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师用书译文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全文由唐代文学家陶潜创作。
该篇短文以叙事手法描绘了一个隐居村落的理想境地,并通过文字来反映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平等、宁静生活的向往。
以下为《桃花源记》的全文翻译。
吾举村童以相随,忽闻水响,村童令我听之。
果有异响,复闻数次。
遂至古渡,见石门窣然,而树木洞然,我以此知之,此地非人间也。
村童与我相顾而笑,我揖而言曰:此地甚美善,无有腐草落木之悲也。
村童曰:此地有鱼,亦有兔,今吾奉上帝之命,得禄于此。
吾心喜之。
遂与村童至渡,渡既,渐觉人烟愈盛。
村童曰:此何居乎?我曰:是县南界也。
村童曰:不敢前,遂引村童西行。
行良久,茫茫然渐觉无人烟。
山高水长,无人迹,渐觉有城墙若许,城首一人上高而聚众,呼曰:有客至。
既登城,又有闾巷,怫然自失。
复登城,见市中人悠悠然,市中之物十倍于常。
亭中人言:此全腹中物也,虽数十斗之糟粕盘金不售而选此物者不过百二十斤。
余心以为廉,告亭中人曰:欲买之。
亭中人问云:君者奚所之?余曰:本有二女,而无妇人,欲购以续家。
亭中人笑曰:嘻嘻,是何言也,取之不足,用之不竭,图之无终,非止于米也。
存中心怃然克,细问市中人,皆言经三十有二年矣。
余惊言曰:吁嗟,然则曰余,子乃不晚自返,我欲访山川江海,求千年之遗民,亦无所之败,直托宿以次。
市中人曰:可疑,若君之言是也,我畏君心之羁错,不敢复言。
余欲诘于市,而无由入也,又问市中人,他言新毕,老毕皆无归耕之心。
余以为诧异,乃去不顾。
再问近尘埃,何为诸侯拘人以城屋,使之失所性命;何为士人尚有无故通籍;何为平民学者沾沾自喜;余思问之,雪耻纷纷落入而不达。
余欲依巷而居,南山之下,肥泽之中,而桃花源在其中。
余来一城家,无有以为者,亦悔柬之深思。
********************************** *三年而得慰者,余喜捷解。
过桃花源而复诘之。
此何居乎?桃花源人曰:此豪杰所共聚乌。
豪杰者,岳湘变也。
桃花源记译文及注释

桃花源记译文及注释
桃花源记译文
大约四百年前,有位叫做颜回的老人,他在途经淮河谷的一个山谷中,看见一条小溪流出,关押的羊群正在草边上吃草,绵羊十分温顺,继
而他走近,发现有许多高高的山寨,处处都有清凉的歌声,鸟儿也唱
着歌,鲜花怒放,果实很多,甚至还有一种罕见的桃树,像是生长在
仙境一般,他发现了原来这里就是所谓的桃花源。
注释:
颜回:即颜真卿,宋代文学家、史学家。
淮河谷:中国江苏省一种地
理景观,由淮河流域谷地构成。
桃花源:自然景观,据说位于江苏一带,传说仙女在这里生活,此处充满古国文化气息、自然美景和淳朴
人情之美。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注译、题解

