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火把节由来

合集下载

白族火把节简介

白族火把节简介

白族火把节简介举办时间时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

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风俗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

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

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

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

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

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

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

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

跑马的有大人、有小孩。

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

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

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

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

刹时,列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

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的升斗。

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款待簇拥人。

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抢得升斗的人备办。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

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

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

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

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

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

火把节近尾声时还要跳火把。

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的火柴棍堆成篝火。

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上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火把节是我国西部地区彝、白、傈僳、佤、布郎、彝族、拉祜、普米等族老百姓的传统节日。

全国各地节期不一。

云南白族、彝族一般在一年6月24日前后左右。

贵州省的彝族则多在6月初6。

节日来历传奇不一。

布朗族的传闻是,汉代的偏将郭世忠杀死了云南大理的曼阿那族长,发现族长的老婆河南省长得很漂亮,便要娶她为妻。

河南省假心同意,但提出了拜祖前夫的三个条件,但是,河南省在祭夫时, 却打火烧着了灵棚,跃身跳进熊熊大火中自杀。

河南省的忠诚坚强,赢得了大家的赞美和敬佩。

此后每一年在河南省自杀的日子,布朗族同胞们便引燃火堆,串乡游寨,以表留念。

一说南诏王皮逻阁邀请五诏头领聚会活动,邓淡诏头领之妻公益慈善妻子劝夫勿往,不听,甚众铁馈套于夫臂,皮逻阁火烤松明楼,五诏头领皆被焚死,公益慈善寻铁馈得夫尸以归。

皮逻阁闻其贤,欲妻之。

公益慈善礼葬其夫后,闭城自杀,故滇人因此日燃火把以吊之。

一说很早以前,天空凶煞斯热阿比,奉天省王安天古兹之命,赶到彝族民俗派粮派款,收帐催税,敲榨勒索,激发彝族群众的抵抗。

为了能击败凶煞,大伙儿推举一位叫阿提拉巴的英雄人物,同凶煞战斗九天九夜,杀死了凶煞,民利除开害。

巨星问讯大怒,就下;天虫;吃农作物,企图把大家饿。

正值彝历虎丹季节,马玲薯结薯,乌麦盛开,玉米背儿的情况下。

遮天盖地的天虫吃完三天三夜,眼看彝家的田地就需要毁于一旦,这时我们又汇聚在山上召开会议,商议举起火堆,杀死天虫的防范措施。

因此彝族的男女老幼,每个人举火堆烧天虫。

火堆举了三天三夜,烧死了绝大多数天虫,维护了股票庄家,夺得了大丰收。

一小部分天虫躲进了田地,为了能防止他们再度遗害于民,每一年虎丹季节,彝族老百姓就举起火堆,那样年复一年,形成了今日的火把节。

火把节的来历,在布朗族、傈僳族、普米族等各民族中,也有很多传奇。

而以上火烤松明楼一说更为广泛。

每到火把节,彝族、布朗族每家每户门口都需要坚起一个火堆。

在中心广场中间堆积起一个宝塔形火把。

火把节的资料简介(精选篇)

火把节的资料简介(精选篇)

火把节的资料简介(精选篇)你知道火把节具体是怎么过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火把节的节日事宜吧,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火把节的资料简介(精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火把节的资料简介(精选篇)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早就说这个暑假要带我回云南老家去过火把节。

我一直又紧张又期待,不知道火把节到底是怎么过的,火烧起来吓不吓人,会不会引起火灾啊?爸爸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的火把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是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很热闹的噢。

我们提前一天到达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剑川县,就是我们老家,不过我还是第一次来。

这是一个非常安详宁静的小城,天气比杭州凉快不少,我们受到了老家亲戚们的热情接待。

火把节当天早上,我们起来后,看到街道上就到处充满了过节的气氛。

好多人家门口都摆上了大大小小的火把,还有人摆摊卖一种木棍和约一尺长的一截废弃的自行车轮胎接起来的东西,还有人用麻袋装着一堆粉末在卖。

我问爸爸这些是干吗的呀?我爸说晚上你就知道了。

哎呀,老爸你卖什么关子啊,真是急人哪!老房子门口搭了一个小棚子,摆了好多瓜子、红枣、花生、炒蚕豆等零食,还有一壶壶泡好的茶和备用的一次性杯子。

门口的街道上也堆了好些东西,最醒目的是一根8、9米长,直径约20厘米的松树,枝干笔直,顶部的松针都还是绿绿的;还有好多劈成长条的木块;另外有一个用竹条和纸扎好的架子(叫升斗),顶上是一个笑咪咪的大娃娃,四面都有脸的哦,憨态可掬,坐在莲花形的台子上,台子边缘写着平安吉祥,爷爷说这是莲花童子,是为小朋友祈福的,今年我家的这个火把是特地为我做的。

