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完整版
艺术概论复习笔记

《艺术学概论》资料汇总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本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1.关于艺术的本质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名词)第一种“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名词)第二种“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何目的。
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主观意志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
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
★(名词)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简答)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考研笔记、王宏建《艺术概论》3

【考研笔记】王宏建《艺术概论》3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一.艺术与美的关系(一).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可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自然美:自然界中存在的美,自然事物的美社会美: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社会事物的美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艺术的有力依据或根源,艺术与美的关系首先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艺术创造艺术美所谓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1、与现实美不同,它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审美创造。
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的美;艺术美则是比较鲜明,比较集中,比较完全,比较充分。
2、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的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就是典型的代表。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作艺术美的;而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它就成为一件物态化的社会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艺术作品的美在于艺术作品本身,是不依懒于欣赏着的主观意识转移的。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审美关系,是人与现实诸关系中的一种。
社会是由生产实践过程中人和人的关系所规定的这种生产实践过程中人和人诸关系的总和,就构成社会的基础。
所谓所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即是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
人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审美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是什么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条件: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2.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还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需要所谓“人化自然”即是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是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XXX编著《艺术学概论》考研核心笔记呕血整理

XXX编著《艺术学概论》考研核心笔记呕血整理1.艺术的本质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3.艺术的特征:1形象性①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2主体性①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②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③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审美性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4.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1)艺术起源于“模仿”。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XXX和XXX。
(2)艺术起源于“游戏”。
代表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XXX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XXX,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3)艺术起源于“施展阐发”。
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XXX。
(4)艺术起源于“巫术”。
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XXX。
(完整版)艺术概论第一章重点

第一章艺术的形态第一节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1.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理论的(科学的)四种方式掌握世界。
2.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
3.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物质方面的生产力之外,还提出“精神方面的”生产力。
4.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5.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
6.艺术形态是对象化的存在7.生产者主体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气质、艺术风格和语汇、艺术天才和情感符号“物化”到产品中。
8.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独创、没有个性、没有差异就没有艺术生产力,也就没有艺术本身。
9.古琴曲高山流水意境独创性和个性风格不可重复性。
10.艺术形态是美的形式构成11.昆腔是一种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戏曲声腔。
第二节艺术的形态划分1.时间艺术首推音乐,包括文学(诗词)与音乐的综合形式。
2.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一种启示。
3.时间艺术二文学4.李叔同《送别》5.空间艺术一绘画6.巡回画派犹太血统的画家列维坦。
7.俄国列宾《伏尔加河纤夫》。
8.美国当代“乡土写实主义“画家安德鲁.怀斯《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9.空间艺术二雕塑10.意大利米开朗基罗的雕刻作品,以超凡的人体美,传达一种永恒性主题。
11.美第奇家庙的四个坐像:《晨》《暮》《昼》《夜》12.时空艺术舞蹈13.舞蹈的三要素是:姿势(形象的情态),结构(作为与空间相关联的形象),动作(在空间中形象从一种姿势转变到另一种姿势所体现的节奏和能量的审美特质)14.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15.造型艺术,一般来说斥诸视觉感官。
符号体系是静态的。
16.非造型艺术,一般来说斥诸听觉感官。
符号体系是动态的。
17.综合艺术一文学音乐18.综合艺术二戏剧表演19.综合艺术三建筑第三节艺术形态的构成关系1.第一种方式: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
2.第二种方式:直接面向内在世界——通过内在世界展示外在世界。
《艺术概论》考研复习资料

《艺术概论》考研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艺术语言答: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艺术风格答: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3.艺术意境答: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4.艺术流派答: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
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5.形象思维答: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6.造型艺术答: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
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
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7.艺术直觉答: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8.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答: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9.意境答: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艺术概论重点复习笔记

