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的成语
和三国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和三国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摘要:
1.三国时期的背景和重要性
2.常见的和三国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3.这些成语或俗语的来源和意义
4.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和三国有关的成语或俗语是中华语言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们源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因为它见证了三个国家之间的争霸和统一,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人墨客。
这些成语或俗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而且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常见的和三国有关的成语或俗语有很多,比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望梅止渴”、“刮目相待”、“才高八斗”、“吴下阿蒙”等等。
这些成语或俗语都是源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比如,“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到草庐中去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这个成语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和诸葛亮忠诚报国的品质,对现代社会有着启示作用,即要重视人才,尊重知识,勇于追求卓越。
“草船借箭”是指诸葛亮利用草船借箭的故事,这个成语体现了诸葛亮机智勇敢的品质和面对困难时善于创新的精神,对现代社会也有着启示作用,即要勇于创新,善于利用资源,应对挑战。
“望梅止渴”是指曹操利用望梅止渴的故事,这个成语体现了曹操果断坚定的品质和面对困难时善于寻找出路的智慧,对现代社会也有着启示作用,即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的来说,和三国有关的成语或俗语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而且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三国演义》的经典成语

《三国演义》的经典成语《三国演义》的经典成语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的经典成语,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的经典成语篇1东汉末年,民生凋敝。
兵荒马乱,群雄竞起。
枭雄曹操,首屈一指。
龙骧虎步,踌躇满志。
武圣关羽,义薄云天。
赤胆忠心,神人共鉴。
桃园结义,相见恨晚。
生死与共,披肝沥胆。
身在曹营,忠心在汉。
过关斩将,一往无前。
华容让道,网开一面。
知恩图报,仰不愧天。
三顾茅庐,精诚所至。
知遇之恩,投桃报李。
隆中对策,审时度势。
指点江山,面授机宜。
临危受命,六出奇计。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舌战群儒,力排众议。
草船借箭,妙算神机。
巧借东风,火烧赤壁。
空城妙计,化险为夷。
七擒七纵,有胆有识。
六出祁山,矢志不移。
文韬武略,经天纬地。
苦心经营,不遗余力。
事必躬亲,日理万机。
出师未捷,积劳成疾。
唯才是举,远见卓识。
济济多士,如虎添翼。
发号施令,假传圣旨。
身经百战,出生入死。
对酒当歌,横槊赋诗。
才兼文武,独步一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军败北,豕突狼奔。
灰飞烟灭,片甲不存。
周郎赤壁,羽扇纶巾。
以寡敌众,大获全胜。
诸葛孔明,惊才风逸。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用行舍藏,韬晦待时。
刮骨疗毒,处之泰然。
夜读春秋,手不释卷。
单刀赴会,视若等闲。
水淹七军,智勇双全。
位高权重,志得意满。
顾盼自雄,自负不凡。
痛失荆州,令人扼腕。
败走麦城,虎落平川。
三强会战,临军对阵。
决一雌雄,赤壁鏖兵。
旌旗蔽日,樯橹连云。
刀枪林立,剑戟森森。
风猛火烈,流急水深。
人喊马嘶,鼓角齐鸣。
短兵相接,弓折刀尽。
血海尸山,触目惊心。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天下大势,鼎足三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继无人,此恨何及。
青梅煮酒,旁敲侧击。
梦中杀人,狐性多疑。
望梅止渴,略施小计。
割发代首,工于心计。
《三国演义》的经典成语篇2安身之处安身之地傲睨得志懊悔无及昂然直入倍道而进不成体统不得善终不可造次不置褒贬把薪助火背若芒刺别作良图步罡踏斗乘其不备尺寸可取才薄智浅长驱直进傲贤慢士赤身裸体踌躇不决反败为胜大计小用大获全胜大吉大利大仁大义大展经纶刀枪剑戟得而复失灯烛辉煌等闲视之抵足而眠等闲之辈低头丧气东荡西除东冲西突蠹政病民恩荣并济恩怨分明法不徇情反客为主反戈一击费力劳心焚香礼拜放鱼入海放龙入海奋武扬威凤毛鸡胆鼓角齐鸣官轻势微光阴荏苒诡计多端鬼神不测割恩断义横行无忌虎入羊群虎体熊腰缓兵之计荒淫无耻虎踞鲸吞荒淫无道魂亡胆落击鼓鸣金急于求成锦囊妙计举善荐贤决一死战旧病复发开基立业口出不逊宽以待人开基创业狼心狗行老弱残兵泪流满面谋事在人鸣金收军能征惯战怒目而视怒气填胸女大须嫁泼油救火剖肝沥胆旗帜鲜明器宇轩昂气宇轩昂强词夺理七步成章凄然泪下趋吉避凶忍辱偷生仁义之兵仁义之师柔能克刚肉颤心惊身不由己声威大震尸横遍野手无寸铁束手待毙。
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1、如饮醇醪(周瑜):形容一个人气量广阔,起源于正史上周瑜对程普的谅解,形容周瑜心胸宽广。
