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黄州主要作品

合集下载

欣赏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写段艺术评论

欣赏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写段艺术评论

欣赏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写段艺术评论《黄州寒食帖》是苏东坡的一首明末清初的诗歌,创作以黄州为背景,记叙了在寒食节当天,早晨清晨的水洗衣童的情景。

拥有简洁的诗句,淡淡的抒情,犹如一幅传达出祥和气氛的油画。

《黄州寒食帖》有着特殊的文学性,一开始先从重音的点睛之笔,着重强调“清晨”一词,以及“杨柳”,“鸳鸯”,“云彩”,“芙蓉”,“荷”,这些中国传统符号暗合当时社会上的秩序。

这几乎可以谓是一场文学实验,诗歌中暗含着深刻的人物性格,而重音更像是影片里的配乐,给这种人物性格强调出一种特殊的气氛。

比如,诗歌中描绘的水洗衣童“黄衣衣”,它不仅是一直在洗衣的童子,也是苏东坡的形象的暗示,象征着苏东坡社会里的伦理价值观。

诗歌中清新的句子,放映出一种柔和的景象,芦苇荡,柳暗花明,是一种清新的抒情情调,让读者陶醉其中,在心旷神怡之中看着水洗衣童上演的一幕静谧又唯美的景象。

《黄州寒食帖》也反映了苏东坡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思考,诗歌中穿插着另一个主题,讲述的是在军队军官的政治和经济上的牺牲,而苏东坡的文学作品中提到的“南郭老将军”,其实就是当时的历史人物,而“江湖客”则是当时受到剥削的武士和士兵们的代称,而苏东坡对当时社会中士兵们受到剥削的气息已变得更加清楚。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不仅有着强烈的抒情性,也有着独特
的文学特征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它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历史角度,都值得深思。

这首诗歌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其中涵盖的历史与文学知识,并且有着浓浓的历史渊源,一切构成一种细腻的、低调的、祥和的气氛。

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

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

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引言:《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此词怀古抒情,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念奴娇》赏析及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诗歌赏析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

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

"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

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

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

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

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

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

"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

"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

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

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

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

苏东坡《黄州寒食诗》

苏东坡《黄州寒食诗》
• Contents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necessity
Contents of the product, and please fill it out.
Describe a vision of company or strategic contents. Describe a vision of company or strategic contents.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Describe a vision of company or strategic contents.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
L/O/G/O
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欣赏
Contents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 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 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 已白。 Add your text in here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 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 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 our text in here 起。

苏轼在黄州写的作品

苏轼在黄州写的作品

苏轼在黄州写的作品
苏轼(1037-1101)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作曲家、文学家和学者,其长期在黄州(今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处事,因此在黄州写下了许多伟大的作品,以其文字犹如思想的飞翔,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千古绝唱。

苏轼在黄州所写的作品,包括诗歌、书法、咏史、乐府、小说、文论等多种形式,既有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有不易消逝的经典作品。

苏轼在黄州众多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小令,是苏轼梦中的官运不佳,抒发了政治失意的痛苦情绪,用语流畅温文尔雅,掩藏情思于繁复的回旋之中,达到了情趣万千的境地。

苏轼写的书法作品,以其心境之浩渺迷离而闻名,《七言律诗碑》是他最著名的书法作品,它极具特色,滋润却不拖泥带水,用字集中体现了苏轼勤奋的功夫和思想的精妙,被誉为“苏书”的经典。

苏轼的咏史诗歌也以其独特的风格而享誉中外,比如《洛神赋》,表达了苏轼对当时人们对神话传说的怀旧之情;《登金陵凤凰台》,表达了苏轼对自身失意和抗苦的愤懑之情;《赤壁赋》,表达了苏轼对三国历史深远意蕴的唏嘘之情。

苏轼在黄州的许多文论作品也备受敬仰,如《尚书真经》,深刻揭示了苏轼对真理的追求;《醉翁亭记》,展现出苏轼隐忍思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饮酒赠知己》,抒发出苏轼忧国忧民的慨叹之情。

