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职业道德与法律1--8课复习题

1职业道德与法律1-8课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礼仪:礼仪是一种教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2。
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在接受自己、相信自己的基础上尊重自己的独特存在及尊重自己的一种积极地心态。
3。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4.人格魅力: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
5.道德:是调节个人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6。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范畴。
7。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交往礼仪:交往礼仪是社会成员在相互往来中的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8.慎独: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即使独自一人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
慎独就是高度重视自律的作用。
9.内省:就是通过内心省察,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符合道德标准的要求。
内省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0.纪律: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的进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1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2.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
13。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法律保障。
14.诉讼:俗称“打官司"它是指人民法院对在当事人之间争议的事实,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争议的活动。
诉讼课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种。
15。
刑事诉讼一般指国家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活动进行侦查、起诉和审判的司法活动。
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法律的本质和特征一、法律的本质法律是奠基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就有什么样性质的法律。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归根结底都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及其发展程度所决定的。
现阶段我国法律的性质所以是社会主义的,并同资本主义法律在性质上根本不同,首先在于初级阶段的法律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它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主要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
(一)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是马克思关于法律本质的基本观点,是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和运用唯物史观进行阶级分析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二)法律是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法律所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有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三)法律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既然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那么统治阶级制订法律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从而顺利的实现统治,巩固统治。
"阶级性"是法律的本质属性,法学带有阶级性,法学政治化,给中国法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从积极方面看:第一、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认清剥削阶级法的本质,推动人们反抗旧的制度,摧毁旧的法学体系,建立全新的法学体系。
第二、法学具有阶级性,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镇压反革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增强了人民的法制意识、法律意识。
因而,阶级性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法学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它曾使中国法学在1949年-1957年间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为中国能成功消灭剥削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奠定了基础。
然而,过分的强调阶级性,也对我国法学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它严重阻碍了中国法学的发展。
二、法律的特征:我们把法律的一般特征归纳为四个基本方面,即: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理学基础知识点

法理学基础知识点法理学,作为法学的基础学科,对于理解法律的本质、运行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法理学的世界,探索其中的一些基础知识点。
一、法的概念与特征法是什么?这是法理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简单来说,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规范性:法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模式、标准和方向。
2、国家意志性: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3、普遍性:法在其适用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4、强制性:法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5、程序性:法的制定和实施都遵循一定的程序。
二、法的渊源法的渊源指的是法的表现形式。
常见的法的渊源包括: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分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
3、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
4、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制定。
6、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7、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也是我国法的渊源之一。
三、法的效力法的效力范围是指法对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什么空间有效。
1、对人的效力:包括属人主义、属地主义、保护主义和折中主义。
2、时间效力:包括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法的溯及力。
3、空间效力:法在哪些地域范围内有效。
四、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和国家。
2、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等。
3、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权利和义务。
五、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不利后果。
1、民事责任:主要包括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
2、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3、刑事责任:是最严厉的法律责任。
法理学导论复习整理

法理学导论重点复习一、法律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基本特征:1.国家创制性2.特殊规性3.普遍适用性4.国家强制性本质:初级本质:法有国家意志性,即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
二级本质:法有阶级性,即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终极本质:法有物质制约性,即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容是由该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二、法律消极作用产生的根源一是立法者和执法者的偏私性,二是立法者和执法者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三是法律自身所固有的缺陷(如滞后性)。
三、法律与道德的异同相同点:1.法律和道德都是建立在相同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现象,其总体精神和主要的容大致相同;2.二者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不同点:1.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
法律的产生晚于道德。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原始氏族制度的解体和私有制与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道德则是人类早期文明的表现,它的产生是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的。
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道德是最主要的社会控制手段。
2.形成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道德则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地形成的。
3.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明确的容,通常表现为规性法律文件。
道德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一般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论和行为表现出来。
4.调整的围不同。
道德的调整围要比法律广泛得多。
法律只调整那些对建立正常社会秩序具有比较重要意义的社会关系,而道德几乎涉及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5.作用的侧重点不同。
法律主要作用于人的外部行为。
道德则主要作用于人的心世界。
6.实施的方式不同。
法律在实施上具有国家强制性,它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道德在实施上也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没有国家强制性,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心信念等力量来获得实施。
四、法的产生规律和发展规律法的形成的原因:1.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出现是法律形成的经济根源;2.阶级出现和阶级斗争是法律形成的政治根源;3.文明的进步是法律形成的社会根源。
中考政治-法律的本质、特征和作用

法律的本质、特征和作用考点:法律的特征及我国法律的本质和作用1. 法律的特征:(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法律具有强制性(3)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2. 我国法律的本质: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3. 我国法律的作用:(1)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①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②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聚焦热点:法律的特征及我国法律的本质和作用一、客观题:1. 2008年5月12日,青岛市市北法院启动为期一周的阳光执行行动,一天之中传唤12人,强制传唤10人,执行案款数额达30多万元,3人因拒不履行生效判决被司法拘留。
这体现了我国法律()A.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 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C. 靠人民法院保证实施D. 只对违法犯罪分子具有约束力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法律的特征,注意背景材料中的关键词“强制”、“拘留”。
答案:B。
2. 2008年4月11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因犯受贿罪、滥用职权罪被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8年,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30万元。
这表明()A. 公民平时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B.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C. 腐败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到了不能控制的地步D.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法律的特征,材料中“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等表明了陈良宇虽然身居高官,违法犯罪后依然受法律制裁,体现了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征。
答案:D。
3. 据有关部门统计,100名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在学校纪律差、无心向学的90人,由于好奇而吸毒走上犯罪道路的32人,由于沉湎于网吧、浏览色情网页而犯罪的32人。
七下法律部分