2、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3、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4、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5、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6、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7、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8、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9、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10、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1、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3、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4、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5、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6、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7、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指精通音乐戏曲的人18、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9、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20、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1、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2、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3、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4、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5、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6、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7、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8、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9、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与《三国演义》故事相关的成语

与《三国演义》故事相关的成语1、草船借箭三国典故,表现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2、初出茅庐庐:草屋。
原指诸葛亮初出茅庐就打了胜仗。
后比喻刚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阅历不深,缺乏经验。
3、七步成诗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
比喻有才气、文思敏捷。
4、吴下阿蒙吴下:指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区。
阿蒙:指吕蒙。
指学识浅薄的人。
5、出言不逊出言:说话。
逊:谦让恭顺。
说话不谦让恭顺。
形容人说话傲慢无礼。
也作“出口不逊”。
6、作奸犯科奸:坏事。
科:法令。
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7、锦囊妙计锦囊:用丝锦做成的袋子。
原指封在锦囊中的以便在危急时刻解决问题的巧妙对策。
现比喻能及时解决危急或疑难问题的好办法。
8、偃旗息鼓①放倒军旗,停打军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也指停止战斗。
②比喻停止批评、攻击等。
9、知遇之恩知遇:得到赏识或重用。
指得到赏识或重用的恩惠。
10、缓兵之计缓:延缓。
兵:指军事情势。
计:策略。
延缓对方进军的一种策略。
比喻拖延时间,使事态渐渐缓和,同时再想应付的策略。
11、步罡踏斗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
其步行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故称。
罡,北斗七星之柄。
斗,北斗星。
12、鼓角齐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
13、谋事在人谋求事情能成功,需靠自己努力。
14、舌战群儒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15、力排众议极力排除各种议论,使自己的主张占上风。
16、封金挂印不受赏赐,辞去官职。
17、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18、万死不辞辞:推辞。
即使死一万次也不推辞。
形容愿意冒极大的危险拼死效命。
19、不出所料出:超出。
料:推测,料想。
指没有出乎预料。
即在意料之中。
20、先礼后兵礼:礼貌。
兵:武力。
先以礼相待,行不通时再用强硬手段或动用武力。
21、乐不思蜀蜀:三国时的蜀国。
蜀国灭亡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魏国的洛阳,他贪图享乐,不想回蜀国。
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22、乘虚而入虚:空虚。
趁对方空虚或疏于防范时进入。
也作“趁虚而入”。
关于三国的成语

关于三国的成语关于三国的成语11、【妄自菲薄】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2、【智取陈仓】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
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
诸葛亮郁闷至极,一时无措,无奈问计姜维。