苏轼在黄州的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多角度、全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思想。

苏轼真是一位举世无双的大文人,他的作品,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感受到苏轼深厚的文化精神。

苏轼在黄州创作的部分作品

苏轼在黄州创作的部分作品

一、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的部分作品1079.04苏轼被任命为湖州知州(二品),刚上任的他写了《湖州谢上表》,引发乌台诗案。

1080.02下狱103天后,44岁的苏轼被调任为黄州团练副使(七品)。

作《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有“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句。

作《初到黄州》,有“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句。

1080.07作《菩萨蛮·七夕》,有“人间日似年”句。

1080.12作《答李端叔书》,有“得罪以来,深自闭塞……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

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句。

1081.01作《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有“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句。

1081.02作《雪堂记》,有“予之所为,适然而已”句。

又作《哨遍·为米折腰》,有“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句。

1081.03作《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有“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句。

又作《南乡子·春情》,有“一阵东风来卷地”句。

1081.04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有“似花还似非花”句。

1081.08作《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句。

1081.12作《浣溪沙五首》,有“醉梦昏昏晓未苏”句。

1082.01作《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有“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句。

1082.03作《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有“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句。

又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有“一蓑烟雨任平生”句。

又作《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有“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句。

1082.04作《寒食帖》,有“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句。

1082.06作《东坡八首》,始号“东坡居士”。

1082.07作《赤壁赋》,有“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句,又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句。

苏东坡《黄州寒食诗》

苏东坡《黄州寒食诗》

Text
Add Your Text
Text
Add Your Text
Text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A title about content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Add Your Text
Title in here
Title in here
Add Your Text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Add Your Text
Title in here
Title in here
Add Your Text
Click to add text
contents contents contents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Title in here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苏东坡在黄州的景点

苏东坡在黄州的景点

苏东坡在黄州的景点
苏东坡在黄州期间,足迹遍及鄂东土地,寄情山水,超然尘外。

苏轼在黄州的景点有:
1.东坡赤壁。

苏轼被贬至黄州后,常游赤壁,并写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著名作品,更使赤壁名扬中外。

2.遗爱湖公园。

苏轼谪居黄州4年多时间,写下700多篇诗词文赋和大量书
法作品,包括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遗爱湖公园内,有苏东坡纪念馆。

3.雪堂。

苏东坡在黄州建造了一座名为雪堂的园林,作为他晚年的居住地。

雪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如画的景色广受赞誉,不仅成为了苏东坡创作的重要场所,也代表了他隐居生活的象征。

苏东坡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使命感,在黄州身处逆境却始终没有放弃对国家、对民众的责任感,时时想着为民出力,为国分忧,这就是他的家国情怀。

这种报国济世、仁者爱民的精神,让他具有恒久的人格魅力。

东坡文化也由此被赋予了深厚的思想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苏东坡:在黄州成就“千古第一文人”

苏东坡:在黄州成就“千古第一文人”

苏东坡:在黄州成就“千古第一文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一曲冠绝古今的三国咏叹,将苏轼与黄州紧紧相连。

甚至“东坡居士”这个被世人所知的别号,也是他在黄州城东坡地种田帮补生计而得。

苏轼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被贬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1084年调离,共在黄州生活了4年又2个月。

44岁到来,48岁离开,一个成熟的中年文人在此间步入创作上的辉煌时期。

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

在数量上,在黄州共写了753篇作品,平均每两天一篇。

苏轼在黄州创作诗330多首,占现存苏轼诗2690余首的八分之一,有大量名篇亦在历代选注家所选之列。

苏轼词的创作起步较晚,29岁时始试写词。

他在黄州时期所写的词,当在60篇以内,虽数量不多,但产生了许多代表作。

如《卜算子》(缺月桂疏桐)、《念奴娇》(大江东去)、《满江红》(江汉西来)等等。

苏东坡在自己《与陈季常书》中说:“日近亲阙甚多,篇篇皆奇。

”而苏轼的弟弟苏辙也高度评价:“苏轼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也。

”在黄州的苏轼,其文风为之一变。

变在何处?那就是人们常常谈到的“旷达”,可以说,这就是苏轼黄州时期创作的总体特色。

在黄州,苏轼通过反思实现了人格转型,告别了“昨日之我”。

他给朋友致信说:“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以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