那些吃的喝的是为了招待街坊邻居的。

呵呵,看起来很象回事吧!请来的工人们忙着开始扎火把了。

他们把劈好的木块围在松树的树干周围,一圈一圈地围上去,今年是闰年,所以要围十三圈,一圈代表一个月,祈求全年都平安顺利。

围好后再把升斗插在最上面,再在火把上悬挂花红、梨子、铜钱等物,还要插上很多花花绿绿的小旗。

白族火把节

白族火把节

白族火把节白族是我国第三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及四川、贵州等地。

白族火把节是白族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当地的白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火把节庆典,为游客们展示他们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白族火把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根据传统,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一个白族英雄杨族护国神殿。

杨族是白族的祖先之一,并在历史上起到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角色。

据说,当年杨族打败敌人后,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人们手持火把跳舞,并且燃烧火把,象征着护国的烈火。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白族火把节的核心活动。

每年的火把节,游客们会争相前往白族聚居的地方参加庆典。

庆典通常在大理城或周边的乡村举行,持续三天三夜。

这三天里,白族人民会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向游客们展示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

最引人瞩目的当然是火把游行了。

火把游行通常在节日期间的晚上进行。

当天傍晚,游行队伍会汇聚在一个指定的地点,准备起行。

队伍里的参与者手持由竹子和纸制成的火把,点燃后,烈火为他们引路。

火把游行队伍会在城市的主要街道上穿行,有时还会进入乡村,沿途欢呼雀跃,歌舞声此起彼伏。

熊熊燃烧的火把和夜晚的黑暗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令人难以忘怀。

白族火把节不仅仅是一场盛大的庆典,也是一种传承和弘扬文化的方式。

除了火把游行,节日期间还有各种其他活动。

比如,舞龙表演是常见的节目之一。

白族人民会扮成龙,通过精妙的舞姿展示他们的技艺。

此外,还有传统的歌舞表演,戏曲演出以及手工艺品展览等。

游客们有机会与当地人民互动,了解他们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

白族火把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庆祝和娱乐,更是展示白族人民独特文化的窗口。

火把象征着热情和希望,它传达了白族人民对和平、繁荣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通过火把节这个平台,白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也促进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白族火把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让人们欣赏到了瑰丽的表演和精湛的技艺,更使人们对白族人民的坚毅和智慧有所领悟。

白族火把节的传说

白族火把节的传说

白族火把节的传说故事一:白族火把节很久以前,白族首领是个英俊勇敢的王子,武艺高强,百战百胜。

他经常骑一匹高大的白马,穿管白色的盔甲,巡视自己的国家。

在他的治理下,白族人民不怕外族的侵略,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一次,汉族与白族发生纠纷,引起两族战争,白族王子用泥巴塑些泥人、泥马放在一个柜子里,每当敌人冲杀进来,王子便打开柜子,一念口诀,柜子里的泥人、泥马瞬间变成勇猛的将士,跟随白族王子与敌人拼杀,直杀得势力强大的敌人丢盔弃甲,才收兵回寨。

尽管这样,白族王子还是被敌人逮住了二十多次,每次被逮住就被拉出去问斩,可是每次都砍不死,他跑回来第二天照样威风凛凛地带领将士冲锋陷阵。

大家感到十分奇怪,谁也不知这其中的奥秘。

一次,白族王子又从虎口中逃回来,夫人为他接风洗尘,酒后便问:“夫君啊,你是英雄还是圣人,为什么被砍头二十多次都不死?”白族王子相信自己的妻子,就悄悄地告诉她:“夫人啊,神给我的头,用坚硬的刀是砍不死的。

要想叫我死,必须用狗肠子绑住我的双臂,用尖刀草杀我才会死,你千万不要把这个秘密告诉别人。

”后来,敌人因杀不死王子,每次打仗都被王子的泥人打败,他们觉得长久下去,伤亡会更惨重,就想出一条毒计,出重金买通王子的妻子,知道了王子的致命弱点。

在一次交战中,王子不知道妻子出卖了他,仍橡往常一样奋勇拼杀。

这次战斗,他不幸又被敌人逮住,敌人真的用狗肠子绑住王子的双臂,拿尖草将王子杀死了。

王子遇难时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五这天,百姓们左盼右等不见王子胜利归来,便燃起火把四处寻找,找遍了村村寨寨、荒山野岭,还是找不到。

以后,白族人民为纪念王子,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这天,大家就都点燃火把去寻找王子。

