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撒哈拉以南非洲复习知识点
8.3撒哈拉以南非洲复习知识点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1、地理位置:⑴、纬度位置:赤道从中部穿过,南北回归线穿过南北,主要位于热带地区。
⑵、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面临大西洋,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黑种人,有“黑非洲”之称。
热带草原上有许多野生动物:如羚羊、鸵鸟、长颈鹿、大象、斑马、狮子3、本区的地形特点P61图⑴、特点:地形多以高原为主(高原大陆),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⑵、主要地形区:①、埃塞俄比亚高原一非洲屋脊”;南非高原,东非高原②、乞力马扎罗山一一非洲最高的山峰(山顶积雪);③、刚果盆地-----世界最著名的大盆地;④东非大裂谷----世界最长,地球的伤疤”⑤、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沙漠(770万平方米);⑥、几内亚湾——非洲最大海湾;⑦、马达加斯加岛------非洲最大岛屿。
4、气候⑴、非洲绝大部分在热带,是世界上干旱面积最大的国家。
⑵、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状分布。
⑶、本区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特点是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5、河流⑴、尼罗河一世界上最长河,注入地中海;⑵、刚果河一一水量次于亚马孙河,注入大西洋。
6、资源丰富(“富饶大陆”)(1)矿产资源:金刚石、黄金储量和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矿产资源:咖啡、椰枣和油棕的原产地⑵、经济落后的原因:殖民主义的长期占领和疯狂掠夺,使本区成为殖民国家农矿产品的供应地和工业产品的倾销地。
⑶、经济出路:a努力发展民族工业;b发展多样化的农业。
7、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⑴、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地区。
(2)解决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措施(课本66页活动题的A-F):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②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③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食物短缺问题。
七年级地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复习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复习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七年级地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复习知识点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黑种人的故乡”: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是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
美洲和大洋洲的黑种人都是来自本区。
本地区7亿多人口中大部分为黑种人,故有“黑非洲”之称。
官方语言为英语、法语和葡萄牙语等。
2、政治地图的变化:二战前,非洲只有三个独立国家:埃及、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二战后,非洲各国脱离欧洲殖民统治,纷纷独立,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纳米比亚1990年独立;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结束了种族隔离制度和种族主义者的统治与压迫。
3、地形: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地。
被称为“高原大陆”。
主要地形区: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
4、气候特征:以热带气候为主;气候类型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
影响因素:赤道穿过大陆中部,纬度呈南北对称分布;地形单一,起伏和缓;海岸线平直。
使得气候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小,从而使气候呈对称分布且呈带状分布。
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特征:终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
受赤道低气压、信风带交替控制。
易发旱灾。
气候的非地带性现象成因分析:A、非洲赤道附近东部的热带草原气候成因: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偏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量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B、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①岛屿东侧处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②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作用。
、河流: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主人地中海,世界最长;刚果河,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尼日尔河;赞比西河。
6、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特征: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
黄金、金刚石、铜、石油、铝土、铀、钴等。
南非:黄金产量居世界之首;赞比亚:“铜矿王国”;几内亚:“铝土王国”;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非宝石国”;尼日利亚:本区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七年级地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复习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复习知识点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黑种人的故乡”: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是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
美洲和大洋洲的黑种人都是来自本区。
本地区7亿多人口中大部分为黑种人,故有“黑非洲”之称。
官方语言为英语、法语和葡萄牙语等。
2、政治地图的变化:二战前,非洲只有三个独立国家:埃及、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二战后,非洲各国脱离欧洲殖民统治,纷纷独立,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纳米比亚1990年独立;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结束了种族隔离制度和种族主义者的统治与压迫。
3、地形: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地。
被称为“高原大陆”。
主要地形区: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
4、气候特征:以热带气候为主;气候类型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
影响因素:赤道穿过大陆中部,纬度呈南北对称分布;地形单一,起伏和缓;海岸线平直。
使得气候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小,从而使气候呈对称分布且呈带状分布。
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特征:终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
