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常识)重点总结
教资综合素质全知识点

教资综合素质全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①基本定义:教资综合素质涵盖了教师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基本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简单说就是考查一个人是否具备做教师的综合素养。
②重要程度:它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敲门砖一样,不通过综合素质,就没法拿到教师资格证,而且这门知识反映的素养也是当一名好教师必须具备的,无论是教学中的教育理念、道德要求还是基本教学能力。
③前置知识:需要有基本的文化知识基础,像基本的历史、地理概念等,也需要对教育有一定的认识,例如知道教育的基本目的等。
④应用价值:实际应用非常广泛,如果通过考试成为教师,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对待学生,遵循法律法规进行教学,还能在文化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自己处理日常教育工作各种事务的能力。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教资考试学科体系里处于基础核心的位置,它贯穿了教师在职业观念、道德、文化修养和基本能力各个层面。
②关联知识:与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知识有关联。
例如好的教育观念可以指导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教师职业道德约束学科教学法的运用。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比较难,因为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比如文化素养部分涵盖古今中外的知识。
- 关键点:重点在于把握教师职业理念中的学生观、教育观等核心概念,法律法规的关键条款,职业道德规范等。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非常重要,是必考科目。
- 考查方式: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等。
选择题考查各种理论、法律法规等的细节;材料分析题会让你根据提供的教师教学情境分析其是否符合职业理念、职业道德等;写作题考察综合素养对一个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教师职业理念:包含教育观(强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等)、学生观(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观(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引导者、促进者等角色转变)。
教育观就是你对教育的根本看法,比如是单纯看成绩还是注重综合素质;学生观就是你怎么看待你的学生,不能老把他们当一成不变的孩子,要知道他们是在发展变化中的。
《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模块一职业理念第一章教育观1、科学的教育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即素质教育观。
2 、1997 年 10 月 29 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3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素质教育的含义: (重点记忆)(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是实施素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4)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个体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强调因材施教)(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5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一个宗旨、两个重点、三大要义”。
(重点记忆)一个宗旨:提高国民素质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大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6 、教育素质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国家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 “坚持育德为先”,立德树人;二是“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三是“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 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8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第二章 学生观9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也是确立科学学生观的理论基 。
2024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2024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一、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1. 素质教育的内涵。
-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2. 新课改的教学观。
-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创设智力操作活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让学生经历过程,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学生观。
1.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涵。
- 学生是发展的人。
-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互补性要求教育要长善救失;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的知识点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汇总一、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二、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
三、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四、教育法律法规(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202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2023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主要考单选,材料分析单独考或结合考)教育观: “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观的内涵: (两全一个一重点)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背,加粗经常考)1。
面向全体;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
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基础) 2。
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3。
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4。
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节学生观(选择,材料分析)补充:◇ 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 人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的唯一途径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必背,“两独一发”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一循序渐进②阶段性一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③不平衡性一把握最佳关键期④互补性一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一因材施教(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3。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观考点归纳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重点提示一、素质教育1999年,国家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
《决定》对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新的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实质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5.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决定》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根据《决定》的精神,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政治思想素质教育①政治素质教育,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立场、情感和态度的教育。
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教资综合素质高频考点一1.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是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的内涵:①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不等于平均、平衡发展);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①面向全体;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③教育内容的基础性;④教育价值多元;⑤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⑥主体性;⑦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⑧开放性: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⑨发展性⑩未来性。
4.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①整合教学(师生共同参与);②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平等、双向、理解);③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④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的具体体现: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6.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①内容多样化;②主体多元化;③评价系统化。
7.“以人为本”的学生观:①学生是完整的人,要将学生作为整体来看待;②学生是发展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④学生是独特的人。
8.学生是完整的人:①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性的统一体;②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性各方面也有具体的完整构成。
9.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一《综合素质》教资常考常识汇总

教资笔试,常考这36个地理之“最”1.陆地和海洋(1)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
(2)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最小的洋是北冰洋。
(3)最大的海(最深的海)——珊瑚海(4)珊瑚海位于太平洋西南部海域,因有大量珊瑚礁而得名,世界有名的大堡礁就分布在这个海区。
(5)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6)最咸的海——红海(7)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呈现狭长型,其西北面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南面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
(8)最淡的海——波罗的海(9)波罗的海是欧洲北部的内海、北冰洋的边缘海、大西洋的属海。
世界最大的半咸水水域。
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
(10)最多岛屿的海——爱琴海1(11)爱琴海是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大海湾,位于地中海东北部、希腊和土耳其之间。
共有大小约2500个岛屿。
(12)沿岸国最多的海——加勒比海(13)加勒比海位于大西洋西部、南北美洲之间,沿岸有20个国家。
(14)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东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是世界最大岛。
(15)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2.地形和河湖(1)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2)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
(3)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4)青藏高原是中亚一个高原地区,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5)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6)巴西高原是南美洲东部位于巴西境内的广阔高原。
2(7)最大盆地——刚果盆地(8)刚果盆地又称扎伊尔盆地,位于非洲中西部。
呈方形,赤道横贯中部。
(9)最大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10)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
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
包括落基山脉、海岸山脉、安第斯山脉等山脉。
(11)最长的山脉——南美安第斯山(12)安第斯山脉属于科迪勒拉山系,也称安弟斯山脉或安蒂斯山脉,位于南美洲的西岸,范围从巴拿马一直到智利,被称为“南美洲的脊梁”。
(13)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14)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巅边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主峰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梦梅和杜丽娘
5.