尽管找不到,却总抱着一个希望。

久而久之,便成为传统的白族火把节。

故事二:白牛献乳古时候,有一位白族老农饲养着一条白毛母牛。

这条母牛身体健壮,经常到人迹很少去到的深山老林里吃草,有时候还会爬上峭岩吃草,比岩羊都还灵巧。

后来,白母牛饱胎了,十个月后产下了一头小牯子。

白族为什么过火把节火把节的风俗

白族为什么过火把节火把节的风俗

白族为什么过火把节火把节的风俗火把节是云南许多民族的共同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具有代表性,那么白族为什么要过火把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族过火把节的起源传说,希望你会喜欢!白族过火把节的起源传说火把节是云南许多民族的共同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具有代表性。

在彝族山寨,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的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火把节来临,无论男女老少,鄱要参加节日的各种活动。

男子主要是摔跤、赛马、斗牛、斗羊、爬杆等,妇女的活动主要是唱歌、跳舞、有的向小伙子"敬酒"。

火把节也是彝族男女青年选择情侣的节日,人们在节日里接触、认识、谈情说爱。

火把节的高潮在夜晚,人们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和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照亮了茫茫黑夜,蔚为壮观。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十大力的恶魔到人间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惹怒了地上的一位叫包聪的大力士,双方决定以摔跤来分输赢。

他们搏斗了三天三夜仍不分胜负,于是人们弹着三弦,吹着短笛,拍手跺脚为地上的大力士助威,终于打败了十大力。

恶魔发怒,放出各种害虫来糟踏人们辛勤种出的庄稼。

人们又集合起来,点燃一支支火把去烧害虫,最后把害虫全部烧死了,这一天正好是六月二十四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到这一天,都要杀鸡宰羊,举行火把节的各种活动。

它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暴争取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

彝族火把节以石林和楚雄两地最为隆重。

每年都有数万人参加。

白族火把节来自"火烧松明楼"的故事。

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企图吞并其他五沼。

六月二十四这天,皮逻阁诱召各诏首领到松明楼喝酒,纵火将他们烧死。

火把节的来历有什么故事

火把节的来历有什么故事

火把节的来历有什么故事火把节的别名又叫“星回节”,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

那么您知道火把节的最早来历是什么吗,而过火把节的意义又在于什么?民间火把节的历史故事有哪些?下面不妨快来了解看看吧!火把节的来历关于火把节的来历,各地传说都十分得多,但其来源实质与火有关。

毕竟在广西一带虫子有很多,用火驱虫除害效果十分明显,对庄稼的生长有很大的帮助。

火把节的来历一:当时天神与地神斗争的时候,人们帮助地神,用火把将天神的虫军消灭后,战胜了天神。

火把节的来历二:远古时期,天上有着奇怪的现象,白天同时有6个太阳,晚上有7个月亮存在。

这一现象使得白日里烈阳暴晒,夜晚中强光照耀,使得天下农作物无法生长,土地荒芜人们经常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而且天下妖魔乱行,世间常常受到生命的威胁。

这时候,彝族出现了一个民族英雄,利用弓箭将多余的太阳跟月亮都射了下来。

并铲除了在世间为恶的妖魔,将洪水肆虐的现象治理好了。

从此之后,彝族过上了幸福美满、繁荣兴盛的生活。

但因为他们的生活过于美满,遭到了天神的嫉妒,于是年年都派下神子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

人们为了反抗神子,就设计将其杀害,引起了天神震怒,排除了大量的天虫到人间毁灭庄稼。

为了将他们杀死,从古籍中翻出了火把能把天虫烧死的方法。

于是彝族人民经过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战斗,利用火把终将天虫杀害,保护了大量的庄稼。

正好这一天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彝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一天,就特此将其作为自己的节日。

每到这一天,都会举着火把来到田野,举办火把节,用以祈求上天这一年的庄稼能够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火把节的历史故事南诏王火烧松明楼,慈善夫人忠义殉国唐初的云南境内本有六个部落,称为“六诏”。

最南端的部落蒙舍诏也称为南诏。

南诏日益强大,一日,南诏王皮逻阁邀约其他五诏首领聚会。

邓赕诏首领的妻子慈善夫人认为皮逻阁居心不良,极力劝丈夫不要前往。

但丈夫不听,临走时慈善夫人含泪在丈夫的手臂上套了一个铁环,以求护身。

白族人是怎样过火把节的?火把节又有何传说

白族人是怎样过火把节的?火把节又有何传说

白族人是怎样过火把节的?火把节又有何传说>白族火把节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白语称为“夫汪舞”,意为“六月狂欢”。

在白族人心目中,它是仅次于春节的最隆重的节日。

除了村寨竖大火把的集体活动,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佳肴美食、各种节日用品,嫁出去的姑娘都要回娘家团聚。

