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火把节简介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火把节第一天:祭火。
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
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
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
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
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
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达体舞。
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
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
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
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
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
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
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火把节民族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三天。
白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作文(通用20篇)

白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作文白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作文(通用20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作文篇1火把节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
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
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
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
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
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
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
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
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
跑马的有大人、有小孩。
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
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
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
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
刹时,列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
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的升斗。
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款待簇拥人。
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抢得升斗的人备办。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
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
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
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
火把节有什么习俗

火把节有什么习俗火把节有什么习俗火把节是我国西南地区彝、白、傈僳等等民族的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火把节是很多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在火把节当天,人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个传统节日。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火把节有什么习俗,希望有所帮助!火把节的来历及传说火把节在古代被称为"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
火把节的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
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
当晚,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捕灭虫害。
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划船、放生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
火把节的习俗:“火把节”庆祝共三天火把节第一天:祭火。
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
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
火把节的资料简介(精选篇)

火把节的资料简介(精选篇)你知道火把节具体是怎么过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火把节的节日事宜吧,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火把节的资料简介(精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火把节的资料简介(精选篇)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早就说这个暑假要带我回云南老家去过火把节。
我一直又紧张又期待,不知道火把节到底是怎么过的,火烧起来吓不吓人,会不会引起火灾啊?爸爸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的火把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是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很热闹的噢。
我们提前一天到达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剑川县,就是我们老家,不过我还是第一次来。
这是一个非常安详宁静的小城,天气比杭州凉快不少,我们受到了老家亲戚们的热情接待。
火把节当天早上,我们起来后,看到街道上就到处充满了过节的气氛。
好多人家门口都摆上了大大小小的火把,还有人摆摊卖一种木棍和约一尺长的一截废弃的自行车轮胎接起来的东西,还有人用麻袋装着一堆粉末在卖。
我问爸爸这些是干吗的呀?我爸说晚上你就知道了。
哎呀,老爸你卖什么关子啊,真是急人哪!老房子门口搭了一个小棚子,摆了好多瓜子、红枣、花生、炒蚕豆等零食,还有一壶壶泡好的茶和备用的一次性杯子。
门口的街道上也堆了好些东西,最醒目的是一根8、9米长,直径约20厘米的松树,枝干笔直,顶部的松针都还是绿绿的;还有好多劈成长条的木块;另外有一个用竹条和纸扎好的架子(叫升斗),顶上是一个笑咪咪的大娃娃,四面都有脸的哦,憨态可掬,坐在莲花形的台子上,台子边缘写着平安吉祥,爷爷说这是莲花童子,是为小朋友祈福的,今年我家的这个火把是特地为我做的。
那些吃的喝的是为了招待街坊邻居的。
呵呵,看起来很象回事吧!请来的工人们忙着开始扎火把了。
他们把劈好的木块围在松树的树干周围,一圈一圈地围上去,今年是闰年,所以要围十三圈,一圈代表一个月,祈求全年都平安顺利。
围好后再把升斗插在最上面,再在火把上悬挂花红、梨子、铜钱等物,还要插上很多花花绿绿的小旗。
白族火把节