”在黄州,苏轼感慨于以前汲汲于功名利禄却招罪惹祸,不如超越利害任性逍遥过一生。

从执着到洒脱,从功利到审美,从束缚到自由,苏轼走了一条自我拯救的道路。

元丰七年(1084)三月,苏轼改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告别了黄州岁月。

在黄州谪居的这段日子里,苏轼躬耕东坡之上,放浪山水之间,足迹遍及鄂东大地,亲身体验了艰苦的人生。

此时苏轼的心,只能够用他的一首《别黄州》来说透:“病疮老马不任鞿,犹向君王得敝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黄州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原文版本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版本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版本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版本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版本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雪:比喻浪花。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初嫁了:《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

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

华发:花白的头发。

一尊还酹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尊:通‚樽‛,酒杯。

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

虏:对敌人的蔑称。

译文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

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

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

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前赤壁赋《前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赋。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 í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次壬戌。

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徐:缓缓地。

兴:起。

属:通‚嘱‛,致意,引申为劝酒。

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

窈窕之章:《陈风〃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窈纠‛同‚窈窕‛。

少焉:一会儿。

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白露:白茫茫的水气。

横江:笼罩江面。

此二句意谓: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

纵:任凭。

一苇:比喻极小的船。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

‛如:往。

凌:越过。

万顷:极为宽阔的江面。

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乘风腾空而遨游。

冯虚:凭空,凌空。

冯:通‚凭‛,乘。

人教版改为‚凭‛,但原文应为‚冯‛。

虚:太空。

御:驾御。

遗世:离开尘世。

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升。

登仙:登上仙境。

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

桂棹兰桨:桂树做的棹,兰木做的桨。

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

溯:逆流而上。

流光: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

渺渺:悠远的样子。

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

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

和:同声相应,唱和。

怨:哀怨。

慕:眷恋。

余音:尾声。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

此句意谓: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

嫠妇:寡妇。

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这里化用其事。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缪:通‚缭‛,盘绕。

郁:茂盛的样子。

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

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以上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

方:当。

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

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舳舻: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酾酒:滤酒,这里指斟酒。

横槊:横执长矛。

槊,长矛。

侣:以……为伴侣,这里为意动用法。

麋:鹿的一种。

扁舟:小舟。

匏尊: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匏,葫芦。

尊,同‚樽‛。

寄:寓托。

蜉蝣: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

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渺:小。

沧海:大海。

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

长终:至于永远。

骤:多。

遗响:余音,指箫声。

悲风:秋风。

逝者如斯:流逝的像这江水。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往。

斯:斯,指水。

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卒:最终。

消长:增减。

曾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

曾:连……都。

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是:这。

造物者:天地自然。

无尽藏:无穷无尽的宝藏。

食:享用。

《释典》谓六识以六人为养,其养也胥谓之食,目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口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

清风明月,耳得成声,目遇成色。

故曰‚共食‛。

易以‚共适‛,则意味索然。

当时有问轼‚食‛字之义,轼曰:‚如食吧之‘食’,犹共用也。

‛轼盖不欲以博览上人,故权词以答,古人谦抑如此。

明代版本将‚共食‛妄改为‚共适‛,以致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误从至今。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任凭小船漂流到各处,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前进时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道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打着节拍,应声高歌。

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地泛光。

我的心怀悠远,展望美好的理想,却在天的另一方。

‛有会吹洞箫的客人,依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