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合集下载

群落

群落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一定的种所组成的天然群聚体即为群落,形成群落的种对环境有大致相同的要求或一种依赖于另外一种而生存。

任何一个群落都有生长发育到成熟的阶段。

生物群落定义: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群落的基本特征:1.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2.一定的结构:生物群落具有形态结构,生态结构与营养结构。

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捕食者和被食者的关系等。

3.一定的动态特征: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是不停地运动,群落也是如此。

其动态特征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4.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群落中的物种以有规律地形式共处。

一个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

5.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何一个群落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无论从全球范围看还是从区域角度讲,不同生物群落都是按着一定的规律分布。

6.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

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

但在多数情况下,不同群落之间都存在过渡带,被称为群落交错区(ecotone),边缘效应。

一、生物群落的性质:机体论 VS.个体论1.机体论: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就像有机体那样,有诞生、成长、死亡的过程。

是相对独立的,对外表现出整体性。

具有明显的边界,而且与其他群落是间断的,可分的、可重复出现的2.个体论: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是生态学家为了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集合体。

它的组成及结构依赖于特定的环境。

群落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1.1.2 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3.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具有一定的结构.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7.具有边界特征 具有边界特征. 7.具有边界特征. 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 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 性.
1.3.1 群落的结构单元
1. 生长型和生活型: 生长型和生活型: A.生长型 A.生长型 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 群. 植物许多形态特征都用于区分植物 的生长型. 的生长型.
陆生植物6 陆生植物6种主要的生长型
1,乔木: 乔木: 高度在3米以上.包括针叶树, 高度在3米以上.包括针叶树,阔叶 常绿树(叶中等大小),硬叶常绿 常绿树(叶中等大小),硬叶常绿 ), 树(叶小而坚韧),阔叶落叶树, 叶小而坚韧),阔叶落叶树, ),阔叶落叶树 多刺树和莲座树(如棕榈,树蕨, 多刺树和莲座树(如棕榈,树蕨, 铁树等). 铁树等).
理论根据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从先 锋阶段到顶极阶段的演替过程. 锋阶段到顶极阶段的演替过程. 这个演替过程,类似于一个有机 这个演替过程, 体的生活史. 体的生活史.
2,"个体论"学派认为: 个体论"学派认为 认为: 在连续环境下的群落组成是逐渐变 化的, 化的,因而不同群落类型只能是任 意认定的. 意认定的. 前苏联的Ramensky 美国的Gleason Ramensky, Gleason, 前苏联的Ramensky,美国的Gleason, Whittaker和法国的Lenoble等支持 和法国的Lenoble Whittaker和法国的Lenoble等支持 上述观点. 上述观点.

群落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遗传变异和它们与生存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生物多样性按照空间尺度可划分为4个层次:遗传多样
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它反映 群落组织水平,还间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3、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1)物种丰富度指数(S), S为群落中的总数目。 1)Gleason 指数(1922) :D=(S-1)/lnA
(4)Pielou 均匀度指数(E): E=H/Hmax 式中H为实际观察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max为最大的物 种多样性指数,Hmax=LnS(S为群落中的总物种数)
(5)种间相遇机率指数: PIE =N(N-1)/ΣNi(Ni-1) 式中Ni为种i 的个体数,N为群落所有物种个体数之和。
(6)Jaccard 相似性系数:是目前最为基础和常用相 似性系数之一,是群落间生物多样性的比较。
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一致的群落中,属于A级频度的种类通 常很多,多于B、C、D级频度。
群落中低频度种的数目多于较高频度种的数目。
E级植物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和建群种,数目较大。
6、高度:为测量植物体的一个指标。
7、重量:用来衡量种群生物量或现存量多少的指标。 多用于草原植被的研究。
8、体积:是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多用于森林植 被的研究。
特征。 3)群落内物种有规律的共处,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并存在优势
现象。竞争、共生、附生、他感等。 4)形成群落环境,群落对其居住环境有影响。 5)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构、营养结构。
6)群落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如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7)群落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并按一定规律分布。 8)群落具有边界特征。群落的边界可形成过渡带(称群落交错区),