白族火把节白族是我国第三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及四川、贵州等地。
白族火把节是白族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当地的白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火把节庆典,为游客们展示他们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白族火把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根据传统,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一个白族英雄杨族护国神殿。
杨族是白族的祖先之一,并在历史上起到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角色。
据说,当年杨族打败敌人后,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人们手持火把跳舞,并且燃烧火把,象征着护国的烈火。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白族火把节的核心活动。
每年的火把节,游客们会争相前往白族聚居的地方参加庆典。
庆典通常在大理城或周边的乡村举行,持续三天三夜。
这三天里,白族人民会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向游客们展示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
最引人瞩目的当然是火把游行了。
火把游行通常在节日期间的晚上进行。
当天傍晚,游行队伍会汇聚在一个指定的地点,准备起行。
队伍里的参与者手持由竹子和纸制成的火把,点燃后,烈火为他们引路。
火把游行队伍会在城市的主要街道上穿行,有时还会进入乡村,沿途欢呼雀跃,歌舞声此起彼伏。
熊熊燃烧的火把和夜晚的黑暗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令人难以忘怀。
白族火把节不仅仅是一场盛大的庆典,也是一种传承和弘扬文化的方式。
除了火把游行,节日期间还有各种其他活动。
比如,舞龙表演是常见的节目之一。
白族人民会扮成龙,通过精妙的舞姿展示他们的技艺。
此外,还有传统的歌舞表演,戏曲演出以及手工艺品展览等。
游客们有机会与当地人民互动,了解他们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
白族火把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庆祝和娱乐,更是展示白族人民独特文化的窗口。
火把象征着热情和希望,它传达了白族人民对和平、繁荣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通过火把节这个平台,白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也促进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白族火把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让人们欣赏到了瑰丽的表演和精湛的技艺,更使人们对白族人民的坚毅和智慧有所领悟。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简介_节日习俗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简介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
火把节是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都过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时间一般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
节日这天,各村寨都要坚一把大火把,在上面插上写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吉祥语言观看过大火把之后,各家各户的小孩耍玩小火把,并在大人的带领下,到田边园内用火把驱逐害虫,还在火把上撒把松香,以除害避邪,直至火把燃尽为止。
耍完火把之后,各家聚会吃水果和食物。
晚上睡觉时,妇女和小孩要用一种捣烂的“凤仙花根”包捂手指头,第二天即把指甲染红,传说是以此纪念邓赕诏主皮罗造的妻子柏洁慈善夫人,象征忠贞的爱情。
大理地区的火把节历史悠久,一说始于汉代,是纪念阿南夫人的;一说始于唐代,是纪念慈善夫人的;一说是纪念古代战争胜利的,众说纷法,各说其是。
根据史籍记载,火把节属于火崇拜,火把节古称“新火节”,因为火是光明的象征,代表理想和希望。
其始于时间,应在古代部落时期,古代先民取来火种,重新生火,目的是为了除旧布新,让火永不熄灭。
记载大理火把节最早的史籍是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是书《诸夷风俗》条说:“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天,小儿各持松明火相烧为戏,谓之躯攘。
”。
火把节的风俗及寓意是什么

火把节的风俗及寓意是什么火把节的风俗及寓意火把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举行。
它的寓意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
首先,火把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勇敢、顽强、团结的精神。
在火把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会手持火把跳舞、燃放烟火,象征着熊熊燃烧的激情和热情。
这种精神也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地前行。
其次,火把节也代表着"洗清污浊、迎接新生"的意义。
在古代,火把节还有祛病驱邪、祈求丰收的作用。
人们相信火把的燃烧可以消灭病魔和不幸,同时也为新的生命和丰收的到来祈福。
这种寓意也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人生低谷时要积极面对、勇敢拼搏,同时也要积极向前、迎接新生。
最后,火把节也象征着努力奋斗,追求自我完善,勇于改变自己和适应环境的精神。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会点燃火把,走上街头,跳舞、歌唱、放烟花,欢度佳节。
这些活动也象征着燃烧自己内心的热情,表达自己的心声,释放压抑的情感。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火把节是我国西南地区彝、白、傈僳、佤、布朗、纳西、拉祜、普米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火把节在凉山彝族地区流传的历史悠久,传说较多,因地区的不同而内容多异。
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节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023年几月几号火把节2023年8月10日迎来火把节,2023年是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6月24日举行,白族在6月25日,拉祜族在6月20日,为期两三天。
彝族人认为火把节后长出的谷穗和火把一样粗。
后人以此为祭品,驱赶家中的鬼怪邪灵,以保人畜平安。
关于火把节的介绍