艺术概论重点复习笔记艺术概论重点一.艺术学之父:费德勒;此外有重要贡献的还有狄索瓦,乌提兹二.艺术学内容基本理论: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形象就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形象性:艺术形象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就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三.艺术特征:主体性:艺术作品具备主体性的特点艺术欣赏具备主体性的特点艺术的审美性事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审美性: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内容美和高雅的统一四.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1.艺术来源于恶搞2.艺术来源于整体表现3.艺术来源于巫术4.艺术来源于劳动5.艺术来源于劳动6.艺术源于多元决定论五.艺术发展规律:1.艺术随其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任何时代的艺术都具备其他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前一个时代占有主要地位的艺术形式在后一个时代使坐落于崭新艺术形式;先秦建筑和屈原的《古诗》,汉乐府言,六朝雕塑,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古希腊雕塑,中世界建筑,文艺复兴绘画,17至18世界戏剧,音乐。
2.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欢和经济基础。
3.艺术生产发展与物质社会发展的不能均衡:比如,中国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19世界俄国文学艺术成就空前经济繁荣4.艺术门类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例如,原始岩画,壁画,文艺复兴绘画,水墨画,史前陶器,夏商周时期青铜,宋瓷,元代青花六.艺术种类1.根据艺术形象的存有方式,可以分成时空艺术:例如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园林,工艺美术;时间艺术:例如音乐,文学,曲艺;时空艺术:比如电影,戏剧,电视,舞蹈,杂技2.根据艺术形象的认知方式,可以分成视觉艺术:例如绘画,雕塑,摄影,建筑,舞蹈,工艺美术听觉艺术:例如音乐,曲艺想象艺术:文学3.根据艺术形象的缔造方式,可以分成造型艺术:例如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园林,工艺美术表演艺术:例如舞蹈,曲艺,戏剧,杂技语言艺术:比如文学综合艺术:例如电影,电视4.按采用和审美功能分成,美的艺术和新颖艺术七.新颖艺术1.建筑艺术定义: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王宏建《艺术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王宏建《艺术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绪论一、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一)《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1.概述(1)性质《艺术概论》是艺术理论,作为课程,它是《艺术概论》;作为学科,它是艺术理论。
《艺术概论》是概括地、简要地讲述或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
(2)从学科的角度来说,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①哲学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说,它以整个世界(包括宇宙、自然界、社会和人)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切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发展规律,解决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以及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等一系列最基本的问题。
c.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高度概括,涵盖一切学科,包括美学、心理学和艺术理论。
②美学a.美学是以一切美的领域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体地说,就是美的存在、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认识、美的感受、美的创造等领域。
b.美学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美的存在、美的本质、美的认识等,又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美学领域的体现,所以许多美学家把美学看成哲学的一个分支。
c.美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艺术,而且艺术是美学的研究重点,以至一些美学家如黑格尔、丹纳等把美学看做是“艺术哲学”。
③艺术理论a.艺术理论在研究人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创造等问题上是同美学相通的,同时又同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b.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规律的学科,如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能力、性格等心理特性的规律。
c.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和艺术创作活动等,确实涉及到一些特殊的心理现象,于是又出现心理学美学、艺术心理学等交叉学科,这些学科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美感或艺术活动的。
(3)哲学、美学、艺术理论以及相关的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从上图示可以看出:①美学、艺术理论、心理学等,都包含在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②在审美认识、审美观念、美感等问题上,美学和心理学又是相交叉的;③艺术理论又包含在美学同时也包含在哲学的研究范围内,在某些问题(如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等)上,又同心理学相交叉。
艺术概论笔记总结