受赤道低气压、信风带交替控制。
易发旱灾。
气候的非地带性现象成因分析:A、非洲赤道附近东部的热带草原气候成因: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偏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量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B、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①岛屿东侧处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②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作用。
、河流: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主人地中海,世界最长;刚果河,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尼日尔河;赞比西河。
6、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特征: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
黄金、金刚石、铜、石油、铝土、铀、钴等。
南非:黄金产量居世界之首;赞比亚:“铜矿王国”;几内亚:“铝土王国”;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非宝石国”;尼日利亚:本区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知识点总结

◆位置和范围a)纬度位置:赤道穿过中部,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部分地处热带b)经度位置:大部分位于10°W~50°E,位于东半球。
c)海陆位置:西临大西洋,东临印度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长长的红海,并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
d)范围:本区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
面积约占非洲面积的4/5,它同北非共同组成完整的非洲大陆。
◆地形地势a)地形特点: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
东南部从北向南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b)地势特点:东部和南部高,中部、西部和北部低,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c)主要地形区: “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高原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刚果盆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东非大裂谷——世界陆地上最大的断裂带d)海岸线平直,海湾、岛屿少。
◆气候a)气候特点:终年炎热多雨。
b)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非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气候。
◆河流和湖泊a)河流:非洲的四条主要大河流: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
尼罗河——世界上最长的河流(6671千米),注入地中海刚果河——水量次于亚马孙河,注入大西洋b)湖泊:非洲最深的湖是坦噶尼喀湖,非洲最大的湖泊是维多利亚湖。
◆自然资源本区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富饶大陆”之称。
a)动植物资源:撒哈拉以南非洲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各洲的前列。
b)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矿产资源: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
c)水力资源丰富:刚果河是世界上水能蕴藏量最丰富的河流。
◆居民a)居民: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几内亚湾沿岸、刚果盆地及海拔较低的高原地区。
主要以黑人为主。
b)语言:英语、法语和葡萄牙语。
c)非洲历史上曾创造过灿烂的文明。
◆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本区以单一商品、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知识点1黑种人的故乡1.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位于东半球,跨南、北半球。
(2)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濒大西洋。
(3)纬度位置:赤道穿过其中部,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其南部和北部,绝大部分地处热带。
2.范围:绝大部分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
3.居民和文化(1)居民与民居: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
茅草屋是非洲典型的民居,分布广泛。
(2)文化:黑种人大都能歌善舞,具有音乐、绘画、雕刻等方面的天赋。
知识点2快速发展的经济4.资源概况:是矿产资源的宝库,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
金刚石、黄金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石油、铀、铜、铁等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很大。
生物资源丰富,是咖啡和油棕的原产地。
5.经济发展(1)特点及形成原因:由于历史上长期受殖民主义者占领和掠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形成出口初级农矿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经济特点。
(2)快速发展的经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很多国家,努力改变经济过分依赖初级农矿产品生产的情况,使经济稳步增长。
进入21世纪,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商业的发展,消费的增长,成为推动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知识点3人口、粮食与环境6.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1)人口问题: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
(2)粮食问题:长期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
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普遍遇到的问题。
这里的许多居民,特别是常受旱灾威胁的热带草原地区的居民,经常忍受饥饿的煎熬。
(3)环境问题:由于人口增长过快,需要更多的粮食和肉类,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在草原地区放牧更多的牲畜。
这些做法导致了土地肥力下降和草原退化,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名师点拨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地关系问题的解决措施(1)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3撒哈拉以南非洲 重点知识汇总

初中-地理-打印版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
1、世界上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东临印度洋、西濒大西洋。
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乞力马扎罗:非洲最高巅),刚果河在其中。
90%以上是黑种人,是黑种人的故乡,有“黑非洲”之称。
这里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居民集中在几内亚湾沿岸和刚果盆地。
黑种人大多能歌善舞,如击鼓、制作木雕、编织工艺品