关于火把节的介绍
在我们这儿,火把节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
这个节日是彝族、白族、纳西族等好多民族都特别重视的节日呢。
每到火把节的时候,整个村子都沸腾起来了。
白天,大家就开始忙活着各种准备工作。
小孩子们呢,早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村子里跑来跑去,就像一群欢快的小兔子。
最让人兴奋的就是晚上啦。
人们会把早就准备好的火把点燃。
那火把呀,在黑夜里就像一条条燃烧的巨龙,特别壮观。
大家举着火把,在村子里的小道上穿梭,一边走一边大声呼喊着一些祝福的话。
火光把每个人的脸都映得红彤彤的,那笑容啊,比火把的光还灿烂呢。
这时候,还有好多好玩的活动。
比如说摔跤比赛,那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们,都想在这个时候展示自己的力量。
他们在场上扭打在一起,周围的人就大声地加油助威,那声音,感觉都能把天都震破了。
还有跳舞呢,男女老少都加入进来。
大家手拉手,围着篝火欢快地跳着。
那舞步啊,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定,只要跟着音乐的节奏,想怎么跳就怎么跳。
那种自由又欢乐的氛围,让人觉得特别温暖。
在火把节这一天,大家还会做很多特色的美食。
像坨坨肉啊,那味道,咬上一口,满嘴巴都是肉香。
还有荞饼,有着独特的香味。
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美食,一边吃一边讲述着过去一年的故事,有欢笑,也有感动。
火把节可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刻,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每一年的火把节,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这个充满爱的氛围里,感受到满满的幸福和温暖。
这就是火把节,一个充满魅力的节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族火把节简介
举办时间
时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
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风俗
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
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
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
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
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
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
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
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
跑马的有大人、有小孩。
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
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
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
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
刹时,列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
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的升斗。
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款待簇拥人。
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抢得升斗的人备办。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
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
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
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
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
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
火把节近尾声时还要跳火把。
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的火柴棍堆成篝火。
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上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
还要看谁跳跨得高、跳得远,直到兴尽为止。
白族“火把节”由来:
一、白族“火把节”传说——坚贞不屈的柏洁夫人白族火把节来自"火烧松明楼"的故事。
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企图吞并其他五沼。
六月二十四这天,皮逻阁诱召各诏首领到松明楼喝酒,纵火将他们烧死。
邓赕诏主的柏洁夫人早就看穿皮罗阁的野心,劝丈夫不要去,但迫于祭祖和南诏的威力,不得不去。
柏节夫人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于是将一只铁钏戴在丈夫的手上,后据此认出了丈夫的遗体。
南诏王见柏节夫人貌美聪慧,便逼她为妾。
柏节夫人假意答应,但回去将丈夫掩埋后,率众与围城的南诏兵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后于六月二十五日投海而死。
每到六月二十五这天,大理、剑川、洱源等白族聚居区城乡各族群众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杀猪宰羊,庆祝节日。
小孩忙着劈火把,姑娘们忙着把从山上挖来的金风花根捣碎,包在手上染成红指甲,大人们在村寨广场中央,用一根20来米高的木杆竖在地上,周围用麦秆、干竹等捆成一一个大火把,上面插着预示五谷丰登的彩色升斗,一根根彩线串起的梨果挂满火把。
入夜,人们点燃大火把后,孩子们各自举着小火把在田野上奔跑喊叫,不时将一把把松香面撒在火苗上,腾起阵阵烈焰。
靠近海边的村庄,还要进行划船比赛。
人们以此来纪念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柏节夫人。
二、惹底毫星烧官虫
相传很久以前,天和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和地上的人和睦相处,经常相互往来。
有一年夏天,天神思梯古慈派了一个名叫耿丁有惹的天差下凡催债。
耿丁有惹来到人间后,遇到人间的英雄惹底毫星(一说火体拉巴), 惹底毫星说:“你们住在天上,我们住在地上,我们互不相干,为什么我们天天给你们交租还债?今天,我们两个来比赛摔跤,如果你赢了,我们就交,你输了我们就不交。
”于是两人就比赛摔跤,结果耿丁有惹被摔死。
天神思梯古慈大怒,放出很多煌虫到地上,把人间的庄稼吃掉。
惹底毫星带领人们砍来很多竹校和富杆,扎成火把, 举火烧虫,保护了庄稼。
为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这天都要举行火把节,相沿成习至今。
三、阿南殉夫的传说
故事大意是:汉元封年间,云南叶榆酋长曼阿奴之妻阿南夫人,聪慧美丽,被汉将郭世忠看中。
郭为霸占阿南,设计害死了曼阿奴,然后逼阿南嫁于他,阿南不从,在其丈夫火化时趁守军不备纵身跳入火堆中,焚身殉夫。
人们为她的贞烈所感动,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便点火把以祭奠之,相沿遂成火把节。
四、火把迎诸葛亮
相传,蜀后主建兴三年春天,诸葛亮率众南征,五月渡泸水,六月入汉中,并七擒七纵彝族首领孟获。
诸葛亮的恩威并重的策略颇得汉中人民的拥护。
当晚入城时, 沿途群众纷纷举火把提水酒以迎之,遂成习俗,沿袭至今。
五、牛角挂火把
这一传说主要在布拖县流传。
很多年前,布拖一带奴隶主残酷买卖和虐待、残杀奴隶之风盛行,广大奴隶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个名叫吉地苏呻的奴隶暗中组织了一个名叫“赤黑日尔”的地下组织,揭竿起义,反抗奴隶主的反动统治,屡屡打败了当地奴隶主的武装。
后来,反动奴隶主勾结其它地方反动武装,卷土重来,进行反攻倒算。
起义奴隶被团团围困,形势十分危急。
这时有人想出妙计,将火把捆在牛角上点燃,受惊的牛群仓皇奔逃,冲散了敌人的阵线,起义军乘胜追击,打败了奴隶主军队,取得了胜利。
那天正值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从此,每年的这天,彝族人民家家户户点燃火把以示纪念,相沿成习,遂为火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