艺术概论笔记总结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艺术概论考试复习1、艺术本质是什么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它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内部联系。
本质包括三个方面:1.社会本质: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2.认识本质: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世界的真实性。
3.审美本质:艺术反映现实美,创造艺术美。
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
2、艺术形象、艺术典型艺术形象:1)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失掉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的作品,也不能称作文艺作品。
文学、音乐、美术等不同文艺形式,其形象性又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艺术形象有三个特性:1具体性2概括性3感染性2)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这是艺术形象的另一个重要特性。
艺术典型: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必须具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身的普遍性. 3、请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分析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P69)以农民画家米勒的名作品<晚钟>里可见艺术反映现实,现实的社会是艺术唯一的源泉.4、何谓艺术美所谓的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艺术家的审美认识而产生的、“按照美的规律”,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级的美.5、如何认识艺术的审美本质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2)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在艺术欣赏活动中,艺术作品的美是欣赏者美感的根源.3)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
6、艺术与宗教、哲学的关系怎样(p35-38)艺术与哲学同属社会意识形态,他们都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表示形式,既表现为各自不同的特徵,又贝有一定的共同性.艺术与宗教:都是较为远离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都是对社会前途,人类命运及人生意义抱有坚定的信念告希望达到理想目标.两者都是人类世界主体对客体世界,社会生活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的意识形态性表达.它们在表现方式上都有具有直观性,想像性,幻想性和形象性等特徵,7、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是什么(P101)1、实践性与主体性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3.形象性4.形式美与形式感5.创造性6.情感性1、艺术如何分类1)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空间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时间艺术,包括音乐、文学、曲艺等;时空艺术,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和杂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二章第三章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第四章“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第五章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第六章第七章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第八章(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第九章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十章(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第十一章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第十二章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第十三章2、社会意识形态第十四章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第十五章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第十六章第十七章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第十八章第十九章(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
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第二十二章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它们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分出不同的地位。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
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第二十五章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第二十六章(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第二十七章(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第二十八章(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二十九章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第三十章(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第三十一章(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第三十二章(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第三十三章综上: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政治与道德对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
第三十四章(五)艺术与宗教的关系:第三十五章(1)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
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艺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第三十六章(2)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讲,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
从本质上讲,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第三十七章(3)从根本上讲,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础,宗教和艺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都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第三十八章艺术与宗教的区别:第三十九章(1)宗教只需要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
第四十章(2)艺术要求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
第四十一章(3)宗教形象不同于艺术形象。
第四十二章艺术与哲学的关系:第四十三章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第四十四章(1)哲学影响艺术。
第四十五章(2)艺术反映哲学,并且对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第四十六章艺术与哲学的区别:第四十七章(1)哲学是抽象的概念思维活动来反映客观世界。
第四十八章(2)艺术是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的。
第四十九章(3)哲学主要是做用于的人们的理智,以理服人。
第五十章(4)艺术不但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还作用于情感,以情感影响人。
第五十一章(5)哲学是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是感性的最高形式。
第五十二章(6)哲学用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反映社会生活,艺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第五十三章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第五十四章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
艺术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五十五章第五十六章二、艺术与社会生活第五十七章(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第五十八章(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精神生活)第五十九章总结:作为一种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的艺术,它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是通过“中间环节”的意识形态反映经济基础,并且,艺术同其他得更高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反映。
第六十章三、艺术与社会生产第六十一章(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第六十二章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第六十三章(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精神生产形态,精神生产形态决定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本质。
第六十四章艺术作为一种生产活动,也具有一般生产的一般性质。
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自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以及整个生产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其产品即艺术作品,则也有一般物质产品相似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
但艺术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第六十五章第六十六章作为精神生产形态的艺术生产.无论是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还是从产品的消费来看,或者从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来看,都与一般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六十七章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着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第二层涵义是“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第六十八章(3)“艺术生产”只是精神生产的一个部门,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它一方面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有着一般物质生产的普遍性,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特殊性。
第六十九章特殊性:第七十章(1)“艺术生产”是和人的意识直接相联系的,而与物质的关系是间接的,它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第七十一章(2)“艺术生产”的特殊性是其审美属性,他创造的主要是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第七十二章(3)从生产过程来看,艺术创作不仅涉及一般的制作,更是一种创作,在其精神产品中传达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现实的独特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
第七十三章“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与区别:第七十四章1、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这两种生产时不同的第七十五章2、从产品的消费看,“艺术生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
第七十六章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是主体运用一定的物质形式传达他对审美认识和审美感受的行为,它物化或对象化的是创作者对现实世界独特的审美掌握,包括他的思想情感、个性特征和对生活的体验。
第七十七章第七十八章(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第七十九章(1)艺术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与创造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遍性。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把人类一般生产活动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它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的改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意识到的认识目的和审美目的。
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目的。
它所表现的,是主题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创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以及创作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所以,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第八十章(2)艺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将主体对客体世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物化或对象化到作品中,又为人类提供精神消费的产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
第八十一章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应该做人真正的精神生产实现其本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为根本目的。
第八十二章第八十三章第二节.艺术的认识本质第八十四章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第八十五章(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第八十六章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第八十七章 1、所谓艺术史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而所谓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产物”,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对社会生活或世界的一种认识的物化形态。
第八十八章第八十九章2、从根源上看,一切文学艺术都不是超然于现实而社会生活隔绝的,都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人对现实的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一反映形式或认识形式,因为艺术这种精神现象是对客观现实世界或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或认识形式,因为任何精神现象都只能在客观的物质现象的基础上产生出来,只能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在获得了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后才能进行创作和表现。
第九十章3、艺术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艺术加工、艺术提炼、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
第九十一章(二).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第九十二章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理论”的(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实践----精神”的方式。