2、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占领和掠夺,该地大多国家形成了“单一商品经济”,出口价格低廉的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昂贵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该地区是矿产资源的宝库,金刚石、黄金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也是咖啡、椰枣、油棕、香蕉的原产地。
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尼日利亚、安哥拉发展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肯尼亚发展花卉和旅游业,成为非洲最大的鲜花出口国和著名的旅游国家。
3、非洲自然增长率在各大洲中居首位,人口众多。
加上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干湿两季分明,农业生产落后,普度存在粮食供应不足,居民经常忍饥挨饿。
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过度放牧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4、非洲气候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分布特点为: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5、A索马里半岛B刚果河C刚果盆地
D埃塞俄比亚高原E马达加斯加岛
F几内亚湾G撒哈拉沙漠H好望角
I东非高原附近有东非大裂谷J南非高原。
2022中考地理《撒哈拉以南非洲》知识点复习资料

2022中考地理《撒哈拉以南非洲》知识点复习资料1、非洲的气候类型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带状南北对称分布。
赤道横穿非洲大陆中部,南北跨度相当,地形起伏,海岸平直,2、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为什么是热带草原气候,而不是热带雨林气候?赤道地区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气流上升,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但位于赤道的东非高原,因地势较高,气温大大降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量减少(比刚果盆地。
总体降水仍较多),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从海洋上吹来,带来大量的水汽,沿岸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4、撒哈拉大沙漠面积广大的原因:①终年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候;②北非与西亚相连,东北季风来自亚洲大陆,性质干燥;③大陆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经过,起到了降温降湿的作用;④非洲大陆海岸线平直,少半岛、岛屿及海湾,海洋影响范围小;⑤非洲地势为和缓的高原,缺少高大山脉。
5、维多利亚湖西侧降水远高于周边其他地区,其原因是什么?(6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偏东风经过维多利亚湖面,空气湿度增加;受山地阻挡,气流抬升,形成地形雨;赤道地区对流旺盛,多对流雨等。
6、近年来,肯尼亚的鲜花产业发展很快,鲜花出口量约占欧盟市场的三分之一。
试分析肯尼亚的鲜花种植业有何优势条件?(3分)自然条件:热带草原气候,常年温暖,年较差小,花卉可生产时间长;雨季雨量丰沛。
(4分)社会经济条件:(发展中国家)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土地租金低,有利于产业化经营;通过航空运输,可方便联系欧美、日本等花卉市场;(政府决策)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
7、非洲推广高产水稻种植将面临的限制性因素。
水稻种植经验不足,生产技术落后;水利设施不完善,机械化程度低;传统生产观念和主食消费习惯的影响。
8、坦噶尼喀湖鱼类资源丰富、特有物种多的形成原因。
湖泊面积广阔,为鱼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2分);湖泊相对封闭且非常古,湖中众多鱼类经漫长时间的进化,形成当地特有的物种(2分)。
七年级地理会考复习 8.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知识点总结

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黑种人的故乡(P67中的图)
⑴人口:有6亿多,90%以上是黑种人,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有“黑非洲”之称。
⑵自然环境
2、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⑴两个概念:
①初级产品:没有经过加工或经过简单加工的原料、半成品
②单一商品经济:过分依赖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生产的经济
⑵特点:过分依赖某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
⑶原因:殖民主义者长期占领和疯狂掠夺
⑷出路:例如西非的科特迪瓦,被称为“非洲成功的经验”。
①发展本区的民族工业,减少对工业品的进口。
②发展多样化农业,进行农产品加工。
③联合、团结、协作,发挥本区的资源优势,保障各国的基本利益。
3、人口、粮食与环境
矿产、森林、畜产或热带经济作物
出口
进口
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
⑴人口:自然增长率居世界各大洲之首,达℅。
⑵粮食:生产落后,产量低。
⑶环境:开垦草原、砍伐森林、过度放牧,这些做法导致了土地肥力丧失,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恶化。
⑷人口、粮食、环境的内在联系:
⑸解决途径: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保护自然环境
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降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富,干季干燥少雨。
分布:分布在非洲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呈“马蹄形”,是世界最大的热带草原分布区。
影响:容易形成严重的旱灾
产生 人口问题
毁草开荒
环境恶化 粮食问题 单一商品经济 产生 影响 加剧
盲
目
危 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
1、地理位置:
⑴、纬度位置:赤道从中部穿过,南北回归线穿过南北,主要位于热带地区。
⑵、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面临大西洋,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黑种人,有“黑非洲”之称。
黑种人大都能歌善舞,具有音乐,绘画,雕刻等方面的天赋,如节奏强烈的传统鼓声。
热带草原上有许多野生动物:如羚羊、鸵鸟、长颈鹿、大象、斑马、狮子
3、本区的地形特点P61图8.26
⑴、特点:地形多以高原为主(高原大陆),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⑵、主要地形区:①、埃塞俄比亚高原—“非洲屋脊”;南非高原,东非高原
②、乞力马扎罗山——非洲最高的山峰(山顶积雪);③、刚果盆地-----世界最著名的大盆地;
④东非大裂谷----世界最长,“地球的伤疤”⑤、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沙漠(770万平方米);
⑥、几内亚湾-------非洲最大海湾;⑦、马达加斯加岛------非洲最大岛屿。
4、气候
⑴、非洲绝大部分在热带,是世界上干旱面积最大的国家。
⑵、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状分布。
⑶、本区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特点是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5、河流
⑴、尼罗河—世界上最长河,注入地中海;⑵、刚果河——水量次于亚马孙河,注入大西洋。
6、资源丰富(“富饶大陆”)
(1)矿产资源:金刚石、黄金储量和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石油,铀,铜,铁等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很大。
生物资源:咖啡、椰枣和油棕的原产地。
⑵、经济落后的原因:殖民主义的长期占领和疯狂掠夺,使本区成为殖民国家农矿产品的供应地和工业产品的倾销地,经济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