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

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1)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 (p165图8-3) 休眠芽位于距地面 25厘米以上,又依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 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 1芽植物(25厘米到2米)。 (2)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 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 厘米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3)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 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 芽植物,更新芽位子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 多年生草本植物。 (4)隐芽植物(Cryptophytes) 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 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5)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 以种子越冬。
三、种的多样性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 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 = 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 3. 多样性梯度 (1)多样性随纬度变化 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的增加, 物种多样性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在乔木、海产瓣鳃类、蚂蚁、 蜥蜴和鸟、兽等许多类群中均有充分数据说明这一点,即无 论在陆地、海洋和淡水环境,都有类似的趋势。当然也有例 外,如企鹅和海豹在极地种类最多,而针叶林和姬蜂在温带 物种最丰富。 (2)多样性随海拔变化 如果在赤道地区登山,随海拔 的增高,能见到热带、温带、寒带的环境,同样也能发现物 种多样性随海拔增加而逐渐降低。
第二节
群落的种类组成
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一 个群落或一个地区的生物种类名录。 通过绘制种—面积曲线来确定最小 面积的大小。作法:逐渐扩大样地面积 ,随着样地面积的增大,样地内植物的 种数也在增加,但当物种增加到一定程 度时,曲线则有明显变缓的趋势,通常 把曲线陡度开始变缓处所对应的面积, 作为最小面积。

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一、群落的基本概念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是指生活在一个特定环境里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为了研究的方便,生态学家有时把群落这个概念用于某一类生物的集合体,如动物群落、植物群落、微生物菌群,甚至应用于更狭隘的范围内,如鸟类群落、原生动物群落等。

有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生态习性来划分群落,如水生的浮游生物群落、底栖生物群落,农田昆虫群落、草原植物群落等。

生物群落这个概念,最初由德国的生物学家苗比乌司(Möbius)于1880年开始使用,他在研究牡蛎海底群落时,注意到这种动物只有在一定的温度、盐度……等条件下生活,并且,其生活与其他鱼类、甲壳类、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等密切相关,并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于是,他称此统一体为biocoenosis(亦译为生物群落)。

一般说来,英美学者习惯于用biotic community一词,而德、俄等学者则用biocoenosis。

实际上,这两者的含义是相同的。

由此可见,生物群落这个概念的产生,是与强调同一地段内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的。

群落概念是生态学思想和生态学应用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它之所以在生态学理论中如此重要,是由于它强调了各种生物能有机地、有规律地在一定空间中共处,而不是各自以独立的物体的面目,任意地散布在地球上的。

换言之,它强调的是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种群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正因为这样,生物群落被认为是生物学研究对象中的一个层次。

正如绪论中谈到的那样,从基因—细胞—器官—有机体—种群—群落……。

可见群落是一个高级的层次。

把群落看成自然界中层次结构的一个基本单位,它就成为一个新的整体了,它具有个体和种群层次所不能概括的特征和规律,是一个新的复合体。

群落概念的产生,使生态学研究出现一个新的领域——群落生态学。

群落和生态系统这两个概念是有明显区别的,它们各具独立的含义,这一点是无疑的。

群落是指多种生物种群有机结合的群体,而生态系统的概念却除此以外,还包括无机环境。

第五章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种间关系和生态演替

第五章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种间关系和生态演替
(3)同类相食(Cannibalism)是一种特殊捕食现象,即捕 食者与被食者属于同一种类,这种现象在海洋生物中 也是常见的。同类相食的生物学意义:保持种群稳定; 保证食物供应。
现在是14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四
(一)海洋动物摄食的基本类型和食性分化
动物食性的基本类型 1、按照食物的性质分:
种间关系主要表现在营养关系(即食物关
系)上,也表现在生存空间及其他方面的相互依 赖,相互上,如竞争及各种共生现象。
现在是10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四
种间关系的意义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把群落中各种生物联系
在一起,构成错综复杂的生命之网。群落中的
物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进化。
现在是11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四
3、冗余种:从群落中被去除时,它的功能作用可被其他物种所取
代而不会对群落的结构功能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并非真正的“多 余”。
现在是8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四
四、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
1、季节演替(seasonal succession) 很多海洋生物群落(特别是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
(主要是优势种)表现出季节性的特征,这种季节变化 叫季节演替。
动物食性的特化程度: 表示动物取食的食物种类的多少。取食
食物种类越少(狭食性动物stenophagous), 其特化的程度就越高;取食的食物种类越多 (广食性动物euryphagous),食物的特化程度
就越不明显。
现在是19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四
动物食性的特化是其对生活条件和种间食物竞争的 适应,各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
(2) 被食者的保护适应 机械保护:体表长刺、棘、毛等,乌贼的烟幕, 电鳐放电等; 化学保护:分泌毒素,例如许多海洋鱼类; 保护色:透明(水母类)、变色(适应环境,比目鱼)、 隐蔽色(与环境相同)、警戒色(热带毒鱼); 拟态:体形与体色模仿环境和天敌; 假死:海参排脏、蟹类自切等。