火把节前,遍街卖的都是火把节的标志物——用竹篾彩纸糊扎的小升斗、小火把、纸火香袋以及专供妇女用来染红指甲的凤仙花根等等,节日气氛非常浓郁。

关于火把节的缘由,白族人认为主要是为了纪念柏洁夫人。

传说一千三百多年前,南诏王皮罗阁为吞并洱海地区的其他五诏(小王国),设计以祭祖为名火烧松明楼,烧死五诏诏主。

其中邓赕诏主夫人柏洁远见卓识,事先已预计不测,事后又忠贞不屈,为刨丈夫尸骨,十指皆刨出鲜血。

故火把节时白族青年妇女都要染红指甲以示纪念。

有的地区火把节当天小伙子们还要举行跑马活动,海东一带还举行赛船,都是为了纪念柏洁夫人顽强的抗争精神。

节日当天人们停止一切生产劳作,男女老少都着节日盛装,纷纷汇集到竖大火把的地点,在热闹的唢呐鼓乐声中忙着扎制大火把,老爷爷们演奏洞经古乐,老奶奶们齐声念诵经文。

当家妇女便要带着孩子备上盐、米、酒、茶到田间焚香祝祷,祝愿五谷丰登。

每个村寨或片区都要共竖一株大火把,砍好一棵五、六丈高的火把树,通体用柴禾或竹子捆扎,插满五颜六色的小三角旗、红香,再挂上梨串、苹果、海棠等,称之为“火把果”。

顶端还要饰以火把节的大型标志物——“连升三级”的“升斗”,上书“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

“升斗”顶端彩旗飘飘,拱托着一支振翅欲飞的白鹤。

火把竖好后,暮色降临时,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唢呐鼓乐队的护送下从本主庙取来火种将火把点燃。

当熊熊烈焰升起之时,男女老少便载歌载舞绕着火把树转,孩子们争抢着烧落下来的火把果,意为迎祥纳福,青少年们个个手中舞起小火把,不断扑洒松香,飞出团团烈焰,互相追逐喷洒以示祝福,然后高举火把巡游田间。

按民俗学的观点,认为火把节是一种农事节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朋友,来得早不如来的巧,今天是农历的六月二十五,是白族的火把节,很多朋友都知道彝族过火把节,其实除了彝族以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也过火把节,例如白族和纳西族。

不过火把节的传说在各民族当中却是不尽相同,而我们白族的火把节是为了纪念柏洁夫人的忠贞爱情。

唐朝年间,相传在大理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原来共同存在六诏,当时势力最强大的是蒙舍诏又称为南诏,南诏王皮罗阁为吞并其他的五诏,于是,连骗带命地通知其余五诏的诏王在六月二十三日,按时赴会松明楼共祭祖先。

各诏主都上楼后,皮罗阁借故下楼并命人撤了楼梯,随即一把火烧了松明楼。

五诏诏主同时罹难。

其中邓赕dǎn诏聪明美丽的王妃柏洁夫人,几日前便预感到丈夫此去凶多吉少,便在夫君临行前为其戴上了一副铜手鐲。

柏洁夫人闻噩耗后,点着火把,带兵骑马,星夜直抵大理松明楼,用双手去挖夫君的遗骨,十指鲜血淋漓,终于在炭火中依鐲辨认出了夫君遗骨。

皮逻阁见柏洁夫人不仅美丽而且聪明便企图霸占,令其一个月内与他成亲,誓死忠贞不渝的柏节夫人,拒不从命,柏节夫人投湖自杀,顿时湖水清澈透亮,碧澄似镜。

后来人们为纪念柏节夫人的忠贞节操,便把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定为火把节,这天也就是柏节夫人率兵举着火把星夜赶往松明楼寻找丈夫的日子。

后人为了表示对柏节夫人的纪念和崇敬,还把柏节夫人敬为自己的本主。

说到本主,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没有听说过,本主是我们大理地区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福主”,是一个村或几个村的保护神。

本主崇拜是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为一体的原始崇拜,所以信奉的本主名目繁杂,有传说中的神,也有历代的统治者,还有忠臣、孝子、烈女节妇及少量的自然神等。

在大理每个村几乎都建有本主庙,庙内供奉着木雕或泥塑的本主像,“本主”节无统一节期,主要以“本主” 的诞辰、忌日或其他纪念性日期为祭会日期。

本主节有一套基本固定的程序、即请神,迎神、祭神、娱神,本主回归本主庙。

平时村民不论升官发财、疾苦病痛、生儿育女都要去本主庙祈求保佑。

这样伴之悦耳动听的洞经音乐和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便形成了白族地区特有的本主文化。

说了那么多,各位朋友肯定已经跃跃欲试了,那么就请各位朋友参与到我们的节日当中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