法律部分——(一)认识法律●【规则(规范)】1、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靠社会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的准则。
2、纪律:按本单位、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
3、法律: (见下面法律的含义)●【认识法律】1.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法律的特征(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它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创制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法律的最主要特征。
(◇国家强制力主要指暴力,即军队、法庭、监狱、警察等)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表现: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法律的本质、我国法律的本质△法律本质: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我国法律的本质:我国法律是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4、法律的作用(8上7课):(法律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①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②法律具有规范作用,规定公民权利与义务是法律的重要内容,法律正是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来规范人们行为的。
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③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法律正是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保护神。
5、我国法律的作用我国法律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它规范人们的行为,打击违法犯罪,有力地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着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犯罪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犯罪行为最基本的特征《法硕教材考点解析》本文摘自《法硕教材考点解析》法律出版社。
根据《刑法》第13条犯罪的定义,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严重社会危害性是指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重要利益的侵害。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实质特征。
第一,犯罪必须是人的具体行为。
不能把人的道德、宗教信仰、思想观念作为犯罪。
一切犯罪在道德上都是邪恶的,但是并非一切道德上邪恶的东西都是犯罪。
第二,犯罪必须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
某种行为即使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
‖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因素:(1)行为侵犯的客体,这是决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首要因素;(2)行为的手段、方法以及时间、地点;(3)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4)行为人的个人情况;(5)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
【了解】{多2003.26}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在罪刑法定原则制约下,刑事违法性是犯罪不可或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必然要求。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只有同时被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时,才是犯罪。
∥刑事违法性体现了刑法的限制和保障机能,是划分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基本界限。
三、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应受刑罚惩罚是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
犯罪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一个行为如果不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则不能认定为犯罪。
应当不应当受刑罚惩罚是解决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需要不需要进行刑罚惩罚是以行为构成犯罪、应当受刑事惩罚为前提,是否实际给予刑罚惩罚的问题。
免予处罚是以行为构成犯罪应当受刑罚惩罚为前提的。
如对于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等。
‖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1.三者是犯罪缺一不可的基本特征,不可分割。
中考政治复习—法律特征、本质、作用7

案例2:
2006年11月至12月间,无业人员李某、 张某等四人在北京对路人实施抢劫。短短 20余天,先后作案9起,致8人受伤,1人 死亡,共抢得钱款1万多元。 2007年2月5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 法院做出一审判决,以抢劫罪分别判处李 某、张某两人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另外的两名案犯被 判处有期徒刑。
法律最显著的特征
第三,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陈良宇案件
姓 名:陈良宇 性 别:男 最高职务:原上海市委书记 触犯罪名:受贿罪、滥用职权罪 刑 罚:2008年4月11 日判处有期徒刑18年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职位高低、年龄大小, 人人必须遵守法律,违法必究。
案例1:
1996年6 月28日,第九 届全国人大常 委会第十次会 议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 预防未成年人 犯罪法》。
2、法律的三大最为显著的特征:
形式 最显著特征 举例
2011年2月25日,全 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 过《刑法修正案 (八)》。危险驾驶首 次入罪 法律靠军队、警察、 法庭、监狱等国家暴 力保证实施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补充
制定或认可是法律创 制的两种方式;是由 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 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 定和修改
1、法律的含义: 法律(Law)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 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 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2、法律的三大特征: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 行为规范相比,法律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2.法律的三个特征:
(1)法律是由谁制定出来的?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
第一、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 劳大小,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 积极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允许特殊 人物存在。即公民必须平等遵守法 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法律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一是;
二是(最重要的);
三是。
2、法律的作用:①;②。
3、法、法、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4、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5、违法行为:。
6、违法行为按违反的法律分为:、、;
按性质分为:、。
7、犯罪:
8、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根本区别是,
共同点是。
9、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①;
②;
③。
10、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
犯罪的法律标志是。
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是。
11、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
12、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①②两大类。
其中①包括、、、、;
②包括、、。
1、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规范未成年人行为的法律是。
2、,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3、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关系:。
4、违法犯罪所付出的代价极大,要在心灵深处,行为上。
5、青少年如何防患于未然?。
6、未成年人:。
7、专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有:、。
8、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为我们设置了四道防线:、、、。
9、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专门法律是,我国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是。
10、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
11、能够为我们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
12、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途径:、。
13、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是。
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
14、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俗称“民告官”的是。
15、我们与犯罪分子作斗争时,既要,又要。
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等。
16、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对象是:。
司法保护的对象是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
17、我们依法维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