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坚固,兼守将郝昭坚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牢固,更得王双相助,认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
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
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3、【巢毁卵破】在东汉末年孔子的后代孔融。
他自幼聪明知书达理,明礼数。
至今还流传着“孔融让梨”的故事。
可是这么一个贤人不幸被曹操手下杀害,被灭了全家。
那时,曹操发动五十万大军,准备南征刘备。
孔融提出不同的主张,却遭到曹操的拒绝。
孔融不服气,背后讲了愤愤不平的话。
曹操知道后,便下令处死孔融全家。
当时孔融的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正在家里下棋。
突然面临此大祸。
横眉冷对上前护住爹爹,孔融请求曹操官兵放过两个小儿,自己愿承受一切惩罚。
儿子却高声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宁死而不屈”。
这句话的意思是,鸟巢倒了翻在地下,怎么还有完好的鸟蛋呢?!“覆巢无完卵”,也成“巢毁卵破”,就是说家已被毁了,那还有个人的安危可谈!4、【顾曲周郎】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
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
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
和三国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和三国有关的成语或俗语自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许多有趣的故事、成语和俗语流传至今,成为我们今天学习和传承的文化瑰宝。
本文将列举一些与三国时期息息相关的成语和俗语,并分析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及寓意。
首先,我们要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性。
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如曹操、刘备、诸葛亮等。
他们的事迹和智慧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也有很多成语和俗语源自这个时期。
接下来,我们来列举一些三国相关的成语和俗语。
1.成语“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事迹。
诸葛亮利用智慧从敌军那里借来箭矢,以解决自己军队箭矢不足的问题。
这个成语寓意着借助他人的力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事迹。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竭尽全力辅佐刘禅,忠诚勤勉,直至去世。
这个成语寓意着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全力以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3.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指普通人通过集思广益,也能发挥出聪明才智。
这个俗语源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事迹,强调团队合作和智慧的重要性。
4.成语“望梅止渴”:出自三国时期曹操的事迹。
曹操为了让士兵克服长途跋涉的疲惫,许诺战争胜利后为大家种植梅子。
这个成语寓意着用想象的方式,缓解现实中的困难和痛苦。
这些成语和俗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寓意,都体现了三国时期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智慧。
通过学习这些成语和俗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最后,总结一下三国成语和俗语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首先,我们要学习那个时代人物的忠诚、智慧和担当。
其次,要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会借鉴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助力。
总之,三国时期的成语和俗语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还寓意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三国五字成语

三国五字成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三国鼎立,英雄辈出。
在这个时期,不仅有激烈的战争和政治斗争,还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这些成语凝聚了那个时代的智慧和哲理。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关于三国的五字成语。
一、苟延残喘这个成语源自《三国演义》,原文是“吾若苟活,此天幸也;如死便亡。
” 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苟延残喘”,用来形容人们勉强维持生命,虽存一线希望但已接近崩溃的状态。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已经衰败没落,勉力支撑着的组织、个人或事物。
在三国时期,曹操多次被刘备和孙权围困,但他总是能够苟延残喘,最终成就了魏国的霸业。
在兵强马壮,英雄辈出的乱世,只有能够苟延残喘,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有机会成为真正的英雄。
二、负荆求瑕“负荆求瑕”是指拿到荆条的人主动背负,去求找他的人办事。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描写了刘备的故事。
