘备,还愿让出荆州求和。

刘备不答应,非要灭了东吴不可。

孙权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老臣阚泽推荐小将陆逊,说:“如果不用陆逊,东吴非灭亡不可!”孙权便任命陆逊为大都督。

陆逊说:“我是文官,有这么年轻,恐怕有些人不服从我的命令。

”孙权就把自己的宝剑交给陆逊,允许他先斩后奏。

果然,一些将领对陆逊不服。

这时,蜀军天天跑到营前挑战,对东吴军队破口大骂。

有些将领非要出营跟蜀军杀个痛快不可,陆逊严令不许出营。

他要等蜀兵十分疲劳、麻痹大意的时候再出兵。

刘备听说孙权让小将陆逊做大都督,很不把他放在心上,说:“我指挥打仗有年头了,还打不过一个小孩子吗?”刘备的部队从春天出征直到夏天,也没打败东吴主力,就在树林里安营扎寨了。

营寨一个挨一个,连续几百里长。

马良感到不妥,劝刘备说:“这样安营,是不是征求一下丞相的意见?”刘备说:“我很懂兵法,何必问孔明。

”陆逊得知刘备的营寨犯了兵法大忌,就想好了打败刘备的计谋。

这天,东南风刮得很猛,陆逊指挥大队人马带着茅草和火种,并分三路,一起杀进蜀营,把蜀军40 个营地烧成一片火海,刘备在赵云的保护下逃到白帝城。

5、三国归晋公元260 年,司马昭密谋杀害了皇帝曹髦(曹丕的孙子),立曹奂为皇帝。

这时,魏国的大权已完全掌握在司马昭的手中。

后主刘禅听信宦官黄皓的谗言,不信任姜维,让他到汉中屯田种麦去了。

司马昭得到这个消息,决定立即讨伐蜀国。

公元263 年,司马昭任命很有谋略的钟会为镇西将军,命邓艾为征西将军,联手征讨蜀国。

姜维写了如何保卫蜀国的奏章,可刘禅听信黄皓的谎话,在宫中寻欢作乐。

钟会和邓艾很快打到了成都,昏庸的刘禅率领文武百官投降了魏军。

从此,蜀国就灭亡了。

公元265 年,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把魏国皇帝曹奂撵下台,自己当了皇帝,把国号改为"晋"。

这样,魏国也灭亡了。

司马炎又开始算计怎样才能将吴国灭掉。

吴国皇帝孙皓(孙权的长孙)整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

这天,孙皓正和自己喜欢的宦官岑昏玩乐,有人报告说司马炎的大将杜预和王浚已经打过来了,他大吃一惊。

岑昏说:" 用连环铁索横在长江上,江面下再放上万个铁锥,敌人就过不来了。

" 孙皓认为很有道理。

王浚听说吴国在长江布置了铁索和铁锥,不禁哈哈大笑。

他让士兵造了几十个大木筏,中间放一个装满油的火炬,四周捆绑些草人,顺流放下。

铁锥碰上木筏,都被拉了出来;铁索碰到火炬,也被烧断了。

吴国士兵见到这种情况都吓跑了。

孙皓见晋军攻到了首都建业,又害怕又没有办法。

问大臣怎么办,大臣们都不回答,一起进宫,杀了专门给皇帝出坏主意的岑昏。

这时,王浚已进了城,孙皓只好投降。

从此,晋国建立起统一政权,结束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6、大意失荆州诸葛亮进川的时候,把守卫荆州的重任交给了关羽,并嘱咐他一定要联孙抗曹。

可关羽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硬是把孙权推到曹操那边去了。

早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的时候,曹操就派人约会孙权,共同夺取荆州。

孙权不仅没有答应,反而愿和关羽结为儿女亲家。

关羽听说大怒,对使者说:“我的虎女什么能嫁给那个犬子?”孙权见关羽实在无礼就决定趁关羽和曹军交战的机会,夺回荆州。

他的大将吕蒙把战士化装成商人的模样,骗过了关羽的江边守军,顺利渡江,趁关羽毫无防备,没伤一兵一卒就占领了荆州。

在吕蒙渡江的同时,曹操派大将徐晃带大队人马攻打关羽。

徐晃的兵比关羽多,他把关羽包围起来。

关羽带着关平、廖化拼命冲杀出一条血路,退到荆州城外的一个小城---麦城。

这时,吕蒙又把麦城紧紧围住。

关羽派廖化找刘封求救,刘封胆小怕事,不敢出兵。

吕蒙派诸葛亮瑾劝说关羽投降。

关羽拒绝道:“你要不是诸葛亮的哥哥,我早就把你杀了!”吕蒙看关羽不投降,就派兵加紧攻打。

关羽知道麦城马上要被攻破,就留下王甫、周仓守麦城,自己率领关平、赵累和200 名士兵从北门冲了出去。

关羽在狭窄的山间小路上遇上两次伏击,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

关羽一心想快点跑回成都,别的什么都顾不上了。

突然一声炮响,关羽的马被绊马索绊倒,他从马上摔了下来,伏兵立刻把他捆得结结实实。

孙权要劝降关羽,关羽大骂孙权。

主薄左宪对孙权说:“曹操当年对关羽那么好,可关羽还是杀了他的人,去投奔刘备,你现在能留住关羽吗!”孙权就把关羽杀了。

7、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张角率领农民起义,反抗朝廷,起义军头戴黄巾作为记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

东汉皇帝为了镇压“黄巾”,下令各地招收新兵。

这天,刘备正看招兵的告示,身后又挤过来一个黑脸大个儿,名叫张飞。

两个人便商量一起去参军。

刘备和张飞来到一个酒馆。

他们正喝着酒,一个红脸大汉进来了,喊道:“快给我拿酒来,我急着去参军呢!”刘备见他身材高大,非常威风,就请他一起喝酒。

这人名叫关羽,因为杀了本地的恶霸,才来到这里。

刘备说:“我们一起干一番事业吧!”三人喝完酒,一起来到张飞的桃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