⑶、经济出路:a努力发展民族工业;b发展多样化的农业。
如:尼日尼亚,安哥拉等产油国家发展了化学工业,机械工业,肯尼亚发展花卉业和旅游业,成为非洲最大的鲜花出口国和著名的旅游国家。
7、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
⑴、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地区,而长期以来,该地农牧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增长速度,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普遍遇到的问题。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需要更多的粮食,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放牧更多牲畜,导致了土地肥力下降和草原退化,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2)解决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措施:
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②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③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食物短缺问题
长江
一.基本概况
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也是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
长江干支流大部分位于亚热带,没有结冰期,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大部分流经半湿润区,湿润区。
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目前的开发利用率较低。
长江干支流形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通航里程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2/3,因此,人们把长江称为“黄金水道”。
二.长江的治理
1.重点治理了滩多流急的川江
川江滩多流急,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从根本上改善了川江航道,此外,长江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养殖,供水等综合效益。
2.“九曲回肠”的荆江
荆江河道蜿蜒蛇形,多浅滩和沙洲,河道弯曲,地势低洼,水流不畅,容易积水,对这一问题,采取了裁弯取直工程。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这些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的类型有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2.自然资源的分类
(1)可再生资源
土地,阳光,森林,水和水能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称为可再生资源。
(2)非可再生资源
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称为非可再生资源。
比如煤炭,石油,铁矿,核能,天然气,花岗岩等。
对可再生资源,应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实现可持续利用,而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珍惜和节约使用。
3.(1)我国自然资源的主要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如何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a.扩大铁矿石,石油等重要资源的进口渠道。
b.开发新材料,新能源。
c.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增殖使用。
d.培养节约能源的意识。
(3)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减少使用一次性消费品;不用或少用贺卡;垃圾分类回收;低碳生活,绿色出行;一水多用,节约用水;随手关灯等。
水资源
一.时空分布不均
1.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称为水资源。
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但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
2.空间分布
(1)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
大致以长江流域北界为界,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北方不足20%.北方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更加剧了缺水的状况,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2)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为了缓解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我国正在实施南北水调工程。
该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运河,北达山东和天津。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北达北京。
西线工程:把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补充西北地区的水资源。
此外,还有引滦入津(将河北境内的滦河水跨流域调入天津)、引黄入晋(从黄河干流的万家寨水库引水,)等跨流域调水工程。
3.时间分配
(1)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季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充沛,河流处于丰水期,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冬春季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水资源相对不足。
(2)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是兴建水库。
水库可以在河流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从而调节河流水量的时间变化。
例如:三峡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对长江和黄河的防洪以及水资源的调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国一方面水资源供应相当紧张,缺水状况日益加重;另一方面却是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惊人。
此外,严重的水污染也降低了水资源的可利用价值,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缺水程度。
因此,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明确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求在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农业
(1)改变灌溉方式,废弃大水漫灌,自流灌溉,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2)改变作物品种,种植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
(3)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工业
(1)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使用
(2)降低生产耗水,提高利用效率
(3)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家庭
(1)生活用水一水多用
(2)推广节水器具
(3)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中国节水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