在刘备没有成功之前,一个东吴的使者去找他,要他帮助东吴,说是“得荆州以犒赏,凡事付与公等而当墨识所致”,就是给了刘备荆州当权利,让他去找东吴做出成绩后会办好。
但是刘备背负荆条,把自己贵重的东西撂下在地,说自己不需要这些,只求得计。
从此刘备就成功了出名,后来取代了袁术。
这个成语形容人自愿承担艰苦无名的任务,甚至背负道义,这种精神在今天也不失为一种可贵的品质。
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能够负荆求瑕,不负责任,努力拼搏才能成大事。
三、画饼充饥“画饼充饥”是指不切实际的虚构美好的愿景来安慰现在的苦难。
这个成语源自《三国演义》,描写了刘备大意赴蜀山行最终却不果的故事。
刘备非常力拼却还是没有得心满意,就只好画饼充饥。
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引申成了一个成语。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不顺利的事情,“画饼充饥”是我们洒脱的心态,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
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困难,虽然可能带有非现实的一点,但我们必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鞭强努力,不断进取。
四、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原文是“汝言草木皆兵,岂知我心如明镜”。
出自名著三国演义的成语大全_描写三国演义的成语

出自名著三国演义的成语大全_描写三国演义的成语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众多的成语,而出自名著三国演义的成语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出自名著三国演义的成语大全_描写三国演义的成语,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三国演义的成语:1、反败为胜: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6回:“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
连动式成语;可作谓语、状语;指扭转败局。
2、兵精粮足:兵:兵士。
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
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
”。
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3、宝刀不老: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0回:“张郃出马,见了黄忠,笑曰:‘你许大年纪,犹不识羞,尚欲出阵耶?’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
主谓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补语;比喻老将不减当年勇。
4、安身之地:存身的地方。
指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
可作宾语;指栖身的地方。
5、步步为营:步:古时五尺为步;步步:表示距离近;营:军事营垒。
军队每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
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
现常用来比喻行动、做事谨慎;稳扎稳打。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1回:“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
”。
动宾式成语;可作谓语、宾语;比喻做事谨慎。
6、摇摇欲坠:摇摇:摇晃;动摇不稳的样子;欲:将要;坠:掉下来。
摇摇晃晃;即将掉下来。
形容很不稳定;就要掉下来;或比喻就要垮台或崩溃。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4回:“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三国的成语
东汉末年,民生凋敝。
兵荒马乱,群雄竞起。
枭雄曹操,首屈一指。
龙骧虎步,踌躇满志。
唯才是举,远见卓识。
济济多士,如虎添翼。
发号施令,假传圣旨。
身经百战,出生入死。
青梅煮酒,旁敲侧击。
梦中杀人,狐性多疑。
望梅止渴,略施小计。
割发代首,工于心计。
对酒当歌,横槊赋诗。
才兼文武,独步一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诸葛孔明,惊才风逸。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用行舍藏,韬晦待时。
三顾茅庐,精诚所至。
知遇之恩,投桃报李。
隆中对策,审时度势。
指点江山,面授机宜。
初出茅庐,锦囊妙计。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舌战群儒,力排众议。
草船借箭,妙算神机。
巧借东风,火烧赤壁。
空城妙计,化险为夷。
七擒七纵,有胆有识。
六出祁山,矢志不移。
文韬武略,经天纬地。
苦心经营,不遗余力。
事必躬亲,日理万机。
出师未捷,积劳成疾。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继无人,此恨何及。
武圣关羽,义薄云天。
赤胆忠心,天人共鉴。
桃园结义,相见恨晚。
同生共死,披肝沥胆。
身在曹营,忠心在汉。
过关斩将,一往无前。
华容让道,网开一面。
知恩图报,仰不愧天。
刮骨疗毒,处之泰然。
夜读春秋,手不释卷。
单刀赴会,视若等闲。
水淹七军,智勇双全。
位高权重,志得意满。
顾盼自雄,自负不凡。
痛失荆州,令人扼腕。
败走麦城,虎落平川。
三强会战,临军对阵。
决一雌雄,赤壁鏖兵。
旌旗蔽日,樯橹连云。
刀枪林立,剑戟森森。
风猛火烈,流急水深。
人喊马嘶,鼓角齐鸣。
短兵相接,弓折刀尽。
血海尸山,触目惊心。
曹军败北,豕突狼奔。
灰飞烟灭,片甲不存。
周郎赤壁,羽扇纶巾。
以寡敌众,大获全胜。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天下大势,鼎足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