孔尚任:
桃花扇
侯方域和李香君
6.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7.综合类著作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的许多科技成 就,是 “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明后期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与手工业 的生产技术,被国外称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中外古代艺术成就:
中国:
1.顾恺之:“才绝、画绝、痴绝” ,《洛神赋图》
2.阎立本:《步辇图》《历代帝王图》
3.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天王送子图》
4.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北宋
5.张大千:20世纪中国花坛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
6.徐悲鸿:《八骏图》《愚公移山》
7.王羲之:书圣, 《兰亭序》行书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掌握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和经验。他研读大量医书,走访很多地 方,收集民间药方,采集药物标本,并虚心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
13.福拜楼:《包法利夫人》
14.司汤达:《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15.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16.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 《百年孤独》 中国:
古代
1.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
王实甫:
西厢记
崔莺莺和张君瑞
3.
关汉卿:
窦娥冤
4.
汤显祖:
27.党的第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创了中国社会 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28.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9.十六届三中全会:科学发展观。
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按照面积大小顺序)四大洋:太大印北(按照面积大小)
中国:
1.张衡:地动仪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医方书的鼻祖。
3.祖冲之:圆周率。
4.贾思勰:《齐民要术》 ,第一部系统的农学著作。
5.沈括:《梦溪笔谈》 ,博学多才的科学家。
6.秦九韶:《数书九章》
7.钱学森:航天科技的奠基人。
8.袁隆平: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西方:
1.泰勒斯:古希腊,科学之祖
2.毕达哥拉斯:勾股定理,黄金分割
14.曹丕:魏国,洛阳;刘备:蜀国,成都;孙权:吴国,建业。
15.淝水之战:东晋。
16.隋文帝和隋炀帝:科举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17.贞观之治:唐朝李世民开元盛世:唐玄宗
18.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19.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20.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3
著名的医生: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被后代医家奉为 “脉学之宗 ”。他采用望、闻、问、切 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成为中医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诊病方法。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他搜集民间许多灵验的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成 后世中医视为经典的《伤寒杂病论》。后人尊他为“医圣”。
华佗是东汉末年一位以治疗外科病而负盛名的民间医生。 他制成了麻醉药剂 “麻沸散” , 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他还创作体操“五禽戏”,使人体许多部位得到运动。
2.分子:构成物质的微小单位, 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原有的一切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文学常识:
外国
1.古希腊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荷马史诗》
2.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
3.中世纪最著名的但丁创作的《神曲》 ,但丁是由中世纪过渡到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文学 巨匠。
4.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四大喜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 王;麦克白。四大悲剧: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
5.西班牙 塞万提斯 《唐吉可德》
6.卢梭: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文学家,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7.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浮士德》 ,史诗性的巨作。
8.拜伦:《唐璜》
9.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10.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三个火枪手》
11.小仲马:《茶花女》
12.普希金:俄国文学奠基人
6.焚书坑儒:秦国
7.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8.楚汉之争:项羽乌江自刎,刘邦胜利。
9.文景之治:汉朝
10.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1.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12.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13.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欧几里得:几何之父
4.阿基米德:力学之父
5.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6.希波克拉底:医学之父,体液学说
7.培根:现代实验科学的基础
8.哥白尼:日心说, 《天球运行论》
9.普朗克:量子理论,结束了经典物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10.库仑:电量;电流:安培;电阻:欧姆;电容:法拉。
化学常识:
1.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现代:
1.《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绉议》 、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 是新文学的开端。
2.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 ,这是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是现代 文学的奠基人。
3.茅盾:《子夜》
4.巴金:家、春、秋
5.田汉:20世纪20年代戏剧成就最高的作家
6.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作品。
21.太平天国:第一次反帝反封建运动
22.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规定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23.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4.五四运动: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5.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26.“七七事变”拉开了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
全国教师资格证 综合素质 总结
历史:
中国:
1.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4.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逐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9.汉字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外国:
1.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2.莫扎特:音乐神童
3.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
4.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王, 《蓝色多瑙河》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5.柴可夫斯基:俄国最伟大作曲家
6.李斯特:钢琴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