基础生态学-生物第四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基础生态学-生物第四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群落的性质——个体论学派
群落不是自然单位,而是自然界中在空间和时间连续变化系列中的 一个区段
因为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下的群落组成是逐渐变化的,群落间没有明 显的边界,不同群落类型只能是任意认定的 –群落和物种的关系不是有集体和组织器官关系 –群落的发育过程是物种的更替和种群数量消长过程,和有机体发 育不可比拟 –和有机体不同,群落不可能在不同生境下保持繁殖的一致性 –同一群落类型之间无遗传上的联系
(二)频度 (frequency)
(一)多度、密度、盖度
3、盖度 (coverage) 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即相 对盖度。某物种的盖度与盖度最大物种的盖度比称为盖度 比。盖度和多度的关系非常密切,通常可出现3种情况:(1)植 物个体数量多,则盖度大,灌林多半如此。(2)有些植物多度 大,盖度并不大,如草本植物。(3)有些植物多度小,但盖度却 大,如乔木树种。
生态学基础 第四章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教学目标: 1、生物群落种类组成 2、生物群落组成的数量特征 3、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一、种类组成
(一)优势种和建群种 优势种 (dominant species): 是指在群落中个体数量多、盖度大,决定群落结构和环境的主要特征, 从而也决定群落组成的那些植物种。 建群种 (constructive species): 是群落的建设者,决定着整个群落的内部构造和特殊环境, 建群种往往是主要层次的优势种。
生态学基础 第四章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教学目标: 1、生物群落的概念 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一、群落的概念
对群落 (community)概念的不同认识 – Alexander Humboldt:特定的外貌,对生境因素的综合反应 – E. Warming:一定的种组成的天然群聚 – 俄国学派:有机体的特定组合,有机体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 W. E. Shelford:具有一致的种类组成且外貌一致的生物聚集体 – E. P. Odum:种类外貌一致、具有一定的营养结构、代谢格局、结构单元、 生命部分

生物高考群落知识点

生物高考群落知识点

生物高考群落知识点群落是指生物群体在某一地区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总体。

在生物高考中,群落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群落的概念、特点、形成机制以及群落的分类。

一、群落的概念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共同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生物群体总体。

这些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群落可以包含多种生物,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二、群落的特点1. 多样性:群落中存在多种不同物种,它们之间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2. 依存性:群落中的物种相互依赖,彼此之间形成复杂的生态关系。

3. 稳定性:群落内部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相对稳定,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替过程。

4. 互利共生: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通过相互作用和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惠。

三、群落的形成机制群落的形成是由生物群体相互作用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种间相互作用: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通过这些相互作用,物种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状态,共同构成了群落。

2. 环境因素:环境条件对群落的形成也起到重要的影响。

如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会构成不同的生境类型和群落结构。

四、群落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群落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分类方法:1. 植被群落:根据主导植物的类型和组合,将群落分为森林群落、草原群落、沙漠群落等。

2. 动物群落:根据生态位和生活习性的相似性,将动物进行分类,如水生群落、陆生群落等。

3. 水生群落:根据所处水域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将群落分为淡水群落、海洋群落等。