【题解】《桃花源记》选⾃《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县西南)⼈,晋末南宋初的⽂学家。
⽣在晋末战乱的年代,陶渊明不但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且以⾃⼰不愿同流合污的⾼尚志节,树⽴了⼀位洁⾝⾃好的诗⼈的形象,被后⼈称为“靖节先⽣”。
陶渊明青年时代,家境贫困,在⼏次出仕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到了官场的腐败⿊暗。
在他做彭泽县令时,那⾥派⼀个督邮到县,县⾥的⼩吏叫陶渊明“束带相见”,表⽰尊迎。
陶渊明不愿为五⽃⽶折腰,毅然辞职,写下的《归去来兮辞》,以⽰和污浊的官场决裂。
陶渊明向往着⼤⾃然,喜爱农村⽥园躬耕的⽣活。
归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产,接近普通的农民,写出⼤量诗歌所映农耕⽣活、描绘⽥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学的第⼀位⽥园诗⼈。
在他的散⽂创作中,也有不少描写淳朴的农村景物、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素⾃然的作品。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前的“序”,因为语⾔清新⾃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们当作⼀篇独⽴的散⽂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注译】桃花源记〔桃花源:地名,作者虚构的理想化佳境,据说在今湖南省桃源县。
记:游记。
〕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
〔晋太元中:晋代太元年间(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
武陵⼈:武陵郡(今湖南常德⼀带)⼈。
捕鱼为业:即(以)捕鱼作为职业。
〕缘溪⾏,忘路之远近。
〔缘yuán):沿着。
溪:溪流。
⾏:划⾏。
忘路之远近:忘掉了路程的远近(句⾸省略主语“渔⼈”)。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逢:遇见。
夹岸:夹溪两岸。
数百步:⼏百步。
中⽆杂树:当中没有别的树(只有桃树)。
芳草鲜美:芬芳的青草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杂错。
〕渔⼈甚异之。
〔甚:副词,⾮常。
异:奇怪。
形容词⽤为动词,意动⽤法,即“以(之)为异”,意思是“认为(它)奇异”。
之:代词,这些,代指”桃林美景”。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翻译)及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翻译)及注释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注释桃花源记原文:去年五月,會稽山阴之阳亭,有人告诉我“有地方有个桃花源”。
我感到非常奇怪,忍不住询问,是否能详细告诉我那个地方的故事。
朋友满面笑容地告诉我:“我有个朋友,最近刚刚亲自去过那里,确实是桃花源。
”桃花源记译文:去年五月的时候,我正在会稽山阴的阳亭上,突然有人告诉我:“在某个地方,有一个桃花源。
”我对此感到非常意外,忍不住追问该地的故事是否可以详细告诉我。
我的朋友满脸笑容地回答:“我有一个朋友最近亲自去过那里,的确是一个桃花源。
”桃花源记注释:1. 会稽山阴:地名,指古代中国地理中的一个地方,在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附近。
2. 阳亭: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亭子,通常用于观赏风景。
3. 桃花源:指一个传说中的隐秘之地,充满了美丽的桃花和极富诗意的景色。
4. 去年五月:时间指向了过去的一年五月份,既是时间的具体点,也用来引出故事的背景。
5. 忍不住:表示情感上的不能抑制,此处表示对于故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强烈不能抑制。
6. 追问:表示对于问题的追问和进一步的探讨,表达了对故事内容的兴趣。
7. 详细告诉:要求对方把事情的细节告诉自己,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8. 满脸笑容:形容说话人脸上带着开心的表情,表示对即将讲述的故事非常满意和高兴。
9. 亲自去过:强调说话人的朋友亲自亲身去过那个地方,通过亲身经历告知事物的真实情况。
10. 的确是:用来表示经过亲身体验之后,证实了此事的真实性。
11. 某个地方:表示说话人无法具体说明地点,可能是因为此地较为隐秘或不为人所熟知。
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袁宏道创作的一篇散文,以幽美而意境深远的描述,表达了对美好世外桃源的向往与追求。
人们通过读桃花源记,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与纯真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对社会繁琐与纷扰的避世情怀。
通过以上的原文译文及注释,可以更好地理解桃花源记的内容和意义。
作者以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色为背景,通过故事中的桃花源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生活空间。
《桃花源记》译文

《桃花源记》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流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一(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了一片绮丽的桃花林(开端)。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紧接着)就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
渔人就离开船,从洞口进去。
(洞内)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可以听到。
那里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和桃花源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竟然十分惊讶,问他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当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在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听了都感叹惋惜不已。
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辞离开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边的人说啊!”二(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发展)。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路回去,沿途处处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的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口)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i)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i),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16.欲:想要。
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
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尽:走完。
18.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尽:完,没有了19.便:于是,就。
20.得:看到。
21.仿佛:隐隐约约,看不真切。
22.若:好像。
23.舍:舍弃,丢弃。
24.初:起初,刚开始。
25.才通人:只容一个人通过。
才:副词,只。
26.复:又,再。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27.行:行走。
28.豁然开朗:形容由窄小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然,……的样子。
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9.平:平坦。
30.旷:空阔;宽阔。
31.屋舍:房屋。
32.俨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33.之:这。
34.属:类。
3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
桃花源记原文对照翻译

准确传达原文意思,避免歧义 和误解
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使 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句式转换技巧
调整语序:将原文中的句子结构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省略重复:在翻译过程中,省略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 增补省略:在原文中省略了某些词语或句子的情况下,适当增补,使译文更加完整准确。 转换句型:将原文中的句型进行转换,使其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
文化背景处理技巧
了解源言和目标语言 的文化背景
尊重原文的文化内涵
解释文化现象,避免文 化冲突
保持原文风格,传达文 化信息
语言风格转换技巧
保留原文的修辞手法和 表达方式
注重语义的准确传达和 语境的适应性
适当调整句子结构和语 序,使译文流畅自然
关注文化背景和语言习 惯,避免文化冲突和误
解
THANK YOU
翻译: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 了路程的远近。
解析:描述渔人捕鱼的状态, 暗示其专注和忘我。
第二段翻译解析
翻译: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解析:此句描述了桃花源中的景色,用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描绘,展现 了桃花源的美丽和神秘。
翻译:土地平阔,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解析:此句描述了桃花源中的房屋和土地,通过具体的细节描绘,展现 了桃花源的富饶和安宁。
桃花源记中“夹岸数百步”的 “夹”字解释为“从左右相 夹”。
“便舍船”的“舍”字解释为 “舍弃”,与“留中不下”的 “留”字相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屋舍俨然”的“俨”字解释 为“整齐的样子”。
“初极狭”的“极”字解释为 “非常”,强调入口的狭窄程 度。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篇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
(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
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
别的树木。
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
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就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洞口起初很
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
阔明亮。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
园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相互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来
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象桃花源外的世人。
老
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一一作了回答。
(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
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绝了。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
详细地诉说,(他们听罢)都很惊叹。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
(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地路回去,(一路上)处
处标上记号。
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自己进桃花源地情况作了禀报。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迷了路,再也没找到
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
没有实现,不久他就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