结语群落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

通过了解群落的概念、特点、形成机制以及分类等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在生物高考中的相关题目中,对群落的理解和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农业生产中,调节作物、畜禽的组合匹配,使其节律与环境因素的 变化节律最大限度的吻合和协调。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主要方式 是复种、套种、轮作和轮养、套养。如家畜中马对草料最挑剔,其次是牛, 绵阳最耐粗食,据此合理轮牧,有利于提高牧草的利用率;根据作物害虫 的繁殖行为和动态发展与环境因素的变化节律,及时预测、预报,采取相 应的防治措施,也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保证。
2.群落有一定的相对一致的外貌。 3.在群落中有能大量控制能流及对其它物种和环境强 烈影响的生物优势种现象。 4.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群落表现为随环境梯度变化及 随时间演替的现象。 5.群落有一定的营养结构和代谢方式。由不同生物形 成一定的食物网关系和生产、消费、分解特点。
三、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
2.群落的数量特征
⑦ 重量(weight):用来衡量种群和群落生物量或现存量的指标。 可分为鲜重和干重来表示。
⑧ 优势度(dominance):用来表示某种生物在群落中作用和地位 大小的指标,是确定优势种的定量指标。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重要值越大的种,在群落的结构中就越重要。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结构
2.群落的数量特征
④ 频度(frequency):群落中某一物种在样方内出现的频率。 常按包含该个体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来计算。
频度=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 ⑤ 高度(height):测量植物体长的一个指标,可取自然高度 或绝对高度。某种植物高度占最高物种高度的百分比称为高度 比,高度比=某一物种的高度/最高物种的高度×100% ⑥ 体积(volume):植物所占空间大小的量度。它在计算林木 蓄积量时非常有用。
➢ 边缘效应(edge-effect):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
一、群落的垂直结构
3.生物群落的成层现象
图4-2
二、群落的水平结构
➢ 概念: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
嵌性(mosaic),即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 上表现为斑块(patch)相间的现象。具有这种特性的群落称为镶嵌群 落。其中,每一个斑块就是一个小群落(microcoense),小群落具有 一定的种类成分和生活型组成,它们是整个群落的一小部分。
干旱,水分不足限制了 高寒,温度较低,限制了
光温资源的利用
水、光资源的利用
大 自 然 区
地貌 水文
大部地面在500米以下,有广阔的冲 积平原
河系发育,以雨水补给为主,南方 水量充沛,北方稀少,径流量占全 国80-90%
高大山系分割的盆地、 高原,局部窄谷和盆地
绝大部分为内流河,雨 水补给为主,湖泊水含 盐,无灌溉无农业
光、温度和湿度等许多环境因子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 季节节律),受这些因子的影响,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也随时间序列发生 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的时间格局。
植物群落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季相,如温带草原外貌一年四季变化。
三、群落的时间结构
动物群落时间格局主要表现为: 1.季节变化。如鸟的迁徙,变温动物的休眠,鱼的回游等。 2.昼夜变化。如群落中昆虫、鸟类等种类的昼夜变化。
作为生物群落必须符合以下几方面:
1.生物圈中的物种不是随意散布的,而是以规律的形式共处。 2.生物群落的概念具有具体和抽象两层含义。 3.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具有一般群落学的共性原 理,又有各自的特点,并且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
二、生物群落的一般特征
1.群落具有一定的种类构成或称生物组合,并具有一 定的结构和物质生产力。
Agroecology
第四章 生物群落
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 生物群落的特征与结构 第二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群落(community):由一定种类的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 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与不同环境梯度相应的则是不同生物群落。
四、环境梯度与群落分布
例如在温带干旱地区,从山麓至山顶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自下而上依次为:干旱荒漠带→荒漠化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 原(或草甸草原)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 →冰雪带。在热带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植物群落自下而上的垂直 分布依次是:热带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亚高 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冰雪带。
纬向为主
干草原,局部山地为针 叶林,荒漠草原
经向或作风心圆状
高山草甸,高山草原及高 山荒漠,沟谷中有森林
立体垂直为主
利用
种植业为主,其中粮食生产为重, 干鲜果类,林、牧、渔业
绿洲农业
沟谷及低海拔处有农业, 高原牧业
五、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
➢ 群落交错区(ecotone):生态交错带或生态过渡带,
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 具有以下特点: ✓ 多种要素联合作用强烈,生物多样性较高 ✓ 生态环境变化快,恢复困难
1.生物群落的组成
任何群落都是由一定生物所组成的,每种生物都具有其 结构和功能上的独特性,它们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各有一定要 求和反应,它们在群落中各处不同地位,起着不同作用,但 群落中所有种都是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而共同生活在一 起的一个有机整体。组成生物群落的种类成分是形成群落结 构的基础。群落中种类组成,是一个群落的重要特征。
一、群落的垂直结构
3.生物群落的成层现象
不同生活型的物种在地面以上不同高度和地面(或水面)以下不同 深度分层排列结果,形成了群落的垂直成层现象,是生物群落垂直结构 的主要表征。陆地生物群落的成层结构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决定前 者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温、湿、气等,决定后者的主要是水分、养分。 可见,成层现象实际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内蒙古草原上锦鸡儿灌丛化草原是镶嵌群落的典型例子。在这 些群落中往往形成1~5m的锦鸡儿丛,呈圆形或半圆形的丘阜。
二、群落的水平结构
➢ 影响因素
三、群落的时间结构
指的是因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 上相应的周期变化。随着环境条件的日、月、年周期变化,群落结构 显示出相应的时间序列,并有不同的外貌表现,因此,我们也把时间 结构称为时相,或群落在时间上的成层现象。
一、群落的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就是群落的层次性( stratification), 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清楚的层次性,群落的层次主要是由植物 的生长型和生活型所决定的。
安第斯 山脉鸟 类种数 随海拔 高度的 变化
一、群落的垂直结构
1.植物的生长型
生长型是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群,例如树木 是一种生长型,草类也是一种生长型。陆生植物大体可分为:
概念:是生物对于特定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类型, 是不同种群对同一生境趋同适应的表现。是生物的一种生态分类单 位,凡是在外貌上具有相同(似)适应特征的归为同一生活型。
分类(Raunkier系统):5种生活型
2.植物的生活型
由于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其植物生活型的组合比例呈有 规律的变化,形成所谓的生活型谱。
环境梯度的概念,可以用来说明环境中某一因子的变化,如温 度梯度、湿度梯度等,但这常指包含随空间一起变化的许多环境因 子的综合。例如海拔梯度就包括随海拔的增高而引起平均气温降低、 积温变少、生长季节缩短、雨量增加和风速增大等等。
四、环境梯度与群落分布
根据环境梯度形成和变化范围,可以分为大、中、小梯度。 如,一个大的山体由下而上是大的环境梯度;在这个山体的一个 山谷中,由谷底到山脊形成一个中梯度;在中梯度中,因小地形 的变化,土壤质地或有机质含量,地表水或其他条件,又是一个 小梯度,较小者是较大者的一部分。
可见,随着海拔的上升,各种作物逐渐消失。
但在不同纬度地区,作物的上限是不同的。例如,玉米在北纬 50°处其分布上限是海拔500m,而在30°处则达300北干旱区
青藏高原区
人口占全国(%)
95
4.4
0.6
中 耕地占全国(%)
92
8.0
8.0
国 三
气候
季风,雨热同季;有旱涝等灾害
(1) 树木:大都是高达3m以上的高大木本植物。 (2) 藤本植物:木本攀缘植物或藤本植物。 (3) 灌木:是较小的木本植物,通常高不及3m。 (4) 附生植物:地上部分完全依附在其他植物体上生长。 (5) 草本植物:没有多年生的地上木质茎。 (6) 藻菌植物:包括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
2.植物的生活型
2.植物的生活型
Raunkier 的生活型只考虑了有花植物,而忽视了其他植物的存在。 因此,J.Braun-Blanquet于1932年提出了另一个生活型系统,该系统 包括了所有植物,分下列10种生活型:
(1) 浮游植物:包括大气中、水中和冰雪中的浮游植物。 (2) 土壤微生物:包括好气和嫌气微生物两类。 (3) 内生植物:包括石内植物(地衣、藻菌类)、植物体内的植物 和动物体内的植物(病原性微生物等)。 (4) 水生植物:包括漂浮水生植物、固着水生植物(藻类、真菌和 苔藓)和生根水生植物(水生地下芽、水生地面芽和水生一年生植物)。
极多
Cop3 很多
Cop(Copiosae) Cop2 多
Cop1 尚多
SP(Sparsal)

Sol(Solitariae)
稀少
Un(Unicum)
个别
植物地上部分郁闭 数量很多 数量多 数量尚多 数量不多而散生 数量很少且稀疏 单株
2.群落的数量特征
② 密度(density):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株数。 ③ 盖度(coverage):投影盖度、基部盖度(真盖度)。
(8)地上芽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